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心經總目錄 心經71講目錄

---第29講---


《卷30 台南開心法師》──心經71卷
【九五頁 15行─→ 九六頁 13行】
[mp3-30A]
轉這個念頭不要被境轉去,所以這個心的分別,不要將它分好壞,這都是成住壞滅的,這樣就不會去起這個貪念,因為我們眼睛貪色,貪這些美色物質,這個一切,所以這個金錢、美色、愛慾與名利。

所以眼睛所看的,金錢會起這個貪念,美色會起這個慾念,所以這個眼睛的作祟呢!若没這個貪色就不會起作用,不會去造殺盜淫。

耳根貪這個聲,所以我們要學的這個呢!從這個耳根去下功夫,這個聲音極其可怕,所以這個聲音極其微妙,妙音、海潮音、觀世音,要了解這三項的境界,這個聲是怎麼微妙呢?這個聲音極微妙,一聲要讓你笑,一聲要讓你哭,一聲要讓你暴跳起來,一聲要讓你不甘心一輩子,一聲要讓你煩惱一輩子,這個聲音微妙,所以這個聲音像海潮音那海量這樣,一浪一浪,後浪推前浪,前浪不大,後浪才是大,所以這個前這個聽到,這個音聲你去分別好與壞,起這個污染,一聲,喔!糟了,你罵我一聲,剛開始聽到没什麼覺得多壞喔!這個前浪小,不過後面又想到,哦!佔我便宜,犯逆我,哦!可憐了,這個惡念起就造到殺業,所以一個聲音使得人造一切的矛盾,所以微妙無比。

所以這個耳根要下功夫的話,要去審察這個聲音,觀世音,觀察這個世間的音聲這麼可怕,聲音是没有的東西,所以没得看,不過可以對色,這個聲音雖是没得看,不過一聽到那個不甘心提起來,就暴跳如雷,所以不可見可對色,你聽到難聽,那個行動就不同,所以這個聲音呢!極其可怕,所以可別貪這個聲,你若不會被聲塵拖去,這個修行最第一上乘,所以對這個耳根去圓通,聞思修,對這個深入最第一上的境界。

所以這個呢!對你講故曰無,這個眼耳鼻舌身若没對外境去貪染,這樣就是無,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所以六根六塵這個既無作用就是平等,既平等的心,皆是我們的真空實相中,這個一切我們能夠去了解,審察真實,這叫做真空實相,這個當中間就没一種的妄念,這個一切的妄念的境界,一切都是消滅。

我們會妄念就是根塵的連帶,身心對外取著,才會造那些一切的矛盾,所以我們得要頓開這個物質與精神,聲音與我們的精神,所以無風起浪,這個是我們的可怕的對頭,外的六境就像風浪般,會侮弄我們的精神去造業。

所以現在這裡無,無字出頭就是說,你的自性∼本來面目無這些,叫做回光反照,審察自己,了解自己,創造自己,審察能夠了解這個塵境皆是我們的真空實相,有照無物,你說無嘛!完完全全,一模一樣,你說有嘛!這是虛妄不實,空相,有照無物,所以往這個下功夫,這個理論若圓徹,對這個六境没取著,這樣哪裡會造業的可能呢?

所以這個造業的現象都是無那個實體,所以對外執著,有這個我,有這個人我這個等等的作合,所以要達取到我的目的,有這個我的執著,你若無這個人與我,能夠悟到本來的∼本來面目,一切就了解說這都是虛妄不實,這本空,本來就空寂,我們的本來面目就空空寂寂,你說有嘛!没半項,你說無嘛!明明照照,所以明明照照呢!能夠融合我們的本性,這個自性是我們的没迷就是悟,而悟呢!能夠回光反照 這個就是空中月。

水中月就是像說,我們的心迷的話,像水中月,這個風與浪,風若動,水動,這個風浪就是說有這個風,生這個浪,就是說外有物質,外有這個物質,我們的心態去和合,這個水的變態,變風浪,我們的心態變態像風浪這樣一境一境,對外染塵,所以這個水中月,風若動,水若動這個月就浮浮搖搖,不能自在。

既然了解到這個是我們迷故,本來的月,哪裡有動呢?這個水中的月怎麼動,本來的月就一絲都没動,所以你若回光反照,這個本來面目你若能夠去現出來,這個自性本來就空寂,像月寂寂照照,一月照千江,千江有水千江月,你水中的月怎麼搖、怎麼搖,它本身都不動。

