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心經總目錄 心經71講目錄
---第51講---
《卷52 台南開心法師》──心經71卷
【承上起下】
[mp3-52A]
拜這尊佛像是要做什麼?喔!我們不是迷啊!我們是尊重、讚佛,所以我們今日來拜佛就是讚佛,讚佛要用什麼來讚呢?香、花、茶、果與燈燭,為什麼須得香、花、茶、果呢?所以我們在拜的香一支,直心,直直對佛,我們的心對佛,尊重祂的聖德很香,一心尊重祂這個聖德很香。
所以花代理他的美德,祂的德性很美,所以祂流傳到此時,我們還能夠尊重是為什麼?為什麼須得尊重?我們今日有這些經典可看就是祂的聖德的存在,因為有祂的聖德的存在,有這些經典呢!我們有需要用茶,所以拜敬茶,用茶來尊重祂的智慧,茶是尊重祂的智慧,祂這些文字就是祂的聖德都存在這個文字,與存在祂的智慧在這裡面,所以他這些經典是悲智圓融,所以我們今日有經可聽,有這些佛典可看,就是祂的智慧與祂的聖德存在這裡。
所以他的光明偉大,所以我們佛前一切都來尊重,一盞光明燈就是祂的光明永遠照我們眾生,能夠照我們的心地,因為我們有這些經典可看,就是像明燈能夠照我們的路,祂的智慧都容納在這個經典。
所以我做一首叫做幾句偈這樣:「聖人造真經,真經非是聖」,佛來造這些經典呢!這些經典不是聖咧!「大道存文字」,祂的大道理存在這個文字,雖是說存在這個文字來講呢!「文言不詮真」,這些文字你若看不懂,理論不能了解,等於零,無!所以文字不詮真,「真詮自證悟」,真理是我們自己自啟悟的,這個真理是怎麼自啟悟?本俱的,本來就有了,本來就俱足,而本來就俱足你何須看?就是說我們迷來到這裡,已經迷失自己,没有這些文字來啟開,不能再想到。
譬如說,我現在說糖甜,你們現在大家隨時都有糖甜,而糖甜,我這個聲音豈有糖?豈有甜?我這個聲音跟這個文字都相同,語言動作文字一切都是啟化我們,我說糖甜,你們若没吃到糖,若没去了解甜,要怎麼甜?我說糖甜,既無糖,也無甜,你們有甜是你們有吃到才有甜呢!你們若没吃到糖,怎能說甜?所以「文言不詮真」,你這個說糖甜,不是說能夠大家都能夠知道,你若說給日本人聽,他聽不懂啊!甜在甜什麼?說給美國人聽,你在甜什麼他聽不懂呀!無啦!同樣說甜,有的聽懂,有的聽不懂。
所以這個文字啟開,自證悟,你了解你的,你聽懂你拿去,所以佛一音演暢,隨類各得解,祂說一句呢!各人的因緣不同,他的見解不同,雖是說我講糖甜,各人的甜不能相同,他想到嚐到那個糖,而有的想到看糖的甜,而真實的甜,各人的滋味,各人了解,冷暖自知。
所以雖是有這些文字,不能詮你的真實,「真詮自證悟」,我所看的了解這句是在講什麼,我通達是我體會的,不是這些文字能夠度我們,「無文不成真」,你倘無這些文字,你要哪能夠啟開你的這些矛盾呢?
所以祂的聖德與祂的智慧都存在在這個文字,所以祂的光明永遠都存在,所以祂有這個悲智圓融,才有常樂我淨這四果,所以我們在拜四果,香花茶果就是這個意思,是尊重,是我們來讚佛,不是在拜給祂吃,拜給祂嗅,拜給祂看,否則這樣就矛盾了。
所以我們這裡佛没在保庇,你若要拜佛保庇呢!那個下乘的法,你虔誠是對,能消業而已,我們這裡學的是要做佛的,是要成就的,不是依賴的,佛不會度我們,無眾生可度,無法可說,我說的都是假,我没說法,我哪有說法?萬法唯我的心起啊!我說的是一種的假,假設這個名相是權,雖是假呢!能顯你們的真,你們若了解聽得懂才有啦!而有是你們的啊!不是我給你們的,我說的都是假的,没有一句真實的法可說,没有一句真實的法可說,所以無法可說,無眾生可度,要怎麼有眾生可度?你們倘若不自度,什麼人都不能度我們?我說的理論你倘若不去了解,而倘若没信解行證,都免談!
