圓開的天地
心經總目錄 心經71講目錄
---第08講---
《卷09,台南開心法師》──心經71卷
【五三頁,14行─→五七頁,16行】
[mp3-09A]
所以這個佛教與波羅門教與道教一切,大家都很欣慕,大家很仰慕,所以我們中國的法師呢!能夠在這個印度一大的國土,無人所敵,所以佛法的當中呢!就是在這個印度,他可以說最第一偉大,無人能夠贏他這樣。
所以佛教呢!現在就是在我們中國的當中最偉大,所以偉大的著論一切現在連貫,一切就是我們台灣的佛教最第一,最高的佛教。
所以當時玄奘法師回來中國,就是說可以說佛法中的泰斗,所有的佛法呢!就是我們中國的理論最高了,所以才受一般的歡迎這樣,在這個印度十數年經驗這樣。
@本文:法師先後留印達十數年,........。 五三頁 16行
............年代不明,法成,譯。 五五頁 05行
在玄奘法師呢!前後總共在那裡留學這個印度十數年,一共他所遊過的,總共有三十多國,這個,他這個大論會上之後呢!在這個種種,在這些這三十多國的國家去巡禮、去演講,所以他這個遍訪名師,及去演講的呢!很特色。
所以他所攝護一切有六百五十七卷的經典,六百五十七部的經,種種,三藏十二部的,他現在,他遂從印度才又回到中國,那時候貞觀剛好十九年,剛好李世民在位十九年的當中,他那陣的當中剛好,嗯!貞觀十九年不是都李世民在位的,現在回來到中國呢!受這個唐太宗在這個洛陽,他很叫做,很袒護這樣,因為受到這個朝庭的這個崇敬來幫助他,幫助他在這個弘福寺,這個玉華宮,專門這個翻譯這個經典這樣。
所有的經論呢!剛好有這個七十五部,這個七十五部的當中呢!總共有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而這個叫做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的當中,有六百卷的大般若經,所以這六百卷的大般若經最為偉大這樣,所著的一切都能夠深入淺出,他所著的經典,現在就是翻譯而已,所以他所著的中論,中就是,中論就是三觀妙用,叫做中論,能夠破這些邪見,這些惡見解,所以依這個三觀妙用才能夠破這些邪論,有深入這個唯識,所以他所著有八識規矩頌流傳這個世間,所以這個唯識的泰斗。
所以在我們這個佛教中呢!這個唯識論很深奧,所以唯識呢!就是我們這個八識,八識是什麼呢?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這謂之八識,什麼叫做八識呢?眼、耳、鼻、舌、身這叫做五識,再來呢!想,想就是第六意識,行就是第七識,最後這個識,叫做八識,所以這個唯識學就是五蘊進而去唯識,去闡發這個八識,這得再這個五蘊直入,去一直解、去分釋,分釋得微細、微細,又再微細
這個很深的道理這樣。
所以在我們中國的佛教上呢!所以有這個經過,所以這個玄奘法師在這個印度取這個經論呢!可以說對這個一切的經典深入這個淵源,所以他的講究呢!所有的經典呢!全部的這個義理能夠精深通徹,所以深徹這個真義了達。
所以這個佛法呢!能夠昌盛,都是他這個玄奘法師來為我們開發,所有的這個經典呢!在我們這個中國能夠這麼盛大呢!所以倘没他過來翻譯這個偉大的貢獻的話,我們今日没有這些佛學可以看這樣。
所以我們一生能夠去深入這個教義呢!所以有這個盛大的唯識學,這個唯識的教義可以說極深,所以他這個唯識學可以說真實這個佛教中的泰祖,所以我們中國的這個唯識宗可以說他叫做初祖這樣,所以我們中國這個唯識宗就是根究玄奘法師為初祖這樣,同時能夠成立我們這個中國所有的教理,歷史上可以說很偉大的功臣這樣。
所以我們這個,這部心經呢!就是他來翻譯,我們今日有這個偉大的這位法師來翻譯這個教體,讓我們今日來學,可以說最崇高的這個元首值得我們尊重,所以我們今日有這些佛學呢!就是他一代的功臣這樣。
所以當時的高宗,他在這個高宗仁德元年,公元五百九十年,就是我們民前一千二百四十八年二月五日,我們這個玄奘法師才來在這個長安圓寂,在這個叫做西明寺,他的年歲呢!很可惜,他那時才六十五歲而已。