所以若這樣的話,哪裡又有一個六根六塵可講呢?所以你若回光反照像空中月,哪裡有風浪可講?無這些風浪,所以因為這樣呢!有這些毛病,就是我們的妄念造業的,所以你若能夠回光反照,審察自己,了解自己,創造自己,把我們這個念頭轉得過,這樣就是清淨,念頭若轉不過就是苦惱。

譬如說別人罵我們,罵我們就是我們都是說,喔!他佔我們便宜,你若心倒想回來,常見自己過,想到我們的不對,了解說我們若没對人不好,別人怎會罵我們?我們都没在想這樣,想說罵我們,就他對頭就是我們的冤家主了,所以他的瞋火在燃,罵我們就是要引我們的火燃著,我們就隨時被引到了,喔!你欺侮我、你罵我、你佔我便宜,那不甘心就起來,你若回光反照,審察自己,哎呀!可憐呢!他怎麼會生氣,他怎麼會生氣啊?就是我們對他不好啊!我們若没對他不好的話,他不會罵我們,別人罵我們就是我們不對了。

所以你若能夠這樣想下去呢!就不會被他引到了,反而想一個回來我們不對呢!他的可憐呢!他會生氣,他會不甘心,就是我們害的,他的瞋火在燃,極可憐,我們若這樣想呢!不打緊,能夠低聲下氣,再來向他賠不是,來向他賠不是的話,連他的瞋火也熄了,不會結怨,没這個恨,因為他罵我們就是說我們不了解我們的不對,這個不了解我們的不對,他在不甘心,我們若去向他賠個不是,他就歡喜了,一歡喜就算了。

所以這個,我們若能夠回光反照,審察自己,了解自己,就是能夠找到我們本來面目,這個自性本俱的性德,没有這些嫉妒與恩怨,所以故曰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這個無,你若能夠這樣的話,審察自己,了解自己,哪裡能夠對塵去染呢?這個眼耳鼻舌身的作用,就都没有了,你這個內既無作用,外的這個色境,色聲香味觸法,這些哪有什麼可作用?無啊!所以才叫做無,這個無就是教你回光反照,審察你自己,問你自己,找你本來面目。

這就是從前面這個知其然,現在所以然,了解到我們人會造業,就是我們不了解自己,在侮弄自己,蹧踏自己,所以所以然呢!你若這個,不會起這個壞的念頭,轉我們的念頭,即是救我們的自性,你的自性若通達,這樣叫做「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這些意思

在涅槃經有云:「眼處但有名,乃至法處但有名,眼處空,乃至法處空」,現在我們這個眼睛所看的這個處境,是對外起這個念,就有一個名相,所以有這個名相的執著,名相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想,想才會起這個名念、名相,像這只杯子,看到很美,喔!這只很美,這個名相出來了,有這個名,這個心所法出去才有這只杯子的聲音,所以這個杯子的名就是我們心所法,我們去想,而去取名,這個名就是我們的心所法去取名,對外執取的,這個就是有名,有這個名。

我們這個眼見,眼睛看的,若了解這個一切都是我們的這個空相,眼處空就是說,看到就是我們的空相,你若只是空相,寂照無礙,哪會心所法?就心不會去發,不會去對外取著,所以這個法境就空,依然空寂無礙。

所以這個意思我們得要了解到,這個念頭若没起,這個心所法就没有啊!没有這個念頭就没有心所法,有這個心所法就是我們的念頭起,對這個名相的執著,這個意思我們要了解。

所以,以上在講的就是我們這個没迷即真,所以對迷色重的人,所以迷心輕的人,才說這個十二入。

現在講這些呢!了解到這個眼耳鼻舌身這個五根,與這個五色,色聲香味觸法,這五塵的作用,所以這個法呢!法是我們的對這個塵的當中執取,這個是無表色,是怎麼叫做無表色呢?有想,想就是法塵啊!就是對這個法,就是對外取著,這個心,這個心對色表達,所以若無這只杯子,我們的心就没發這個是杯子的聲音,也没想這只杯子。

所以這個心所法,就是外這個事體一半,有這個事體一半,我們的內心的法才會去配合,心所法才會去配合,所以這個表色有這個外的表色一半,而內!心對這個色去作念一半,所以我們這個色聲香味觸,與這個法一半,剛好五個半,五個半呢!就是說,我們有眼耳鼻舌身合這個意根,這個心所法一半,眼耳鼻舌身五個與色聲香味觸法,這樣十個呢!合這個色法剛好半個,所以叫做十個半,而這個十個半配合我們意根一個與我們心所法半個,剛好合來剛好十二入,合起來講剛好十二入。

