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心經總目錄 心經71講目錄
---第23講---
《卷24 台南開心法師》──心經71卷
【八四頁 16行─→八六頁 10行】
[mp3-24A]
所以明與色,以及這個空,一切這些理論,所以若没有這個明,也没外面這個事體,我們哪有這個空照?所以明能照,所以有照無物才說空,所以讓你了解這個不異。
所以這個,明白這個色境與我們這個空義是我們的明照,所以這個一切的性質呢!都是我們的思想,有正確與無正確,圓融我們的理論,這個就是端正我們的思想。
所以進一步才再跟你聲明說「即是」,讓你圓融這個真義,能夠通達,所以真義就是通達這個事體,能夠了達一切,所以圓融無礙,色與空能夠通不二,無差別,這個就是真義通達。
迷謂之疑,疑呢!迷執,疑就是迷執,義就是智慧顯用,所以我們凡夫就是疑,疑!疑鬼疑怪,不能辨別事實,所以我們這個真義,所以能夠配合我們真實,般若第一義空,義就是我們的智慧,這個義與理能夠分齊,義理分齊才能夠圓通一切的事體,事事無礙,理事無礙,所以我們這個真義,是我們的審察真實,理論圓徹。
所以我們的般若的妙慧呢!是我們本俱的,是我們的義相,若没我們的義相,不能圓融這個空理,所以一切的理論都是依這個觀照起用,成立這個智慧,有這個觀照的起用,成立我們的智慧的話,才能夠體會一切,對外一切法能夠顯實妙用。
所以對外一切法顯實就是認識真實,所以叫做實相,當體即是真如真,是一模一樣,如!如如不動,所以這個真如,是我們的內在審察真實,那個實相,那個顯用,真如的理體,真如才能夠顯理用,所以真如顯理體。
所以這個就是般若,本俱的性德,我們能夠回光反照,審察真實,這個值得我們來研究,若没往這個心地法門,回光反照,審察回來自己,找我們本來的。
初入呢!要找我們的念頭,把我們一切的妄念解得開,所謂幻化不實這些思想能夠解開,這些迷執能夠通了解,所以自己來找我們自己,所以這些真如的理體呢!要能夠清楚,你既没找到本來面目,這個真實的真如,不能實現。
當體即是真如,你說幻化就不是真如嗎?依然也是我們的真如,你妄亂的思想雖是妄亂,依然是你的真如,真如具足十法界,隨你的因緣,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你的因緣屬在好的,你的見解上就是好的,你的因緣屬在壞的,你的見解上屬在壞的。
所以這個真如每一個人都是具足,當下迷與悟的差別,真實每樣都我們想的,隨我們的因緣,想得好做得好,想得壞做得壞,所以這個真如具足十法界,你的因緣屬在壞的,要殺死人,要想什麼,都你自己想的,依然你的如意,一切萬般都是你的如意,若没有你的如意,你也不會去殺死人,没有你的如意你不會去做賊,没有你的如意你不會跳舞,不會去賭博,不會去做壞事情。
所以一切都是我們的如意,我們的想怎麼樣就做怎樣,想怎樣就做怎樣,那就是真如,迷的真如,没有理論的真如,迷失自己的真如,不了解自己的真如,侮弄自己的真如,我們若希望要做什麼就怎麼樣,要做什麼就什麼,所以要達取我們研究說,每樣都是我們的如意,迷故,自己不了解自己,侮弄自己,蹧踏自己。
所以煩惱也是我們想的,不甘心不放人過,也是我們想的,要一切跟人家爭鬥,一切種種的思想,都是我們想的,所以就是我們的矇懂的顛倒思想造一切的迷執,自己懞懂自己,害自己,蹧踏自己,所以會這個六道的輪迴,生死輪迴,也是我們自己迷執自己,矇懂自己,侮弄自己,蹧踏自己,所以為了這樣呢!不能解脫。
所以我們才特別,我們這裡說的真如,究竟是什麼?究竟是菩薩能夠通達解脫這個真義,所以有這個真義,就是我們會圓徹理論,義能夠顯理,以理能夠圓通事,事事能夠無礙,理事能夠圓徹,所以能夠解開我們的一切的矛盾,這都是我們自己創造自己的真實。
所以不能了達,迷這個理,著這個外境去造一切的生滅,所以都是我們的顛倒的執著,所以凡夫就是長流在這個苦海萬重波,所以生滅不息癡癡迷迷,迷迷糊糊,所以不能通圓徹這個事理。
所以我們這裡是般若妙慧,般若是什麼?就是回光反照,審察自己,理論圓徹,成我們的妙慧,這就是自性的般若,所以我們這部心經純然是以觀照而理用,所以這個觀照般若的宗旨呢!就是要顯用我們的實相∼本來面目。
所以有這個觀照的般若起用,有這個宗旨安立,才能夠起慧,了達這個實相,所以實相般若就是我們的歸處,因為若没有回光反照,找我們本來面目,自己若没有去找自己,了解自己,創造自己的話,對外都是迷執。
