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心經總目錄 心經38講目錄

---第27講---
《卷28 台南開心法師》──心經38卷
[mp3-28A]  [mp3-28B]
【CD-28A】
現在說的這些 因為集中在這苦集 了脫生死這樣而已 所以把這苦集二諦能夠可解開 這樣他就了脫這生死 這個生死既斷他就不敢再來 菩薩看法就不同 菩薩就把這四聖諦這樣來轉無量四聖諦 來去啟化眾生 不會執在這空 就是再出假度生 所以這四聖諦呢不只是小乘法 也能通達大乘 没這四聖諦去了解呢 也没辦法可了解生死 没把這四聖諦去啟化眾生呢 也没辦法可行六度 

所以菩薩就是說要行六度 就要配合四攝法 和四無量心 什麼叫做四攝法呢 就是說愛語、布施、利行、同事這四種 這就是聖德 再來就是說四無量心 慈無量 悲無量 喜無量 捨無量 就是慈悲喜捨 配合這六度萬行 這樣這就是大乘法門 所以就是依這道諦 來滅這一切苦惱的集 和離苦得樂 度這眾生能夠離苦得樂 所以叫做道滅集苦 這就是大乘法門 

若再合起來說呢 因為菩薩當下就没生死 所以没這苦可說 没這苦的感覺 所以也没這貪愛的集可斷 所以也没這寂滅的涅槃可證 也没這解脫的道可修 若這樣說起來 有的聽到會怕 無啊 那得再修呢? 所以人那境界不同,等覺菩薩他是本來本具 面面都是佛 大家都有本具的性德 是咱迷執這五蘊 被這五蘊的迷執 造一切迷執矛盾 才有這生死可斷 你既深入這四聖諦的上品 了解這本來面目 本具的性德 哪有苦可說 本來就寂寂照照無礙 本具的性德 没有這個苦 也没這個集 也没這因可斷 所以因為没這個滅 是怎樣說没這滅呢 這理論上要徹底了解 本具的性德 這個就不是因緣和自然 所以本來就是非因緣和自然 因為宇宙中的萬有 就是真空妙有 也是緣生緣滅 咱的本來這本覺 這個妙覺 這個明照本具的 没有這緣來和合的 本來就没因緣和自然 本性不是因緣和自然 本性就本具的 不能較多較少 

所以有的說現在人怎麼較多? 你要了解說這生死事大 因為這生滅中現在不是人較多,其實是畜生較多 人是畜生來出世的較多 所以這理論不了解 說現在人較多 我說現在人較少 畜生較多 因為没道理 像畜生亂做亂為 所以無法無天 這個呢和畜生一樣 所以有人性就不會這樣 現在人不是較多 因為畜生較少 人較多 這要了解這空間生物是無量無邊 這空氣中這微菌 你若了解 看得到 不敢呼吸 所以這生死呢 是都在這三界內 你若界外,那有生死? 了解了之後 本來就本具的 所以本來性德 本具的性德就具足 所以你若迴光返照 自己了解自己 宇宙人生萬徹 這個就是咱無道可證 本就具足 那有道可證 道也是咱的自性通達的 本具的 你若没吃到糖跟你說甜 無效 你就這部心經無緣的人 稍微聽一下跑到不見人影 聽不懂 所以没那因緣要怎樣聽呢?

所以這生死事大 咱初入也就要從這四聖諦來深入 這個無生死和無集可捨 也没這煩惱可斷 這些都是咱等覺菩薩他親證到本覺 也已經了徹本來面目 這個本具的 所以才叫做無苦集滅道 没這些 没這些是因為了解這些 没在用到這些 所以叫做無作四聖諦 這已經超越 咱不可說你這樣說咱就跟著無啊 不可! 你也得就照這修這苦集二諦 了解這因就是五蘊的迷執 所造諸苦都是咱的不明白 不了解自己 侮弄自己 所以没對這深入來呢 完全没辦法通達 