所以他這個葬在這個叫做白鹿原,這個一切呢!他這個送終的人數可以說上萬,所以圓寂當時呢!那時候高宗,高宗皇帝真正大哭三日也没上朝,所以高宗皇帝就是我們現在說叫做女皇帝,這個武則天,武則天對這個玄奘法師最尊重,最崇重,他的袈裟呢!得她親手去做,尚且她最為尊重的大法師,所以他死後,她說她失去一個國寶這樣很偉大,所以哭三夜三日没上朝,也没吃這樣,所以很可惜,他當時六十五歲呢!就圓寂,實在是真正可惜這樣,所以失去國家一個棟樑。
所以他的道德呢!很偉大,要了解到今日有這部經,就是他翻譯的,所以這部般若心經呢!就是他在太宗,就是說貞觀廿三年五月廿四日,在這個終南山叫做翠微宮譯的,在這個翠微宮譯這部心經,實在可以說極偉大這樣,總共有二百六十字。
所以譯這部心經的人有很多人這樣,所以我們今日若再讀下去,現在講來不急這樣,我現在就詳細一直講下去就好。
所以譯這部心經的人呢!不只是我們玄奘法師,其他有七位法師來翻譯這樣,所以我們這個譯經呢!都是用這個梵文,梵文就是說印度的文字來翻譯,來翻譯我們中文這樣。
因為這個譯官呢!有這個分這個東西南北,東方曰寄,我們這裡因為譯我們這個東方叫做寄,南方叫做像,西方呢!叫做狄,所以北方曰譯。
因為這部經在北方譯的,因為本來這個印度的居在西,應該是狄經,叫做狄,現在我們這邊叫做改做譯,譯者這樣,因為這個當時呢!他這個在這個北方,通這個語言,通這個一切的官譯,所以因為這個譯經的當中,在這個北方譯的,所以才叫做譯經。
因為這本心經呢!其他還又有七位,七位呢!
第一位呢!就是說,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大明咒經,這是西曆四百○二年就是秦朝,姚秦鳩摩羅什譯的,這個就是晉朝的時代,鳩摩羅什依然有譯這部心經這樣,叫做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大明咒經,這個就是鳩摩羅什譯的這樣,所以鳩摩羅什譯的經典,在我們中國呢!依然有很多出名的經這樣。
第二就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這部是西曆六百四十九年,就是我們這部心經,玄奘法師譯的。
現在第三呢!佛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這是西曆七百年,依然唐朝時代義淨譯的,這個義淨又再加添二字,我們後面「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再加「一切顛倒」,我們這裡是遠離顛倒夢想,他這遠離一切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所以加這二字這樣其他都相同。
再來呢!第四,他這部心經呢!叫做普遍智藏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這個西曆七百三十三年,依然唐朝法月譯的這樣,所以這個一部一部的心經,現在這裡來就文字上是有差別,不過這個含義呢!都相同這樣,所以我現在因為時間的關係,不能再說那些經文這樣。
第五呢!依然叫做,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這個西曆七百九十年,依然唐朝時代,般若共利言譯的,所以叫做唐般若,叫做共利言,這個人譯的,共利言這個人來譯的。
第六呢!依然叫做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這個西曆八百五十年,依然唐朝時代,叫做智慧,智慧輪,智慧輪譯的。
再來第七,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這個特別,他就是說聖佛母,一切的經就是唯這部心經叫做佛母,所以西曆九百八十年,這個現在宋朝時代了,叫做施護譯的。
第八呢!依然叫做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這個年代不知道,叫做法成譯的。
