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心經總目錄 心經71講目錄
---第25講---
《卷26 台南開心法師》──心經71卷
【八八頁 07行─→八九頁 08行】
[mp3-26A]
這個人就跟賭博人在一起,不時去賭博,那個精神生活就是往賭博的方面,他的性質就愛賭博,這個人不時就跟喝酒的在一起,而不時就喝得顛顛醉。
所以這個因緣和合都是我們的不明白,迷失我們自己,隨這個因緣的染著,你若跟喝酒的在一起,愛喝酒,而你醉怎麼醉就是愛要醉,所以各人的性質呢!愛賭博的邀喝酒的來賭博,他不愛,愛跳舞的呢!邀喝酒的來跳舞,他依然不愛,邀賭博的,他也不愛,所以各人的性質,各人不同,所以這個緣起論呢!極其必要。
所以這個緣起性空,緣起!我們的自性這個空就是我們本來面目,既然受這個外面,這樣的來將我們傳染,所以這個緣起論很要緊,所以我們要交朋友,交到壞的,會被他帶壞了,交到好的,帶往好的。
我們今日有這些經可聽,了解我們的自性是怎麼迷,都是這個緣起,我們的自性迷執,所以不能調整我們本來的這個本覺,被這個無明的遮蔽,受這個一切的外面的物質影響,所以我們皆是我們的本來面目那個空照,當下依然相同,不過呢!被這個物質精神的活動,所對外的執取,造一切的矛盾的思想,這個就皆是我們本來的迷失,不了解這個空義,不了解這個一切,所以被這個物質精神的迷執,所以才是叫做受想行識,這個顛倒的夢想執著都是這樣緣起,而迷失自己,侮弄自己,蹧踏自己。
所以這個緣起性空,隨這個因緣的演變,所以每樣皆是我們的空照,所以我們的昏迷執著,對這個物質生活的偏重,所以才會這個思想顛倒夢想執著,所以故曰受想行識。
就是我們前句:「空即是色,受想行識」,我們的本來面目即是被這個色身,這個身體,既然有這個身體對外感受這個物質,這個錢財、美色、愛慾、名利,才將我們拖去這個所受的這個環境,我們的思想才會顛倒夢想執著,行使一切的罪業造惡,這樣我們的這個色身才會在這個六道輪迴不息,這都是我們的顛倒的夢想執著,所以這個就是說,所說的一切都是我們這個不了解自己,侮弄自己。
現在「亦復如是」,現在又要再講的,依然也是這個思想的顛倒夢想執著這些,這是怎麼講?現在再講的也是這樣,就是說「受不異空」,受!所受的一切,没離開我們的空相,不異我們的空相,所以這個物質一切,没離開我們的精神執著,所以「空不異受」,所以我們的精神與物質不各異,就是我們的本來迷故,對這個物質的執取。
所以我們這個感受,所以受這個感受的迷惑,所以這個「受即是空」,你不了解這個感受即是我們的空相,即是,本來面目,若無我們的本來面目要怎麼去感受?當下感受即是我們的空相中,所以這個感受即是我們的空相。
而我們的空相,即是我們的對外取著,空即是受,所以這個空相即是我們的感受,對這些外的迷執,所以感受才有這個思想顛倒,生出這個貪瞋癡,這個思想若會顛倒,這個身心合一,行使,行!所以這個行,就是我們的念頭念念不絕,身心對外取著,造一切的矛盾,所以這個第八識,才會差這個身體去造業。
所以一切這個思想顛倒夢想執著這三蘊,想、行、識這三蘊,要了解到就是我們的迷失自己,想!想的念頭一起,貪瞋癡隨時跟來,所以這三蘊,你要了解我們現在這裡要使用的,要了解要怎麼轉念這個思想,把我們這個念頭要怎麼轉?,所以這個第六意識的念頭,最第一要緊,