所以要學佛的話,要認識事實,認識事實,不可矛盾,所以我們學佛呢!不可貢高,不可我慢,不可懈怠,不可自作聰明,不可盲從,不可欺騙自己,這六條若沾到一條,你就不會成就,未證說證,貢高我慢,喔!我很行了,而不了解說,喔!我很聰明,我很行,自作聰明,理論没圓徹,而亂說一場,可憐!
最為可憐就是盲從,我所說的你們没去審察,要去審察真實,我說的對不對,你們若盲從的話,害到你們自己,一個人說:「那你再努力點去殺人哦!而去殺人害死誰?害死自己,我胡亂教你們,你們在胡亂聽,胡亂做。
所以盲從會欺騙自己,譬如說外道啦!信就得救啦!喔!我在信,我信得很虔誠,我會來救,會來救我,那只是一個矛盾的救,欺騙自己的救,所以我們學佛並不是,是真理,是自己了解自己,找自己的不對,我們自己若没不對,一切都安然自在,所以自己要創造自己,没有對外。
所以我們這部心經都心地法門,教你找你自己,往你的心地去下功夫,去審察自己,了解自己,創造自己,找到我們自己,這個想是什麼?會想的這個是什麼?就是當下就是明故,想就是相,想火車就有火車,想花就花,想這個語言就是語言,都是我們的實相,都是我們的空照無物,我們想的就是空照了,空照無物。
所以我們這個空照中,時時來審察,我們會被迷否?我們有在明照否?有被這個外的事體,這個錢財、美色、愛慾、名利,將我們拖倒去否?我們的心有被引誘去否?要時時審察,而所以這若没捨貪瞋癡,免談!審察不到,不能回光反照,這個心理狀態既不正確,就是五蘊的驅使,貪瞋癡若捨,五蘊就没半項,五蘊也是我們的實相,迷也是我們想的,悟也是我們想的,煩惱也我們想的,不願也我們想的,要殺人也我們想的,要做賊也我們想的,萬法唯心,一切依心。
所以心是造物主,萬惡也是我們的心想要做才能夠做,萬善也我們的心想要做才能夠做,所以我們的心就是我們的造物主,依心可別依這個外境,所以萬法依心,從我們的心地好好來下功夫。
你若照我今晚所說的這些,能夠去回光反照,審察自己,貪瞋癡若捨得盡的話,當下即是解脫,無生死,哪裡有生死呢?這是臭皮囊,是我們迷執才有這個身體,若没迷的話,當下即是不生不滅了,没迷即是悟,無光即是暗,而有暗就無光,有光就無暗,所以有理論就是明,有明理就是圓徹一切。
所以我們學的就是對我們的心地,只有指歸我們自己,對外保庇、感應,一切會變、會叫做騰雲駕霧、會飛天鑽地、會什麼神通,那都與我們這裡没關係,那都外道。
你若回光反照,審察到本來,找到本來的,明明照照,萬徹一切,無所不通,無所不曉,宇宙人生萬徹,真實,這是確確實實没矛盾的。
@本文: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一三一頁 06行
【承上起下】
第二回說的是緣,現在說的是果,究竟什麼一回事?所以今晚就是揭穿這個宇宙的大秘密,所以「以無」就是說承上起下,承上就是因,起下就是果,所以這個因果的循環,這個因果的大自然呢,就是宇宙的大銀幕。
今晚要揭穿的就是說宇宙這個大銀幕來騙我們很多,所以因為我們被這個騙局騙得很悽慘,所以為了因、為了緣,成立這個果報,所以在這個因果的當中在旋轉,不能通出脫,所以被這個因果的漩渦中呢!我們今晚所要學的,就是要離開因緣與自然,所以這個因果的大銀幕是宇宙的大銀幕,宇宙一切就是真空妙有,因緣生,因緣滅,緣生緣滅,因為這樣,這個騙局。
所以我們佛就是好像魔術師,我們今日來皈依三寶,皈依佛法僧就是要揭穿這些一切的秘密,所以要了解到,迷呢!是凡夫,不了解自己,在侮弄自己,蹧踏自己,受這個因果的驅使,造一切的矛盾,所以我們皈依本師釋迦牟尼佛,可比說拜一個魔術師來當師父,來當師揭穿一切,祂怎麼變,所以首先教我們扇子、手巾,再來用這個牽牛入甕,教我們這個叫做殺人種瓜,再來大魔術種種,一步一步,這樣將我們教。
