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心經總目錄 心經71講目錄
---第12講---
《卷13,台南開心法師》──心經71卷
【六四頁,14行─→六七頁,05行】
[mp3-13A]
可別失這個機會,我們有這個般若的妙行,而我們來學,來實際有到那個究竟,依然到那當時。
我們這個要注意這個時呢!可別講菩薩正在修習甚深般若之時來解,菩薩就是到究竟了解一切五蘊皆空,他自己解脫後,一切通達後,要度一切的苦惱,度一切眾生,所以這個叫做度一切苦厄這段,就是說他的願力,他就是究竟了徹,所以本是圓通教主,再低心下氣,眾生没成佛,他不敢成佛,所以才願度一切苦厄。
所以這個意思,我們要了解菩薩修習般若成就後,他的功行甚深之時,所以才能夠徹見這個五蘊皆空的真理,所以才能夠度一切苦厄,若是說在這個修般若之時解的話,這樣就矛盾。
現在這裡講的這部心經就是到度一切苦厄,這個時就是度一切苦厄這個時,所以現在呢!我們要修習般若之時,依然要了解這個五蘊為什麼會有這個五蘊?要能夠了解五蘊都是一切的苦惱,就是我們的思想矛盾,所以被這個五蘊的驅使,造一切的迷執,所以五蘊都是我們的空相。
所以觀自在菩薩就是修習這個理論圓徹,了解五蘊皆空的道理,才度一切苦厄,才這個成就一切,所以我們倘没到這個境界的話,不能夠通達,不能度苦惱,所以了解這個五蘊都是我們的思想顛倒夢想執著,才能夠自利自己,一切的苦惱才能夠解開,你若不了解五蘊是我們的空相,是我們的迷念妄亂的思想,這個就是我們的顛倒執著,所以才有這個苦惱存在。
所以我們合釋起來講呢!聖者觀自在菩薩修習甚深般若,功行到了極點,證到究竟涅槃,這個就是說觀自在菩薩,他就是修集這個妙智慧,他深入這個耳根圓通,審察一切宇宙萬有,一切都緣生緣滅,究竟都是我們的安立我們這個真心,可別迷執外塵,能夠回光反照,審察真實,本來面目,這個究竟,他的修證了達,就是說功行到了極點,所以才能夠親證,這個究竟的涅槃就是親證到宇宙人生萬徹,不生不滅這個究竟,所以他這個彼岸的時候,故曰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就是說能夠安立到這個究竟解脫生死,能夠安立極樂那個當時,所以才叫做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啊我們現在這個就是說我們的修證的過程,依然得照這個修習這個五蘊通達,再來了解這個十二因緣的生死,達取到究竟解脫,所以能夠親證到宇宙人生萬徹,才是叫做行深般若波羅密多這樣。
@本文:【預釋】,由前行深般若,故能照見。 六五頁 05行
..........。茲略約二義預為說明:。 六五頁 11行
我們現在再來講這個,由這個行深般若,這個行深般若就是說,能照見五蘊皆空,能了達,照就是審察,明察真實,這個明照可別叫做看,這個照見就是審察真實,照就是我們的明照,就是回光反照,這個明照五蘊就是我們的空相。
現在這個就是我們了解這個思想顛倒夢想執著,這個就是五蘊的迷執,能夠回光反照,審察一切思想都是我們的空念迷執,所以才五蘊皆空,五蘊就是我們的思想,空就是我們的念頭,這個一切都是我們的空念,這個念就是相,所以都是我們的空相中。
所以這裡所講的就是說,這個空不可斷滅空,空不可解無,也不可邪見空,這個斷滅就是說,没一切的善惡可講,同時也不需要修一切的福德善行,要怎麼得莊嚴佛土呢?所以這個斷滅就是說,就空就無了,空就是無,一切就無,也無因果,也無一切的福慧,種種都是斷滅。
