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心經總目錄 心經71講目錄

---第16講---


《卷17 台南開心法師》──心經71卷
【七三頁,07行─→七五頁,01行】
[mp3-17A]
那有一個什麼,這個語言動作一切,就都不對了,所以冷暖自知,到那明照,明照而已。

所以為什麼這個五蘊無這個我性呢?我們要特別較明白些,這個我的定義,迷!都是這個身體∼我,有這個我是假,這個身體它有一個自然境,身體是細菌世界,我們這個身體整個身體都是細菌組織,可以說細菌的世界,它有另外它的機能,它有它的狀態,它有它的生理狀態,種種。

這個就是說,我們迷的人,把這個身體叫做我,所以當下呢!我們要找我們本來面目,所以才由這個我的這個文字相,這個名義相倘没這樣說的話,我們不能配合,所以理論上不能圓徹,所以才對你說,要找我們本來的這個真我,其實你若這樣了解後,才知道說,哎呀!講的都不是了,講的都不是,就我剛才說的,悟者非色亦非空,無生無滅無內外,豈有一個生?豈有一個死?哪有呢?一切自性,無非來這裡是遊戲人間。

所以這個真我的含義是要讓我們了達這個真實、真實,没找到本來面目,没見性者不能了徹到這裡,追求這個事實,不過現量呢!没對你們講,你們會迷執這叫做我,要找真正我,其實那名相上都不對,這個我的含義是現量上才有這句,真實講不到。明,能照而已,無一物,無一物,你說無嘛!遍滿宇宙,遍滿宇宙,這個是事實,你們若深入來回光反照,審察真實,若徹證徹悟,究竟就是無一物,就是明照宇宙,遍滿宇宙,這我為你證明事實就是這樣。

可不過,講的是我在講呢!没吃到糖,跟你們講甜,依然不會甜,而要真正甜得要吃到糖才真正甜,那含義能夠通達我講甜的意思,才知道實在甜就是怎樣,真正的甜講不到,真正的甜講不到,講得出來都是假,假設這個名義相,是一個名而已,假的,不是真的。

所以我們這個五蘊,今晚再講這些呢!要了解這些的意思,要特別注意找我們本來面目,要怎麼觀照審察,這後面有三觀妙用,這會講很清楚這樣。

@本文:一、是自主義,二、是自在義,....。 七三頁 09行
    ..「一切法自性空」(諸法無自性)。 七三頁 15行


現在我們此時要特別注意,這個五蘊是迷,而我們這裡現在學的呢!是要有自在,這個自在呢!要有自主義,自己的內在没自主,對外安立不能自在,所以這個自主義與自在義若不明白,很危險,所以這個自主與自在呢!得要能說能行,應時應機,能夠應變說法,每樣能夠對機,所以若不明白的話,没這個自主義,對外不能鑑機,所說的理論不能自在,所以要安立這個自主與自在的話,得要有這個真實的自主義。

所以了解說這個五蘊一切都是緣起虛妄不實的法,所以講來到這裡也特別明瞭了,尤其是這個,你倘没明白清楚的話,不能安立我們的自主,不能做主,所以我們對我們這個真實,能夠審察,理論能夠圓徹,才能夠永遠這個不變的自在安樂,所以要永遠不變自在安樂,理論既没圓徹,甚至互相矛盾自己,在侮弄自己,蹧踏自己,在苦海萬重波,生死不息,要怎麼通達呢?

學佛的就是要找我們本來面目,找我們本來面目,理論既没圓徹,自己就不能自主,自己就不能通達,要怎麼自主呢?所以不能自利,要怎麼利他?所以自主就是自利圓滿,能夠自在就是利他的精神滿足,這樣呢!才能夠通真實自在不變。

所以我們對這個佛法倘没認識清楚的人,都被這些將你迷迷糊糊,這倘没認識的,你若說這個做人很矛盾,都自己在害自己,侮弄自己,他絕對將你否認,怎麼否認?他没有理論,世間人怎有那麼傻,自己在侮弄自己,蹧踏自己啊?絕對否認,其實你理論若圓徹,没有一個不是在蹧踏自己的,所以大家都是不了解自己,侮弄自己,蹧踏自己,没有一個不蹧踏。

