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心經總目錄 心經71講目錄
---第26講---
《卷27 台南開心法師》──心經71卷
【八九頁 08行─→九○頁 15行】
[mp3-27A]
能夠回光反照,審察到我們本來的這個面目,了解自己,這樣呢!哪裡有增與有減呢?
所以可比說我們這面鏡,照很廣,照很多,有多少,轉過來都是空空,没增加,依然是明而已,這面鏡照向空中,無半項,有減否,依然是明明照照,没減少,所以不增不減。
換一句話再來講這個實相,實相是什麼?就是我們的審察真實這個理體能夠圓融,所以理體若圓融,這樣呢!永遠都不變,所以不變隨緣,隨緣不變
所以現在隨這個身體來現,有這個身體現之時,這個身既然是有生雖是說有生,難免有死,既然身生出來,我們本來面目也没隨這個因緣來生,所以你這時有這個身體來生,我們的本性呢!是隨這個因緣來而已,不是說我們的本來面目有生,是由這個身體來生而已,所以我們這個身體來死的時呢!這個色既滅,身體既滅,身若死的話,依然隨這個因緣不減,我們的本性也没跟這個身體因緣來死,所以不滅。
現在很深的道理,我們得要仔細喔!這裡可別聽錯了,這裡都在講本性,特別注意。
我們現在所說不生不滅,就是說有這個身體來生,我們的本來面目隨這個因緣來,我們這個自性並没說又來生,而我們這個身體來死,我們的自性也没滅,這個就是不生不滅。
因為本來面目永遠都空空寂寂,因為凡夫迷染這個外塵,被這個有漏的精神,配合我們的這個外的物質起這個惡念,所以凡夫就是迷故,不了解自己,遺失自己,這個精神物質的生活,這個是有漏的惡緣,不是真實。
所以我們的本來面目隨這個因緣,所以雖是說你造這個惡業,你的本來面目也没隨這個因緣來染垢,要怎麼染垢,我們這面鏡照到那個黑或是照到那個嚇人、骯髒,這面本來這面鏡,雖是說有照到那些,你既不去染垢,轉過去,那些就没有了。
所以我們隨這個身體去造業,這個本性呢!不會去染垢,這個很深的道理,要了解,所以你若没去染垢的話,自然就了解自己。
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聖者,這個要做聖者的話,得要去薰習這個一切的理論,有這個無漏的智慧,這個無漏的智慧呢!因為有這個無漏的智慧,會去造這個善緣,有這個聖德,有這個智慧,這樣叫做聖者。
雖然說,你去薰習這個善行,而做聖者,這樣呢!不是說這樣就有更清淨,因為我們這個本來面目是圓滿周遍,寂照無礙,這是本俱的性德,不是說我們現在做好,這樣就有更清淨,所以這面鏡來照到很清潔相,很美的所在,不是說這樣照到,這樣就有更美,這樣就較不會煩惱,較清淨,本來這是本俱的性德,不是這樣就有更好。
因為我們的本俱的性德,本來就具足在,所以聖者呢!就是回光反照,審察本來面目,這樣呢!圓滿我們自己就具足我們自己,本來就具足,圓滿周遍,所以宇宙人生本來就具足圓滿。
所以迷故!因為眾生迷,無始以來有這個身體,所以不了解到自己,不能看到本來面目,所以不能看到本來面目的話,來造惡業,所以你雖是說造這個惡業呢!你的本來面目也不會隨這個惡緣來染垢,所以没這個染垢呢!就是我們有這個無漏智,所以清淨圓滿,所以眾生就是迷失我們本來的,不能了解到我們本來面目,所以有減少,減是減什麼?不了解自己,侮弄自己,有這個好與壞,有加有減,就是說迷,不能了解自己,才有這個增減。