所以倘無這個因果的話,難免難講,無因果就没這個世間,所以有這個世間,有這個生死,一切都是因果,所以你既無因果就不需要修行,哪裡得造善惡呢?都無善無惡啊!造惡也無惡,造什麼也不要緊,所以這樣變成斷滅;若是像邪見空的話,這是執著空,空就是說已經到了,聽到空就解脫了,「喔!這樣我已經到了」,像說「心即是佛,喔!我心就是佛了,這樣就是了,哪有需要造功德?與造什麼善行呢?所以我就心就是佛了,也不用修行,也不用得來做什麼,心即是佛,同時就是佛」,啊唷!若這樣的話,這個邪見空,就是可憐了。
所以有一種看這個六祖壇經,然後就執著住了,「我已經都知道了,心即佛,佛即心,不用得文字了,不用得再看經了,即心就是佛了」,所以呢!未證說證,對!面面是佛,我們的無始以來的迷執外塵,造業這些塵沙無明種種都不了解,光是說心就是佛,這樣極可憐,那種的依然悾生憨死,想要做佛?不能成佛!所以斷滅,叫做入這個邪見,所以這個邪見坑呢!極可憐。
那這種人呢!像這種人都去受請,而人家端出來一碗湯是煮得很好的東西,但忘記加鹽,吃下去淡而無味,難吃,當主人去吃到,哇!糟了,忘記加鹽,喔啊!進去抓一些鹽出來,將鹽加下去,喔!現在來吃就好吃,「喔!這樣這麼好吃,你是加什麼?」「我就因不夠鹹,再加一些鹽下去」,可愚癡的人呢!想說:「喔啊!這碗湯這麼難吃這樣,那一些鹽加下去就變好吃」,喔啊!回去就煮一煮,想說:「喔!他加一絲些許就那麼好吃了,我再加多點,不就更好吃」,喔啊!整把大大一把就撒下去,喔!糟了,整碗鹹死了,像這種的愚癡呢!要怎麼跟人比評?所以我們要修行,要了解真實,認識事實,了解真理,有理論圓徹,才能夠親證這個真實,倘没有的話,都會墮落邪見坑的斷滅空,這個就很可憐。
所以空不是解無,空是破我們的迷執,顯我們的真實,所以迷,被這個五蘊的驅使,對外執著,空就是教你回光反照,萬有一切都是你的空相,可別迷執外塵,你的思想就是相,我們若想火車,此時這裡没有火車,我們的心內就是顯一輛火車,想飛機就顯飛機,想什麼就幻什麼。
所以那是空相,每一人都是明,明!有照到,永遠想到就有那個相,所以空就是我們的空相,可別迷執外塵,把我們這個實際的這個空相變成落射影,所以對外執著,我們若想飛機,不了解是我們的明照,我們當下想就是飛機,都是執著這個外的飛機,所以迷執在這個外,被這個境將我們驅使,所以空就是在破我們的迷執,回光反照,是我們的空相,所以就是破迷顯真,才對你說空,是有照無物,才教你解空相。
所以楞伽經三有云:「我說寧取人見如須彌山,不起無所有增上慢空見」,要了解說看多大,你說多大,不如我們實證,你若說我看到須彌山,喔!我須彌山都是我,我都了達了,這樣呢!自己會增上慢,慢就是吹牛,吹噓,未證說證,不了解說了解,所以這樣會墮落邪見坑,會墮落斷滅見。
所以要實際信解行證。信!了達,要深解這個真義有真否?若矛盾我們就不可用之,所以審察真實,有了解呢!所以有了解的話,要實行,實行才能夠見證,所以聽台北,然後就要講台北,這樣就可憐,吹噓自己說我台北都全知道了,其實遇到台北人說台北人,你這並非真的,你不曾去過,那是吹噓啦!並非真的啦!所以人家有了解的人,一看馬上知道,有學的人,你是真實有親證否?一講下去人家就聽懂,有親證與没親證呢!一下子人家就看出來,所以這個般若的空義倘没通達的話,往往都會矛盾,所以這個真空妙義是般若的真實深奧道理,可別說簡單這樣就能夠親證。
所以佛法是難行之行,難忍之忍,我們倘没真實那耐性的話,絕對没有辦法深入,能夠學佛,能夠深入,不夠那個福,依然没有辦法,没福報的人呢!聽一兩個晚上,聽不懂,聽不下去:「那不知道在講什麼?也聽不懂,釐不清」,不了解真實,得要聽,聽了再聽,聽又再聽,才能夠了達。