所以這個,我們所講的就是真實,有這個真實的道理,了解這個身體是四大假合,這個虛妄不實的身,虛妄是迷執,我們這個身體去造、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這都虛妄不實,所以自身呢!這樣迷糊造業,不能深入真實的這個我,被這個思想的行為呢!造得一切的矛盾,這個思想的行為既矛盾的話,自身都是幻影幻境,幻影幻境就是對外的事相上執持,事相是假的∼無物,我們的迷執,心對外取著,身心念念不絕,能要怎麼,所要怎麼,所以這個行為上呢!造無邊的苦惱,造得一切的迷執矛盾,這樣來生死輪迴,把我們一切的自性棄之一旁,都没在認,所以都對這些幻影幻境,這樣去造業,造作過後,才有生死輪迴,所以這個剎那的生滅,轉變無常。

怎麼剎那生滅呢?現在你一下子做人,人若死,永遠不變的,要再變一個人,不是那麼簡單了,我們一輩子若殺一隻雞,光是殺一隻就好,你就出世不盡了,是怎麼殺一隻雞就出世不盡呢?你殺一隻雞,一定要出世一隻雞被殺,得等到那隻雞出世做人,看要等多久?光是那隻雞要出世做人,你就等到憨了,而你再出世做雞的話,吃這些蟲,吃這些種種的生物,你再吃到這些的話,就再出世來讓人吃,而出世這裡來讓人吃呢!那個當中又再吃別的,怎麼吃就是在吃活的。

所以在這個生滅的轉變,剎那就生滅,剎那就生滅,不時在生死不盡,所以這個,一失人身萬劫難,我們若了解這個道理的話,不會去造業,不會去矛盾,能夠轉變這個無常,怎麼轉變無常呢?了解這個生死是無常的,永遠永遠就是在生生滅滅,轉!轉就是轉我們的念頭,把我們這個念頭,轉得端正,思想若有端正,萬緣就不生,滅因就無果,既然無果的話,生滅,自然這個生滅就無了,所以後面會講很清楚,這個十二因緣要怎麼還滅這個無明。

所以因為這樣呢!這個實際的我,實際的我都被這個矛盾將我們埋沒,我們自己矛盾自己,在侮弄自己,蹧踏自己,可說是,可以說很枉然,所以無始以來這個毛病呢!一切就染住了,不了解這個空義的話,永遠都不了解這個本來面目。

所以這個五蘊的當中呢!就是在破我們的迷,顯我們的真,教我們找我們的自性,所以讓你能夠運用這個因緣做好,所以因緣若好的話,在這個五蘊中一一能夠解開,能夠使這個一切的矛盾頓開,所以能夠通達這個就是真實,我們要學的道理。

而這個空義呢!不可滅色取空呢!你若滅色取空,這樣就毛病了呢!不是說:「哇!這只杯子空啊!將它打破,這樣就空」,這樣就滅色取空,「啊!這個身體不對啊!這個身體不是我們的啊!啊!死就算了,找我們本來面目」,喔!這樣毛病就大了,這樣呢!違背到我們這個般若的真義。

般若就是我們的妙慧明徹,實際這個空義,你倘没從這個空義,不能顯我們的智慧,要明白這個空義就是要明白找本來面目,這個義就是慧、智慧,真實了徹;疑!疑就是疑鬼疑怪,那個妄亂的思想,五蘊這個空義,就是我們真實的這個空相中去審察真實,那個義理能夠分齊,義與理能夠通徹,這就是空義,空義就是慧,慧呢!顯智,以慧顯智以智顯理,所以叫做義與理分齊,義顯理,理性圓徹,事事無礙,理事無礙,空有無礙,因為這樣叫做般若的真空義。

般若就是真正我們的微妙的智慧,這個般若不光是說通徹什麼,不光是通徹這個世間的事情,超越世間的一切,一切法都我們的自性,一切法就是我們的自性通達,所以能夠宇宙人生萬徹,這是真實的,並不是說這個緣起就都是無的,倘没這個緣起的假,没這個事體可讓我們當目標,哪裡自性能夠去圓徹,所以緣起假,自性空;緣起假,自性空,緣起是假的,自性明明白白,是我們的空照,這個就是我們真實要對這個因緣無礙。

所以學佛就是對這個緣起有最問題,所以叫做緣起有就是我們的自性空,緣起有就是我們的自性空,所以你若了解這個自性的空義通達,這個緣起就不礙,緣起就無礙,所以因緣和合,一切就是我們所要正式研究的,倘没這個緣起的和合,就没這個真正的正法,這個真義顯不出來,而没這個真義,就不是我們的般若妙慧。