而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呢!依然從這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將我們開導這個緣起,這個緣起,這個因緣和合成這個自然,所以這個五蘊就是這個驅體,這個驅體與這個山河大地才會接觸這個一切的外塵,造一切的矛盾,所以都被這個宇宙的大銀幕將我們遮掩,因緣和合產生這個一切的因果、自然出來。
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秘密就是這個一切都矛盾,我們有這個軀體三細起六粗以來,造一切的業積,造來到這裡,在這生死輪迴都是因果,那麼這個因果要怎麼揭穿呢?現在了解我們這個身體像蓮藕,蓮藕在污泥的中間呢!能夠發葉,生根發葉,能夠開花,我們的心就好比蓮花,一塵而不染,在這個塵間五濁惡世的當中,我們不會去染到,不會去造業,所以對這個佛理呢!一直去深入,才能夠根究這個事實。
所以今晚要講的呢!這個承上起下,這個果,果證是什麼?我們要看這個卅二頁,「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究竟,這個就是果證,阿耨多羅就是無上,三藐就是正等,三菩提謂之正覺,合起來呢!謂之無上正等正覺。
什麼叫做無上正等正覺呢?就是說般若故,這個般若,般若是我們本俱的性德,所以般若是妙智慧簡譯,簡單說就是叫做妙智慧,這個妙,妙就是不可說,所以這個妙,不是說可以說智慧的,是妙照,本來面目這個微妙,所以能夠照一切的清楚,佛!佛就是覺者,覺就是覺悟什麼?就是覺悟宇宙人生萬徹,什麼叫做覺?覺就是覺照,覺就是覺照,所以這個覺照,所以這個微妙的覺照充滿宇宙,無所不遍,無所不照,所以照這個真實,照起這個真實,宇宙一切真空妙有就是妙覺明照,這個宇宙就是一切真空妙有,緣生緣滅,萬有都是在這個因緣而產生,所以這個萬有呢!都是因緣和合,以相剋與相應而相生,所以這個緣生緣滅,一切都虛妄不實。
所以「一切有為法,我說即是空」,講得到、看得到一切都是假,為什麼說空呢?是我們的明照中,面面都是佛,面面都是大家都是相同,同體,凡夫迷故,謂之眾生,像污泥,像愚癡,愚癡的人,迷迷糊糊,像好比我們凡夫,看人做奇術,喔!很讚嘆,喔!那麼棒啊!那麼會變。
佛就是慈悲故,這個悲智圓融,祂的變法,使得我們五體投地,就是祂的聖德使得我們五體投地,祂的智慧能夠揭穿我們一切的迷執,使得我們能夠圓通一切,所以這個揭穿我們萬有都是緣生緣滅,本來呢!本俱。
所以我們要學的就是要非緣非果,非因緣與非自然,這才是究竟,為什麼會非因緣與自然呢?我們的本來面目既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有的,所以這個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所以我們本來面目没有一個開始,也没有一個終止。
所以我們有這個,佛就是有這個般若妙慧,所以叫做大覺者,所以祂大覺明照,就是覺悟宇宙人生一切,都是為了這個因緣成立所造的矛盾,才來在這個塵沙無明,造一切的業識,在這裡在生死不息。
所以佛今日能夠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能夠無上正等正覺,祂就是有般若妙慧,就是能妙觀、妙照,所以叫做妙,這個妙,妙照,能夠宇宙人生萬徹,叫做妙明覺真,可以說叫做妙明覺真。
其實呢!這是都言詞上、形容上,讓你了解到,一切都是我們的妙照內,迷呢!自己心窄地窄,縮小起來只在這個身體,有一個你與我,山河宇宙大地這個一切不了解,被這些大銀幕將我們迷著,所以看電影的當中,看那些銀幕,看得笑咪咪,人在哭跟人哭,而人在不甘心,跟人頓足,極可憐!