所以我們這部心經主要,最重要就是這個三觀妙用的發揮,這個三觀妙用就是一心,一心呢!就往我們的心地下功夫,所以所有的經典没有這字心字,僅有我們這部心經獨獨有這字心字。
所以這個三觀妙用就是約這個心地法門,發揮自己,創造自己,了解自己,找我們本來面目,這個功夫,好、來。
@本文:凡夫不知緣起性空之理,........。 八五頁 05行
說空不異色。這是從體起用的道理。 八五頁 11行
我們現在要了解這個,凡夫一切都是不了解這個緣起論,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呢!特別對這個緣起,這個因就是空間,緣就是時間,這個因緣成立,成自然,所以這個緣起呢!不明白,所以造出一切的迷執。
所以緣起性空的理論呢!就是之前所說,是在打破我們這個一切的執著,所以讓我們了解這個緣起,就是我們的空相這個理論,打破我們的執著,啟用我們的空相中,來回光反照,審察這個真實,所以用這個空觀來照。
三觀妙用就起初從這個空觀深入,要怎麼叫作空觀呢?要了達一切法當體皆是我們的空相中,所以在這個空相對外没染塵,審察這個真實,對我們的相去觀照,這個觀照就是我們的了解自己,審察自己,所以用這個空觀,了解到一切法都是我們的空相,你有去執取否?有染塵否?所以没染塵的話,這個是空照而已,所以對外一切的這個境上,是我們的空照無物,故說「色不異空」。
因為若没這樣不能攝用歸體,我們用我們這個空相中去審察真實,對外這個事體上,能夠來體相用,你若没審察這個真實,要怎麼來體相用呢?
所以雖是看到這只杯子,這個事體上當下即是我們的空相中,審察這個來源,這個緣起,這只杯子是怎麼緣起,審察這個是工巧,用土來將其揉得能夠柔黏,而且能夠軟潤,然後才來做一只杯子,用這個工巧的手法來印成一只杯子,所以能夠再來燒,再來上釉,這是工巧,審察這個工巧了達,當下即是土,杯即是土,這只杯不異空,就是它的本質,對外就是它的本質∼土,對內!這個色一切的事體,即是我們的空相。
所以現在這裡講的,當下這只杯没離開我們的空相∼色不異空,對這個外的事體了解一切,都是我們去審察妙用,理體能夠圓融,能夠通活用這個事體,所以以這個事體,我們有理徹,能夠活用,所以體相用。
我們的事相上是外,迷!執著這個事相,著這個事相,回光反照,是我們的審察理用,通達這個一切,所以理體能夠圓融,這個事體能夠來活用,若没有我們的空觀,理體不能圓融,所以不能來真實的理用,我們的審察事實,我們的空觀能夠通達,所以這個空義顯理性,能夠對外的事體妙用,這個叫做體相用。
二乘雖然說能夠達取到個諸法皆空的理體,現在能夠來理論圓徹,把這個空相中,我們能夠妙觀察,能夠空觀,有這個審察的理用,可是呢!個我執尚還執住,對這個事體上,雖是說無礙來講,不過你執這個空,所以迷執在這個空理,所以叫做:「,飲三昧酒,墮無為坑」,你了解到你的審察真實,這個空相中,你有觀照的般若,所以有入空,這個叫作有定,以定生慧,了達,不過!了解說一切的理論就是我們的圓徹一切,無為是我們的冷暖自知,這無為法,無為就是我們自性通達,這個執在這個無為法。
所以著這個空義,執空,現在你了達,這樣呢!這個空義也通達,有真諦理圓徹,對!滯在空裡,這樣叫做四果羅漢,能夠這個觀察這個一切的境界都是煩惱,因為宿命通達,你既然是四果完成呢!審察真實,所以一看呢!三界如火宅,一切皆是冤家,嚇得要命,所以宿命通達的話,不敢出來探一個頭,不敢出來救度眾生,只有獨善其身,躲起來,我就解脫就好。
這樣呢!這種的自利不能利他,所以佛不時在苛責這些羅漢,你們這些獨善其身,自了漢,不敢出來啟化眾生,你只是自利没利他,永遠就做死羅漢,所以這種呢!不能永遠來承續這個佛法,所以苛責這個這些羅漢說,焦芽敗種,敗滅佛種,你只是自利,不敢出來,獨善其身,你要說什麼叫做解脫呢?你得要上求佛法,下化眾生,上求下化,可別害怕,羅漢就是說害怕跌倒,三界如火宅,眾生都是冤家,難免!宿命通達,你上天也得下地來。
這個眾生,大家看起來都有一個因緣在,一切就都是我們的冤家,怎麼說呢,無始以來,不是夫就是妻,就是親戚五十,一切都牽連在,所以一切有牽連的話,難免!我們欠人,人會討啊!怕被人抓到,所以四果羅漢都是躲得無處藏,不敢再來,雖是他有解脫生死,不過塵沙未盡,我執執住,這樣不敢出來,永遠都是死羅漢,没價值!