所以六祖他是倒駕慈航 那是果人 咱不能與果人相比 所以他聽到金剛經 因為五祖說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就說好了 免啦! 本自具足了 本自清淨 本具的性德 所以要到那找自性 何其自性 本具的 本來就具足了 要再去那找自性 咱本來就是了 這個思想就是了 現下了解 這個當下即是 不過六祖那是聖者 他是果人 咱不可把果人的事情 來鑽牛角尖 所以看六祖壇經呢很危險 都會鑽在牛角尖 我就是佛了 對! 本來就是佛 咱就問咱自己 看佛否? 所以都鑽在牛角尖 這樣就是了 不是理論這樣就對啦! 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 對! 咱就是佛 所以然要怎樣才能夠作佛? 這個問題呢没解答 哦 這樣說佛了 没行證 這樣就是佛啊 没那麼簡單 咱不是六祖 所以六祖是果人 六祖倒駕慈航 所以來就充足了 所以本具 本自具足 何其自性 我本來就是了 要再去那找自性 我就了達了呢免啦 所以人家他有到那 有到那境界 咱不能照這樣 咱也就要照苦集二諦 

這四聖諦表 苦諦呢 苦果 這就是世間受生 這個老病死 這個就是說生老病死 這個就是咱的苦惱 眾生在這六道在輪迴 在苦諦 所以這世間的因果 所以凡夫所迷 這個集諦就是苦因 那念念起貪瞋痴 所以妄想執著 這些虛妄妄亂的相 所以也是咱的集 咱所集進來 咱想的 所以就是說像昨天在說的 這個四聖諦中 有這安立真如 安立真如 咱現在這集諦 要了解說要怎樣安立 把咱這妄亂的心轉過來正念 所以用轉 不可要斷這思想 「欲斷妄想重增病 心向真如亦是邪」 把這妄想轉來正念 正思惟 審察事實,這樣就是對 你本來面目這就是咱的真如 真如就是咱本覺這個明照所照 真如就是咱的明的本覺明 所照的真如 所以你就了解咱本來就是了 要再從那裡找真如 所以外無真如 就是咱本覺明照這個就是真如 所以心向真如亦是邪 心照 明照就是真如了 要再從那找真如 無處找 所以這集諦呢就是苦因 了解這念頭 妄想執著這些 要斷除這煩惱 就要貪瞋痴要捨 所以這你若這樣能夠捨貪瞋痴 就是出世間法 就是離這因果 所以凡夫就是不離這苦集二諦 在這世間的因果 在流轉不息 所以在生死這樣

現在這滅諦就是樂果 滅諦呢就是滅除這生死 這些煩惱生死種種能夠斷 所以叫做涅槃 這就是聖者所證的法門 所以這苦樂二果 苦樂二果就是由咱的集 凡夫集苦離樂 聖者集樂離苦 所以叫做滅集無苦 這樣這是聖者所修的出世間法 滅除生死煩惱 證涅槃 

所以這道諦也樂因 樂因 所以就是勤修這戒定慧 這精進這個道品 所以這道品呢你若不精進没辦法 這個道品要怎樣精進呢 對這個戒定慧起用 所以有戒才有定力 有定力才有智慧 這個定就是把這迴光返照 一念不生 一念不生就是定力 所以把這個念頭轉 轉來審察 這樣精進去妙用 所以能夠啟發咱的智慧 所以這道諦中間 要精進就以三觀妙用 對外三止 轉過來 這第六意識轉過來三觀妙用 這個妙觀察 審察事實 這叫做妙觀察智 把這根塵識三止 這樣就是成所作智 對外能止 根塵識若止 這個五識就没作用 没對外塵染著 這樣叫做成就這所作要用的 菩薩也是成所作智 對外成就這平等 平等周徧 這個智慧就是說 用這聖德配合智慧 來去勸化眾生 讓他能夠離苦得樂 這是成就所作 他要作的 就是成就這智和慧 就是智慧和這聖德 所以叫做悲智圓融 