不了解說那都無事實,銀幕上是一種假,假設,一種假設,現在我們揭穿這個宇宙的秘密,就好是像大銀幕的這個真空妙有,因緣和合,所以一念的霧旋轉起來,旋轉達那上萬劫就成一顆地球,有一顆地球的成立,就有自然的變化,所以因緣果,因緣成自然,這個因緣和合,這個果就成立,就然自然的果證。
所以我們學佛,我們若真實能夠解開這些一切的迷執,拆開這些因緣的話,我們的果證是真實,本來面目依然充滿宇宙,依然無所不通,無所不曉,我們的妙照同等了,所以面面都是佛,是我們迷故,謂之眾生,所以眾生呢!就是迷失我們自己,不了解自己,侮弄自己,蹧踏自己。
因為現在我們今晚說的,是從倒過來講,我們前日所講的是因,而來緣,所以這個緣起就是觀世音菩薩,來讓我們這個因緣成立,讓我們來了解這個緣生緣滅,這個一切的迷執矛盾。
所以今晚講的是果,所以這是三圓解∼因,緣、果,進而去三圓解,所以這個果呢!果證就是這個一切,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什麼能夠得到無上的正等正覺呢?就是依這個微妙的般若,般若就是我們本俱的,這個妙照,本來面目,所以有這個微妙的明照,所以才能夠離一切的苦惱。
所依的就是般若波羅密多,依這個般若,般若就是妙智慧簡譯,其實是我們本來面目,本俱的妙照,這個妙照了徹,所以波羅密就是登彼岸,就是離苦得樂,所以三世諸佛,就是說過去佛,過去所成就的佛,與現在要成佛,連這未來要成佛的呢!都得依這個般若,若没依這個般若的話,没有辦法得以成就。
[mp3-52B]
所以這個般若的由來是為什麼?喔!所以要了解這個,這 ( B面 )…
這個為什麼的因從哪裡來?從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矣,這個要了解,究竟涅槃,所以這個涅槃二字就是涅而不生,槃而不滅,因為我們找出我們本來面目,自然呢!就無這個生死可說了,本來面目就是無這個生死了,永遠都無這個生死,因為離開這個迷,有這個顛倒的思想,有這些夢想執著,才有幻境。
所以我們凡夫就是這個幻,幻就是像魔術師在做把戲給我們看,他幻術不是真,所以我們入幻故,就像幻夢,幻夢,所以就像一場的夢,我們在迷的當中就像一場的夢,所以這個妄想就是我們迷,究竟要怎麼來解脫呢?就無這個妄想,所以因為遠離顛倒的夢想,就是離開一切我們這些迷,迷。
我們今日要學的就是要遠離這個顛倒夢想執著這些,你若能夠遠離開這個顛倒的夢想,這樣的話,就是究竟離開這個生死,因為無這個顛倒的夢想,就無這個恐怖的心,所以因為我們有這個恐怖與罣礙,有這個恐怖與罣礙才會造成這個矛盾的迷執種種,為了這個身體,為了物質生活,你若没為了這個物質精神的話,不會來顛倒,而也不會牽罣。
所以就是這個身體的牽罣,有這個我,以這個我的問題呢!牽罣就這個物質精神,對外錢財、美色、愛慾這些,被其顛倒了,所以有這些物質生活,以這些物質精神的恐怖與顛倒,這個就是牽罣到這個身體這個我。
所以究竟呢!能夠得到這個無上的正等正覺,要宇宙人生萬徹的話,得要無罣礙,没什麼罣礙?這個心要有自主義,「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這個就是,以攝我們這個心,攝我們這個心,可別這個身體將我們顛倒,把這個好好這個身體來體相用,這個萬緣的眾生可比像污泥,在這個污泥中,當中也有這些雜草,像說有鹹草啦!有一些這些零零星星的這個草,草,我們,我們的身體就像一條的蓮藕,利用這個身體生根發葉,我們這顆心像蓮花,所以迷的眾生像污泥,我們入污泥而不染,就是我們這個心能夠開花見果。
所以這個蓮花呢!就是佛不時在譬譽「以蓮花為父母」,我們的心就像蓮花,「入污泥而不染」,就是說出這個污泥的當中不會染了,「花開見佛悟無生」,所以這個蓮花若浮上水面就會開花,這個本來面目哪裡有生與有死呢?不生不滅,所以這個蓮花有這個苞,就會含藏這個果,所以因與果同時。