所以總共八部,所以八部的當中呢!現在所剩的,所有人在研究的只有三部,在我們中國呢!就是我們這部心經,玄奘法師譯的最出名,再來鳩摩羅什譯的,這些最流行這樣,不過這部「佛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這個叫做義淨法師譯的,這本流傳到日本去這樣,這本依然很出名,在日本很出名,除此以外就較没人在研究這樣。
@本文:相傳此外尚有唐不空,及宋契丹..。 五五頁 06行
.................(譯人講完)。 五五頁 16行
我們這本叫做心經,總共有八人譯,不過我們這裡在傳的,以外還又有一本唐朝時代,這個法師叫做不空、與宋契丹、慈賢等,這些譯本這些現在都從明朝以來就失傳了,没在,因為以前這些譯得較不適合,所以就失傳了。
因此以上這八本,這八個翻譯的,雖然這個裡內的文句不相同,可是呢!內容一切那個真義都相同這樣,因為這個近代所有的師,都是現在此時我們在看的這部心經,與鳩摩羅什譯的這些較適要這樣,所以我們這裡,在我們中國的流傳呢!只有這部般若心經最為適合,而現在才有在流通。
不過還一本叫做唐朝義淨譯的,這個裡面他另外,我們這裡是般若心經,他是「佛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差兩字叫做「佛說」,而這個經的意義,裡面呢!後面這個「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他這個「遠離一切顛倒」,我們這裡是「遠離顛倒」,多兩字一切,其他呢!都相同這樣,所以這個經中雖是說有差別,文字有差別來講,這個真義絕對没差別。
所以我們這部心經是玄奘來譯的,他譯的很簡要,譬如說除此以外呢!叫做五個譯的就講了較多,有的再加如是我聞,一時在什麼所在,比丘多少,菩薩多少,有再加那些,所以我們這部心經簡略那些没譯,没翻譯過來,只是重要的這些而已,因為没那些呢!較簡單,較適合我們大家來學,要念也較好念這樣。
所以因為一般的佛學,都是合我們的心理,佛學是因為對我們,隨我們的因緣,所以一部經一部經都隨緣說法,應時應教,所以這部心經的流傳呢!實在極廣無比,因為這個內義最廣闊,含義可以說最深,可以說是佛的基本教義,心經一本呢!能夠通徹的話,千經萬卷就都講不出心經這樣,所以這部心經呢!是適合我們來學這樣。
其餘還有羅什法師他所譯的叫做譯本,都在日本在流傳,而六種呢!這個佛學的當中,較不能適合我們這樣來看,較多一些其他的話,雖是多了一些,其含義没出在我們這部心經。
所以我們佛學要研究的話,要了解到這個一切的基本,佛的基本教義是什麼?不了解他的基本教義的話,光是往這樣一直看、一直看,任何經一直看全都在標,所以我們這部心經的流通呢!可以說很完善,而且很能夠適合,所以我們這部心經就是玄奘法師來譯的,我們現在呢!的流傳也是這部最適合這樣。
所以這部心經可以說在這個唐朝時代呢!可以說博通三藏的聖典,三藏就是經律論三藏,所以這個三藏不離這個戒定慧三學,而我們這部心經呢!很適要,所以玄奘法師對這部心經的這個留意最第一真,那時候很留意去講解這部,他翻譯這部呢!可以說很適意我們來學,很完善,一絲都没漏,一絲都没差錯這樣。
所以我們這個法師呢!叫做唐三藏法師玄奘譯,這部心經的譯本就是玄奘法師所譯的這樣,我們現在要研究就是對這部最第一切要來研究這樣。
@本文:甲三:正文分二................。 五六頁 01行
................乙二:密說般若。 五六頁 05行
現在我們這些叫做經題與這個叫做譯人已經講完,要講入這個正題呢!我們這個正文分有兩種。
第一是顯說般若,分做兩部分,所以第一個就是說開示我們這個菩薩的修證過程,他的境界分做四種,能夠明了這個觀察一切的人;能夠觀察,能夠明徹這個修行、修持的過程;能夠明所觀境;能夠所得益。
[mp3-09B]
這個首先講的就是說,起初這個文就是叫做我們這個觀自在,從這個起,正文就是說,首先就是序分,(B面 ) ……
稱讚他的觀法,以及他的修持的過程與他能夠審察這個境界,一切能通達,與能夠說他的得益,種種的由來。
第二就是說,能夠明白這個般若真空實義,現在這個就是深入,對這個般若真空妙慧就是說,五蘊皆空,一切的理論圓徹,也能夠說三觀妙用,色空問題能夠圓徹,這個就是這部心經的特色這樣。