我們這裡不是說要自利,所以我們現在用這個假觀,這個要了解這個真空的理性,不是說完完全全要自利的,所以就是要讓你打破一切的矛盾,自利以後要利他,所以若没利他的精神的話,免談!
所以這個真空實相的理體呢!不光是我們要自利的,是要讓我們出假度生,能夠再出假度生,自利能夠利他,自覺能夠覺他,覺行能夠圓滿這樣才是真實,我們深入這個般若的價值。
所以我們要了解到這個諸相,一切能夠見我們的真空實相,所以這個一切相,就是我們的真空實相,所以當下呢!空不異色,這個一切的諸法,都是我們的從體起用,理論圓徹,事事能夠無礙,理事圓徹,造成這個理體圓融,所以若没這個理體圓融,這個空的真義不能出假,義與理不能分齊,義理不能分齊,不能妙用,不能啟化眾生。
所以我們這部心經就是要讓我們自性通達,義與理能夠分齊,能夠妙用,能夠理論圓徹,能夠三根普被,能夠鑑機,能夠說法,才能夠從體起用這個道理,所以你若没圓融到這個事實,親證這個本來,不能夠對外發用。
所以用這個觀照的般若,了解這個一切外都是假,用這個假觀,雖是假,用我們的理體上,圓融一切的理性,所以能夠來教化通達,所以叫做出假度生,對!我是理論圓徹,我的自性通達,而我這個理體圓融,雖是說我們的義,義理通達,能夠圓融,這個就是要出假,我所有的實相,顯這個真如理體,這個就是出假,(
B面 )……
[mp3-24B]
這個言說,語言動作都是假,不是真,怎麼不是真呢?這是一個言詞上,所以這個變化應用,因此以假來顯你的真,我說的是假,不過你聽得會通達,這樣就是顯你的真,因此以方便說你真實,我方便說,雖是假,不過能夠顯你的真,所謂以權顯實,雖是我這個聲音,無一物,也没有真實的理體,不過你聽到,能夠圓達,就是真理。
所以我說糖甜是一個聲音,是一個名相,是假,雖是假,不過圓融這個事體,你能夠去了達,你有甜,有甜是你有吃到糖的甜,不是我說法,說講糖有糖,而講甜有甜,這個要了解這個真實,我說的是假,你們顯的是真,所以你們若没吃到糖,要怎麼甜?我講得天花亂墜,你們聽不懂,哪裡能夠了解呢?
所以出假就是說,我說的都是假,雖是假,不過方便說,說你無言說所以空不異色,從體起用這個道理,你們要了解若没這樣的話,不能圓融這個一切事實。
@本文:權教菩薩,雖能入空證道,......。 八五頁 12行
..大矣哉!三觀不可得而思議也!。 八六頁 11行
現在,我們前是說這個二乘滯空不敢出假,現在,權教菩薩雖然他入空證道,依然有出假度生,依然敢出來講呢!雖是說他有這個理體,能夠可證這個真實,有這種的道理,不過還是一種的執著
怎麼執著呢?我有出假在度生,我有在講經,我有在說法,所以有眾生可度,有法可說,所以這樣呢:根本都是這個法執與我執未亡,執這個我法二執呢!哪裡能夠圓融呢?