所以這道品上呢 就是說你就要轉這聖德 來轉這法輪無量 所以將這四聖諦轉無量四聖諦 這樣能夠把一切苦惱的眾生度出世 這個因果 這是聖者所悟的道理 這個叫做聖者的悟界 種種有這個配合 才是成立這四聖諦大用 你若不能把這四聖諦轉無量四聖諦呢 這樣不是四聖諦大用 所以這個呢要了解 

@本文:戊三:破權教菩薩法相............。 第一二七頁 07行
    境智俱泯,故曰無智亦無得。......。 第一二七頁 11行


【CD-28A】15:07
現在咱前四聖諦 就是在破二乘 二乘就是說聲聞緣覺 這四諦法 給你解悟 轉來這三觀妙用 和這化無量四聖諦 啟化眾生 因為破這些二乘就是用四聖諦法 現在來要破權教菩薩 用這無智亦無得 這個現在說來就更加深了 

因為菩薩所修的法門呢 有很多種 所修的法門雖是很多 都比不上這部心經的旨趣 所以般若二字 所以因為有這般若妙慧 才能夠起用 所以頭一下深入 就是要對這能觀之智 所觀之境能夠把辨別 所以智為能觀 謂之能觀之智 得是所證的理論 這個法門 達出到這空義 所以若不了解這空義呢 這樣不能解脫 這樣本覺明没現 自己的本來面目既不知呢 要去那也没辦法 

所以就是說深入這能觀之智 所觀之境 能夠把辨別 轉過來這審察事實 這個宗旨就是所證空觀 就是說你把你能夠迴光返照 去叫做審察事實 這樣叫做空觀 所以證內我空之理 我空的理 我 就是說這個身軀不是咱的 這都是緣生緣滅 因為生老病死故 破咱這身軀不是咱的 

所以能夠審察這個假觀成證這法空的理 這就是說你把外一切就是假  觀察這審察這外 證實都是成住壞滅 都是緣生緣滅的 有了解這道理呢 叫做假觀 能夠證實這諸法皆空 所以這道理 諸法皆空就是說萬有都是咱的空相所照的 所以諸法皆空的道理 

所以這樣才能夠深入這中觀 成立這中觀理論 圓證俱空之理 現在這就是說 你這中能夠事事無礙 理事無礙 事理能夠圓通 空有無礙 這個中觀 就是把這一切外的這事體都是緣生緣滅 究竟 畢竟空 所以這俱空就是說畢竟空 畢竟空不是無 連這個地球都會破裂 這個地球若破裂呢 也歸真空妙有 這樣叫做俱空 這個理論 能夠通達到這本來都是真空妙有 因緣和合而產生 這個就是說你到這中觀成就 這樣宇宙人生萬徹 所以俱空之理就是說這萬緣的宇宙都是咱的空相中 都是咱的本覺明照 所以具足這中道義呢 就是含容宇宙一切通達 就是宇宙人生萬徹 這樣叫做中觀 能夠究竟俱空之理就是說 究竟都真空妙有 這樣這個理論若没通達 不能深入到那境界 