再來,現在這個就是正文,詳明般若真空實義,這個就是正文,而這個前面顯示菩薩修持境界,這個叫做序分,這個序分與正宗分,再來呢!流通分∼密說般若,就是後面那個,我們入正文才來說這樣。
@本文:【預釋】 在佛經精密的組織上,.。 五六頁 06行
......對於義理方面是毫没影響的。 五六頁 11行
現在,我們佛在講經呢!很精密,因為祂的組織上都有三部,這個三部的當中就是說很有需要,有這個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這三分,所以這個經的因由,因為這部心經與一切的經典,都有一個正宗分與序分流通分。
所以因為這個教起因緣種種,對這個没一個起因與結果,所以這個因緣呢!倘没相續,没有辦法。
所以這個,現在以後的經典呢!都是佛說的,阿難再來翻譯,再來講的,所以要有這個序分來證明呢!證明說這部經確確實實就是佛講的,所以都有這個序分,就是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某地方,與大比丘眾有多少,菩薩有多少,這樣才進而去讓你們親證,我講出來讓這些比丘大家來印證,我講的是有照佛所講的,有否不對,所以這個序分很必要。
所以因為這個,恐怕有人不相信,所以每一部經呢!都有這個教起因緣,發起這個因由,在某某地方說的,那個地方與那個人數種種要符合。
所以這些序分講完,才深入正文進而去講,講到最後呢!後面的這個義與理的方面,能夠循序使得人能夠深入承信,這個後面才又有這個流通分,流通後面能夠一切,能夠讓人發用起用,所以倘没起信序,才來入正文,不能通流通。
所以這個三分的當中呢!我們這部心經可是没照這樣,不過我們這部心經若在印度的話,依然有,有這個如是我聞種種,因為譯者呢!簡略,因為這部心經是大智慧在看的,大智慧在深入,所以才簡略,那些序分簡略起來。
不過雖是說簡略,不過阿難他對這個的讚嘆詞没簡略,所以在這個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個呢!就是阿難的讚嘆詞,所以才叫做序分,現在我們這部心經呢!這個謂之序分。
再過來這個「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起,到這個「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些就是正宗分。
再來後面「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到這些咒語一切都是流通分,所以我們這個依然有分三分。
我們今晚對這個,我們了解說,真實這個序分的當中簡略起來,雖是簡略,這個依然可以說做序分這樣。
@本文:在本經八譯之中,.............。 五六頁 12行
....這一段文也可說是本經的綱要。 五七頁 05行
所以我們要了解這部心經,有其中有八人,這八人除了羅什法師來講解、來翻譯,與玄奘法師翻譯,與義淨這三本,這三本没這個「如是我聞」,以外五個都有具足三分。
按這個,他這五個所譯的,都有這個「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及菩薩眾俱,時世尊即入三昧,名廣大甚深爾時眾中有菩薩摩訶薩名觀自在,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即時舍利弗承佛威力,合掌恭敬」,現在這個後面叫做流通分,「即時舍利弗,承佛威力,合掌恭敬,白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若有欲學甚深般若波羅密多行者,云何修行,爾時觀自在菩薩告尊者舍利弗言」,就說出這部心經,這個就是說,喔!這裡不是流通分,這裡都序分。
因為這個以外五家所譯的都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在這個所在大比丘眾多少,菩薩多少,在那時候,本師釋迦牟尼佛剛好入三摩地,入三摩地那個當中呢!才有這個觀世音菩薩叫做觀自在菩薩,才出來說這樣。
