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心經總目錄 心經71講目錄
---第37講---
《卷38 台南開心法師》──心經71卷
【111頁 08行→114頁 03行】
[mp3-38A]
就是有這個因,這個業力的牽引,所以有這個因的業識,所以才牽引我們這個業力,識心才會這個憎愛的動念,有這個業識的憎愛,就會找我們的父母,而投我們這個父精母血來成立胎元,所以因為有這個因,才成這個名色成立,就是我們的八識的業力來投胎的。
所以這個業識從何而來呢?所以這個業識我們要了解,各人這個行為上所造的這個矛盾,因為迷失自己,不明白,所以這個行使一切的業力就是我們的業識的報應,所以有這個業識的牽引才會入胎,若無這個行的造業,哪裡會來投胎成這個名色呢?所以有這個名色的成立就是業識,而這個業識就是受這個行的牽引,所以行使這個罪業才入胞胎的,所以那麼這個入獄的這個無明的業識,是由這個行而牽引,所以這個行的牽引,造業才來投胎。
又是這個行從何而來呢?怎麼會行使這個矛盾呢?所以行使矛盾呢!就是由這個無明起因,迷惑我們自己的身心,所以受這個無明的驅使,所以這個身心未安然,所以這個無明的作用,所以成這個行使這業力,所以迷心,失去這個矛盾,才去造業,迷迷糊糊,自然而然呢!妄取一切,造作一切的矛盾,所以這個一切的罪惡,都是這個無明的業因最矛盾,所以無明若滅,自然生死就斷。
所以這個十二因緣的還滅,現在就是由這個,辟支佛就是由這個了解這個老死,老死緣這個生來的,有這個老死就是有這個生,有這個生的由來就是有這個有的因,而有的因就是由這個妄取造業,而這個妄取就是由這個愛的貪瞋癡矛盾,這個無明生起,矛盾自己,才侮弄自己去造作,所以這個愛的貪瞋癡,由這個感受來,所以受這個外塵的作蔽才會起出這個妄念,生出這個愛,所以愛由這個妄受而作,而妄受由這個接觸而來,因為接觸這個外塵,受這個外塵的引誘,這個錢財、美色、愛慾、名利,接受這個迷執,所以有這個接觸這個外塵的牽引才會領受,所以這個觸就是由生而來,所以這個生,就是由這個六入而來,所以會來生的接觸就是由這個六入,在胎內成立這個身體才會來生,所以這個六入成立才會來出世,有這個六入由這個名色來牽引,才生這個六入,所以六入就是由這個名色而來,而名色就是由這個識心,第八識的業心才牽引來這個入胎,所以名色由這個業識而來,所以這個業識就是由這個行而來,所以前的無明來這個引這個行使這個一切的矛盾,才會牽識入胞胎,所以這個行就是由這個無明業因,所以這個惑業苦三就是這個無明,無始的造業,無始無明的牽引,所以這個因果連續才有這個生死,所以辟支佛就是明白這些,滅這個無明,斷這個生死,這樣成就這個辟支佛,就是這樣由這個而來。
@本文:反過來說怎麼才能没有「老死」...。 一一一頁 12行
...........;無明一破則生死自休。 一一一頁 16行
緣覺呢!就是能夠還滅這個流轉生死,所以他流轉生死的時候,要了解是為何要反過來講這個還滅門呢?因為没還滅這個生死呢!没有辦法,因為眾生這個憂悲苦惱種種,這個都是去受這個一切的這個生死的這個因源。
所以若要不用生死的話,我們得要了解說,這個業一切的造作都是我們的矛盾,没頓開我們的矛盾的話,所有的一切都是造業,所以這個造業呢!有這個因,難免有這個業果,所以要無這個業果的話,得要了解到,可別去執取一切的這個迷執,所以是我們一切的執取,茫迷執著,執取到這個一切的這個矛盾。
所以因為當下呢!有這個生死的源頭,都是在愛的因,起這個貪愛生出這個貪瞋癡,才會去妄取,若要不這個愛,我們要了解說,因為這個愛是去領受這個外塵,這個錢財、美色、愛慾,所感受這個一切精神物質,為了這個我,所以不擇手段,才會去愛取。
