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心經總目錄 心經71講目錄

---第27講---


《卷28 台南開心法師》──心經71卷
【八九頁 15行─→九三頁 08行】
[mp3-28A]
的迷執,雖然雖是假,不過現量上,我們能夠回光反照,同時即是真空實相中,迷呢!是五蘊的驅使,對!究竟有這個身體,難免有這個假的因緣和合,你若能夠回光反照,當下審察真實的話,即是真空實相,當下即是。

所以現在這個就是在講本來面目,本就不生不滅了,所以因為無這個因緣,無這個因緣可講,現在若這樣講起來就糊塗去了,本來面目怎麼無因緣可講?本來本俱的,這個不是緣生的,也不是緣滅,能夠滅的,所以本來不是緣生,就是非因緣,你說生嘛!有這個身體,這個也不是生,這個生是這個自然界,有這個生滅是自然界,所以本來面目非因緣與非自然,迷呢!才與這個因緣和合,所以與這個因緣呢!滅我們這個本來的,所以埋没我們的本來面目謂之障礙,對這個外染塵造業這謂之障礙,所以你若没這個因緣的和合的話,哪裡有這些障礙呢?所以有這個身體的生死才有這個垢淨可講,你若能夠回光反照,悟到本來面目,即時呢!這個迷既散的話,哪裡有增減可說呢?

所以迷呢!就是虛妄不實之相,所以這個虛妄呢!幻化,所以迷就像水中月,受這個風浪的波浪,這個月,水中月浮浮搖搖,一下子光一下子暗,有生滅,你若回光反照,這個空中月哪裡有增有減呢?哪裡有光有暗?哪裡有這個浮浮搖搖呢?

所以迷與悟的差別,凡夫迷故!就像水中月,在生生滅滅,所以這個就是虛妄不實,所以有這個因果,有這個生滅,就是我們迷失本來的這個空中月,所以你若能夠用這個般若妙慧,回光反照,所以找到本來的,這個就「是故空中,不生不滅,不垢不淨」,這個本來,這個真空實相,這個哪裡有生有滅呢?哪裡有垢有淨?

所以講來到這裡,特別要注意,迷!像水中月,苦海萬重波,永遠就在水影中迷失自己,你若一時回光反照,空中月,哪裡有光暗呢?哪裡有生滅?這個就是說這個虛妄不實的水中月,就是譬如我們眾生,在這個五蘊的驅使,沉迷這個苦海,所以被這個五蘊的驅使造一切的迷執,所以不了解自己,侮弄自己,蹧踏自己,這個就是迷的眾生,被這個金錢、美色、愛慾、名利呢!將我們驅使,迷失自己,而才來侮弄自己,用這個身體去造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這都是我們的妄亂的思想造業的。

所以我們今日有這部心經能夠理徹這些理論,能夠圓徹這些理論,即時往我們心地下功夫,進而去三觀妙用,審察自己,了解自己,創造自己,找到本來的話,即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這個道理。

所以這個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道理,現在講來到這裡,已經講完了現在後面要再重複,從這個五蘊,從這個五蘊,現在來,又特別清楚,知其然,所以然,現在來要講這個,所以然。

@本文:丁三:破妄分三,戊初:破凡夫我相。 九一頁 02行
    .............;此謂心色俱開之法。 九一頁 16行


現在我們要破迷顯真呢!所以我們首先要破凡夫的我執,這個我相分做三種,對迷心重的人破五蘊,對迷色偏重的人破十二入,對這個心與色俱迷的人破十八界,所以我們的凡夫的心,你没破這些,不能夠離苦得樂。

現在再來就是破二乘的法執與我執,所以第三呢!就是破這個權教菩薩的我法二執,所以二乘是破這個空,執空,而菩薩,權教菩薩是破這個我法二執,所以分這三種。

現在起初我們對迷,對這個心偏重的人,破這個五蘊,現在對這個「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這個就是在破我們的五蘊,這個是故空中,這個文中就是說,你既然回光反照,審察本來面目,這個真空實相中,哪裡有這個色、受、想、行、識,這個現在就是在破這些。