因為這個,現在這裡就是序分,說這個由來,「世尊入三摩地,名廣大甚深」,廣大甚深就是說,這位觀世音菩薩修行很深,「爾時眾中,有菩薩摩訶薩,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現在這個就是說,照這個來誇讚這位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即時對舍利弗,他現在承佛的威力,合掌恭敬,現在舍利弗才合掌恭敬,求這個觀自在菩薩,「白觀自在菩薩」就是說,對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講,「善男子若有欲學甚深般若波羅密多行者」,現在就是這就是舍利弗來請法,對觀世音菩薩來請法,所以他才問他「云何修行」,云何修行,要怎麼來修行?那時觀自在菩薩告尊者,告舍利弗言,才講這部心經,才進而去接下去講心經這樣,這個是普通五本,這個序分。
裡面又再講,還有一部,還有講這個「如是說已」,現在講完,這部經講完,後面「即時世尊從廣大甚深三摩地起」,那時候,佛當時出定才說,對他讚嘆觀世音菩薩,讚嘆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當時世尊出定後,才讚嘆這位善男子,現在佛祂對菩薩說的呢!是稱說善男子,他對菩薩說「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對!你說的都對,讚嘆他說,他所說的都對,所以「如汝所說甚深般若波羅密多行,應如是行」,你們大家聽他所說的,這個般若波羅密多的修持呢!你們也應該要照這樣去行,這樣才是對,你們若照這樣行就是對,所以才皆大歡喜,大眾大家都歡喜,信受奉行,這個就是後面的流通分,所以這個後面,心經後面有再加這些,而我們這部是没這些。
因為我們這個簡略,首尾!前面與後面雖是說没譯入來,雖是較短說不過這個含義呢!一切都有這樣,所以因為要簡單,要讓你明瞭二百六十字,要讓你能夠修持,這樣能夠來深入,所以比較簡單、較簡便,這樣大家比較,一般的人較歡迎,所以他譯者呢!才没對這些序分與流通分才没落入。
但是没落入呢!不過這個「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個呢!這個就是阿難尊者的讚嘆詞,這就可以說序分了,所以雖是說没落入,我們這裡依然是叫做序分這樣,所以這幾句來講,就是他譯經的人有簡略,雖是說印度,在印度這幾句集經都有加入,有加上去了。
所以因為玄奘法師呢!他的腦智很高,像說這個,這本是基本教義啊!不需要這些,你若了解進來,三藏十二部的經典就通徹了,所以他能夠說親證這個境界,所以一切能夠通達,所以他將這個言教上,佛的旨要的言教,這些較要緊這樣,所以才特別呢!對這部心經發起,將這個簡略起來,同時讓你這個聞法,讓你大家看進來,能夠隨時了悟,而隨時了達,這樣很簡要,簡單又明瞭,讓你能夠去看,趕緊去較能夠歡迎進而去學。
所以本經一切的綱要、綱領都没差別,所以就是說,我們玄奘法師譯的這本呢!大家特別較歡迎,因為就是簡略二百六十字,大家要念、要讀極簡便,所以大家較流通,所以我們依然照這部心經,玄奘法師譯的這部極簡要,也真明瞭,這樣我們才用這本來流通這樣。
@本文:丁一:明能觀人................。 五七頁 06行
去「世」字但稱觀音,後世遂沿用。 五九頁 01行
我們現在從這個正文,正文的當中就是說,這個能觀的人是什麼人?就是這個觀自在菩薩,因為這個觀自在起,至到摩訶止,這個菩薩。
現在就是說「觀自在」起,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這個娑婆訶」止,總共有二百六十字,這是正文中,一切都有叫做圓滿。
因為「觀自在」起,至到「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句,這個是菩薩所修證甚深般若這個功夫的得力境界,現在觀自在菩薩就是因為有這個功夫來修持,才名叫做觀自在。