所以我們今日有這些經典,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有這個親證這個本來面目,才了解到本俱的性德,所以本來的性德本俱,哪裡有見一個增與減呢?本來就具足啊!哪裡有加與減,不是說我們現在修持來做佛,這樣就有增加了,没有,並没增加。
所以本來就清淨,是我們迷,自己不了解自己,侮弄自己,蹧踏自己,才迷失我們自己,才有加有減,你若回光反照,審察真實,找到我們本來面目,了解來呢!哪有這個增與減呢?所以你若能夠回光反照,審察這個本來面目,所以妙哉實相,本俱的。
所以這個微妙無比的本來面目,隨這個因緣,隨緣不變,不變隨緣,自無始以來,迷與悟的差別,本來呢!無始到此時永遠都不變,雖是說無始以來到此時呢!無量劫以前一切,讓這個生死的輪迴,隨這個因緣,所以萬劫在生死輪迴,當下呢!依然是我們的真如。
所以這個真如迷呢!也是如意,悟也是如意,所以當下呢!是迷的佛當體不變,面面都是佛,是要做凡夫,不肯做佛,所以當體呢!凡聖没差別,迷與悟的差別
在凡不減,在聖不增,所以凡與聖呢!没差別,所以因為這個現實生活,無非是我們迷才有生、才有死,你若能夠了解的話,本來面目一絲都不生,一絲都不滅。
所以這個人生問題,了解有這個身體有生死,其實呢!本來面目不生不滅,因為有這個身體,緣!因緣而和合而產生,緣!因緣和合,有這個我,假的我,隨這個因緣,依然來滅,滅盡呢!這個我也是不滅。
所以迷呢!生死隨於你的因緣和合,隨你的思想,隨你的思想下地獄,也是你的思想下地獄,地獄没在將我們辦罪,隨你的習氣,你在生若賭博,不用講死,這個做夢也是在賭博,生前愛喝酒,做夢也是在喝酒,生前愛跳舞,做夢也是在跳舞,生前做善,做夢也是在做善,所以隨你的因緣,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所以死後就是隨我們的習氣,愛賭博的做賭鬼,依然是愛賭,愛喝酒的也是酒鬼,因為我們的自性迷故,隨我們的習氣,你的習氣哪裡較重,你就自己去辦罪,生前愛打人,愛刑虐人,你死後的心性也是要刑虐人,所以會隨你的緣,找往這個愛打架,會隨著去找打鬥場,要跟人冤家打架,没打人手骨會癢、發癢,而隨你的因緣,就去找這個大鬼。
所以壞人找壞緣,善行找善緣,我們學佛呢!你雖是說有這個善行,没成就來講,死後我們會,既然是有拜佛,初一到,死後不是往地獄去,初一到就地藏王菩薩的地方,我們看到廟寺就愛要進去拜,愛要拜佛,愛要學佛,隨我們的因緣去地藏王菩薩那裡學佛,隨你的惡緣,你的念頭,你生前生你就對這個不信神,不信鬼,你哪會入去拜呢?隨你的因緣往地獄去。
所以不是說這個因緣的和合,本來面目有變否?没變!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隨這個因緣去染著,我們的本來的這個自性不會去染垢,所以這個一切的淨與垢都是我們的,你若生前有這些障礙,就是垢染,被這些將我們侮弄,你若了解自己,能夠了解,放下一切的話,就是出我們的障礙,出我們的障礙呢!也是没更淨。
所以本來面目,所以被這個惑業苦這個三惑,不能夠圓斷,所以才在這個生滅無常,所以這個三惑就是我們的無明惑、煩惱惑,所謂無明、煩惱、塵沙這些將我們遮住,所以才有這個增減。
所以我們若能夠能圓滿我們的性德,造就一切的清淨心,有這個智慧能夠來判別,能夠回光反照,找到本來面目,德性讓你圓滿也不淨,所以本俱的性德,是迷才有生有死,你若能夠回光反照,找到本來面目,這個本俱的性德,哪裡有生與有滅呢?