現在來都講無,因為前就是迷顯真,已經找到本來面目,而不過,在這個你能夠了解你本來面目,這破這個,這個執著,現在用這個受想行識,所以在破我們的相,所以一切呢!破我們凡夫與二乘,再來權教菩薩這個我法二執,這樣再來講的,講這個無受想行識,這個就是再重複再來破

所以因為又再特別來講就是說,對這個凡夫再來講起,因為起先這個五蘊講了,有的較没了解,現在又再重複,不然應當這個無色受想行識,已經是聖者五蘊皆空的道理了,所以因為再重複,不再講的話,恐怕不能通了解這個一切,所以又再重複這個五蘊,所以破我們這個執著這個我,有這個我就是這個色身,色身,有這個色的身體,所以這個有這個色的身體與這個心,這兩種。

現在所要破的就是這個五蘊,就是破我們這個迷心,迷心重的人,著這個思想,因為我們這個迷心重的人就是說,你這個思想中,執持這個緣影,這個虛妄不實這個心。

是怎麼迷呢?譬如說你在這裡坐,過去怎樣、怎樣怎樣,這個外∼前的這個陰影,這個虛妄不實又再從這個八識田中再現出來,所以念念不絕,這個思想問題就是我們不了解自己,在這裡坐,你就不靜靜在這裡坐,想說:「何處被人欠,何處没討回,會怎樣,會怎樣,來煩惱,再來何處的工作没做啦!會怎麼,會怎麼啦!」這樣來煩惱

所以這個心影上,迷失自己,靜靜不在那裡坐,在侮弄自己,蹧踏自己,這些煩惱的執著,這些虛妄不實的相,所以就是我們現下迷心執著,這個思想顛倒夢想執著,這教你破這個五蘊,所以破我們這個心,迷心。

至於迷色,執著這個身體與物質,所以因為這個迷色重的人,你不了解說這個身體是四大假合,什麼叫做四大呢?叫做地水火風這四大,為何我們這個身體叫做四大呢?我們這個呼吸倘没這個風,没這個呼吸人不會活,所以有這個風會呼吸,而啊這個身體有這個血的流轉,這都水,這個身體會溫暖,這個腎有這個磷質,叫做火,所以我們這些骨頭頭髮指甲,這個都是土,所以地、水、火、風。

這個是怎麼講啊?我們現下這個身體,對!這是我,不過死了後呢?三寸氣若斷,没在呼吸就死了,這樣這個風就斷了,死了後這個肚子會浮脹,會脹肚子,這些水就流光了,所以這個水若失散,這個肉,這些水氣若失去,灰去變土,連這個骨腐朽就變土,所以你倘這個四大假合若分散去,哪裡這個我在哪裡?

現在就講這個身體呢!你執持這個身體叫做我,而死後這個我是什麼?這個萬有一切都是幻化的這個假,因為這個萬有都是緣生緣滅,無實,所以你迷這個身體與這個外的物質,因為我們執著這個身體叫做我,所以了解到有這個身體,才會有這個眼耳鼻舌身對外去看,所以才教你破這個四大假合這是假的,用這個十二入教你破,有這個眼耳鼻舌身,對外這個色聲香味觸,這些來因緣和合,這個都無實法,所以叫做迷色重的人破你這個幻化不實,這個十二入。

所以本來面目,自無始以來,迷執這個本來面目,將這個假的我不肯捨,受這個假的迷惑,執著這個外塵去造業,所以,因為這個不了解這個因緣果報,所以自無始以來這個我執不肯捨,這個我,這個身體,對這個外,這個這樣執著,所以就是說偏執在這個外,迷心較少的人,迷色重的人,這樣破我們這個十二入,讓我們了解這個一切法都是無實,所以這個,用這個十二入教你破這個迷色。

所以偏重這個色身,而迷心重,這樣這個色與心呢!色與心俱迷的人才教你破十八界,所以這個身體與我們這個心,你不了解啊!不能分開,所以教你破你這個十八界,所以這個心色俱迷的人,才教你破十八界。