所以像這部心經呢!前面講在後面,後面講在前面,所以你倘没這樣深深一直聽,這樣慢慢聽,不能深入,所以我們得要深入這個真實般若的空義,才能夠圓徹一切,所以這個奧妙的理論呢!不是簡單一絲些許這樣就講得盡的,也不可講一遍就發揮得盡,這部心經若要發揮得透的話,三藏十二部的經典,還是講不夠,可以說講不夠就是講不夠,所以講不完,所以這個一切呢!了解這個真空的妙義才能夠深入,所以我們這個真空的實義呢!有兩種的意思,我們後面才再來講。
@本文:一、就方便門中說(屬事方面)..。 六五頁 12行
..以下經文中凡談空者皆依此二義。 六六頁 08行
此處這裡很要緊,這個空義倘没通達,都要墮落邪見空與斷滅空,所以這個空義要了解的很少。
所以我們從方便來講,對外的事體,對外的事體,這個空是怎麼解對外的成住壞空呢?這個空是虛妄不實的意思,就是說這個成住壞滅,這個滅就是說空,不是說滅就無。
譬如說,一只杯子,對!會壞掉,會腐朽,腐朽若說是無,這樣就不對,不可講無,要解空,空的意思就是破迷顯真,真實,這個東西壞掉壞了,空就是它的本質∼土,一切萬有都是土來成就的,萬有壞掉,依然是成它本來的土,土就是本來面目。
這個真空實義就是說,這個宇宙萬有一切,都是依這個緣生緣滅,所以一種的幻相,無非實際呢!一切無體,怎麼無體呢?我們這顆,萬有都歸納這顆地球變成土,這個地球有一天依然會破裂,地球若破裂的話,依然真空妙有,就像說我們一杯水,蒸發上去,依然在這個空間没半項,依然變成真空妙有。
所以這個空就是證明我們這個實際,萬有都是真空妙有這個意思,對外的解,就是真空妙有,要了解這個空義,不可解無,一只杯子,一項東西壞掉、腐朽變土,就是本來面目∼土,萬有都土生。
畢竟空,這顆地球破裂了,依然是歸真空妙有,不可講無,因緣若再和合,就又產生東西,所以這個宇宙間一念的動,一個動呢!一點霧就轉,一直轉、一直轉,愈轉愈大,愈轉愈大,旋轉,要說轉成一顆地球不是那麼容易,得上萬劫才成一顆地球,所以這個地球成立,像現在地球,我們現在這個太空,有去探險,像這顆木星,這顆現在還未成的,還整顆混沌狀,混沌狀呢!得再一直轉、一直轉、一直轉,轉到地水火風分開,這個土堅定之後,有山河大地,然後才能夠出這個萬有的這個自然境。
所以這個就是說,外都是真空妙有,緣生緣滅,都是幻,虛幻不實,忽有忽無,現在這只杯子工巧,不過有一推敲破,敲破放久,日久之後,依然得腐朽,依然是腐化了,依然變成土。
所以這個萬有都是這個真空妙有,因緣和合產生這個一切萬有,所以這個就是說這個空義,了解外的空就是真空妙有,萬有的空就是歸納本質∼土,所以這個要了解到真實這個空的意義,一杯水裝在杯子或是碗裡,四五日去看,喔!消失很多,又没多久來看,没半滴,難道是無?不是無,是真空,依然歸真空,你講無嘛!這個冷度若夠它就再掉下來,依然是水。
所以這個就是說,這個妙有不礙真空,真空不礙妙有,妙有就是真空來產生,所以事實的證明,空不可解無,就是緣生緣滅,非真實這個意思,才解空,空不可解無,要了解真實。
現在約這個真實的理論來講我們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指這個空是我們的空相,這個空相中,萬有都是我們的明照,所以能夠了解這個真實我們的明照,審察真實,這個叫做真空實相,真空實相呢!就是第一義空。
疑與義就有分別,疑就是我們的思想顛倒夢想,這個疑鬼疑怪,這個就是礙;義!這字義,第一義空,就是說萬有是我們的空相才能夠顯義,義就是理論,義才顯理,理才圓通一切事,所以疑呢!也是顯這個別人對我怎樣,別人對我怎樣,所以這個疑鬼疑怪,這個就是我們的礙,所以這個相,實相就是顯這個真義,實相門中能夠了徹一切的事理圓徹,所以這個叫做實相,而實相就是第一義空,就是我們真如顯理體。
疑與義的這個差別我們要分明,真義就是我們的本來顯的理論,就是真如,而現在對外所說的就是理體,理能夠圓融這個事體,所以叫做第一義空。