所以我們這裡要學就是六八因地轉,這個第六意識的念頭若起,隨時能夠轉的話,轉我們的念頭,即是救我們的自性,你的念頭若端正的話,這個行,身心就平等並行,所以這個身心能夠並行的話,你第八識,無始以來這個倉庫,善惡業的種子,這個行,這叫做第七識,身心合一,這個八識田中這個善惡的種子會再浮,再浮起來的話,我們能夠隨時又來轉,你把這些倉庫的種子,壞的都一直來清除出去,所以轉我們的念頭就是救我們的自性。
所以這個六八因地轉,就是說現量上的思想,你若能夠轉,不會再去造業,過去的善惡業的種子又再浮起來,我們會再將它轉,這個倉庫就空,所以把這個第八識的倉庫若掃空,這個自性就明。
所以這三蘊,我們了解要怎麼來轉才是正確,所以因為這個理論若没圓徹,若不能起觀察,没審察自己,了解自己,這樣的話,就是破壞我們自己,所以要破這個身體的迷執,有這個色蘊就是我們的顛倒的執著,所以身心若没離開的話,永遠就被這個身體將我們拖去團團轉,因為迷故!執持這個身體叫做我,我!這個我呢!就是我們的對待的,若没有這個身體的我的話,哪裡能夠去造殺盜淫?而這個身體的我,就是你的精神的作用,而你的精神呢!若能夠分別這個迷失,能夠頓開,能夠轉念,這個身體就變不出花樣。
所以我們了解這個觀行,審察真實,要了解自己,創造自己,你若能夠去審察這個思想顛倒夢想執著,這都是我們的迷執,被這個身體的妄亂將我們蒙蔽,若没有這個身體,我們的思想不會妄亂,所以就調整這個第六意識的念頭,若起的話,要轉這個正當的思想,若没有正當的思想的話,都是被這個身體拖去死,所以你若能夠轉念頭的話,這個身心就是分開了,把這個色蘊呢!能夠通解開,而色蘊若解開,我們的妄執妄念若轉得過,這樣就不會去造業。
所以最好,我們現在要講的就是我們的思想要端正,所以「亦復如是」,就是要講這個,你若思想若不端正,被這個身體,執持這個身體我,這樣才會去妄迷執著造業,你若能夠回光反照,看到自己,了解我們的思想,這個想,一念之差,造出很矛盾,所以一念若端正,能夠回光反照,找到我們本來面目,這是正確的道理。
所以可別讓這個身體將我們拖去團團轉,同時能夠身心分開,這就是我們要學的,所以用這個六八因地轉,時時問自己,了解自己,創造自己,這個最必要。
現在,我們把這個一切五蘊與這個色空的問題都解決了,現在都合起來講,舍利子,舍利弗就是舍利子,舍利我們之前有講了,一種的鳥名,而他母親叫做舍利,印度就是有這個慣例,這個子襲母名,叫做舍利的子,舍利的子,我們前有講過了,舍利弗就是舍利的子,舍利子,所以現在這裡再重復,舍利弗!依空幻起底物質現象(色)是不異空的道理。
現在重翻說,你們得要像舍利子,舍利就是智慧,現在我們,因為舍利子呢!是佛的十大弟子,智慧第一,這部心經是智慧來講的。
所以重叫這個舍利,舍利子就是說你們大家要注意,要用智慧來解決,依這個本來面目,這個空若幻起的話,你的空若幻起,就是受這個物質現象的染著,所以受這個物質的染著,色不異空。
所以有這個物質現象,我們這個有這個身體,所以這個物質現象與我們這個身體的作用,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空,所以空是不異的,空∼我們的思想呢!不異於這個色身與物質,我們的精神思想不異,依這個色身與物質。
所以這樣,我們特別要了解說這個物質的本體就是我們的精神,所以物質的本體就是我們的精神的分別,所以物質的本體即是我們的,即是空,空就是我們本來面目,迷呢!物質的本體即是我們的精神思想,所以即是空。
這個空就是我們的本來的明照,空照,有照無物,這個空照中這個現象被這個物質,顯我們這個物質的相,我們的想就現出我們一切的物質的相,所以這個空的現象就是物質,所以我們的空就是迷故,思想就是物質。