所以這個理論呢!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條道理這個就是我們能夠找到自己,了解自己,這個理論若圓徹,找到本來面目,這個本俱的性德就是這樣,不增不減,也無生無滅,「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個道理就是這樣。
是怎麼講呢?因為這個本俱的,不生不滅的,面面都是,所以這個真空實相,絕對大家都具足,迷與悟的差別,所以本來呢!不生不滅,本來面目大家都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因為本來本俱的性德,本是明故,空淨明,因為迷,現量上有這個身體,迷失自己,侮弄自己,蹧踏自己,你若能夠回光反照,審察本來面目,你若本來面目現的話,即是,當體即是真空實相,這個當下呢!人人本俱,這個本來面目,本來就不生不滅,不垢不淨,這個一切呢!都是平等之相。
所以迷呢!是眾生;悟呢!就是佛,所以因為迷故,只有是無始以來,妄生執著,這個計度執著,所以在這個生死範圍內,在這個六道在輪迴不息。
你若能夠回光反照,審察自己,往我們的心地下功夫,找到我們本來面目,這個一切的虛妄,幻化不實,就都顯現一切的迷執,所以你若發現我們本來面目的話,這個一切,這個因緣都是假,所以緣生緣滅,這個萬有啊!是眾緣和合而產生,有這個因緣和合,才有這個山河大地、一切萬有,因緣若散的話,這個一切都滅,所以緣散,妄也滅,我們的本來面目你若顯現,對這個一切都是假,了解一切的妄緣都是我們的妄取,因緣我們哪須要我們妄取呢?所以本來面目一點兒都不生不滅。
所以為了這個生死問題,在六道輪迴不息,都是有生滅,你若見到本來面目的話,本就具足,所以我們的真如具足十法界,所以因為無始以來,隨這個惡緣的熏習,造這個虛妄不實,所以不能說有垢染,因為垢染在這凡夫的這個迷執,所以垢染在這個外塵,造一切的矛盾,所以隨我們的惡緣下地獄,所以我們的本來面目,依然不增不減,隨我們的善緣,虛妄分明一切都通達,這個虛妄已經解開,這樣叫作淨,其實呢!本來就依然也没淨。
所以隨這個悟,了解我們的虛妄不實,這都是我們的妄計,計度,所以既没增,也没減,迷的時呢!也没滅,雖是說有隨這個身體,依這個六道在輪迴來講,本來面目本就具足,不增不減,既不生也不滅。
所以我們是用這個般若妙慧,能夠了解我們的這個本來面目是明故,所以迷呢!是迷失外塵,不能夠回光反照,所以我們若能夠回光反照,能夠審察自己,所以找我們本來面目,審察這個真實,這個你若能夠這樣迴光返照,審察一切這個空相,即是我們的明照,這樣能夠真諦理能夠通徹。
所以這個觀照,什麼叫做真諦理呢?你要了解說,這個觀照中能夠審察這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這些都是幻化不實,無自性,所以本俱的性德呢!不生不滅,這個是本來面目,是真,這個是我們的明察,審察這個明照中,這個空相,這個事實,理論若圓徹,有這個了解這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這個能夠理徹的話,當下即是離苦得樂,把這個十二因緣能夠還滅,所以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通達,這個叫做真諦理,能夠還滅無明,把這個我法二執,雖是說尚還執住來講,你這些真諦理若理徹,這叫做四果羅漢。
因為四果呢!斷這個見思惑,以及這個貪瞋癡整個捨盡,所以第一階梯就是說,從貪瞋癡捨,而對這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這些通徹,理用得到,這樣呢!審察能夠理徹,這樣叫做真諦理,當下呢!這樣叫作斷見惑,這個見思若斷,當下即是不生不滅。
所以用這個三觀妙用去啟開這個,對這個一切相,一切相都是我們的觀照審察,能夠通達,對外這個就用假觀來看,外的事體能夠通達,這個叫做俗諦理,不但說我們有這個真諦理,能夠明徹這個外,一切都是緣生緣滅,這是假,用這個假觀,謂之俗諦理。
所以回光反照,審察真實,能夠理用,用這個中觀來審察一切的理用,這個叫做中諦理。
什麼叫做中諦理呢?就是這個審察真實,所以真如能夠顯理體,這個理體上,對這個事理圓通,事事無礙,理事圓徹,這個理與事能夠圓融,這樣呢!叫做空有無礙,所以這個中諦理就是理用,理用能夠圓徹這是我們的本來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要了解這個本來的就是真實,用這個三觀妙用去審察,回光反照,這個本來面目即是,當下呢!即是不生不滅,所以你若没用這個三觀妙用的道理來回光反照,審察自己,了解自己,創造自己,所以能夠體相用,能夠理論圓徹,見到本來面目,這個就是真實的般若理用,所以這個三觀妙用的道理呢!可以說很奧妙。
所以後面呢!我們再來譬喻這個不生不滅,這個不生不滅,這個我們現在用這個譬喻作電燈,這盞電燈這個會亮,會亮就是有電,有電自然就會發光,而這個電若没有的話,這樣電火就熄,(
B面 )……
[mp3-27B]
這顆電燈有更……光就是生,而若這個光若没有了,這樣難道是所謂來死?因為這個電你没看到,電是没得看啊!哪有生滅?因為這個有這個暗與光,光呢!我們就有看到,暗就消滅,這個是說電燈有光有暗,對!而電的本身呢!豈有生滅?因為這個電啊!充滿這個虛空,到處都是電,所以本來這個電呢!不生不滅。
其實你有這個光暗的差別,就是我們有這個身體,這個可比說電燈,有這個體,所以有這個身體,難免呢!有生與有死啊!你有這個電燈,有這個電才會亮、才會暗,對啊!這個電燈有光有暗,電的本身呢!哪有光暗?也無光暗,本來就無生也無滅。
這個是我們要了解到,我們本來面目本就不生不滅,雖是這個身體有生有滅呢!我們的本來面目絕對不滅,這個死去,我們本來也不會死啊!這個有這個身體,也不是說我們本來就生啊!