所以了解這個五蘊虛妄的相中,依然是我們的思想顛倒夢想,才謂之五蘊,你若能夠回光反照,審察真實,依然是我們的真空實相。
五蘊就是我們的思想顛倒夢想執著,叫做外,對外的六塵色聲香味觸,這個色,受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對外接受來,所以接受這個外塵,我們的妄亂的思想,這個想,迷執外塵,這個貪瞋癡成立,行使一切,要來達取到我的目的,身心安立對外取著叫做行使,行!行一切的迷執,所以第八識,差這個身體去造一切的矛盾,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這都是我們的迷執。
所以你若觀察、審察,所以端正我們的思想,將這個五蘊就是我們的思想端正,這樣就是真空實相,了徹一切,通達一切,所以我們若迷的話,就無真,所以有光就無暗。
所以不是說這個空就是無,空就是我們的空相,內就是說我們的空相中,外就是我們的真心去體貼、去體解,這個萬有都是緣生緣滅,歸它本性,本來的面目就是土,畢竟空就是真空妙有,這個真空的當中每樣都齊全,不是說對這個地球外才有真空妙有,現在這個當中也是真空妙有,地水火風都具足,再來這個看不到的微菌無量無邊,都是整個遍滿一切都是微菌,所以我們若看得到不敢呼吸,所以這個真空有妙有。
所以這個一切,我們的心念對外没染著,叫做離相曰空,就是了解這個都是我們的思想,起念頭有這個相,這個相,這就是我們的空相,所以就是真如理體,所以這個一切相都是我們的真如理性,所以這個真如理性,迷呢!也是我們的真如理性,所以夢想執著,對外妄迷執取,這個也是我們的真如實性,所以依然是我們的真如理體,所以我們倘没想要做壞,依然不能做壞,而想要殺死人,也是我們的真如理性,迷故!妄亂的念頭。
所以我們的真如呢!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具足十法界,所以你的想,想要做佛也是你想,想要來做賊也是你想,想要做壞人也是你想,所以一切都我們的真如,都我們的如意,每樣是我們的如意,倘没經過我們的思想,不會去造一切的迷執,倘没經過我們的思想,不能造一切的善行,所以每樣都是我們的思想,所以叫做第一義。
[mp3-13B]
這個真如理體,無真如就不能顯理體,你倘没想飛機,你不會講飛機所以你有看到飛機,才 (B面 )
……這架飛機宛然一模一樣,跟我們看的飛機没差別,所以叫做真如,我講出來的飛機,就是一個名飛機。
所以這個真如就是理性,理安立,我講飛機你們就有飛機,我講糖甜你們就有糖甜,你們倘没吃到糖,要怎麼說甜?就没甜,我有真如的甜,你就没真如的甜,所以這個理體上會圓和一切的真實,真如,我講糖甜,你們的想的糖甜一模一樣,與我没差別,所以你們的甜,依然自性的甜,就是你自己了別的甜,冷暖自知的甜,不是我說糖有糖,我說甜有甜,是你們有去吃到的甜,所以這個甜就是你的親證真實。
所以這個,有這個真如才能夠顯理體,迷與悟的關係,你不論是虛妄不實,依然是真如,依然是你的想,所以這個雖然說迷呢!你迷情妄想一切,依然是你的真空實相,當體即是你的真空實相,迷呢!變成落射影,不了解這個真空實相,對外取著,喔!想飛機就是外面在飛的飛機,想火車就執著在外面的火車,不了解我們自性通達,明明照照那個火車,所以一切都是我們的妄情執著,所以當體要了解,回光反照起來,依然是我們的真空實相,所以故曰真空實相。
這個真空你倘没了達這個真義,都是迷執外塵,所以對外染著矛盾一切,所以這個空義倘没通徹的話,都要邪見空,或斷滅空,所以雖是幻相,當體雖是假,依然是幻有,幻有的相呢!才解空,所以實相無相故說空。