所以能空這個諸法 這是咱的智用通達 這個空智 所得的這個理論 就是都能夠圓徹 實證到這無所得 本具的性德 這樣把這能所雙亡。能要怎樣 所要怎樣 這些都不對 能要怎樣 所要怎樣 這是凡夫 這境界還是在這境界內;所以這能要怎樣 所要怎樣一切能夠滅 這個境智 境和智都不是 所以本覺 本具的性德 本來就圓滿周徧 宇宙人生萬徹了 這個就是破權教菩薩 這個無智無得就是說本具的性德 無所得 本來就有了 不是到現在才有的 是咱迷故 被這五蘊的遮障而已 你既開朗出來呢 一切本覺明照 本來就會照了 像一塊鏡 掉在泥巴裡 你說把埋下 有黑暗 對! 本性也是光 本就是自光 你若再把它拿起來 再洗一洗一樣也會照 所以就是迷執在這五蘊 像這爛土把咱蓋住著 所以這明鏡被這爛土蓋住而已 咱若把拿起來 再把它洗一洗 一樣很光亮 所以本覺明照一切 通達一切 本具的性德那裡有所得呢 菩薩就是執在我法二執 我在說法 我在度眾生 所以有這個我 這個還有所得 其實要啟化眾生 要把咱這塵沙來把它洗盡 這個無所得 不是說度眾生有所得 也無眾生可度 是怎樣說無眾生可度呢 本具的性德大家都面面都是佛 是迷故 咱雞婆來啟化 他這些污染的這些迷執這些洗斷 他自己解開這一切迷執;所以解開你們的繫縛 是你們的自性自己解開;不是什麼人能夠度咱 什麼人都不能度什麼人 自己若不度自己 什麼人要度咱 所以能要怎樣 所要怎樣都不對 不是說能夠能度所度 這個能所雙亡 

咱佛法無所說 所說的都是假 所以因為方便故 以權說來顯你的無言說 以權來顯你的實 你的真實就是你的真如實相 你的真如實相若無,這些都無 你若没吃到糖跟你說甜 怎樣甜,你都不能甜 所以無度 無眾生可度 這個佛法無可說 「說」是假設這名相 是權說不是證說 證 這個入證 就是咱的本覺所立的 本具的這就是無為法 所有說得到的都是有為法,不是真 所以是迷故 才要以權說來顯你的無言說 以權 開權來顯你的實 讓你能夠迴光返照 能夠找到你的本來面目 這個是你自己要找的,不是什麼人能夠幫你找 

@本文:法藏心經疏云:「知空智不可得....。 第一二七頁 12行
    ....下化眾生,也當分為兩層來說:。 第一二八頁 12行


【CD-28A】23:48
現在咱再詳細來證明這無智亦無得 現在這些道理是很深 恐怕若誤會到 會很反感這樣 因為這是在啟化這權教菩薩 這個法執和我執 所以才跟你說無智亦無得 為的是要破這我執法執 因為我在度眾生 我在說法 這些都是咱迷昧 還迷執在這所度 能度所度 所以是在破咱的法執 

所以法藏心經疏云 知空智不可得 你若了解這空義呢 這個智慧不是咱得的 無得啦 本具的,那有得? 故云無智 所以這知空的道理 了解說不可得 這些呢這是本來本具的 本來就具足了 那有智可說 所以叫做無智 所證的空理亦不可得 咱所證空理呢 無所得 是怎樣無所得呢 本具的性德 圓滿宇宙周遍 那裡有得呢 所以無所得  所以才說無得 所以無智亦無得 也無智慧可以說得 也無這空理可證 這樣就是無得 無智和無得就是說咱已經本具的 本來就具足了 那裡有智和得可說呢 

因為這個能觀之智 所觀所證的理 就是說皆是不可得 因為能觀那個智 咱就是本具的 無非用這三觀妙用是要啟開咱的迷執 迴光返照 把這理論能夠通達咱本來面目 所以這也無理可證 這本來就具足了 因為眾生迷故 才用這智慧讓你能夠去審察 審察這事實 了解咱的迷執 離苦得樂 能夠找到咱本來面目 所以你既找到 那有智可說 所以無智 因為咱審察咱本來面目 能夠通達 這通到咱的本來 本具的性德 那有智慧可說 所以這真如就是理體了 真如就是理體 所以因為迷悟差別才有所得 其實本性呢本具的性德 無所得 所以本來就具足了 那有這所得 所以你迴光返照 這個理論通達 也不是咱的智慧 不是智慧 是咱性德中這真如就是理體了 真如就是理體了 所以了解這真如就是理體 不是智 無智 所以到這都破諸番這些迷執 你權教菩薩還執在這我法二執 有我在說法 有我在度眾生 所以跟你說眾生迷故 才要用這智慧的觀察 去離開這些迷昧執著 所以叫做無智 因為初悟所得的 其實自性本具的 所以最初你悟就說我有得了 其實這個咱本來就具足了 不是所得的 所以才無所得 