所以這個受呢!就是說因為若不接觸外塵的話,無這些外塵的接觸,哪裡有這些貪愛可講呢?所以因為有這個外塵的接觸,所以才會來生出這個一切的矛盾,被這些錢財、美色、愛慾將我們拖去,所以若没接觸外塵,就没有這些愛取的成立。
當初,因為我們有這個身體,就是妄用這個眼耳鼻舌身,所以這個六根對六塵去接觸,所以若不有這個眼耳鼻舌身,對這個外塵就不能接觸,所以這個有這個身體,難免!自然就有這個眼耳鼻舌身。
所以若要不有這個六入的話,當初就不要來入胎成這個名色,因為有這個名色,所以才會成這個身體,所以有這個身體自然而然才有這個眼耳鼻舌身這六根成就,所以有這六根成就才會去對外去接觸,所以才會被這些塵著傳染這樣。
所以當下呢!要不有這個名色,要怎麼來成立?因為這個名色當然是我們的八識,前所有的業識牽引,若無這個業識來投胎的話,就無這個名色,所以因為有這個業識來投胎,才有這個生命的名色成立,所以這個名色就是由這個識心,前的業力牽引,所以找我們的因緣來投胎。
而這個業識若要不來投胎的話,得怎麼呢!當下,前不去行使一切的惡業,所以這個業力就是前世,所有一切妄作,行使這個一切的矛盾,所以去造這個愛取有這些,造這個惡業就是去造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這個由來矛盾才成我們的業力,有我們的業力這個業識才會來投胎。
所以當時若不去行的話,得怎麼呢?就無這個無明,因為當下有這個無明迷故,所以一迷呢!不能了解自己,所以來侮弄自己,蹧踏自己,才會去行使一切的這個罪惡,所以這個罪惡業都是我們無明來生起,造一切的矛盾,所以無明若破的話,生死自然就斷,所以這個是我們無所不至,所造的一切矛盾都是我們的迷執,所以這個無明若頓開,生死就永斷。
所以這個生死由來呢!都是一念的無明起,才會去造業,這個業識才會來流轉生死這樣,所以無明若斷,生死就斷。
@本文:到此可就明白了,生死的根源.....。 一一二頁 01行
.,則無明當下瓦解冰消─成為烏有。 一一二頁 07行
現在我們再來講這個利與害,這個利就是我們能夠明白,害呢!就是我們自己迷執,所以無明白呢!在這個生死這個當中呢!不了解自己,這個因因果果所造的呢:一切都是我們的矛盾,所以因為這個矛盾就是我們自己的不明白,這個妄亂的思想,這個就是我們的無明,迷失自己,侮弄自己,蹧踏自己。
我們若要想要解脫生死的當中呢!你究竟得要先從這個無明來除,若没從這個無明來下功夫呢,總而言之,没有辦法可解脫這個生死,所以我們若要了解這個無明的由來的話,就是我們自己失去我們的這個本來,所以迷失自己,所以迷迷糊糊對外取著,被這個一切錢財、美色、愛慾來將我們矇蔽。
所以你若要這個消滅這個無明的功能呢!要了解回光反照,審察自己能夠了解自己,創造自己,因為這一種的功夫呢!得要用這個三觀妙用,所以有這個三觀妙用,才能夠生出這個般若的妙慧,以這個般若的妙慧呢!才會消滅我們這個一切的無明的盲從。
因為我們無明故,盲從到這個外面的這個一切的矛盾,所以被這個物質生活,我們將我們遮蔽,所以這個人生過程呢!因為這個物質精神對到這個外的錢財、美色、愛慾與這個名利,所以將我們迷失去。
所以你當下,你若能夠用這個般若的妙慧去審察,有這個觀照的功夫,自然呢!能夠審察自己,這個思想有矛盾否,所以會迷失都是我們自己遮蔽我們自己,所以你若能夠觀察自己,了解自己,創造自己,當體一切的無明都是我們的思想。
而這個思想呢!都是我們的空相,所以這個空相中,所以迷失自己,不了解自己,所以就是說不了解我們的明照,當下這個真心呢!就此被這個五蘊的驅使,受這些一切的虛妄執著。
所以凡夫就是因為一念的不覺,所以迷失自己,而我們對外的執取,所以這個理智呢!就此喪失,所造的呢!矛盾,都是害自己,侮弄自己所以菩薩的智慧,就有這個三觀妙用,能夠啟開這個一切的迷幻,所以這個迷幻呢!是一種的矛盾,所以能夠用這個三觀,能夠去審察真實,有這個理論能夠圓徹,所以種種都能夠開拓一切的自己,了解自己,創造自己。