所以實相呢!是本寂,本來我們這個相寂照,寂寂照照,就是我們本來的就明照,所以這個實相呢!其實你若能夠了解這個真空自性的明照,這樣你就了解這個空義,真實「實相無相」,無相就是没對外染塵的相,所以這個相是我們迷與悟的差別,所以實相無相。
因為這個無相無不相,你可別說無相呢!其實無不相,你說無嘛!明明照照,明明照照,所以才叫做名實相,實相無相是無不相,你說無,我一講你們就有,怎麼無相?所以實相即是真如佛性,這個實相,這個就是緣生非實,都是虛妄之空,萬有當體即真,此謂第一義空。
你要了解說這個虛妄才說空,空就是破我們的迷執,是我們的空相,萬有呢!當體即是我們的真,真就是我們的真實明照,那個相叫做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就是審察真實,那叫做實相,所以實相即是真如,是佛性,這個真實了徹就是我們本來面目,那個就是我們本來的,當下叫做佛性,面面都是佛性,面面都是佛,是我們不做佛,迷故!謂之凡夫,你若回光反照,徹證這個真如實相,這個能夠理用圓徹,這樣就是我們的真如佛性,也可以說涅槃妙心,涅槃就是說,涅而不生,槃而不滅,這個微妙的心,永遠没一個開始也没一個終止,就是不生不滅。
所以觀佛三昧經有云:「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所以真如就是我們的理體圓融,這個實相就是我們的第一義空,涅槃經第十七有云:「佛性名第一義空」,所以我們本來面目就是明照,這個真實都是我們的思想正確,圓證我們的思想,這個就是正確的思想,這個第一義空,可以說是明照真實。
所以這個佛性呢!是真如實相,也可以說涅槃,所以當下呢!就是說佛,佛就是印度話的覺者,而覺呢!就是我們的本性通達謂之覺,本性通達謂之覺,這個通達這就是真如,這就是實相,這個當下就無生死了。
所以這個只有一個空的名∼空,也可以說佛性,也可以說真如,也可以說實相,也可以說涅槃,空就是本來面目,本來無一物才曰空,你說無嘛!明明照照,寂寂照照,所以才解空,所以就是破我們的迷執回光反照,認識本來面目,才教你解空。
所以這個實相就是空義,空義就是我們的實相顯用,實相顯真如理體叫做空義,義就是能說一切,妙照通達,所以能了徹一切,這個義顯理,理論圓徹,事事無礙,理事能夠圓徹,空有就無礙。
所以這個是我們所根究真實,所以第一義空就是我們的實相,實相就是我們的第一義空,這個道理呢!要可別起疑問,一起疑問就不對了,真實你若回光反照,審察我們這個實相是什麼?我們的想,每想一項就都實相,每有想就有相,聲有聲相,一切都有相,色聲香味皆都是我們的實相中所現的,所以這個可別疑,一切都是我們的第一義空,這樣當下呢!這個虛妄的空與真實般若的妙智,審察真實,這個要了解到真實是我們的空相,所以通達謂之般若。
所以你若往這個虛妄的空的話,這就是我們的消極的作用,所以你若不了解徹底這個真實,這個第一義的真空妙用,這個是很可憐這樣。
所以我們要學的就是真實,這個般若二字呢!是我們積極建設的方面,我們本俱的性德,本來就俱足般若,而本俱的,不過迷故!被這個五蘊的驅使,迷來到這裡,自己不能了解自己,遺失自己,侮弄自己,蹧踏自己,所以這個我們特別要了解,積極趕緊來追求實證,這是我們往這部心經要來下功夫,對這個空義要很了解,才不會矛盾這樣。
外與內的差別,我們要分明妥適,所以就是這兩種這樣,外是事相,內是我們的本來面目,這個真義倘没通達,都是矛盾這樣,所以這個空義若不了解的話,怎麼學都不會成就。
@本文:按前一屬漸門,後一屬頓門,....。 六六頁 09行
..可為全經之要髓,學者幸勿忽略! 六六頁 13行