所以大般若經有云:「一切法自性空,諸法無自性」,一切法,一切法都是我們的自性這個空相,萬法唯心,一切依心造,一切法就是我們的自性的空相,所以一切法自性空;諸法,諸法就是說,外面一切的這個說得到的、看得到的,那都無自性,無自性,要了解這樣,內是我們的自性,外無自性,說空故!那個說空,是無自性的空,空是畢竟空,真空妙有的空,要了解到這裡。

所以這個往往會迷執自己,矇懂自己,侮弄自己,所以這個五蘊就是要破我們的迷執,顯我們的真實,能夠成立這個自主義與這個自在義,這裡很必要,所以就是這個大道理,這裡五蘊倘没通徹,後面那些經都不必聽,怎麼聽你都聽不入,不知道在講什麼。

所以緣起有自性空,一切法皆無自性,皆!一切法皆以自性空,而諸法一切都是無自性,外講得到的,看得到的,那都無自性,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明照,才自性空,空照而已,有照無物,才跟你說空。

@本文:要而言之,五蘊緣生之法是無常,。 七三頁 16行
    ....,因避煩不錄,須者請自檢閱。 七四頁 06行


現在我們這段,這個五蘊就是因緣和合,緣生之法,這是無常,所以五蘊是怎麼叫做緣生之法呢?五蘊,色!色就是外的六塵,受就是我們的身體有眼耳鼻舌身,緣呢!就是我們有去看到,有看到,緣生就是心生對外,所以因緣和合,五蘊皆是我們的緣生的,緣生之法呢!無常,所以無常,不能永遠存在的,所以是苦,苦一切,五蘊的當中,我們的迷失,一下子歡喜、一下子笑、一下子煩惱、一下子苦,所以苦不盡。

所以五蘊之法呢!無常,這個無常的演變,你歡喜也一下子,而煩惱呢!永遠很煩惱,過來也在煩惱,過去也在煩惱,變來,變這些的煩惱,變這些的煩惱,變這些的煩惱,這樣無常的煩惱,一切逼迫的苦惱,都是因為這個五蘊,因緣和合產生一切的無常的苦楚,無常就是說,這個心猿意馬,轉變念頭都是苦,這個心既不能一致,而這個無常的轉變,就是說心猿意馬,一下子就想那裡,一下子想那裡,你若是迷的人,你不相信坐著,將火柴棒拿著,想一項拿一枝,想一項拿一枝,拿一下子,你不知道想多少不知道了,你若想五分鐘的工作,你做三年做不完。

所以五蘊是有苦,無這個我,迷這個我,迷失我們自己,而不了解自己才對你說空,才對你講五蘊皆空,這個空義就是要讓你破迷,顯你的真實,理論雖是這個空來講,這個名詞上一句空,那個顯要,這個說詞呢!一部分一部分的說法不同。

這個「無我故說空」,就是說這個無常的演變,空!空就是你自己不了解你自己了,無這個我了,不了解我了,所以被這個因緣的和合將你演變,而讓你去苦惱造業,一切矛盾,所以才對你說空,無我說空,這個空義要通達,不是無,是空就是迷,迷失自己了,這個要解得對,這個一句話若解得不對,矛盾就很多。

無我故說空,這個無就是說你不了解你自己了,跟你講那都是迷失自己了,遺失自己了,才對你說空,所以這個特別要緊,你若不明白的話,那個空解錯了,就笑話連篇,所以這個真義抓不到,而胡亂說、胡亂講,會矛盾自己,所以這個理論得要圓徹,而倘没圓徹的話,會矛盾自己。

又再來呢!這個無常就是苦,是怎麼無常就是苦呢?因為這個無常的當中,就是在講我們的心不能一致,怎麼講無常呢?我們的人在這裡,心一下子跑去台北、一下子跑去高雄、一下子跑去台東、一下子跑去外國,一切四處去,不能永遠在這裡,才跟你說無常,而那個跑來跑去呢!永遠就是在跑苦,没在跑樂,喔!我台北一攤工作没去接不行呢!而心在這裡急,那個人的身體在這裡,心跑去在台北在逼迫,没趕快去做,這攤工作會失去,苦楚自己,自己在苦楚自己。

所以無常故苦!心猿意馬,跑來跑去,一下子跑那裡,一下子跑那裡,怎麼跑就是在苦海中,跑不出這個苦惱,所想的無一項樂的,都是苦,這個罣礙,喔!那齣戲很好看,喔!那時候做得是多好看多好看,在這裡卻看不到,依然也是苦,雖是說那時候是好看趣味啊!可不過此時在想的,是逼迫的不能看的苦呢!