所以迷是凡夫,悟就是聖者,凡夫呢!就像帶眼病的人,眼睛有病的人呢!看到天上滿天全金條,要抓無半條,你若菩薩像好眼睛,所以這個眼睛若好的人來看呢!一切都是澄空,都是這個一切都是空空無半項,所以迷的人,喪失我們的真心,就像病眼,你若能夠回光反照,審察自己,,了解自己,所以自然呢!就像眼睛好的人。
所以這個,我們的迷執呢!若没破的話,這樣永遠就受這些一切的這個錢財、美色、愛慾,這些名利將我們拖倒,所以迷的人就是對外取著,淨眼的人呢!能夠看外一切都是迷執,那個外一切都是假,緣生緣滅,所以不會去執著,所以一切我們的真心,自然就現,所以這個無明是我們迷執,所以迷失自己,侮弄自己,你若回光反照,審察自己,了解自己,這樣的話,這個無明就是永斷,永遠就不會起那個無明。
所以菩薩就是用這個三觀妙用,有這個理論圓徹,明知這個無明是我們迷執,所以能夠回光反照,審察自己,當下呢、這個一切的這個矛盾就頓開,不會去做這個矛盾,所以不會去造這個一切的業力,我們倘若無業力,自然就不會去產生這個生死的輪迴。
所以我們學的,現在就是要用這個三觀妙用,回光反照,審察自己,對我們的第六意識能夠來轉念,所以把我們這個念頭一直來審察,自然而然這個真心就現,我們若没迷即真。
所以擒賊若没擒王的話,危險,所以對這個第六意識,當下我們得要審察自己,問我們自己,我們的思想有顛倒否?有迷念否?有盲從否?所以對我們自己來轉念,所以你若要斷妄想的話,重增病,所以要轉呢!才是對,甭通要斷念頭,若要斷念頭,這個念頭越增,得要轉我們的念頭,把我們一切的矛盾轉過來,一切會正確的思想。
所以若有這個理論能夠通達,而能夠去轉,我們的無明當下就無了,所以都是我們的思想顛倒夢想執著才會去造業這樣。
@本文:無明一滅,則真心顯現,.........。 一一二頁 08行
...................,故曰還滅門。 一一三頁 01行
現在,我們現在了解這個無明,無明若一起萬惡就生,所以既然能夠來滅這個無明呢!你無明倘若滅的話,真心就會顯露,所以一切呢!就能夠開我們的自己的智慧,所以對這個一切呢!不會去起這個盲從。
所以這個事與理呢!若没圓徹,不明白,没有辦法圓通一切,所以事與理會圓通,才能夠滅這個無明,這個無明若滅,自然而然生死就一切都滅。
因為這個會生,都是我們的一切的業力所牽引來的,所以對這個盲從,都是我們矛盾自己所造的惡業,這就是無始以來的,這個無明白自己,侮弄自己,所以這個習氣呢!已經來到這裡。
所以過去就是被這個無明的遮蔽,我們無明若滅的話,自然這些惡業一切就都滅,所以你既無這個無明的話,哪裡有這個行,所以無明若滅,自然而然這個行就滅,因為我們既無這個無明起,這個妄念既没起,就不會去行使一切的惡業,所以無明滅,這個行自然就滅。
既然是没造作這個惡業的話,這個識心自然就没受這個報,所以識心既没受這個報的話,哪裡會來入胎呢?所以行若滅,識就滅,所以因為無這個業識的話,自然就没去投胎,没去投胎,自然就不會生,所以這個識心若没投胎,哪裡有這個名色?所以這個父精母血也無這個撮合,所以這個精血媾合來講,無這個識心去投的話,這個不會成立。
所以既不會成立,自然既無名色,也就不能成這個六入,所以因為這個名色就是攬父精母血,我們的識心攬父精母血來成就這個身體,所以漸漸一直大,所以才能夠分這個腳手、頭目種種,才有這個六入的成立,你若無名色,自然呢!就無這個六入。
既然是無六入的話,哪裡能夠去出世呢?所以就不能去生,來接觸,所以因為有這個六入,才會去生,才能夠接觸這個外塵,所以無這個六入的話,自然就不能去接觸,所以不能接觸的話,哪裡會去受呢?你既没接觸這個外塵,我們這個外塵就是我們有這個眼耳鼻舌身,有這個身體而來接觸這個外塵,才能夠感受,若無這個身體,不能去接觸這個外塵的感受,所以既然你没去,無這個生來接觸,哪裡會去接受呢?所以這個無受。