所以佛當時呢!這個就是他的慧心悲憫,所以他的言教,用這個智慧的鑒機,而隨機善巧方便,才用這個因緣來施教,用這個四聖諦將你轉無量四聖諦,破你這個五蘊的身心,讓你能夠你的思想顛倒夢想執著,所以對機說法,而隨機應變,所以把這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來破我們一切的這個妄亂的思想,所以才開你的心法,用這個四諦來轉這個無量四聖諦,而這個無量四聖諦要怎麼轉?就是把這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這些,這個來一直入,開導眾生。

所以因此這個思想,首先破我們的思想,打開我們的這個心法,所以迷心重的人才教你破五蘊,讓你了解這個執著,用這個開心法,讓你的思想會端正。

對迷色重的人才破你這個十二入,因為迷色重迷心輕的人,破你的十二入,所以這個十二入呢!要了解後面這個心法,這個意根一個與這個外的事體一半,而內一半,這後面會講很清楚,十二入就是說我們有眼耳鼻舌身這個五,對外色聲香味觸這五,剛好合來,剛好十個,十個呢!我們這個意根的心所法,意根一個,心所法半個,剛好一個半,對外這個事體上,若没有這個事體來這個意根不會發,無法,所以外才一半,所以外一半,剛好十個半,合我們意根一個,法半個,剛好叫做十二入。

所以,用這個色法開導我們這個五根五境,剛好十個,而合這個色境半分,開我們的心法,心所法,這個意根一個與心所法半個,合外面十個半剛好十二入。

所以這個就是說,這個心色並迷的人,要破這個十八界,所以叫做根塵識三合,因為首先這個十二入,六根與六塵,我們現在剛才有講過剛好十二入,六根六塵十二入,而十八界呢!就是依然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我們的精神,因為這個眼耳鼻舌身能夠去對外接觸,這個是一個根,就是神經系統,不過有這個神經對外的接觸,没有我們的精神不能夠發現這個一切,所以才又將你加入,依然眼耳鼻舌身意這樣呢!合起來剛好六識眼耳鼻舌身意,這叫做六識,六識六根六塵這樣三六十八,剛好叫做十八界。

所以開這個十八界,讓我們的這個身心俱迷的人,能夠了解都是我們的迷執,所以這個後面對這個身心一切,要來怎麼俱開?要怎麼圓滿?這個會講很清楚,現在這些講的你們聽得釐不清,不過這個五蘊你若没通徹的話,不能夠了解這個後面講的與前講的,因為這個前後都是在對這個迷,就是在破五蘊、十二入、十八界,才開導我們的生死的這個流轉,所以這都是很重要的,這些實際不了解這些的話,佛法都不能了解。

所以實際的佛法不離開這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這四科用這個三諦理,回光反照,審察自己,能夠了解自己,用這個三十七道品,讓你能夠造聖德成就一切,這個就是我們這部心經的特色,佛法不出在這裡,用這個四聖諦呢!能夠諦理分發,三藏十二部的經典可以說講不夠。

所以這個五蘊,現在對這個五蘊,特別先教你講這三種,你迷心重的人破這個五蘊,你的妄亂的思想,著這個身體的人,破我們的十二入,這都是假,這緣生緣滅的,所以破我們這個十二入,心色俱迷的人破你這個十八界,這個思想顛倒夢想執著,都是由這個根塵識和合,才有這個感受,才有這個想,有這個想才會行使一切的業惡,這個識心才會差使這個身體去造業。

這個就是要破我們的迷,顯我們的真,所以對這個,破這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這些,現在先講這些。