現在我們前屬這個漸門來講,後這個空,前面這個空是對漸的,後面這個是頓門,這個般若的正義得要了解說第一義空,這個真實要通達,這是頓教。
所以我們對小乘的來講,若對初學來講的話,你若說對這個第一義,對第一義空這樣的話,恐怕人家要接受你講的,没有辦法,所以得要從前面那個事體,了解這個以外,對外這個事體都是緣生緣滅,對這個虛妄不實的這個空來解,了解到空不可解無,空就是它的本質,萬有是土生,壞掉都是變土,水是空來的,水就是空間來的,依然會再上升,當體依然是這個真空妙有,所以對這個事體去解的話,才能夠深入,你倘没從這個事體解給他聽的話,直接往這個空義入來,恐怕没有辦法接受這樣。
所以若對大乘的說法的話,要用這個真空實相的空,倘無這個真空義來配合我們本來面目,所以以始覺智來配合我們的本覺,將這個開導這個真空實相的理體來讓他去深入,所以這個本來能夠符合我們的如來藏性,所以這個本來的,都是如如來來,迷故!來而不如,所以你若能夠隨機,隨這個機緣進而去應說,隨機應變進而去解這個理論,所以這個語言是有差別,因為這個藥依然有粗與有細,這個言,語言有微妙與粗魯,所以這個妙,能夠說得一切妙行與這個妙義,所以一切能夠通達。
所以要說法的話,倘没對他的根機,要施藥倘没對他的病症没有辦法,所以藥的好壞都不要緊,能夠對症下藥才是真功夫,所以我們若要說法,無論深、無論淺,要說得投機,能夠對機說法這才是真實。
所以我們同時呢!得要了解這個照見蘊空,這句是入我們的實相般若的微妙觀門,這個照見,照就是回光反照,徹見徹證,蘊∼這個五蘊一切都是我們的空相,所以了解這句,才會深入我們的本來面目∼這個實相的般若,所以這個就是我們的微妙的觀照,審察真實的法門,所以你倘没從這個下功夫的話,没有辦法。
所以以上就是說行深般若這二句,可以全經的一個真實的要義這樣,所以是全經的骨髓,也可以說全經都在這裡,所以我們要學的人可別疏忽。
這部心經首要就是這個空義,這個就是我們的最第一必要,這裡若不了解的話,再怎麼學,你都没有辦法深入,所以這個我們要學的人不可疏忽,要認真來了解這樣。
@本文:照見五蘊皆空,................。 六六頁 14行
......,非同凡夫隨塵流轉之妄見。 六七頁 03行
現在我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已經講完,現在我們深入這個「照見五蘊皆空」這句,我們現在要學的的話,這個要認清楚,這個五蘊倘没入的話,以外再怎麼學就没有辦法。
所以我們上面這字照字,這個照是這個能觀之智,叫做能觀、所觀,這個內是我們的能觀,對外所觀,這個境界能夠究竟安立真實,這叫做照見,照是徹見徹照,這個五蘊是我們所觀的境,我們審察的外境,五蘊是迷故!謂之外境,因為這個事理不明白,對外取著,這個身心對外染塵,所以這個謂之外境,觀察這個五蘊是我們所觀的境,一切都是迷執,這個身心不能夠,所以迷執外塵,身心迷亂,造一切的矛盾,就是我們被這個五蘊的驅使,對外去接受這個外塵,而我們的思想顛倒夢想執著,對外身心不能安然,就是受其所迷,所以才來在生死輪迴不息。
所以我們這部心經呢!首先就是教你照見五蘊皆空這句,這個警戒我們學佛得要仔細,了解這個蘊就是我們的迷執外塵,所以倘没破這個迷的話,就不能顯我們的真,所以得要了解這個迷執外塵,破我們的迷執才能解開我們的矛盾,所以我們的矛盾若解開,就能夠解脫這個生死,倘無這個迷執造業,不會去生死輪迴,所以我們若解開這個矛盾,頓開一切的迷執,就不會去塵著,自然就能夠解開這個生死,所以就是為了要解脫,才得來學這個五蘊,這個真義了解,不會去迷執,這個意思。