没對外去感受的話,哪裡會去貪愛?所以若無這個受的話,自然就無這個愛,所以無這個愛的話,既然是無這個愛了,就無這個貪瞋癡,無這個貪瞋癡的妄取,所以這個愛既無的話,自然呢!這個妄取就斷。
所以這個因為自這個無明去感業,有這個業識,而來取這個一切的矛盾,才有這個因,既然你是無這個惡取的話,就無這個有的因,你既無這個因的話,哪裡有這個業?因為就是說有去執取,才有這個因的業力。
既然是無業力的話,哪裡會去生?自然就不會去投生,既然是不能投生,無生自然就無這個老死,所以這個老死就是我們有生,才有這個老與死,所以前這個無明若除的話,一切這些矛盾就都没有了,就無這個生死的流轉,所以這個無明就是我們的行,有這個無明才會去行,無明若滅,行就滅,而生死就永斷。
所以這個無明就是為這個生死的根本,所以呢!無明若一滅,一切這個流轉,一切就都滅,所以你既然是没有在流轉生死,所以就是解脫生死,所以若要無這個生死的問題的話,自己的修養,就要全靠我們自己,去找我們自己,了解自己。
所以這個無明若没起,一切這個生死就盡,所以生死既然盡,我們的真心呢!就顯露,所以無明若没盡的話,這個生死是永遠。
[mp3-38B]
所以你若要找本來面目,要斷我們的無明,而要斷我們的無明的話,第一步要斷我們的貪瞋癡,所以這個貪瞋癡才會迷執、才會矛盾,這個無明都是為了這個貪瞋癡没除,所以為了這個貪瞋癡没除呢!這個無明的思想就是顛倒夢想執著,所以這些,(
B面 )……
先斷這個無明,而無明要斷的話,得要先斷這個貪瞋癡,所以這樣呢!自然無明斷,這個還滅門就成就,所以這個還滅這個無明若斷,永遠生死就斷,這是我們大家要來了解,若没了解不能解脫。
我們若隨這個因緣去造業,所以永遠就在生死不息,所以我們的無明若滅一切生死就斷,所以才能夠合乎我們要修行的目標,所以若没斷這個無明的話,不能見本來面目,所以主要呢!若没斷這個無明,不能永離這個生死,永遠就在生死輪迴,所以這個無明若斷,所以自然呢!就無這個生死,而這個自性呢!自然就顯現。
所以這個還滅門呢!若没斷這個無明,生死不能斷,所以才「無無明」,無明若滅,乃至老死就滅,老死若滅,一切就獲到解脫,無這個生死,永遠都無這個生死的憂慮這樣。
所以這個無明得要破這個無明,要破這個無明,要有理論,把這個貪瞋癡要進而去捨,要進而去三觀妙用,回光反照,審察自己,才能夠了解自己,問我們自己,我們自己這個矇蔽,這個念頭若没起,自然這個無明就消,這個生死就永斷了。
@本文:吾人如順著生死潮流,則無明緣行.。 一一三頁 02行
...............,即此可以明白了。 一一三頁 11行
我們要了解這個生死的潮流都是我們不明白,這個無明緣行,乃造到這個生死的因緣成立,所以有這個生死的由來啊!都是我們的無明,永遠才受這個生死,無始以來在這個,不能夠出這個生死流轉,所以被這個流轉呢!將我們矇蔽在這裡永遠在生死不息。
所以這個生死就是要我們一切受我們一切的矛盾,才能夠生死,我們若能夠頓開一切的話,哪裡有這個老死與這個生可講?所以上面所講的都是我們的流轉,所以流轉生死就是我們的無明,我們若觀察這個世間的生死緣起,都是屬於這個迷執,這個方面你若能夠還滅這個一切的這個生死,所以得要了解這個理論圓徹,若没對這個理論圓徹,没進修這個一切的理論,没有辦法可解脫這個生死法門。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呢!必要,得要用這個理論先圓徹,没有這個理不能了解這個一切的迷執,有理論啟開我們一切的矛盾,才能夠了解這個一切的迷執,所以不會迷的話,就是我們有這個觀察,有這個觀察自己,了解自己,所以才無這個生死。