所以這個思想的這個過程,你不能回光反照,所以被這個外面的物質現象將我們迷執,所以你若能夠回光反照,本來面目有照無物,雖是說有照無物嘛!這個空相的現象呢!即是物質的本體。
所以這個空相即是外面物質的本體,我們對這個外若看到,我們想就有那個相,所以迷呢!被這個物質取著,這樣呢!這個精神對外取著,這個思想呢!都完全對外,對這個物質,這樣去染住。
不了解我們內有空相,所以對外這個事相上執持,迷呢!外的事相,因為當下無一物啊!我們想,想火車就有火車,而有那火車呢!我們的精神呢!對外執取,在這裡無火車啊!因為有那事相,執持當下我們之前看到的那個火車,所以執持在那外的事相,你若回光反照的,當體即是我們明照,有照無物這個空相。
所以我們能夠審察真實,所以物質即是我們的空相,而我們的空相即是我們的物質,即是外的物質,所以這樣,特別這樣講的話,我們大家也更明瞭。
所以現在這裡講的呢!已經把這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一切到這裡都講完。
若能夠照我們一切了解到,萬有都是我們的空照,有照無物,能夠迴光返照,審察真實,就不會被這個物質精神侮弄,所以過去一切的這個矛盾就頓開,所以了解這個物質精神就是我們的矛盾執著,所以我們的思想若端正,所以把這個物質精神就不會去混亂,所以會去審察,起觀察,就是我們的審察,把我們的念頭轉得過,所以心,這個心若能夠轉境,當下即是佛,時時若能夠轉我們這個念頭的話,不會被境轉去,這樣當下呢!即是,這個是很深的道理,你若對這個若不明白的話,你要怎麼修都没有辦法。
因為我們會為了物質生活,我們的精神物質呢!使得我們一切的貪瞋癡執住,所以第一點,想要了解就是說,若没破我們這個貪瞋癡,對這個貪瞋癡若没捨的話,難免這個物質精神,絕對拆不開,所以這個身心自然就執持,所以我們若把這個貪瞋癡能夠捨,所以這個我們的身心自然就分開,不會被物質的顛倒將我們侮弄,這樣講來到這裡就特別講清楚了。
現在我們後面呢!,要再來講這個「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道理
@本文:丁二:顯性(上文明觀法以遣諸執,。 八八頁 13行
當體即是真空實相,故曰是諸法空相。 八九頁 02行
現在我們再過去這個,這個就是要講這個顯性,顯我們這個自性,上文就是要教我們這個審察,這個觀法的問題,讓我們能夠審察,用這個三觀妙用去審察這個真實,才能夠斷我們這個執著。
現在再來要說的,就是要破我們的妄相,所以才先顯這個實相,所以這個實相是什麼?就是要講我們本來的這個面目∼這個空相。
所以才特別再交待,叫一聲:「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一切法,所有外的六塵,山河大地、錢財、美色、愛慾,以至名利一切,都是我們的空相,是諸法空相,一切都是我們的空相中,所以可別迷,一切法都是我們的明照這個空相,這個空相就是我們本來面目,而我們本來面目呢!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個是真實。
所以我們現在再來分釋,上文指示這個色空不二的問題,所以這個理論上有這樣的,所以能夠破開我們的迷執,講這麼明了,而你還不能破我們的迷,顯我們的真的話,這樣枉費我們以後要再講的了。
上面已經教我們破迷顯真了,現在再更進一步,就是要讓我們了解我們一切法,所以「是諸法」,一切法是我們的自性,我們的自性與這個身體,所以性與體的關係,所以要讓你了解這個,我們的本來面目是什麼?