@本文:【分釋】,是故空中,此四字當....。 九二頁 01行
    ...................己初破五蘊竟。 九二頁 07行


現在這個「是故空中」這四字呢!我們的真實有一個連貫的理用,因為這個是故空中,連貫到這個無智無得這句,不過無智無得,下面還有「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這個「以無」這兩字呢!可以說承上起下。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現在這個就再從前面講來,從首先破我們這些一切的五蘊的驅使,這個空有,破我們這個空有,讓我們能夠無礙,所以從首先這個色空的問題,會再重複,這個一切的真實,佛的把戲,承上起下,對這個我,對佛的變奇術,他的這些種子怎麼來變?他的教化怎麼來教我們?
[mp3-28B]
所以要了解我們這個,我們的宗旨,我們這裡是叫做天台的教法,用這個五重玄義 判教,( B面 )……,就是說化儀四教與化法四教,所以用這個入佛知見來判別佛的這個真實,祂的教理怎麼來?所以這個承上起下,一一能夠對一真法界,能夠判別到這個一佛乘。

所以這部心經呢!總攝,所以這部心經就可以說真實,對這個承上起下,我若對這個佛的這個秘密來顯開,用怎麼教的?我一一都要跟你們講,讓你們清楚。

所以這個承上起下的文中呢!對這個現量與比量都能夠開導,所以能夠讓你一一了解這個,佛的這個在這個菩提樹下,怎麼來悟道?怎麼來開導眾生?從這個一真法界,講到一佛乘。

所以這個「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這些,我再來儘量來突破佛的教義,怎麼開導我們的?那時才來講。

所以前這個五蘊這就是在破迷,所以用這個受想行識來破你的愚執迷執,突開你這個十二因緣的流轉生死門,這樣能夠究竟到四果羅漢,到無智無得,這是在破這個權教菩薩,我法二執。

所以這個是故空中,是我們本來面目,為這個真空實相,這個真空實相中,叫做空中,真空實相中你若了解這個本來面目,哪裡有這個色受想行識呢?所以這字「無」字特別強調,本來面目無這些,這個意思。

所以這個蘊空的道理就是破我們的迷執,顯我們的真實,所以才用這個照見五蘊皆空,所以了解到,讓你這個五蘊虛妄不實的本身,都是我們迷執這個,迷失我們本來面目,侮弄自己,在蹧踏自己,破迷顯真,所以能夠讓你回光反照,審察真實,找到本來面目,現在才用這個真空實相的理性來教你,再讓你通達。

因為,我們未了解以前呢!未悟以前,現在用這個真空實相的理體,來圓融這個理性,來讓你能夠真實去實用,回光反照,破我們的虛妄,而能夠重見本來面目,這樣這個過程呢!若没再重複,不能破迷顯真,不能讓你去找到本來面目,所以才重複,又再從這個五蘊,又再來對你開導,讓你能夠了解這個虛妄不實,這個妄計執著,偏重這個色,以及這個身執著的人,叫做偏重色,所以心色俱迷才教你破十八界,所以這個是最後的目標,重復這個五蘊的身心,你若不明白的話,這樣永遠就是在迷裡。

所以現在是再重複,再來說這個五蘊,讓你能夠特別了解,才用這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下去啟開,讓你能夠特別,找到本來面目這樣。

@本文:己二:對迷色重迷心輕者破十二入。 九二頁 08行
    ........六根為所依,六塵為所緣。 九二頁 13行


現在,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現在首先來破這個迷色重的人,迷心輕的人,破十二入,現在特別再講清楚。

什麼叫做十二入呢?所以這個六根為內叫做六入,六塵為外的六入,因為有這個眼耳鼻舌身意,有這個身體叫做根,意根,有這個神經系統,有這個身體就有神經系統,有這個身體,有眼睛耳朵鼻嘴與這個身體,剛好叫做這個叫做五根,這個身體若没有我們的神經,這個意根,這個根,叫做神經,這樣,若無這個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叫做六入的話,不會對外去接觸,有這個神經系統,若無外的六塵,什麼叫做六塵呢?就是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因為有這個根與塵的涉入,有這個根就是說,有這個能這個,以這個神經與這個外的這個色聲香味,才能夠涉入,因為外有色聲香味觸與法,這個現在再來講就更清楚了。

色!就是我們眼睛所看得到的山河大地、金錢、美色、愛慾,這個都是我們的眼睛,耳朵能夠聽聲音,色與聲,色就是眼睛所接入的,而這個聲音是我們的耳朵去領納的,這個香臭就是我們的鼻孔去嗅的,這個好吃難吃的美味就是我們的這個嘴,這個味就是我們的這個嘴去領納,所以這個根塵和合叫做十二處,而舊譯叫做十二入,至於新譯叫做十二處。