所以若有這個生死,這裡生的話,難免彼又生,在這裡生,死後再出世在別處,譬如說我們做人來死,而這裡來生,現在難免就又死,而這裡死呢!又再出生做雞、鴨、牛種種的畜生,這都是我們的糊塗,所以這個糊塗的原因呢!都是這個十二因緣的流轉,所以若能夠把我們這個一切呢!能夠轉滅,轉滅這個一切的生死的話,須得這個還滅,還滅這個無明,我們一切的迷執都是被這個情縳,有這個感情的話,產生這個流轉的生死。
所以因為這個自己迷失自己,有了這個情的話,無非都是我們的矛盾,自己迷失自己,因為這個感情上,所以最可怕,每樣的惡業也是這個情,所以因為這個情呢!才會去造業,怎麼會生情呢?就是我們有這個身體對外錢財、美色、愛慾這個最第一可怕,這個這個情感最為衝動,造惡最為利害。
所以依這個矛盾,你若能夠頓開,而自然這個十二因緣呢!哪有可能迷失我們自己,因為這個眾生都是過去迷失自己,就是有這個身體對外的取著,必要這個我,達成到這個我的目的,所以有這個身體才會這個愛慾,而對這個名利,所以為了這個精神物質才去造一切的矛盾,才有這個十二因緣。
現在我們能夠明白這個還滅生死的這個法門,有這個理論,雖然說有這個理論呢!你把這個貪瞋癡若没捨,不能夠回光反照來這個三觀妙用審察自己,了解自己,創造自己;而這個才有這個般若的妙慧,般若就是我們的明照、明徹,所以能夠了解一切都是我們的空相,萬有都是我們的空相中,外呢!一切都是緣生緣滅,一律就都是假,没有一項真,是怎麼没有一項真呢?因為這個一切的萬有啊!都是緣生緣滅,不能永遠常住,所以不能永遠常住,就剎那生滅,這個謂之假。
所以理論若没有圓徹的話,不能發生了解自己,來造成自己,所以這些理論若能夠圓徹,能夠三觀妙用,才能夠發生這個理用,有這個理用呢!才能夠了解自己這個矛盾,頓開這個矛盾,没有這個疑問才能夠通成熟,而有這個成熟,才能夠還滅我們自己的這個生死,所以這個還滅門是我們聖者能夠解悟,才能夠成立這個解脫生死的法門。
所以有這個法門這麼好呢?為什麼我們若没研究的話,哪裡能夠了解這個生死輪迴呢?所以萬項呢!在這個世間,都是悾悾生憨憨死,無明白,既然你不了解這個理論,自然循這個無明的流轉,所以造一切的矛盾,所以這個無明才會去造業。
因為我們若要解脫的理由呢!不了解這個三觀妙用,不能回光反照,審察自己,没有辦法斷這個無明,無明若没斷,生死就永遠不斷,所以要斷這個生死的話,難免得這個理論能夠圓徹,而自己得要淨心,去迴光返照,審察自己,了解自己,把我們這個妄想能夠打開,這個凡夫心若没打開的話,永遠就迷失自己,侮弄自己。
所以你擁護自己,倘無這個純然回光反照,審察自己,這個自性哪裡能夠顯現呢?所以自性既没顯的話,永遠都是無明的遮蔽,被這個無明將我們遮蔽我們自己,所以造一切的矛盾,所以你若自性能夠明照,所以這個無明若能夠解開,一切這個的生死永遠就斷。
所以無明若没盡的話,永遠都在生死,所以無明若盡的話,一律大家都能夠解脫,不光是解脫,既然你無生死,這個真心就現前,所以這個真心呢!是我們本來面目明照,是明故!無一物,所以你既是明的話,哪裡會受這個矛盾的流轉生死呢?所以這個無明若没斷,這個自性不能現,所以自性既没現,一切無明永遠就不會滅。
所以這個呢!值得我們真心來研究,要滅這個無明,起初當下呢!要滅這個貪瞋癡,而能夠三觀妙用,啟開我們的迷執,問我們自己,了解自己創造自己,能夠找到我們本來面目,能夠創造宇宙人生萬徹,這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若不明白的話,永遠都生死不盡,所以這個無明若滅,生死就永斷這樣。
所以要滅無明,得要用這個貪瞋癡來捨,而來三觀妙用,回光反照,審察自己,問自己,了解自己,創造自己,才有辦法。
@本文:菩薩行深般若用一心三觀,........。 一一三頁 12行
..............及第一義空之意同)。 一一三頁 16行