所以智慧 能夠把這智慧去略稱叫做 指這六度中的般若 六度 六度就是說 咱推翻咱這些迷執 啊來啟化眾生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 後面這就是智慧 所以用這六種去啟化眾生 來去度化 所以有這六度去萬行 指這個常住這佛性 你没從這裡去六度萬行 不能充實咱自己 所以菩薩修這六度萬行就是要求證 求證咱本來面目 本具的性德 就是無上的正等正覺 這個就是要求證這事實 不是有個智與有個得這樣 

今晚咱深入這些 是很深的義理 因為這無智無得 這是破咱這法執與我執 因為修行呢 過程都是有所得 所證之理都是咱本覺本具的性德(B面) 所以本來若無呢 你再怎麼說都無 你若没吃到糖甜  我再怎樣說甜你們都不能甜 所以這無所得是在破咱一切的法執和我執 所證的佛果是咱本具的 本具的 所以尤其是無始以來 迷昧執著 不了解自己 侮弄自己 

所以現在就是說 無始以來這些塵沙太多 什麼叫做塵沙呢 無始劫以來 所以生生死死 所結的恩怨 每個人都有結孽 有這孽緣 所以叫做塵沙惑 無量無邊的眾生 大家都有一個情執 都有這些情執在 所以才叫做塵沙惑 

所以因為佛了解他的本來面目 所以行這菩薩道 修這六度萬行求證這個菩提 就是說你若没本來去啟化眾生呢 無始以來這些業解不開 既是欠人,還人未了,永遠都是欠人 佛就是說不欠人了 我都已經還清了 所以自覺 覺他 覺行圓滿 所以本來就本具的 這個不是現在學才有的 不是現在迷就無 迷,也一樣是有 咱的本覺像塊面明鏡 你來把埋在泥巴裡 雖是說不能照來講 它本來仍然是光 它那面鏡仍然在照 照不出來 被這些泥巴蓋住而已 不是說你把它蓋住,它就無明 仍然是很明 啊你洗起來 洗這些驚人(的泥巴)起來,(就說)這樣會光會照 不是現在洗才會照 本來就會照 是被些泥巴蓋住而已 所以咱無始以來 被這五蘊的迷惑 造一切的矛盾 所以咱現在頓開 頓開就是說了解無始以來造這些業 咱要怎樣來還 所以要萬行六度 上求下化 就是求這個本來這面目 現在咱就要三觀妙用 啟開咱本來 越去審察 咱的本覺就越明 你這些眾生若度盡呢 這樣就没這些了 

所以德清大師有在說 說這部心經直說在說 智 這個智呢 即是能觀之智 乃六度之智慧 得即佛果 乃所求之境 現在這說到這呢 若有所得心 求之皆非真也 現在德清大師他的心經的說法 他就直說 以這無智亦無得 你要了解說 智 本覺那個能觀之智 本就具的 本就自具 所以這能觀之智 才能夠起咱的智慧 是這些迷執的這些塵沙 這些迷昧這些就是說 咱被這五蘊的驅使 這些若掃盡 你本覺自明 所以這智是咱的本覺去能觀去所觀之境能夠去辨別 這個就是說妙觀察 審察這一切的事實 這樣啟化咱的智慧 

所要求的佛果呢 這是咱的境界上你的漸進 漸進,漸進的 因為咱無始以來迷呢 到這都蓋住,漸漸掀 漸漸掀 到最後都無遮蓋 這些咱若無遮蓋呢,咱就無所得 你若有所得呢 你的心還在迷茫 還不是你真實的本來面目 還蓋住 所以你若了解,無所得 我現在說糖甜,是你們就本來會甜的 了解說我有吃到糖的甜 這個就是你本來就有甜的 所以你到那境界 你了解說「啊!我本來就清淨了 本來就具足了」 所以本具的性德呢 不是再去拿才有的 這個咱要了解 