是怎麼叫做十二處呢?所以依托這十二項的意思,所以這個就是說,根與識的和合,這個就是依拖這個這十二項,這就是浮塵,這樣叫做六根六塵的和合,所以這個根與塵的和合,所以叫做十二入,而現在所講的叫做十二處。

換句話來講,這個六根六塵若没有我們的識心的話,若没有我們這個本來面目的識心,這個身體依然不會作用,所以就是說,你有這個眼耳鼻舌身,若没有我們的神經系統,與我們這個精神和合不能作用,所以六根呢!是所依這個六塵,所依這個六塵,六根來緣這個六塵,六塵是我們所緣的,根塵和合這個,現在講了特別清楚,這樣叫做十二入。

這個現在,後壁面我們再來呷分釋下去

@本文:【分釋】 眼、耳、鼻、舌、身、意。 九二頁 14行
    ........八識中的第七末那識為意根。 九三頁 05行


現在我們再特別對這個眼耳鼻舌身意,這個眼耳鼻舌身意,這個叫做六根,眼睛耳朵鼻嘴與這個身,然後再連帶我們的精神,這個意,這個根,這個神經系統叫做六根。

所以這個分開來講的話,有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這個是對我們這個器官方面來分別,所以有這些,這六根才會生這個意義,你若没有這個神經系統,就像草木,没有這些根,這樹木不會大,所以有這個眼耳鼻舌身,這六根的生起,所以有這些竄通這個外,這個六根,若没有六根不能竄通這個外,樹木若没有根不能生葉,所以這個根能夠竄,根若愈大愈多愈旺,這棵樹木就愈大棵。

所以我們這個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才會竄通這個外的這六塵,這些色境,所以有這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這些就是說後面有這些精神的領納,所以這個呢!我們的精神食糧就是由這個生起,所以若没有這個六根,也就不會去接觸這個外塵。

尤其是有這個眼睛,所緣的就是說山河大地,對這個金錢、美色,才會相通這個身體的作用,因為我們有這個眼睛,對這個金錢、美色、愛慾生起,著這個我執,這個我,這個身體叫做我的重大作用,所以對這個外緣的作用,我們要重視這個眼睛都是緣起,是對這個身體的動作,所以會造殺盜淫,就是有這個器官,這個眼睛的器官對這個,緣這個外的六境,眼睛就是緣這個外的是什麼,錢財、美色、愛慾與這個身體的作用,這樣才有作用,若没有這個眼睛不能緣這個山河大地與這些美色、錢財。

而這個耳朵呢!是緣聲的作用,若無這個耳朵的利用的話,没有這個耳朵的器官,這個聲音就不能通達,所以我們這個耳鏡若破裂,也就耳聾,所以這個耳朵就是緣這個聲音的作用,好聽難聽,所以這個造惡孽,都是這個眼睛與耳朵,大罪惡,所以我們現在要學的,第一點得要對這個耳根圓通,對這個聲塵極其可怕,所以這個耳朵的作用就是說對這些聲音的器官。

這個鼻呢!這個香臭,若没有這個鼻不能去了達,用這個鼻去嗅才能夠了別香與臭,所以這個鼻孔最蠢,嗅!我們就曾嗅過,知道臭,而依然足憨的,知道臭都要再去嗅看看,所以鼻孔最蠢,最蠢,就是鼻孔,所以這個鼻就是在嗅香臭的器官。

這個嘴與舌就是緣這個味的作用,所以這個東西入這個嘴好吃,甜的鹹的香的,好吃難吃,若没有這個舌,不會去品嚐嘗這個一切的好壞,好吃難吃,所以有這個舌能夠去品嚐,所以這個舌就是在品嚐這個美味的器官。