所以才又重呼這個舍利子,所以叫這聲舍利子就是說,我們諸位的聽眾要注意,這裡特別要用這個精神統一,用智慧來鑑視、鑑察,了解這個真實的理論,審察真實,一切的法都是我們的空相,審察得清楚,了解一切的法都是我們的空相。
所以若無我們的本來面目這個明,明就是能照,能照呢!有照無物才跟你說空,所以有這個相,没東西,像我們一面鏡,照下去每樣都有你說有照嘛!有啊!照下去每樣都有,要說有嘛!裡面没有一件半項,轉過去就没有了,所以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們的空相中,要了解,特別要注意這個空相
所以「是諸法空相」,這字是字呢!得要做這字「此」字,此這些,此諸法空相,「是」諸法空相,「此」諸法空相,這樣來解,這是因為這個法詞的問題呢!我們要了解說,雖然這個字有差別,所以我們用「此」字與「是」字,這個字雖然有差別,我們用「此」字來解,更特別、更明瞭,這個法詞上,因為就用這個「是」字,才能夠配合。
這個諸法呢!現在就是說,我們前講這個五蘊∼色受想行識,
( B面 )…… 後面還有這個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聖諦,這些呢!現在我們是簡略。
[mp3-26B]
這個十二因緣與這個迷執這個五蘊的體呢!就是我們的思想,受!受就是眼耳鼻舌身與這個六塵,外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內呢!眼耳鼻舌身意,所以二六十二,這個後面會特別講清楚,這叫做十二入。
再來這個十八界就是我們的根塵識,因為外有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內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這個六根與我們這個精神,依然眼精神、耳精神、鼻精神、舌精神、身精神,這個意呢!就是我們的本來這個感覺。
所以五蘊分開,有這個十二入、十八界,這個就是受,受就是說六根六塵∼十二入,而六根六塵六識三合剛好十八界,現在這樣講起來大概之前若有聽,都很明瞭才對,後面會再講更清楚。
再過來這個十二因緣,前面是在破我們物質生活,這個精神思想,要端正我們的思想,後面要破我們這個無明,十二因緣就是說這個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所以這個就是在破我們的生要從何處來,死要往何處去,這個因緣,所以這個生死問題,這後面會講很清楚。
所以因為這個十二支的因緣,才冤枉來受這個生死的輪迴,這叫做流轉門,後面講的還有這個還滅門,要怎麼還滅這個無明能滅,這個生死才會斷。
這個四諦呢!四諦就是我們這本經的重要,重要的總角色,這就是佛的基本教義,什麼叫做四諦呢?苦、集、滅、道這四種,所以這個四諦後面才來講清楚。
所以這個四諦就是佛的基本教義,重要的教化,三藏十二部的經典不出在這個四諦的理論,這個就是後面才來講清楚,我們現在講是簡單,雖然說簡單來講,後面講下去才能夠特別明瞭。
現在講這個空相,這個空相就是要讓我們回光反照,審察真實,把我們這個念頭轉得開,審察能夠了解真實,所以審察若能夠真實,這叫做妙觀察智,審察這個真空的實相,所以你若有審察,理論能夠圓徹,有這個真諦理,能夠圓融,既然能夠圓融,就是我們的真空實相,你能夠了解這個真空實相,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所以這個意思呢!我們要了解我們這個回光反照,把這個空相就是我們的本來的明照,所以能夠回光反照,審察這個空相,能夠徹證,悟這個真實,這個真空實相。
所以這個意思就是要把我們這個色、受、想、行、識這五蘊,這些迷執的法打得開,你若能夠轉得過,找到我們的真空實相,即是我們的這個真如緣起的一種現象,當下即是我們的真如理體。
這個真空實相就是了解真實,雖是說真如具足十法界,回光反照,這個真如的緣起,就是了徹我們的本來面目,都是這個緣起論,緣起性空,對外當體即是我們的真空實相。
要了解這個真空的實相理體都是我們的審察,對我們自己,來找我們本來的自己,了解自己,創造自己,找到我們本來面目,這個故曰「是諸法空相」,要了解一切法都是我們的真空實相,這個後面我們才特別講得很清楚。