所以都每樣呢!不了解自己,在侮弄自己,所以自己不明白啊!以苦為樂,所以矛盾,譬如說:「喔!大家歡喜,來喔!來喝酒,來去酒家喔」!那時候在走是快樂,快樂!而一旦到酒桌上,酒杯排下去,没朋友了,那都對待的朋友呢!你要將我灌醉,我要將你灌醉,而酒既是好喝,大家要喝越多,我出一份,我要喝較多,也就是酒桌中,那個酒要將別人灌醉,自己不喝,怎說飲酒是好喝?酒既是好喝,大家都要喝越多了,為何大家都要讓人喝,而要將人灌醉?上酒桌中就是壞朋友了,就是對待了,就是在相殺的了,然後就喊拳,就說没喝不行,就有的勸酒,無所不至,冤家吵架,何必呢!

我們學佛的人,就是要有自主義,無自主義要怎麼自在呢?而要自主義得安立,這個心能夠永遠常住,思想能夠端正,思想若端正就是自主,有自主,思想倘没端正就無自主,既然有自主的話,要怎麼才會自在?理論有圓徹,一切能夠圓徹,這個語言動作能夠安立,所以才能夠自在,而要這個自主義與自在義的話,倘没三觀妙用,以自己找自己,往我們的心地去下功夫,找我們的迷執矛盾的,所以常見自己過,不說他人非,自己若不會錯,永遠就是自在,自己若不會錯,就是永遠的自在。

所以這個自性,你倘没安立這個自主,哪裡是我們的自性?所以有自主義,才能夠含容這個一切,自己有自利,才能夠利他,而自己自利能夠找到本來面目,才有這個定義,所以有這個定義,理論才能夠圓徹,能夠圓徹的話,才能夠教化人,所以你若了解到那裡,解悟到那裡,才能夠說五蘊皆空,這個意思。

所以光是這句五蘊皆空的意思,這個道理講這麼多,無非就是要破我們的迷,顯我們的真,所以講好幾個晚上,講這個五蘊就是要破我們的迷執,理性倘没通達,理論没圓徹,所以要怎麼自主與自在呢?不能夠永遠常住,不能永遠常住都是皆在那苦惱 (B面 ) …… 你若能夠安立我們的自在、自主,倘没把這個無常打開,没打破不能離苦得樂,打破這個無常才能夠安樂自在,安樂自在。
[mp3-17B]
所以這個叫做是不應有無常,不應來有苦,不應該,所以才跟你說空,我們好好不來做,哪裡來矛盾自己,蹧踏自己,侮弄自己!就是我們的無常,無常的矛盾,我們的思想矛盾,就是心猿意馬,一切都在找苦,没在找樂,說這個五蘊皆空就是要讓你回光反照,審察自己,了解自己創造自己的幸福,這個是真實的道理,我說的若有矛盾,你們儘管反駁,不用怕,有一絲些許矛盾就反駁,我們的理論是圓徹的,絕對没那個矛盾,是圓論的、是正確的、是積極的,不是消極的。

所以這個真實,對這個空義倘没徹底,不能滅我們一切的矛盾,不能頓開一切的迷執,既然是不能頓開一切的迷執,自性要怎麼圓通?實際上我們現在對這個就是要實際,要來自性的圓通,自性若圓通,宇宙人生萬徹,我確確實實向你們保證,倘没的話,我現在可以任憑你們問,要任憑你們問宇宙、天界、地獄、山頂、海底,任憑你們問,没到那個境界,没到那個自立,我們自己審察没到那裡,實際没領悟到那裡,不能講到那裡,腳踏實地才能夠貫徹一切,我們光說台北不是台北,得有腳踏到台北,實際台北,喔!這裡就是台北,不是用話講得到的。

所以這個色空的問題,就是在破我們的迷,顯我們的真,這個後面色空會再講很多,所以這個空義不可滅色取空,不可這個道理上,不可没圓融,所以道理倘没圓融,會矛盾到自己,而侮弄到別人,所以這個理論呢!倘没圓徹,空義倘没真實徹證徹悟,講不到。