所以智得二句呢 是咱菩薩所修的智證 所得的是咱當要離這一切相無住 這樣無著所修之行去六度萬行 配合咱的四攝法和四無量心 這樣去行六度 一直行呢 自然就是親證這個實證 所以叫做信解行證 你所行就是拆開咱這一切有情執著 啟開咱的矛盾 頓開一切 所以你不要以有所住 有所修; 本具的性德 咱本來就有 不過就被蓋住 現在是被啟開 掀出來而已 不是說有那智得 所以這智得二字呢 是咱本具的 

現在是說行六度 來掀這些 掀咱無始以來蓋住這五蘊的驅使 造一切矛盾 所以就是要頓開這些 你這些若頓開呢 這樣就是成佛果 所以你若有所住呢 有執著呢 這樣不能成就 你著在我在說法 著在我有在度眾生 這樣我法二執 給這法綁住 

所以咱說的不是法  說的是假設一個名相,假設這個名相 善巧方便 雖是說假來顯你的真 我雖是說,有假,顯你的真 我說糖甜 是没那糖也没那甜 是一個聲音的糖甜 可是啟開你們本來所受的 所去吃到那真正的甜 所以就是開權顯實 以方便說 說你無言說 你的真的 說不到

所以金剛經一句話在說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 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你要了解這句 把咱說了很徹底 金剛經就是說教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現在就在說這句 你既然本來迷執 才在這個生死 所以無量無邊 無始以來所造的業力 你的煩惱很多 所以滅一切 滅度 就是咱無量無邊 無量無數這個內眾生 這個都是咱的迷執造一切的矛盾 這些你若頓開呢 那有眾生可度 是你自己清淨心 不是說度眾生 

再對外來說呢 你既然來說法 說得很好 別人若不跟你聽 別人聽不了解 你要怎樣度 度是別人自度 我們講的是假 所顯他的真 別人有去實行 是自度 所以實在無眾生可度 各人若不自度呢 什麼人就不能度什麼人 所說的法 那有法可說! 實際說不到 所以說的就是有為法 有為呢這皆是幻影不實 要你真實你啟悟你本來這無為法 這個無為法 這個就是無所得 本具的 所以這妙義呢是咱親證的 妙說不到 義就是咱內在所顯的 真如實相顯理體 所以真如的理體 所以叫做妙義 這個妙義是咱本具的 

所以學佛你要作菩薩不可著於法 也不可著在布施 行善 這樣都不對 布施一切就是咱的本覺能夠明了 這個諸眾生的苦惱 所以 以平等周徧 所以眾生的苦就是咱的苦 若眾生的苦不拔掉 咱永遠都跟他苦 所以這樣來布施是應該的 不是不應該的 我不是有所住 有所得 你布施不可住在有所得 所以你若執著在有所得呢 再住於布施 我在布施 這樣不對了 咱要拿給人就問人看要拿否 你若遇上一個不可憐的人 你要拿給他 他反而說你看我這麼衰 我須要來分(受施)嗎? 這樣不是很可憐 咱要有那心 有那量 也要剛好有那人來接 没那人接,你也布施不來 所以不可住相布施 所以菩薩就是這樣布施 無所住 以無所住 這樣才是對 所以後面「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無所得行菩薩道」這句就應在這句 所以呢無住布施。