所以二乘雖是不敢出假度生,這個是羅漢的果位,你權教菩薩這個我法二執,執著住,所以這個依然一種的執著,根本不能了解這個空義,不能圓融這個中道的理性。
一切呢!無所得,所以你若能夠圓融,了解這個中道,有這個中觀的妙用,親證這個理性,證到本來面目那時候呢!就無著,也不著於空,不著於假,同時也没有說出假在度生,所以無眾生可度,無佛可成,這樣講起來,這樣就不用學了啊!為什麼無眾生可度呢?我們在說法是假設這個方便說,這個名相上,没有這個因緣不能成立,我們在說的是假的啊!他自己倘若是没修證,哪裡能夠解脫呢?所以自己若没度自己,我再在這裡講到死,講得怎麼樣,你們就有辦法成就。
我所說的是假,你們能夠去體會是真,所以信解行證,你們能夠去深解就是真,能夠通達,有通達,没去實行,不能見證,所以自己既不自度的話,什麼人能夠度我們?
所以同時你若入空能夠證道呢!所以若了解到這個一切的相都是假,空相,所以出無出相,入無入相,所以這個既然說空嘛!不空,有嘛!是假,你說假嘛!非假,所以這個色空的道理是很平等,可以說平等周遍,把這個空有二邊能夠脫去,一切當體都是我們的空相,萬法一切都是依心,所以當體即空,所以色不異空,即假,空不異色,這樣才是,即是中道。
所以這個色空不二的道理呢!若没圓融,没以這個理性圓達,所以即是與不異,要了解到即是圓融中道,若没圓融中道的理性,不能夠圓徹一切,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當然!當下色空不二,這自然而然,自性會去圓達,自己能夠通理論圓徹,所以說來到這裡呢!雖然一切理論圓徹,你的念頭既没轉變,你自己的審察既没圓達,哪有辦法呢?
所以這個色空不二的道理呢!是我們自己審察真實,念念一切,所以這個念念度生就是說,我們要有這個願力,是怎麼說呢?我們就是說,我們要學就是要度人,為了要教人才要學,教才能夠學,而若没要想要教人不用學,所以我們若念念要度生,有這個念頭,有四弘願,決定要啟化眾生,這樣我們這個念頭起,自然我們就去一直深入,會去研究,這個觀念上特別更深入,要研究到會。
雖然你要度生嘛!不見眾生可度,無有生可度,要哪有辦法能度?,一切都是自度,無眾生可度,你心心求佛,不見有佛可求,所以心外無佛,心即是佛,所謂欲斷妄想重增病,心用真如亦是邪,我們的心要斷這個妄想,愈是妄想,你若心對外在求佛,無佛可求,所以要轉我們的心,轉我們的念頭,回光反照,所求的是自己,了解自己,,創造自己,所以自性若不是佛,要從哪裡求佛?自己你既不去親證到這個真實,這樣没有辦法,你要求證嘛!没得證,要望人度,哪裡能夠度呢?
雖然說無證無度,終日都是度,所以你若能夠了解到這個三觀妙用,能夠回光反照,審察自己,了解自己,創造自己,每日都是在親證,所以若没這樣實證的話,哪能夠圓證我們本來面目?
所以這個三觀妙用就是我們最好這個心地功夫,你說三嘛!是我們一心,三即一,所以我們一心能夠空假圓融,色空無礙,這就是我們的一切,我們的審察真實,能夠回光反照,這個一切即是我們的妙觀,審察,所以妙觀審察,當下即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個是我們體用不二的圓融理體。
所以體用不二的圓融理體呢!,就是我們的中道,色空不二的道理,所以若没有中道圓融這個色空,不能審察真實,理體不能活用,所以這個三觀妙用就是說,以這個外的事體,依這個外的事體,我們來審察,所以才能夠生出這個圓融的理體,有審察才會起慧妙用,若没審察不能起慧妙用。
所以這個色空的問題就是這樣圓融,才能夠理體上能夠圓解,你若没圓融這個事體,理論不能圓徹,不能實證這個真空實相。
所以我們這個三觀妙用就是要讓你圓證本來面目,這個色空不二的道理呢!就是我們本俱的性德,當下即是,觀我們這個身體就是假,就是色,我們這個空,就是我們的理用,所以這個體相用,這個身輪能夠來體用,意輪會鑑機,口輪會說法,這個就是我們三觀妙用,回光反照,審察自己,了解自己,創造自己,找本來面目,才能夠圓融這個三觀妙用,這個真實般若的妙理、妙義,這個值得我們深入,要來研究才能夠得到這樣。