而這個身呢?就是接觸的作用,有這個身體去摸到熱的冷的,硬的軟的,這個以及到這個身體的淫慾,這個接觸的作用,若没有這個身體,就没有這個接觸,所以若没有這個身體,就無一切的接觸,所以連眼睛一切就都没有,所以這個身體就是接觸的作用

所以這個眼睛與耳朵鼻嘴這些一切呢!總而言之就是我們的身的總機關,有這個身的總機關,才有這個眼睛耳朵鼻嘴,有這個頭目,若没有這個身體,就没有這個頭目,所以有這些器官,這就是我們的身體成立,然後才有這個眼耳鼻舌身,對外接觸的作用。

這個意思就是說,能夠知覺的作用就是我們這個神經系統,所以若没有這個神經系統去通達,就没有這個精神的作用,所以若没有這個神經系統來通達這個,這個我們的心,這個就是說神經來通達我們的精神,根就是這個神經系統,有這個神經才會傳達我們這個精神的意思這叫做器官。

所以叫做五根與四大,五根就是說眼耳鼻舌身,眼耳鼻舌身,這叫做五根,有這個五根就是四大假合,就是這個身體的物質,所以雖然是說這個物質呢!最後若没有我們這個心所依,若没有我們這個精神的依據的話,就没有作用。

所以現在,我們這個精神系統,就是我們的心所依的,我們的心就依這個精神,才能夠起作用,所以有這個器官,有這個身體與有我們的精神,我們的心才能夠起作用,所以這個心呢!就是五蘊,這個五蘊就是我們的心,而心就是我們的五蘊,就是精神物質。

所以這個,小乘是講到我們這個意識與意根,意識與意根,意識與意根叫做五種,眼耳鼻舌身這五種叫做五識,五識,有我們的心,這叫做六識,第六意識,小乘是講到這裡,第六意識。

不過我們是大乘法,我們這裡分做八識,因為這個物質生活,所以第七識就是身心迷執,對外取著,這叫做末那識∼第七識,不光是意而已這個心,不光是這個心,這個意識,叫做第六意識,執著下去,身心,身心迷執,對外取著,這叫做第七識,末那識行使。

所以這個第七識的行使呢!現量上再分一個第八識,分這個第八識,能夠含藏一切前後,因為過去的一切,比量上現在又想到就有,這叫做含藏識,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叫做第八識,含藏一切前所有的,無始以來這些善惡業的種子,都含藏在這個第八識。

是怎麼再加上這個第八識呢!你若只是第七識,第六識是現量上看到對這個六塵的現量的接觸,不過比量上,過去的,我們再想到就又有,所以才我們這個大乘法才分做八識,又有這個第七識的末那識與這個第八識的阿賴耶識,這個後面就再講。

十二入的分釋就是說,後面會再根塵識三合,這個十八界,這都會分釋得很清楚

@本文:此六根若依生理學的名詞來說,....。 九三頁 05行
    ......,似是而非,不可當為正確)。 九四頁 01行


現在所講這個六根,若依這個生理學來講,現在用這個生理學的名詞呢!所以又再來講一下,因為這個生理學,尤其是用這個體質方面,用我們這個體質,耳朵眼睛鼻嘴與這個皮膚腦筋的作用,現在生理生理問題,這個叫做生理學。

我們這個視官叫做眼根,所以對這個生理方面叫做視官,叫做眼根,這個聽官,聽!叫做耳根,這個嗅官,嗅就是說聞,現在我們俗話講聞,聞香聞臭,這叫做嗅官,現在我們這裡叫做鼻根,而這個味官,會吃好吃壞,這叫做舌根,所以這個觸官會接觸,就有這個身根,因為有這個身體才會對外接觸,這是生理學家所說的感官,叫做意根,這個識,這個識你要特別注意,就是我們的意根。

所以六項呢!各有,有這個,因為有一項一項的感覺不同,這個感覺不同,叫做感官,其實呢!這個眼耳鼻舌身是生理學家來用這個生理分釋,我們這裡叫做根,所以用這個眼睛能夠去思考,思考就是說有這個眼睛,對這個外去看,才有思考,而有耳朵去聽的話,我們的心才會。
(第28卷完)

---第29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