所以講到這裡,這些道理呢!我相信大家大眾也都聽完後,也都很明白了,所以若有矛盾的當中呢!你們都可以再問個清楚,這個五蘊若不清楚的話,要見性難又難,所以這個五蘊若要清楚的話,徹底要捨貪瞋癡,所以五蘊倘没捨這個貪瞋癡,自性不能通達,所以這個理論來到這裡你們得要真實、要明白,可別,若有疑問要反駁,問到徹底,不可馬馬虎虎,所以要在這裡學的話,不可叫做貢高、不可我慢、不可懈怠、不可自作聰明、不可盲從、不可欺騙自己,這樣才能夠真實學到真、學到實,認識真實,我們才可以信,倘没追求真實,馬馬虎虎、盲從,這樣會欺騙自己,害到自己,這樣就不需要學。

所以這些五蘊講來到這裡呢!都很清楚,大概若不清楚,雜阿含經第五大正藏的當中,那個百一的地方,有一段說明這個五蘊無自性的理論,那裡那段文,講得很非常地透徹,而你說那裡有透徹,不值得我們前面的講的到此時,我所講的比他更透徹,我講的比阿含經的更為透徹,更家深入,更加圓融,不相信你去翻一翻、看一看,才了解到我講的是事實,一絲都没矛盾。

所以這個無妨,不可厭煩,我們去啟驗一下,翻起來看一看,翻起來看一看,我所講的有超越他那些否?這樣才知道說我們的理論是正式,實在徹證徹悟,有圓徹的、没矛盾的、絕對超越的,含義絕對没跑掉,一絲都没差別,我若有矛盾,你儘管反駁,不要緊,不用怕,理論倘没圓徹,可以問到徹底,這個五蘊倘没徹底,絕對不可放過它。

@本文:這五蘊幻法,本同水月空華......。 七四頁 07行
    ....,般若之功力可謂廣大極了!。 七四頁 10行


現在我們講來到這裡,了解這個幻化不實的五蘊,這個法是佛的,祂的結晶品,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這個就是我們釋迦牟尼佛的傑作,所以在這個四聖諦轉無量四聖諦,由這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作基本教義,進而去分化,諦理分發下去講不盡。

所以我們這個五蘊若聽得到,對這個人生問題特別看得開,這樣了解會到,這樣當下就是離苦得樂,所以這個五蘊不能不了解,迷失自己就是像水中的月,這個水中的月,不是實體,水中是影,不是真正的月,而這個五蘊的幻化,就像是影,迷昧執著,所以眾生迷故!不了解這個五蘊的理論,被這個迷失自己,而來侮弄自己,蹧踏自己。

所以我們今日,有這個空義,有這個理論,而且有聽過,若再不了解,又再矛盾自己,再來蹧踏自己,這樣就是枉然了,做人最可憐,這個少許的執著看不開,要怎麼學佛?你若妄住在這個五蘊中,永遠你就可憐,執著在這個五蘊區裡,永遠你就不能解脫,所以我們今日要學的,倘没用這個般若的妙慧,來將它回光反照,審察自己,了解自己創造自己,所以這個般若就是聖妙的智慧,而聖妙的智慧就是我們的觀照審察,所以這個審察的當中才能起慧,所以一切的現前,一切使得我們的身心能夠安然,而身心要能安然,倘没對這個審察下功夫的話,絕對没有辦法,

所以這個觀,觀就是能夠審察真實,把我們這些一切的幻迷不實的工作放得開,審察得到,所以我們的觀法,首先就是對我們這個身體,這個身體就是我們的敵者,這個下功夫,這個身體就是四大假合,地水火風這四項來和合,有這個身體的我,這個身體是它的現量上的菌蟲的集中所,這個身體一切都是菌質,所以這是菌質世界,把這個假的這個身體叫做我,所以被這個身體,當下不明白,為了這個我執,這個是我呢!我!而每樣呢!就要達取到我的目的,所以被這個我,特別倘没看得開的話,永遠被這個我所蹧踏。

所以我們的身心若能夠分開,當體這個身體軀殼即是我們的空相,我們的本來面目在操縱的,這個身體當體就是我們的思想在操縱的,你若這樣進而去觀察,那個一念的妄境,一切都解開,我們一切的妄念都是由這個我的迷執,為了這個我,所以為了這個我,才不堪別人佔便宜,不堪別人怎麼樣,心窄地窄,因為我們的身心合一對外取著,不了解我們的自性,當體被這個迷,被這個五蘊的驅使,這樣那些無始以來的這些習氣,造得矛矛盾盾。