所以要了解我們這個三觀妙用,這個是聖者所通達的,現在要講的這些呢!這若没八地以上,没有辦法。
所以現在我們再講下來這些,這個色空的不異,這些種種的理論,所以都是這個本來的這個面目∼一心,空就是破我們的迷執,顯我們的真實∼本來的,若没這個本來面目去妙用,所以不能通成立,所以若没這個空,就失了這個妙體,所以這個空與色,這個若没融合,就失去這個妙用。
因為這個色空的問題,就是要讓你顯這個實相,有這個實相,所以這個體用才能夠不隔礙,所以你若没這個實相的話,不能圓融理用,你既無這個理性圓徹,理論既没圓徹,一切都是礙。
所以你有這個身體的這個色身,有這個身體,你隨這個因緣不變,所以這個身體不是我們的,所以執著這個身體,隨這個因緣造業,你要了解到,雖然現在我們現在能夠三觀妙用,就是隨這個因緣,隨這個身體隨緣不變,不時都是對這個一切去審察真實,所以處處都了解這個空,這個真實,這個緣起,我們有這個思想,若没對這個外的事體緣起,不能有這個空相,也不能妙用,所以了解這個空義通達,才能夠不變隨緣。
雖然說用這個身體,有這個身體來講,要廢除這個身體也不對,而你雖然說證空,不可亡空,妄執這個空也不對,所以要來離這個一切的色,離這個色要來滅空,這樣執這個空廢色,這依然大毛病。
所以我們現在要學的,事與理要圓和,色空要無礙,不是要滅色取空,或著空廢色,這樣也不對,這些都是毛病。
所以這個三觀妙用就是對外的事體,圓融我們的實相般若的妙慧,這個就是我們的審察真實,所以能夠回光反照審察,有這個妙觀察智,所以能夠妙觀察,審察這個外的因,所以明這個外的因,明白這個因,以這個三種的觀法,空假中進而去一心來審察,所以這個理體上才能夠圓融。
這個三觀妙用是我們一心,不是有二邊,雖是說,空假就是二邊,對!有外與內的差別,雖是說有外與內的差別,你若無法得以將這個空義通達,這個一切的名相上你既没有去了達,所以不能圓融,雖是說有我們的本來面目,没有這個假的事相、事體,你要哪能夠去起用呢?
所以這個一切法就是由這個假而產生,由這個假的事體與我們一切這個空觀起用,所以這個空假二邊,不可住,不住、不取、不捨,名為中,你說住嘛!還在著,你說不取嘛!不能起用,所以不捨就是妙觀察,所以能夠妙觀察,這個妙觀察智就是我們去審察這個真實,而這個審察真實是什麼?就是我們的心
所以我們這部經講到透呢!只有一字心,你說一字心嘛!能夠圓融三藏十二部的經典,所以萬法唯心,一切依心。
所以我們現在這個三觀妙用就是真諦,所謂空、假、中嘛!這叫做三諦理,所以真俗二諦嘛!就是空假二諦,所以有真諦理没有俗諦,不能安立,有俗諦才安立真諦理,所以有假才能夠顯真。
所以對外一切皆是假,對!這是我們的觀法一心,你若没這個了解一切都是緣起,緣生緣滅,因緣和合無自性,所以才說假,所以才用這個假觀,所以用這個假觀來審察這個真實、理用,叫做中諦,統一切法,能夠妙用,所以這個中觀就是我們的審察真實,理論圓徹,叫做中觀。
所以用我們的性德來講,所以若没圓融三諦來修證我們的性德,不能夠通達,所以我們的性德依然得以三諦真實通達,三諦就是空假中這三諦理,能夠圓修這個德性,所以有這個三觀妙用的智慧,啟開我們這個三十七道品,圓融我們的性德,所以三諦妙用是悲智圓融,所以不是簡單。
所以若没這個,以這個空的真義,所以有這個真義能夠顯理體,成這個法身德,所以有這個能說,有能說呢!没有這個身體要怎麼說?雖是這個身體是假,不過我們的審察真實,所以有這個空觀的理體,這個真義能夠顯達,理論能夠圓融,有這個真諦理,顯這個俗諦理,所以這個真如才顯理體。
這個真如就是我們內在理體圓融,我說糖甜,就是真如的糖,真如這個就是理體,理論能夠圓融這個事體,叫做真如。
所以這個理用要圓徹,才能夠脫俗入道,若無這個理論不能圓徹,要怎麼入道呢?所以要入道,你無這個空假中三觀顯用,要哪能夠證實?
所以若没有這個身體不能顯法身,妙用,有這個身體入世化度,這個就是菩薩的妙用,這種叫做三輪體用,遊戲人間,身輪應化自如,應什麼身得度化什麼身,意輪能鑑機,能夠…
(第24卷完)
---第25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