所以這個心所法,內!心法一半,與外的法塵一半,剛好合一個,與我們的意根,剛好合來兩個,與色聲香味觸,而與眼耳鼻舌身這十個,剛好合來剛好十二個,叫做十二入,這裡有圖表,所以合心開色,我們這個上面眼耳鼻舌身五個,而這個下面色聲香味觸,這裡五個,五個合來剛好十個,這個,這十個呢!合這個色法,外的色聲香味觸,這個色法半個,半分,剛好十個半,這樣叫做十個半。

那怎麼叫做十二入?因為這個無表色,這個意識對境去緣到,所以這個見解上對這個色,對外色聲香味去執取,所以這叫做屬心,心所法,因為這個六識的心王,第六意識的心王對外取著,這個起念叫做心所法,所以這個有半分屬於這個心法,心想去,這叫做發啊!所以有這個外,我們心才會想,所以這個法一半,半個,所以意識的心王一個,這個屬心,所以這個迷心輕的人,合這個心,這個意識,這樣半分,與這個意根一分,剛好一個半,而外十個半,這樣合來剛好十二入。

這個你們若這樣看依然真釐不清,所以往這個下去研究,從這個明細表這些下去研究,你們就知道,喔!就是這樣才叫做十二入,因為外就有色聲香味觸而已,就這五項而已,怎會變六塵?就是有這個事體,我們的心才會發動去將它染著,這個叫做外的六塵合這個法,剛好六塵。

所以色也有塵,而聲音也有塵,所以色聲香味這都會來對我們眼耳鼻舌身意讓它浮塵,而有浮塵的作用,這個心理狀態才會去染著,所以這個法境剛好外一半,內一半,合這個意識,合這個意識,心所法,這個意識,叫做心王,與這個根,根!就是意根的配合,剛好叫做十二入,剛好眼耳鼻舌身意,這叫做六根,對外色聲香味觸,再加這個心所法,剛好六個,所以叫做六塵,這樣叫做十二入。

@本文:己三:對色心並迷者破十八界....。 九六頁 14行
    ....則無所謂六根,六塵,六識了。 九七頁 13行


這個十二入已經講完,我們來講這個十八界。

現在,我們現在再所講的,對這個心色俱迷的人,破我們這個十八界,現在我們這個「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個就是簡略。

現在就是說,這個有這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與這個意識,剛好叫做六識,現在這六識與六根、六塵,合起來講剛好叫做十八界。

這個六根六塵,這是外境,六根與六塵叫做外,這個六識呢!就是我們內的精神,因為這個六根是怎麼叫做外呢?就是這個身體浮塵,這個是生滅的,這個身體有生老病死,我們的本來面目這個神經系統,絕對無生死,所以這叫做六識,所以現在得再加這個六識合摻,才叫做三六十八界。

是怎麼分作界呢?這個界就是界限,每一項都有界限,所以這個根塵識,三六十八界,有十八種作用不同,所以各項都有一個界,譬如說這個六根,六根有六根的境界,六塵有六塵的境界,六識有六識的境界。

這三六十八界是要怎麼分呢?我們詳細來講。

譬如說這個眼根,這個眼根有眼根的界,就是說我們眼睛所看的,眼睛所看的耳朵不能看,鼻孔也不能看,嘴也不能看,身體也不能看,所以眼根,眼根的界限,而這個意根呢!有意根的界限。

所以這個外的色塵,有外的界限,所以這個法塵呢!是我們的一切,眼耳鼻舌身都有合摻的,這個對法塵執取,外的色聲香味,都有這個法才有這個六塵。

所以六塵六塵的界,而這個六根六根的界,六識六識的界,所以這個意識就是說,一切就是意識的分別,譬如說有一個限度,眼睛這個眼睛的界限呢!就對這個色,山河大地,一切錢財、美色,這個為界眼睛只能夠看這樣,而這個耳根呢!對這個聲塵,對這個聲音為界,所以這個鼻根呢!對這個香臭為界,這個嘴呢!對一切的美味,一切的好吃難吃,辛的、酸的、辣的、苦的這個為界。