所以要這個果證呢!要了解說認識事實,究竟怎麼生出這個能夠大覺妙照,所以叫做大覺者,佛就是大覺者,祂就是有這個究竟,所依的就是這個般若波羅密多故,我們若没依這個般若二字不能通達,因為般若是我們本俱的,是我們迷故,不能了解我們本來面目,所以這個般若妙慧就是這個揭穿我們這個秘密,本來面目,所以我們可比說,我們的本來面目被這個身體關死著,所以有需要打造這個般若的鎖匙,來打開這個執著鎖,而執著鎖若開的話,才能夠打開這個煩惱門,才能夠見我們本來面目。
所以依這個般若才能夠究竟解脫,所以「以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為什麼心能夠無罣礙呢?究竟是什麼?要究竟這個因,溯本歸源,這個没找這個根源,不能了解這個因緣,因緣没成立,不能了徹,不能開悟。
所以這個要了解從哪裡來的?所以因為這個究竟涅槃,這個要摧翻我們這個心,依這個心,就是依這個般若妙慧開導我們這個心,打開我們這個心才能夠無罣礙,知其然,所以然呢?就是說這個菩提薩埵,菩提薩埵,因為菩提就是覺,薩埵就是有情,所以無始這個塵沙無明都是依這個有情,依這個有情造業,所以牽帶這個情,因緣和合就是情的牽帶。
所以能夠生出這個妙覺,通達這個有情,無始以來都是這個情的牽罣,所以為了這個情的牽罣呢!心才不自主,被這個身體拖去造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
所以我們今晚要學的就是要滅因無果,所以離開這個因與果,所以離開這個因緣與自然,本來呢!就是無這個因緣與無自然,你若了解「無所得」這二句,無所得就是非因緣與非自然,你若能夠了解這個,心就自然就無牽罣。
為什麼會無所得,究竟本俱的性德,所以本來面目是觀照,妙觀妙照,所以這個觀照就是妙觀,這個微妙的觀照,宇宙一切萬徹,所以知其然,所以然從哪裡來?要怎麼叫做無所得?以無所得故,要了解這個本來的就是無一物可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心哪裡有什麼罣礙可講?本來就無。
所以因為無智無得這句,本來就不是用智慧,不是有所得,迷呢!有智有得,所以這個是教化權教菩薩,還有我法二執,尚還有在說法,有在度眾生,有這個我,這個我在說法,而我在度眾生,所以才破這個以無智無得,以無智無得。
而這個無智無得∼知其然,所以然為什麼?要了解這個無苦集滅道,現在我們要從道諦,苦集滅道呢!四聖諦的化用就是說,苦諦謂之三苦、八苦、無量苦,集諦就是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我們現在首先要了解這個道諦的真義,道諦首先得要了解三觀妙用∼空假中這個三觀,而三觀妙用要來化用什麼?化用三十七道品,這個三十七道品呢!要了解到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這七科。
我們現在要從四念住,你若没啟開這個四念住,永遠被這個驅體將我們蓋住,我們得要了解到這個身體呢!是生老病死,這個不是永遠常住的東西,這個身體不是我們的,這個臭皮囊呢!全身體都是不清淨,首先這個身體,這些肉質一切,都是細菌來組織的,你若不相信,用這個顯微鏡去照到這個皮膚,一看下去的話,就像山河大地,看得你會恐怖,整個都是細菌組織,所以全肚子內都是糞屎,吃下去再吐出來,你就會害怕啦!就是不清淨,所以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顆種子,這個驅殼都是不清淨,有這個身體呢!才有這個眼耳鼻舌身對外去受,所受的是金錢、物質、美色、名利,讓你這些感受造業,自己侮弄自己,蹧踏自己,所受的都是一切就是苦惱。
這就是了解到這個身體不清淨,你若著這個我,對外面去染受這個外塵,每樣造成侮弄自己,蹧踏自己,一切都是苦惱,為什麼呢?有這個身體去接受這個外塵,這個心猿意馬,所以觀心無常,了解我們這個心不能常住,人殼在這裡,一下子想去台北,一下子想去台南、高雄四處,所以這個心猿意馬,都是受這個外塵的矛盾。