所以這個要了解到,這個不生不滅的道理,是我們本來本俱的,這個本來的没得看,没得看,本來面目要哪能夠看?你說無嘛!明照,你要說有嘛!没得看,所以這個本俱的性德,雖是有這個身體有生滅,不過本來面目,本來就無生滅。
再來這個不垢不淨,譬喻作日光,我們這個日呢!照這個宇宙,照這個世界上,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所有照,它平等周遍,好也照壞也照,你說照嘛!照到這個污泥,豈有染到?雖是說這個日光照在骯髒的地方,這個光會骯髒否?而照到那號作水很清淨的地方,這樣難道這個日光有更清?
所以這個清與濁,這個都是我們這個日光一體,平等來照,其實這個日光在照,都既没垢染,也没更清淨,所以像是一面鏡,我們可比說一面鏡,照到那個骯髒東西,這面鏡會染垢否?依然不會染垢,轉過去就没有了,依然是清淨,你去照到那個清淨地方的水,這樣這面鏡豈有更清淨?仍舊轉過去依然是明明而已。
所以本來面目像這面鏡一樣,照到什麼就有什麼,雖是說照到在那污泥的當中,照到骯髒的當中,我們的本來面目隨這個因緣而照,本俱的性德,絕對不染,不能垢染,而你說没照到嘛!也没清淨,也没更淨,所以隨這個因緣的染著,本來呢!無垢亦無淨,這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現在這個大家得要了解到,現在不是在說幻化不實這個身體,這個身體有這個假,才會去染垢造業,現在這個「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都是在說我們的本來面目,本俱的性德,没垢染,没更清淨,你即使回光反照,審察這個真實,找到本來面目,你也没增加,也没減少,所以不增不減,你說有增有減嘛!本俱的性德,充滿宇宙,要從哪裡增減?圓滿周遍,哪裡能夠加減呢,所以增減呢!這是我們凡夫才有這個增,有這個減。
現在可比說,我們來挖一個窟窿很大個,這樣挖一尺,下面空一尺,而你挖這個窟窿,這個空豈有增加?没增加!所以本來就没增加,所以楞嚴經有云:「挖地一尺,即有一尺虛空,挖地一丈,即有一丈的虛空」,你去挖一丈,這個坑呢!有一丈,挖一尺,一尺這樣,你再將其蓋起來的話,這個坑,雖然說這個窟窿再蓋起來,坑不見,没看見這些空,這樣豈有減?而你來挖一丈,這個空豈有增加?所以這個增減呢!是没差別,你挖一丈,這些土翻起來外面上面下面,蓋一丈,下面那些,對!底下空,不過上面就這些加一丈啊!没差別。
所以我們的本來面目,在這個生死輪迴,雖是說有在生死來講,我們在這個人生,錢有增加有減少,你若死了以後,富有人與貧窮人有增減否?依然平等,本來你在這個人生,有這個身體說:「喔!我賺好幾十億萬」,這樣錢有增加,而這個貧窮人無半文錢,這樣有減少,不過死了以後呢!這個本來的,回去豈帶有半樣?没增没減。
所以有這個身體才有增有減,可是本來面目呢!這個絕對没增没減,所以你這個挖地,虛空也没增卡加,又再填下去,也没說這個虛空有減少,這個錢賺更多,有這個身體說賺更多,死了以後,依然没增加也没減少。
所以這個要了解到,這個本來的平等,本來面目平等周遍,所以面面都平等,本來呢!就無增無減,所以因為我們這個真空實相,這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本俱的性德,本來就不生不滅,因為無始以來受這個五蘊的迷執,所以在這個無始以前,在這裡連帶到這裡,所以不了解自己,遺失自己,讓這個身體在造業,才在六道在奔波。
所以六道的輪迴是我們的業力的牽引才來受胞胎,所以我們現在得要了解到,回光反照就是說,佛跟我們說的,回頭是岸,看到本來面目即是,當下即是本來的實相,大家都具足,「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個道理呢!後面會再對這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這再重復。
我們現在講的這些,是在說這個真如,現在在這個後面呢!從這個以無所得故,這裡會再講,前面講到後面,這個會再重復。
現在我們要分了解到,從這個「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講到這裡,講到今晚止呢!這個當下即是講真如實相,說我們的本來面目,這是一真法界,現在我們講的,這裡是一真法界,後面呢!破我們的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到這裡在,後面就是一佛乘。