@本文:實相理體真常不變──..........。 八九頁 03行
........不增不減的道理亦復如是。 九○頁 08行
現在我們特別要注意,注意這個實相的理體,實相的理體呢!是我們真常不變,什麼叫做真常不變呢?所以本來無始到此時呢!們的本來面目不變,所以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你造好與造壞,隨你的因緣。
所以我們現在要講的呢!是說我們本來面目迷與悟的差別,所以若迷的話,有這個生死,這個生,有這個身體難免會壞,會滅,因為我們有生有死啊!是我們迷,雖是說有生有死來講,我們的本來面目不變,這個道理很深,我們有需要了解這個真實。
是怎麼本來面目不變隨緣呢?這個我們得要特別明瞭,我們就有這個般若妙慧來審察真實,所以由這個「般若照見五蘊皆空」這個道理上,所以般若就是我們的審察,所以審察真實,成我們這個妙慧,所以由這個般若的觀照起用,能夠開始了解這個生,生是生而不生,本來就不生不滅,是我們迷執,對這個外塵取著,這個業業的流轉,所以這個生死是我們的業力的牽引,才在流轉生死,本來呢!不生與不死,本來就是不生與不死
現在用這個般若妙慧,就是要讓你了解這個不生不滅的這個本來面目,你若不用這個般若的觀照通達,絕對没有辦法,所以就是既不滅,本來哪裡會滅?自性不滅,所以你若能夠審察真實,你若見到你本來面目,當下就不滅了,這個身體不是我們的啊!這個身體死,跟我們本性没關係,所以叫做本來就不滅。
你們要特別注意喔!要聽清楚哦!要學這個可別聽錯了,我所講不滅就是我們本來面目,找到我們的自性,我們的自性是永遠不生不滅的,這是在講我們本來面目,可別聽錯說:「我們這個身體也不生不死」,不對!這個身體當然是有生難免就有死的,所以現在這裡是在講,本來面目所以故云「不生不滅」,這裡現在在講的就是不生不滅的問題,所以這個不生不滅呢!是我們的實相的理體,本就具足,本來面目本就空寂,所以因為三細起六粗,所以來這個六塵中,有這個身體故,所以才迷失自己,侮弄自己,蹧踏自己,你若,以前若没染著,以前就是這個迷,三細起六粗才有染著這個垢淨。
這個三細起六粗是要怎麼講呢?本來面目是没有開始與没有終止,而没有開始與没有終止,哪有今日這個身體?本來本就是明啊!本就是明,本來叫做空、淨、明,是怎麼空、淨、明呢?不就是一而已,哪裡叫做三?所以這個三細,一絲絲微細,你說明嘛!無物,有照無物,會明會照,無一物所以說空,這個明就無一物,才說空,你說無嘛!淨淨,淨呢!空淨明,不過明呢!能照,照呢!有這個山河大地,既然有照,有照,這個空生有,有這個相,有照就有這個山河大地,所以像空中月,一月照千江,千江有水千江月,照到這個水中,迷故!現在這個明轉照,而有照,空成有,空成有,你既然空成有的話,這個淨呢!轉動,一念呢!精明合一,下來這裡,投成有這個身體。
既然是有這個身體,就能夠漸大,所以這個身體呢!首先就是智相,無好與無壞,也不會去執持,智相。
這個嬰兒出世漸大,而漸大呢!相相續,對外這個物質精神的接觸這個性質,一直接觸,叫做這個相的相續,這個接觸這個外塵,這些相會一直起來,越接觸越久。
所以兩三歲呢!就會愛取,愛取呢!這個會去拿,種種是只要拿而已,没分這個差別,我要愛就要愛而已,無這個好與壞的差別,所以愛取,有這個愛取相
所以愛取相,相續,漸長大,五六歲、七八歲,就會計名字相,有一個你與我,你的與我的這個差別。
既然有這個你的與我的的差別,有這個我,這個身體的我,要達取到我的目的,達取我的目的的話,就是執取,使人不歡喜我們就是罪了,看到美,貪瞋癡生起來,執取達我的目的,所以有這個我,要達取到我的目的。
所以對外塵執取,你既有去做到殺、盜、淫、惡、兩舌、妄語、綺語這些,有這些取,取這個因,有這個因,這個業繫就相續,這個業就帶住了,所以無始以來,你既有這個業,難免得再來生死,難免得再來生死,所以這個後面這個十二因緣會講很清楚。
所以本來呢!這個本來面目不會去染著,也不會去染垢,可比我們一面鏡,照到爛泥巴,裡面依然有那個爛泥巴,照到這個較壞的,怎麼壞的來照到,這面鏡呢!永遠不會染,因為照到黑,照到嚇人的,雖然說照到有啊!這面鏡的本身不會去垢到,不會去被這些污垢去將你垢到,這面鏡就可比我們本來面目,照!有啊!有照,可是呢!不會去染垢。