你若著相布施呢 這樣不對 所以菩薩也没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也没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個是咱本覺的明 明,那說不到 本具的 本來充滿宇宙 充滿周遍 萬法一切都是咱的心 萬法由心起 一切依心造 所以無智亦無得 就是在說你(釋迦牟尼佛在因地八地時)若有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樣 這樣佛不會受燃燈古佛授記 他就是無所得 本具的 本來就具足了 本來就充滿宇宙 宇宙人生萬徹了 那裡有所得呢 本具的 你的本覺明若不照,要那裡有那些? 所以會照是咱的明故 本來明故 所以這個本具的 照宇宙人生萬徹 所以都無住在這個 所修所證那都不對。 對! 深入也得要修也得要證 不過實際上呢 本覺你若流露 一切通達 這個就是也無可修 也無可證 是咱迷故 現在返回來開悟 光和暗的差別 光和暗的差別而已 

所以無這個得和無這個智 也無這個住 所以一切都是無我相 人相 眾生相壽者相 這個這樣才是真正菩薩 你若再有一個人我眾生壽者這樣都不對 所以菩薩就是了解一切 通達一切 這樣就是莊嚴佛土  本覺就本具的,咱的性德和咱一切流露 這就是咱的莊嚴佛土 莊嚴就是咱的本覺有那量 能夠容納 能夠啟示人 這個呢 這個性德是咱本具 咱本來就這種所有的 不是現在再造的 不是現在才有的 咱無始以來 本具的性德 本來就空靜明 三即一 是明故 你有明 才能照 照就有 有 空成有 你既有這山河大地 這個靜就反動 你動呢 精和明合一 精和明合一 精明合一呢 來這出生就成這六和合 就是有眼耳鼻舌身 這個意來投 這些和合呢 才對外執取 所以三細起六粗 造一切迷執來到這 就是層層疊疊(迷執深重) 所以智和得本具的 你若開悟來,修證到那 你就了解到那 所以 以無所得 這就是在破權教的迷執 我法二執這樣 

所以咱修行的過程呢 頭一下就要有所得,對! 你就要有能觀之智 所觀之境會去辨別 漸漸去深入 三觀妙用 所以這以識來轉智呢 到最後究竟這大圓鏡智顯出來 你就了解這些一切無所得了 本具的性德 

@本文:一、權教菩薩是修事六度的........。 第一二八頁 13行
    ..........無得即是真得的一種明證。 第一二九頁 06行


【CD-28B】17:25
現在咱這修行的過程呢 有權教菩薩和實教菩薩 咱要分好 所以現在說這權教菩薩呢 修在事的六度 修事的六度就是說 我有這樣在做 哦!我在行六度 隨這個著相修行 處處存有在修行 在行六度和有所求的和所證 這樣那個果 究竟呢那個就是迷執 權教菩薩執在這我法二執 我在修行啦 我在行六度啦 都在著相布施 著相修行 處處都有我在修 有我在行 雖然是行六度,對! 不過你所證的果報呢! 還在權 不了解說這没辦法成佛 你處處的執著 不了解你本來面目 只是欺騙自己而已 所以權教菩薩是這樣一直欺騙 顯到最後 了解實 呼! 實教菩薩就不同了 

實教的菩薩他也是修這六度 不過他是理性的 有這個理性通達 把這六度也是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智慧 雖是這樣來說呢 他没這我執和法執 所以修行六度中間呢 每所作一切都三輪體空 三輪體空就是法空 人空 我空 這就是一切都無執無著 所以一切所造的就是隨緣 隨緣而已 不認為他有在布施 他有在說法 他有在度 没這些 因為無著這我執 布施與這一切 造一切的這修行 是怎樣無著呢 他就三輪體空 人我法空 一切皆無所住 你無住呢 他有三輪體用 什麼叫做三輪體用呢 身輪能夠應化自如 應什麼身得度 他就化什麼身 意輪能鑒機 了解眾生的機緣 對症下藥 口輪能說法 這樣叫做三輪體用 所以無住的布施 所以才能夠實證他的真果 本來就本具的 所以他的這樣的修行呢 無非是實證去了解說無始以來 這些眾生都與咱有一個冤孽 都有一個緣在 你若給度離 你若給他說法給他啟開他的本來 讓他離苦得樂 能夠解脫生死 這樣與咱就無關了 所以是要把這些業緣解開 叫做掃咱的塵沙 應該咱這無始以來這些塵沙 去給蓋住著 没掃不行 應該掃的 這些是應該做的 你若没應該呢! 永遠你都不能成佛 