也可以說,前面這些,知其然,後面這些是所以然,所以後面要再來說這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這個我們現在後面再聽下去,就會很清楚這樣
@本文:復次當知,這五蘊、十二入、十八界。 九○頁 09行
.....................丁二顯性竟。 九一頁 01行
現在,我們要了解這個,當體有這個身體才有五蘊可以說,因為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是凡夫的迷執外塵,這個破我們的迷,顯我們的真,把這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些都是我們的迷執,破我們的舊思想,轉我們的新念頭,所以破迷顯真,把這個空義,你没從這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這些下去講解,迷的人不能了解,所以就是執在這個五蘊的驅使,才會造一切的矛盾。
所以佛一大事因緣,就是了解這個生老病死,才教你破這個十二緣起,用這個四諦來開導,所以這個智慧才能夠啟開,才能夠離開這個迷執,出這個聖者的修證的法度。
因為若没破你的迷,顯你的真,不能顯你這個本來面目,不能超凡入聖,所以是要讓你修證的法門,所以因為要讓你修證,你不了解這個本來的這個面目,所以就是說你既不了解,永遠就在這個生滅,在這個五蘊驅使,所以被這個五蘊的驅使呢!對這個處界一切都不明白,就是要破你這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讓你能夠把這個一切的妄念,這個生滅都是我們的妄亂的思想,才造出這個污垢,造這個業惡。
所以這個垢淨的真實,本來就無一物,哪裡有一個垢與淨呢?所以這個垢與淨就是我們迷執,被這個五蘊的驅使造業,才有垢淨,所以現在用這個四諦教你破,諦即是真,真呢!就是真實的理論,所以諦理能夠圓徹這個緣生緣滅,讓你了解這個緣生緣滅,所以本來就無增減,所以從這個破我們這個迷執,這個智與得,還是有這個因緣的和合,所以有智有得,還有這個我法二執,尚還執住
現在後面這個智得,是在破這個叫作我們這個權教菩薩,所以你這個一步一步用這個諦理分發,讓你了解這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這些讓你能夠離苦得樂,端正你的思想,教這個十二緣,就是要讓你了解這個生要從哪裡來,死要往何處去,所以叫你能夠回光反照,審察自己,找到本來面目,了解這個眾生都是因緣和合而產生這個業報。
所以迷執這個外塵,因為迷失本來面目,這個迷我們的本來面目,對這個外執取造業,才有這個生滅,所以有這個生滅呢!就是用這個十二因緣教你破,破你的這個生死的流轉從哪裡來,這個後面會再講,所以用這個流轉門,讓你了解這個苦集二諦這個,讓你能夠觀這個世間的因果是垢染的,而這個世間的因果,造業才有這個生死,還滅就是要還滅你的無明,能夠以這個回光反照,所以這個就是說,一層一層,從這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就是破你的苦,讓你能夠離苦得樂。
所以這個四聖諦就是苦集滅道這四諦,因為這個苦,前有講三苦、八苦、無量苦,這些都是世間的果報,所以才用這個集諦教你徹證這個迷故,被這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將我們迷取,才有這個生死問題。
所以執在這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這些,所以這個集諦呢!就是這四科,指這個諦,就是真實,這個含義呢!廣闊無比,雖是說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這四科,諦理若分發去的話,能夠三藏十二部的經典都通達,讓你能夠解脫這個流轉生死,這個法門讓你了解,所以這個叫做集諦。
而這個出世間的因果呢!就這個還滅,用道諦,用這個道滅集苦,所以這個道諦就是三觀妙用,以及這個三十七道品,所以用這個道,能夠把這個諦理分發,能夠通講解,分別進而去化用,叫做這個四聖諦轉無量四聖諦。
所以我們事實,這個諦理若能夠分發,三藏十二部的經典呢!不出在這四科,所以要顯慧的話,不出在這個三觀妙用,能夠三止三觀,回光反照,審察自己,了解自己,創造自己,這能夠找到本來面目,這叫作出世間的因果。
所以了解這個因果,就是業識牽引才有這個生死,出這個世間的因果的話,就是離開這個因緣,找到本來面目,這個當下呢!就是非因緣與非自然,本來就無因緣與自然了,没有一個開始與賺一個終止,哪裡有增與有減可講呢?