所以我們今日有這個理論這麼圓徹,了解這個四大假合不是我,當體即是我們的空,就是我們本來面目,所以一念的妄念若不起,萬惡不生,自性就顯現,無暗即光,無迷即真,當體即是真心,當體真心若顯現,五蘊既然是我們的迷執,了解那都是空,無一切,所以這個身心就能夠解脫,身心就能夠安然。

所以這樣呢!能夠審察真實,體諒一切,放下一切,心量會闊,會安樂,當體呢!叫做實相般若現前,所以你若審察真實,就是我們的妙慧通達,才有那個能力,這個念頭才不會起妄念,才能頓超一切的生死,無這個妄念,才能夠頓超這個生死,所以當下呢!迷!當下就在生死,一日萬生萬死,有的說:「啊!我常然也是我,哪有一個萬生萬死」,這個萬生萬死就是心猿意馬,我們想去在那裡出世在那裡,想在台北出世在台北,想在高雄出世在高雄,想在日本出世在日本,所以當下,時時都在生滅。

頓開就是超越,把我們這個妄念一切頓得開,當下就是登彼岸,當下就是離苦得樂,絕無那些生死問題,所以我們的思想顛倒夢想執著,一下子跑去那裡,一下子跑去那裡,這樣就是時時在生死心猿意馬,想那裡就出世在那裡,那裡倘没想又死,而再想到別處又出世別處。

所以這個般若的功用呢!就是要讓你廣大的圓融,安立這個真實,能夠宇宙人生一切,徹證徹悟的功夫,所以般若的功夫呢!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初入倘没安立往這個五蘊去深入、去體會,所以把我們這些一切的迷執的,妄亂的思想的能夠展開,把我們這個貪瞋癡捨開,安立我們這個自在,而要安立自在,得我們的聖德,度量會闊能夠含容人,時時都看我們的不對,可別講別人的不對,我們若講別人的不對,就是我們不對了,所以既然別人若罵我們,就是我們不對了,所以時時若能夠這樣安立,永遠都離苦得樂,所以這個般若的功夫呢!其功用可以說極其廣大無邊,絕對宇宙人生能夠萬徹,才是究竟的般若,究竟般若呢!就是三世諸佛所要成佛的佛母,般若就是究竟成佛的,這就是真正功德無量,廣大無量。

所以這個般若的偉大,是最極、最極,可以說没有更加超越,所以没有更超越呢!叫做無上,無上,無上是什麼?宇宙人生萬徹,正等正覺,真實徹見徹證,這才是真實的偉大,般若的妙慧。

@本文:現在再來說個譬喻:............。 七四頁 11行
    ............,學者當向此著力!。 七五頁 02行


現在我們現在來講這個真實的般若,真實般若就像是我們的鑰匙,這個五蘊就像一間房子,煩惱像門,而執著像鎖,所以我們若一切呢!若執著住永遠都破不開這個煩惱,而我們這個真空的實相中就是我們室內的寶物,真空實相就是室內的寶物,般若就是鑰匙。

這樣講起來,這個真空實相是怎麼叫做寶物呢?這個真空實相就是我們本來面目那個真實,這個現量來講呢!這個六識七識八識,這些就是我們迷,而迷這個五蘊的驅使,遮蓋住,把我們的本來面目,將我們鎖住著。

所以這個三觀妙用,就是三止三觀,三止是根塵識,根呢!根就是眼耳鼻舌身對外浮塵,這叫做浮塵根,再來呢!眼耳鼻舌身這個精神,叫做勝義根,勝義就是說能去分別,而我們這個六識七識八識,這個叫做淨色根,淨色。

所以倘没外的浮塵,倘没勝義來分別,我們這個裡面的第六意識不會起念頭,而這個念頭都是被這些外面的物質將我們顛倒,把我們的真空實相鎖在裡面的五蘊室中,將它鎖住了,所以真正的這個本來面目關在裡面,跑不出來,現在這個般若就是妙慧,有這個智慧像鑰匙,這個鑰匙就是說,我們的觀察一切,能夠明朗一切,把我們這個執著轉得開,審察了解這個執著,都是我們的迷昧執著,所以這叫做智慧的鑰匙,打開我們的執著鎖。