現在我們來從這個「觀自在」這三字,這是別名,菩薩是通名,譬如說一個人他的名,所以是叫做別名,先生就是通名,某某先生,譬如說陳三、李四,所以這個陳三、李四,這各人分別的名,姓陳與姓李不同人,所以有兩個人呢!有兩個人名就不同,有十個人,十個人不同,所以這個名不同,所以叫做別名,各人所有,各人一個名,先生呢!每一個人就是講先生,某某先生,某某先生,所以先生是叫做通稱,可以說通名,這個現在我們這位觀自在呢!是這個別名。
這位觀自在菩薩,還有一種的別名叫做觀世音菩薩,所以對這個觀、自在與菩薩,這個都講法有不相同。
現在只對這字觀字,觀就是審察叫做觀照,是怎麼叫做觀照呢?因為聖者不是像我們說用看的,用審察真實,他那明照,明照;觀!觀就是觀照審察,我們現在叫做審察,也可以說叫做思考,也可以說去分別。
所以這個觀呢!是三觀妙照,觀是三觀妙照,用智慧來審察一切,這個不是普通的功夫這樣,所以用這個觀呢!你若入這個觀就是五品位的弟子了,所以這字觀字,讀去聲,觀、觀、觀,因為了解這個意思可以,不可說用觀看,這個觀看就是說審察、審察,審察這個真實,才叫做觀,觀就是審察。
再來就講了解這個自在,自在是什麼呢?是審察真實了解,內在通達,有自主義才能夠安立這個自在,自在就是已經解脫無礙,一切通達的意思。
現在我們現在再來講這位菩薩,他建立這個名號是怎麼來,後面才來詳細講這個觀與這個自在,這個意思。
因為這位菩薩,為什麼叫做觀自在菩薩呢?也可以說,又還有一個名,叫做觀世音,我們要了解這個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云何來得這個名。
要了解這個真義,不了解這個真義,光是稱觀自在菩薩,或是觀世音菩薩,可這個是什麼意思?所以有兩種的含義,因中自利,修行的功夫,果中利他,這個度生大用的功夫,所以這個觀世音菩薩,有這兩種的意義。
所以觀,就是他的觀照的力量,就是三觀妙用,能夠觀察這個世間的音聲極苦,所以用這個耳根圓通來審察這個聲塵,以這個聲塵才來尋聲救苦,這個後面講很清楚這樣。
所以用這個自利的精神才來起大用利他,這個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威力,與他的慈悲來顯用的。
現在由這個因中自利,所以這個因中觀世音菩薩在這個因地因時所修證的時候呢!他的法門極其深廣,就是叫做妙觀智,叫做妙觀察智。
什麼妙觀察呢?他就從這個聞思修,聞就是用這個耳根,對這個聲塵一門深入,對這個聲音,因為這個聲音他覺察這個聲音,最為可怕一聲能夠使得人笑、一聲能夠使得人哭、一聲能夠讓人暴跳起來,不甘心,一聲能夠讓人煩惱一輩子,所以有不可思議的這個妙音、海潮音、觀世音。
所以他就是對這個聲塵去深入,所以叫做背塵合覺,因為不會被塵染,了解這個聲音可怕,所以他從這個聞思修直入,裡面有正思惟,修習這個音聲深入這個三摩地,就是正定,三就是正,摩地就是定,三摩地這是印度話,譯我們這邊叫做正定。
所以有這個,用這個聲音來去審察,尋這個聲音,了解這個世間一切的音聲極其苦惱,他的心有定力,不會起這個妄想心,不會起這個分別心,這個就是說止外塵,對這個塵没染,叫做背塵,背塵呢!能反聞自性,反聞自性,合覺,能夠回過來問我們本來面目,迴向自己所以不會被這個聲境將我們轉,所以心能轉境就是定力,當下即是,不會去讓轉去,能轉,不能被其所轉,凡夫就是所轉,聖者呢!能轉。
所以他這個聞思修,用這個耳朵來圓通,從這個耳根去圓通,什麼叫做圓通呢?就是去審察,就是觀照真實,所以用這個耳門圓通,審察真實,世間的音聲是妙音、海潮音、觀世音,妙!世間的音聲極微妙,這個聲音也使得你能夠圓通一切,這個就是他的圓通法,聲音的妙呢!能夠圓通一切聲音,像海潮、海潮音,海浪一湧一湧呢!高高低低,一聲會使得你笑,一聲會使得你哭,要讓你不甘心,煩惱一輩子,所以這個聲音極其可怕。
所以他能夠對這個耳根圓通修證了義,真實這個真義中能夠開拓本來面目。
(第09卷完)
---第10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