所以眼所看的、所緣的,就是這些,這個山河大地美色,這是眼睛所緣的,不能越界,這個眼睛不能去聽聲音,也不能去嗅味,也不能去接觸,所以眼睛的界限只能對這個色境,對這個看得到的去接觸。

但是這個耳朵所緣的,是這個聲音而已,不能越這個聲音,而用這個耳朵去看東西,用這個耳朵去吃味,去對它接觸,這不可能,耳朵不能接觸外境,只有聲音能夠聽而已。

所以這個一界一界,因為這個法是我們這個第六意識,這個意,意所緣到的,因為這個外的六境,而我們這個意識就是這個精神,這個眼耳鼻舌身,這五識的仲人來將我們引渡,我們這個思想才會發動,才有這些緣影,所以這個法就是不能越過這個別的,所以只能想而已,不過這個法境是具足色聲香味觸這五境,所以都會起心所法的作用,所以這個法就是我們的心境所發的,有這個思想才會發起作用。
[mp3-30B]
所以這個色塵呢!( B面 )…… 有一個眼根為界,而這個聲塵呢!有一個耳根為界,所以這個香臭,有一個鼻根為界,這個好吃難吃,有一個舌根為界,這個一切的意識的妄念會執持這個外的法境,所以就是我們的意根為界。

所以這個根塵識三六十八界,因為,所以各有所界,你說眼睛嘛!眼睛是浮塵的作用,而眼識呢!是精神的差別,依然一界一界不同,眼根與眼識這個就不同界,因為雖是有連帶,不過它有浮塵的作用,没去發起這個好壞的感覺,須加上我們的精神,這眼精神對外去差別,所以這個色境就是眼根與眼識這兩界。

這個聲香味觸等都是相同,所以耳朵能夠聽聲音,不過耳朵接觸這個聲音,依然得我們這個耳的精神去差別好聽難聽,才有發起作用,所以不是說僅只這個耳根能夠作用,得這個耳識再下去分別,所以這個六根與六識來配合這個六塵,叫做三六十八界。

外就是色聲香味觸,內有眼耳鼻舌身,這個意,意根與這個眼耳鼻舌身意,這個意根,這個後面會特別講清楚,這個根是這個,我們這個神經系統與我們的精神的合作,這樣才能夠一項一項的差別,所以這個色、味、觸都是謂之一項一項的接觸,才能夠活用。

所以這個眼識,眼識就是依這個眼根所發的,眼識就是精神系統,眼根就是生理狀態這個神經系統,神經與精神的合作,所以才能夠起作用,所以有這個眼根而没這個眼識依然不會起作用,所以有這個眼根與眼識的和合才會發識,發識,這個心識就是我們的意識,若没有我們這個意識的作用的話,眼耳依然不能作用,所以有我們這個第六意識起這個念頭,所以發起這個眼耳鼻舌身等這些就是我們的識心,識的這個心,識就是我們的心,所以這個就是迷執外塵,迷迷糊糊,被這些外界、外境將我們迷執去,這種就是凡夫迷的方面來講。

因為凡夫就是所依這個外的六境,就是這個外的這個外的六塵,以及這個眼根與耳根,所以這個六根浮塵,再來呢!由我們這個精神依然眼耳鼻舌身的和合,成立這個叫做六和合,有這個六和合才會此時這個心色才會和合,所以六根六塵的和合,這叫做六和合,以及這個六識的參加,才對這個外境的執取。

所以總而言之,都是對這個眼耳鼻舌身,對外去緣這個外境、外界,所以一界一界的緣,眼睛緣色,緣這個山河大地、物質、耳朵緣聲音,所以各緣的界,一界一界,所以去深入,所入的境界合這個眼耳鼻舌身的精神,謂之三六十八界,這個精神與我們的意識連帶,所以變成三六十八界,叫做根塵識三合,叫做三六十八界。

你們這裡特別要清楚哦!眼耳鼻舌身對外來講就是說,這叫做內色,就是神經系統,若没有我們眼耳鼻舌身意的精神來配合,不會起作用,所以這個色聲香味觸,這個就是外境,我們這個眼耳鼻舌身,這叫做內境,內境,內的這個外境,內的外境,又有我們這個眼耳鼻舌身,這個意,因為這個眼耳鼻舌身的這個精神叫做仲人,仲介當媒人,配合我們這個意根、意識,配合我們的意識才能夠起思想,所以若没有這個意識的話,就不會起思想,這個思想就是我們的意識,所以外的六塵與六根的和合,而這個五識的作用才會配合這個意識,剛好三六十八界,根塵識和合叫做十八界,這個特別要清楚。