所以因為本來這個面目,清淨故,本來這面鏡清淨,所以你怎麼照都不會去染垢,隨你的因緣,你惡緣若去造壞,所以隨你的緣起,雖然這個身體有染垢的性質,是這個假體,這個假體的執持,會去造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造這些惡罪,隨你的因緣,你造惡,你下地獄,這個本性依然隨你的染垢,依然隨你下地獄,你說下地獄嘛!本來依然是清淨不染。
現在要特別注意哦!這是在說我們本來面目,迷!有這個身體隨這個因緣,所以這個真如具足十法界,你隨著惡緣造壞,下地獄,隨著這個善緣來造好,這樣呢!當下依然也没有更清淨,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所以隨你的因緣,不垢不淨。
這個理體我們要相當的研究,現在是在說本來面目,可別誤會說:「我這個身體造污染,又不會去下地獄,也不會去怎麼」,不是這樣!是隨你的因緣在六道在輪迴,本來這個面目像一面明鏡,你怎麼照,隨你的因緣去照,照到嚇人的,隨你的因緣也嚇人,照到清淨,這個鏡隨你的因緣清淨,你說有清淨,有染垢嘛!這個就都不對,本來的面目既没染垢,也没更清淨,其實隨你的因緣。
現在這裡就是在說實相的理體,這個要了解,這個理論要圓滿,理論若没圓滿,這樣會有誤解,所以你得要了解說,我們現在在說的是本來面目,這個理體若没圓滿的話,你誤會,牽往這個身體來就不對了,迷呢!有這個身體才有業力牽引,才有垢淨、有地獄、有這個畜生,餓鬼、以及我們的這個善,會做天人,天、人、阿修羅這個三善道,雖然在這個六道在奔波,本來我們的這個面目,本來不垢不淨。
所以我們現在要講的,就是說實相的理體上,本來就是圓滿的,這個若没圓滿這個理體的話,會有誤會,所以現在若不了解說,這個本來的具足具足十法界,隨你的因緣去染著,所以你這個本來呢!你說即使你在這個生活中賺多少,或做多少的善,本來這個並没更增,既没加,也没減,在這個人緣中,你賺没多少錢、多可憐、多窮,我們的本來面目也没減,所以隨你的因緣,了解說我們這個本來面目,現在你讓你賺多少,多富有,有增加否?死了後依然平等相同。
像王永慶現在那麼多錢,說這樣很富有,本來面目豈有增加?没增加,死了後依然會空空無半項,你當下多窮、多可憐,這個自性依然圓滿没減。
所以要了解這個,我們現在有這個般若妙慧,隨時隨地能夠豁破我們這個無明,了解我們的自性,所以通達這個現世一切,是迷故!有這個身體才有加、才有減,你若了解這個本來面目,其實呢!哪裡有加有減呢?
所以這個實相的本體,本來就不增不減,這個就是說,我們有這個般若的妙慧能夠徹證,了解我們本來面目,本就具足清淨,不垢不淨,本來面目也不增不減。
所以這個,你若没有般若的妙慧去審察,不能了解這些道理,所以有這個身體,雖然你去垢染這個惡,這個本性依然不會去垢到,隨這個善緣的熏習,這個本性當體也没更清淨,所以要了解這個真實圓論的道理。
所以我們現在現量就是這個,豁破這個無明,若没有這個般若的妙慧的話,不能顯我們的本來面目,所以你若能夠顯我們的本來這個實相的本體,這個明照的本來面目,不能了解這個不增不減的道理,所以若没修這個般若的妙慧的話,不能豁破我們的無明。
所以這個修這個般若的妙慧是怎麼來呢?就是我們的回光反照,審察自己,問自己,了解自己,所以我們現在這個就是說,無明就是迷失我們自己,能夠回光反照,審察自己,了解自己,所以這個就是我們的明察、審察,這個審察真實就是我們的般若妙慧,能夠豁破無明。
你若迷的話,是我們的不覺,不知不覺,用這個見聞覺知,所以才會迷失我們的本來面目,這個見聞覺知,用眼睛來看,用耳朵來聽,然後才了解,而去覺知,這個就是我們的心意識迷,迷呢!不可說覺,是不覺。
所以這個不覺就是我們的實相的迷住,所以這個實相的迷住呢!就是我們隨時迷我們的本覺,這樣就是說有增與有減,一下子賺很多,一下子虧很多,所以這個有增與有減呢!就是我們不了解我們的實相的理體,本俱的性德,本來就是不滅,而也不減。
所以我們這裡就是說不增不減,這句話的意思。
(第26卷完)
---第27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