現在來講這個照,照是我們所觀之境了徹,審察真實,所以叫做觀照,觀照不可叫做看,觀不可講叫做看,不是用眼睛看,觀是我們的內在審察真實,理論圓徹謂之見,叫做徹見徹證,理論能夠圓徹,同時能夠觀察這個一切通達,了達這個正理,理論圓徹,所以才叫做徹見,謂之見,見不是眼睛看,這裡的照見就是我們的審察真實,徹見徹證這個真實。
所以我們這個照呢!有分作三智與五眼的用法,三智就是說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切智就是緣覺、羅漢這樣,道種智就是菩薩理論圓徹,能夠度化眾生,叫做道種智,一切種智就是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宇宙人生萬徹,這個才叫做真徹,這叫做一切種智,這個見,見是五眼,五眼是什麼叫做五眼呢?我們凡夫叫做凡眼,再來天眼,再來慧眼,再來法眼,再來佛眼,有這五眼,所以這裡的見呢!是佛眼的見∼徹見,所以宇宙人生萬徹,才是叫做徹見。
照呢!照即是般若妙智的妙照,所以叫做智照,審察真實,這個就是智照,凡夫是迷茫,所以這個虛妄的光,不了解本來的光,對外的黏這一切的妄塵,所以這個呢!是迷的照,是我們日光所照,萬有所現的照,所以這些照呢!就是圓明的明照,所以叫做圓明,叫做真見,就是明照圓徹,所以這個是佛的境界,所謂圓明覺真,妙覺明照,這個才可以說叫做圓明真見,所以這叫做妙照。
不是凡夫隨塵流轉的妄見,被這個外的六塵呢!將我們流轉出去,所以被這個塵將我們轉去,我們的念頭執在這個外,身心對外執著,所以妄見這個外塵,執著這個我,要來達到我的,每樣呢!都要達取到我的目的,所以這叫做妄見,這個就是凡夫,隨塵流轉,被這個錢財、美色、愛慾、名利將我們拖走,這都是我們的迷執外塵、造業、矛盾的這樣。
@本文: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 六七頁 04行
執持一切染淨種子,和合積聚以為。 六七頁 11行
現在我們來講這個五蘊,我們前面講這個照見,已經講完,現在了解這個五蘊是什麼?五蘊就是五種∼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這五項,蘊就是我們的積聚的意思,積聚什麼?就是說被這個外的五種法來將我們積聚著,五種法就是色、受、想、行、識,叫做五蘊。
色!色就是說,外的山河大地,包括一切萬有,都謂之色,連這個身體,謂之色,所以這個,被這個外面的這個五色∼色、聲、香、味、觸、法,這叫做六塵,法就是我們的心與外的六塵和合,叫做法。
受就是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嘴,所以有這個色身,就有這個頭目∼眼耳鼻舌身,這五種接觸外塵去接受,所以這個就是我們接受外塵來思想顛倒夢想執著,這樣謂之五蘊。
這個成這個元素,有這個五蘊的積聚的原理不了解,所以被這個物質生活的追求的話,這樣來生死輪迴,這種謂之眾生。
現在這個呢!要聽清楚哦!五蘊若聽得没入,再接下來,你再怎麼聽都没有辦法,這個色、受、想、行、識,就是我們積聚、造業。
有這個身體造業謂之三惑,什麼叫做三惑呢?就是我們的見思,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所以這些遮蔽,有這三惑就是我們有這個身體,成就這個見思惑就是五蘊,而五蘊有這個見思的念頭,這個貪瞋癡,無始以來,所造的業力像塵沙,無量無邊,面面都是冤家,面面都是有情有一個真情,所以這個塵沙惑。
(第13卷完)
---第14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