所以這個界就是界限,所以界有一種一種界的作用,各有它的長處,所以這個界呢!就是特別,我們這個眼睛有兩種的作用,兩種就是說,有眼根與眼識,眼根是浮塵,而眼識是叫做勝義,勝義根,因為有這個物質來讓我們這個眼睛會去看,倘若没有我們的精神思想,不能起作用。

所以眼睛能夠看,看是所看是都這個山河大地、金錢、美色這些,所以這個眼識會能了達,去將其審察、分別,有青的、紅的、白的、黑的,分別這些色彩,没有這個意識的話,哪會起作用?就是有這個精神系統,有這個眼睛去分別這個紅的、青的、黃的、白的,這些色彩,這叫做識界,眼識界,我們裡面這個意,第六意識才會起作用。

所以因為這個眼,有這個色為界,所以能夠保持我們這個本來面目,能夠去了達、去分別,審察真實,保持我們本來的精神不會失去,這個就是我們的回光反照,不會被染著。

因為我們了解這個界限,這都是假,是我們的精神差別,矛盾,才會去對外的妄念、執取,所以我們若保持我們的本來面目,能夠没有失去,哪裡有這個眼耳鼻舌身意呢?所以這個才說,不光是無這個十二入而已,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連我們這些眼耳鼻舌身意,這個五識都無作用。

所以五境配合五根,來配合這個五識,迷故!才會染塵,你若能夠迴光返照,審察這個作用,都是我們的精神作用,所以這個精神的作用呢!才會去染塵造業,才會去造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這個就是不了解自己,遺失自己,侮弄自己,蹧踏自己。

現在這裡講的是我們的回光反照,審察到我們的本來面目,這個呢!對這個界限就不會起作用,所以這個就是說特別我們要注意,要迴光返照,可別失去我們的精神作用,没去審察,迷迷糊糊對外取著造業,這就是自己侮弄自己,蹧踏自己。

所以這個三六十八界,講來到這裡特別清楚,像這個各界,這個萬有都有一個界限,譬如說我們中國大陸,它這個本土有一千六百六十餘萬方公尺,嗯!六十萬方公里,這個里程,一千公尺就是一公里,而我們全中國有一千一百六十餘萬的方公尺,這樣看有多廣,所以這個若没有這個國界,你若跟蘇俄連帶下去,那不只這些而已,所以國有國界,所以每樣都有一個界,像這只杯子這個範圍內,剛好這只杯子,這個物質為界,杯子以外就不是了,這個這只叫做杯子,這個杯子有一個界限是多大。

所以所屬的就是說,這個十八界就是說,對這個理體上要了解到怎樣為界,所以可別失去這個作用,眼有眼界,耳有耳界,鼻有鼻界,舌有舌界,身有身界,所以這個一界的界限,眼睛不能聽聲音,也不能嗅東西,也不能吃東西,也不能接觸,眼睛所看的,眼睛的界限,眼識有眼識的界限,所以這個各各都有一個界限。

所以根塵識,所以各有界限,所以外叫做色聲香味觸法,這叫做六塵六境,這叫做六種的界,眼耳鼻舌身意,這叫做六種的浮塵的界,再眼耳鼻舌身意這個意識,精神去分別,這有分別的界,這個識心的思想,有思想的界,所以三六十八界,所以這個十八界就是這樣講。

@本文:【分釋】,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九七頁 14行
    .............現在來略說六識內容:。 九八頁 04行


我們現在對這個「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我們前講的十二入,我們現在分作十八界,這個是說六根六塵,這個是對外,六根與對六塵的浮塵,這叫做十二入,不過!我們內在有這個第六意識要怎麼通達,所以這個分做六識,六識就依然眼耳鼻舌身與這個意,剛好分做六識。

前的十二入是這個神經與對這個外塵的接觸,不過!這個神經系統没有這個精神的分別,不能夠起用,所以現在依然這個眼耳鼻舌身與這個意識第六意識,眼耳鼻舌身這謂之五識,合我們這個想,叫做第六意識,這樣合來剛好十八界,因為根塵識三六十八界,這個界是有一個界限,這個意思。