所以呢!倘没起觀照,不能開鎖,起觀照就是審察真實,對與不對,我們迷在哪裡?執著在哪裡?所以在審察這些,所以叫做觀照的般若,所以有觀照的般若,才能夠開這個執著鎖,而這個執著鎖若開,煩惱門才能夠開,煩惱門若開的話,自然呢!裡面的寶物一項一項都能夠看到,所以我們眾生就是不了解,從無始以來執在這個五蘊的煩惱,這個性質癡迷執著,所以我們的自性迷昧,都被這些五蘊的驅使,那個性質永遠就是不變,被這些煩惱的蹧踏,種種的執著,這個都是我們的習氣,無始以來的習氣,不時都執著住,所以把我們這個本來面目,遺失很久了。

所以這個真空的實相呢!永遠永遠都鎖在五蘊區中,被這個五蘊的將你拘住著,鎖住著,這樣的話,要哪能夠解悟呢?要哪能夠跳出苦海呢?無非被這個五蘊的迷執,這個執著倘没解破,没有辦法啟開我們的矛盾,所以倘無這個般若的妙論,這個觀照的審察真實,來發掘我們這些的矛盾,頓開我們的迷執,我們的執著倘没打開的話,煩惱門解不開,這個極其明顯,煩惱也我們想的,不甘心也我們想的,一切的矛盾,那個一切的苦惱,無非由我們的心所生的,若超出這個心,我可以讓你們拖出去打不叫的,一切的苦惱就是我們的心自己創造出來的。

所以大家都不了解,而迷失自己,再怎麼蹧踏就是要蹧踏自己,所以你倘没審察真實,理論没圓徹,没這些方法,都是矛盾自己,侮弄自己,蹧踏自己。

所以我們今日有這個福報,能夠聽到這些理論,各個都能夠解脫,各個都能夠離苦得樂,而曉得聽不曉得做的話,這樣枉然,所以能夠聽,不能實行,這樣就可憐了,所以倘没依這個般若的妙慧,努力來真實去研究,審察自己,了解自己,創造自己,往我們的心地下功夫,佛法是在問我們自己而已,找我們自己而已,無別的,我講的若有一絲矛盾的話,你們儘管來跟我論,不要緊。

會煩惱也我們想的,會不甘心也我們想的,一切的苦惱都是我們自己的心創造出來的,所以在哪裡做的呢?所以我們的心謂之地獄,心謂之天堂,你這些迷昧執著就是地獄,苦楚你的心地,生死都是在地獄,當下我們若啟開,當下就是天堂。

所以自己了解自己,創造自己,保佑自己的幸福,就是這個五蘊皆空,所以有這個般若微妙觀察的這個鑰匙,我們不曉得來開這個執著鎖,打破這個煩惱門呢!通過這個五蘊區,發現到我們永永遠遠,不生不滅的這個真空,這個實相∼本來面目,這個就是我們現在當下,所以我們這些寶藏倘没自己去將它掀出來,永遠就埋藏著。

所以這個真空實義呢!這個妙理,妙!不可說,實際我講這些,你若能夠實在理用,真實當下就是離苦得樂。罪!是我們的心,萬惡唯心生死輪迴也是我們的心,一切的苦惱都是我們的心,無非我們這個心,不了解自己,所造的都是創造侮弄自己,蹧踏自己。

所以我們要知道這些道理呢!就是時時就要來用,而時時能夠來用的話,這個受用無疆,極快樂無比,心情放一切得下,朗朗乾坤,到處就是樂土,可以說,到處就是青山,到處就是樂土。迷呢!到處就是苦惱,到處就是地獄,苦惱的眾生,你即使帶來到佛的身邊,他也是苦惱。

彌陀經講到極樂世界多極樂,讓你去到那裡,你也是苦惱,極樂是什麼?極樂是我們的心安定快樂,而要安定快樂,得要用聖德,理論要圓徹,放得開一切,含藏一切,體諒人得到,能夠堪忍一切,這樣心量能夠像含藏宇宙,這樣的話才能夠極樂,所以你的執著若執住了,永遠就是苦。

所以現在講來到這裡,有這支般若匙,我們不曉得拿,而不曉得開,這樣枉費,枉費我們今日來聽這些經。
(第17卷完)

---
第18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