雖是說你要證果方面來說呢 也無果可證 所以因為這個度化一切 是去咱這些迷執 這些塵沙而已 是擦咱給清淨 這個明鏡給他能照  咱的心給(轉)明 咱這些蓋住這樣不行 趕快擦給明而已 所以證無所證 度也無所度 這個一切呢 是行大道 無所得 你若没這樣作呢 永遠你都有智有得 現在這裡說的是無智無得 所以大乘的境界就是修證那真正無智亦無得 這個才是真實深入咱的妙 這個妙的實相般若 

所以當下了解說菩提煩惱等空華 菩提和煩惱這都不對 這是不了解才有煩惱 才有這些菩提所證 本無煩惱 那裡有這煩惱可斷呢 所以這樣就是無智 本無菩提可證 無得 本來就無所得 無所證 本具的性德 那裡要雞婆什麼證和得 這都不對 其實你若啟開你本來面目 是冷暖自知的 自己了解自己 自己創造自己 要那裡得 無所得 

所以這無智亦無得 才是真實智得 是怎樣說呢 咱的真 本覺這明照所顯的這實相 所證的理體 都是咱自己圓和的 所以就是咱的真如顯理體 不是說外有理體可以拿 就是咱的本覺明 能達一切 所以咱的自達冷暖自知 不是外來的,是咱本具的 這樣才是無智亦無得  這樣才是真實實得 

咱要了解實際是怎樣無我無人無壽者無眾生 這個修持者呢 你若没去啟開你的本來 這都執著 有一個我 有一個你 有一個眾生 有一個年歲 種種 這個都是咱的執著 其實咱本來面目 没一個開始和没一個終止 所以依這空間 空間就是這因 因就是這空間 你若有緣呢 因緣和合 就是時間了 你既因緣和合就是有這一切 萬有都是這真空妙有來因緣和合 而產生一切萬有 所以這萬有的中間 就是都在這緣生緣滅 咱本來面目非因緣也不是自然 這個也没一個開始也没一個終止 你既有因有緣呢 就是時間問題 所以才叫做壽者 你既有這個身軀 你著這身軀才有這個生死 所以你若了解你本來呢 這樣無一法可得 這樣才是真正一切的善法。 要怎樣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啊 所以佛對須菩提說 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乃至無有少法可得 雖然我有這無上正等正覺 宇宙人生萬徹 其實没有一項可得 没有一絲可得 是怎樣無所得呢 本具的嘛 本來就能照 那裡要什麼來得?

所以大般若經也有在說「無得無證即是證佛法身」 你若有得有證 這樣不是佛法 也不是佛的法身 就是說你要了解說你本來就本具的 面面都是佛 是咱迷故 咱是迷的佛 人家是悟的佛 迷 被這些塵沙蓋住 也明 大家都明 佛通達一切也是明而已 没什麼 

所以大般若經云 「無所得是般若波羅密相 無所得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這般若二字呢 是咱本具的性德 是迷 被這些塵沙把咱糾纏 給這些財色名食睡把咱拖去 背咱的覺去合塵而已 你若迴光返照回來 背塵合覺 咱的本覺明本具的性德 你妙觀照一切 就通達一切 了解一切 那裡有所得呢 就是無所得才是真實般若 般若是咱的本覺明照 那個宇宙人生萬徹 才是真實般若 這樣也可以說所得的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你有這般若就是叫做無上正等正覺 你無所得 所證的就是你真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樣也不是所得 你本具的 這個般若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所以大般若經就是這樣「無智即是真智 無得即是真得」 這一種的證明 咱證明這本具的 本來就有的不是再當下有的。

---第29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