所以菩薩的修行呢!實證這些道理,能夠圓徹一切,找到本來面目,這樣呢!圓徹這個不增不減,所以這叫做斷惑證真,所以能夠斷惑證真,行菩薩道,啟化眾生,這樣叫做道滅集苦。
這個就是要了解說到,把這個四聖諦要怎麼轉無量四聖諦呢?要了解到,初入就是這個苦集滅道,因為苦,不了解這個因就是集,所以你的理論不能圓徹,這個苦不能滅,所以你若證入這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這個就是深入的法門。
所以了解這個集諦的因,這就是在修證自利,就是集道滅苦,集種種的理論,集這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這些來通徹,所以有這個道理,能夠圓徹道理才能夠滅這個一切的苦惱,所以這個是叫做二乘所研究自利的當中,集道滅苦
。
你若把這個一切的諦理能夠分發,這個是聖者,這個大乘的法門,你能夠三觀妙用,有這個三十七道品,能夠化這個聖德,悲智圓融,這個就等覺菩薩至到八地,八地以上才有辦法入這個法門,這樣叫做道滅集苦。
這個要怎麼講才叫做道滅集苦呢?因為八地以上就是已經通徹理論,自利成就,這個一切没有這些迷執,不退轉,所以能夠來遊戲人間能夠三輪體用,要怎麼三輪體用呢?身輪應化自如,意輪能鑑機,口輪能說法,這樣呢!這個就是說能夠道滅集苦。
所以因為理論能夠圓徹,把這個四聖諦能夠轉無量四聖諦,化解眾生的執著與他這個生死能夠解脫,所以能夠回光反照,審察自己,有這個三諦理能夠圓解,使得他能夠回光反照,能夠找到本來面目,這種修行的菩薩,哪裡有增與有減呢?這個就是本俱的性德。
所以我們現在所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這個是實教的菩薩,實教的菩薩,究竟就無生滅了,現在這裡就是實地、實證,究竟的菩薩的境界,這裡就是本來面目。
所以在這裡證明,這個實相的理體,本凡聖的這個問題,都是我們修證的結果所實證出來的,究竟這個因果呢!事實是我們迷才有因果,悟呢!本俱的性德,本來就無因果。
所以本來就無因果,所以「因果原無種」,因果原來就無這個種子啊!因為這個有這個明照,而來這裡三細起六粗,「因緣業所生」,這個因緣和合才來造業,產生這個生死問題。
所以當下呢!才有這個生死可講,既然你有生死就有這個增減,所以像有這個身體,也有活長壽,也有活短命,也有較富有,也有較貧窮,而也有一切的這個矛盾的造業。
所以這個垢染,就是我們不清淨的心,對外執持這個錢財、美色、愛慾,所以這個精神物質的差別,造一切的不垢不淨,造這些垢淨的業因,所以這個生滅都是因為這個造這垢淨,遇到善緣造善,這樣是說淨,清淨,你造到惡業,隨著這個因緣的業力牽引生死問題,所以這個垢淨就是為了這個身體,不明白自己,侮弄自己,蹧踏自己,我們今日這些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都是在說聖者,這個悟到本來面目開始的,就是一切都是我們的真空實相中,哪裡有增減?
所以這個是迷執才有這個因果可講,你若悟的話,本來面目哪裡有因果可講?你說無因果嘛!不過我們有這個身體,無始以來,現在業識太多了,就像塵沙般,所以雖是說我們有本俱的性德,没來度塵沙,過去所染的這些污染,這些先欠人的,没還人依然不行,所以現在雖是不增不減來講,這個後壁面得要,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以無所得的精神呢!來行菩薩道,來度塵沙,雖是說度塵沙,本俱的性德,依然不增不減,所以能夠三輪體用,遊戲人間,這個是很合理的。
現在我們合起來講,舍利子,現在是說,啊!舍利弗啊!你們大家得要像這個舍利子的精神,他的智慧來了解一切,這些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這些一切法。
(第27卷完)
---第28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