是怎麼有界限呢?因為這個根塵識,這三六十八,有這十八種不相同,所以叫做十八法,各有這個界限,一項一項的界限不同,譬如說六根,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個眼睛、耳朵、鼻、嘴與這個身體,與這個意根,剛好叫做六根,而六根呢!眼睛能夠看山河大地這個物質,耳朵是能夠聽聲音,鼻能夠嗅香臭,嘴能夠吃,好吃難吃的味,身體只有能夠接觸,所以各一界各一界不同。

所以這個外的六塵呢!色聲香味觸法,這都分別很清楚,所以外面的這個色,就是這個山河大地,這個物質所看得到的謂之色,聲音,這個聲音就是我們耳朵所聽的,聲音與這個色界就不能相混,所以這個香臭就是我們鼻子,這個耳朵不能嗅香臭,嘴呢!能夠吃這個好吃難吃,這個味,所以各一界一界都有限。

所以六塵有六界,這個根,根就是我們的神經系統,有各一界一界,所以這個六根,六塵是和合不能作用,不過這個六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這個六識領納這個六塵,依然各有界限,所以三六十八界。

所以根塵識三六十八,所以這個六識的當中就是各界限,外的山河大地,以及到金財、美色這個一切,都是我們眼睛在分別,這個眼睛的分別,就是我們內在這個思想的活動,這個耳朵對聲音的接觸,所以這個耳朵的接觸,這個聲音依然是我們這個第六意識的動作,所以這個精神的分別,好聽難聽一切,所以各各,你若要詳細講到清楚的話,都相同各有界限。

所以眼睛是對這個,外這個六塵與六根的和合,這個眼識與眼根與這個外的六塵,這個色,外的山河大地、物質,這個就是這個眼界,眼界的分別,因為這個外是外界,山河大地與這個物質,這個是外,須我們這個根,就是這個神經系統去浮塵,有這個眼的神經系統去浮塵的作用,不過我們眼識就不同了,眼識是我們的精神活動,所以這個眼識的當中,才有去分別青的、黃的、紅的、白的這些色彩,種種的分別,所以叫做眼識界。

所以這個,以及到這個意根與意識,所以這個意根與意識,這個六根若没有我們這個神經系統,這叫做意根,根就是我們這個神經,但是呢!同時能夠配合我們這個精神,所以這個意根與意識,這個界限。

所以色塵有色塵的界限,所以合我們一切呢!這叫做法塵,法塵就是說色聲香味觸,有這外面,這些外界,有這個外界的事體,像有這個聲音,有這個美味,這個接觸這個事體,我們心才會發,心所法,所以這個法界就是這個,有這個外塵來使我們的精神動作,心才會去染塵造這個一切的矛盾,所以這個外就是法塵、法境。

因為就是我們的心所法,若没有這只杯子我們的心不會想這只杯子,所以會想這只杯子,就是有這個外面的杯子,來引我們的心想,這個心想就是法,法就是執持外塵,執持這只杯子,所以這個法才變成叫做六塵,這個外的六塵,因為有這個外境來引誘我們這個內,內識才會引起我們的貪念,所以這叫做法塵

所以這個法塵就是我們的眼識去將它接納的,所以這個眼識的接納,就是說我們的意識才會動念,有這個外的這個塵境,我們的意識去將它接納就是說,有眼識來通達我們的意識,有這個眼睛的精神接受這個外境,青的、黃的、紅的、白的,我們裡內的這個意識,第六意識才會浮念,才會浮這個念頭的意思,所以這個意識的界。

所以就是說無眼界,「無」是我們現在是這個簡略,眼耳鼻舌身意,這個眼界及這個意識界,所以就是說這個六根六塵與六識和合,現在就是說這個五根、五塵、五識,三五十五,不過外有多一個法,就是說有這個意識界,意識,意識與意根連帶,所以叫做乃至,這叫做簡略。

所以有這個眼識與眼根,有這個,成這個六根就是說,這個根與識配合這個意識,最後這個意識界,意識就是說意的界限,就是對這個外塵,六塵的接觸,就是這個,從這個來的,從外六塵進來都是在這個意識界,意識的領納的創作,這個,我們的念頭就是我們的心的這個作祟這叫做意識,意識就是我們的心王。

所以這個第六意識起念頭才會轉過去第七識,第七識就是意根,意與根和合,意與根就是說我們的身與心合一,身與心合一,那叫做第七識的行使,行!這個行就是念念不絕,對外取著,所以這個就是說,這個十八界的配合,才會起作用。

譬如說,這個眼根與色塵的和合,眼根就是說,眼的神經去看到山河大地、物質、金錢、美色。
(第30卷完)

---第31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