所以你若了解這個心,這個心猿意馬,四處遊走的話,要這個「觀法無我」,一切所有一切,都不是真實的我,一切法都是為了這個我執,所以倘無這個我執,就無一切的煩惱,所以這個好好來身心離開,所以這顆種子呢!得要鋪在我們的心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四正勤。
這個四正勤,得要勤勤,我們這個心,把這個心猿意馬,可別使其攀遊,時時要回光反照,觀察自己,審察自己,心可別去念惡,既生惡要斷,未生惡要滅,未生善要作善,既生善要增長,所以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所以這個心地呢!若没這樣的話,不會成就,因為這個四念住的種子,我們栽植這心底,而大家來了解這個驅殼不是我們的,這個心與身得要分開,要殺死我們的身命,可別使其將我們侮弄,所以這個四念住就是觀這個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所以能夠回光反照,要四如意足。
這個四如意足就是說,欲如意足,勤如意足,心如意足,觀如意足,欲、勤、心、觀,你得要勉強,不時回光反照,自己看我們的心,我們的動念是好或是壞,所以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否?我們的念頭有好的念頭否?所以勤勤去觀察,觀察我們這個心。
要怎麼觀呢?就這個三觀妙用的觀,對這個外的山河大地與這個身體都是假,都是假,所以觀這個四念住,這個身是不清淨,這個是臭皮囊,返觀自照我們本來面目是什麼?所以這個觀,觀就是觀我們這個心地,審察我們這個念頭,正念否?有矛盾否?
所以這個觀行呢!像肥水,你這個肥水若充足,這顆種子才會發芽生葉,所以你有這個四正勤,也可以說四神足,以及四如意足,四正勤與四如意足配合,就是說有這顆四念住的種子來栽植我們的四正勤的心地,又有這個四如意足的肥水來澆,自然才能生根發葉,才有這個五根、五力,生這個五根、五力。
什麼叫做五根呢?根能生長,根若旺,這棵樹才能旺盛,所以這個五根就是「信、進、念、定、慧」,信!要有正信、有正念。有定力,才能生智慧,因為信以前這些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用這些精進去觀察,所以觀察我們這個念頭,所以念頭若有一個正確,定力,就有這個定力,因為我們有這個正念呢!就是正定,有正定就是有正念,有正念就是審察,有審察,審察我們自己,有在審察,自然就能夠顯慧。
所以這個有這個五根,根若旺,根能生長,就有五力,五力就是這個樹能夠旺盛,所以依然信進念定慧,這個五根五力,有樹根與這個樹木和合,樹若旺盛的話,就能夠開花結子,所以樹若旺盛,什麼叫做開花呢?叫做七覺支,也可以說叫做七菩提分,七覺支是什麼呢?就是「擇法、精進、喜、輕安、念、定、行捨」,但是這個輕安有二種的講法,也可以說喜與除,輕安就是除。
現在我們把這個七覺支來分釋,所以第一覺,覺悟這個一切的正法很好,正法得我們選擇,選擇這個正法呢!我們要修持才能夠行證,你若没選擇正法,不能來修持、來行持成證,這個是最為問題,所以這個佛法的當中就是教我們端正思想,找我們本來面目,這個就是正法。
所以我們若能夠把這部心經選擇來開拓,這個就是謂之正法,把這部心經來精進進而去審察,來體會,所以你若有那個精進的力量的話,有進没退,所以能夠去真實的修道,修這個道法,所以種種的理論能夠圓徹,你若有認真,會法喜充滿,叫做喜覺支。
喜!喜就是法喜,法喜,我們進而去靜悟,所以這個佛法是我們由心而發,所以佛法無量義,法界自性通,自性會充滿這個佛法,所以這個佛法像湧泉,一直浮出來,所以這個法喜就是說我們的精進力去審察真實,這個法喜會充滿,智慧會妙照,所以才能夠找到我們本來面目,你若能夠找到我們本來面目,才能夠輕安。
為什麼能夠輕安呢?輕安…
(第52卷完)
---第53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