現在菩薩聖者的理用就是一心三觀,所以能夠這個觀行呢!自然就不會矇蔽,所以菩薩就是由這個一心三觀,才能夠生出這個般若的妙慧,所以這個三觀妙用呢!能夠一境三諦理,這個是怎麼講呢?一境三諦理就是說,一項東西對這個外的事體,內就是空觀,所以這個空就是真諦,有這個真諦能夠審察真實,將這個出假,就能夠這個理論,有這個理論的妙用,事事就能夠無礙,理事無礙,這樣這叫做中諦理,中就是包和,用這個理論來包和這個事體,事與理能夠圓通,空有自然就無礙。
俗諦就是了徹一切這個理論圓徹,所以這個俗就是外的假,內就是我們的真心,這個妙觀察,這個般若妙慧叫做妙觀察智,這叫做真諦理,中,就是中諦,理論圓徹能夠妙用,所以若没了達這些的話,要怎麼無明當體能夠成這個真實的這個本來面目?所以這個無明也是我們當體的真空實相,這是怎麼講呢?是我們迷變成行識,這個識心就是被這個迷失,不能夠真實了解我們的本來,因為無明就是遮住我們自己所以迷失自己,行使的一切的矛盾,才有這個生死的輪迴。
所以這個生死的由來就是我們無明,你既然是了解這個無明當體即是我們的思想顛倒,所以也是我們的思想,所以迷也是真,悟也是真,真是什麼?真是我們的自性空,有這個空相,我們的想,是迷變成落射影,你若回光反照,審察回來,我們的想一切就是我們的真空實相。
這個是怎麼講呢?我們若想飛機自然就有飛機,而這裡就無飛機,怎麼想就有飛機?而這個想是什麼?不是聲音也不是物質,就是我們的真空實相,當下即是我們的相,迷呢!我們的想對外取著,我們若想飛機就想到在哪裡看到飛機,對外執著住,所以內就變成落射影,所以你若了解這個當下即是我們的明照,萬有都是我們的真空實相,你若這樣的話,去將其審察,一一皆每項都是我們的真空實相。
所以我們迷失自己,所以幻化,對這個實相就此變成落射影,而對外取著,所以這個對外既能夠返觀自照,你若用這個三觀的話,就是我們一心下去觀察,所以三觀就是對外了解這個一切的假是我們一心,外也是我們的心去將其審察,內也是我們的心,所以能夠了解這個空相,所以理論能夠圓徹,也是我們的審察圓通。
所以這個三觀就是一境三諦,所以這個三諦理是我們一心來妙用的,所以你若能夠一一去用的話,自然而然把這個無明自然就斷,所以這個我們的實相呢!自然就顯現。
永嘉大師有云:「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所以這個無明依然是我們的本來面目迷,迷就是遮我們的自己不明白,因為這個無明就是,我們永遠就是明照,所以迷呢!變成落射影對外取著,自然這樣就無明,無明就是說不能回光反照,失去我們自己,對外執取,所以我們的不了解我們的明,而就此執在這個外。
所以我們若想火車就有火車,我們就是明照火車了,裡面那個自性就顯一輛火車,想即是實相,想那項就有那項,所以無明也是我們的實相,依然是我們的本來面目,迷失自己,迷失呢!變成幻化空身,所以這個幻化,執持在這個身,這個身體就是我,所以這個我呢!迷失自己,不了解自己,不了解到幻化這個空的思想依然也是我們的法身,所以自己迷失自己,侮弄自己,蹧踏自己。
所以佛性、法身就是實相,這個實相是我們審察自己,這樣回光反照,當下即是我們的實相,所以這個無明是對我們來講,是我們當下不了解我們的實相,不了解我們的明照,所以因為這個實相的道理就是我們回光反照,審察自己,當下即是實相。
所以若没除這些迷執,永遠都被這個無明白,迷失自己,而你若能夠迴光返照的話,可以說當下即是明照,所以我們若極力來理用,用這個理智來審察自己,用這個心地下功夫的話,用這個三觀妙用,永遠不會來迷失自己,當下呢!漸用,能夠回光反照,審察自己,所以我們的真心自然就顯現。
這個迷與悟的差別,所以迷謂之凡夫,這個十二因緣的流轉,悟呢!即是滅這個無明,即是還滅,明證到本來的,所以當下呢!我們能夠三觀妙用,回光反照,當下即是我們的明照,所以凡夫都是失去我們自己,迷失自己,循這個境,對外被這個虛妄不實,這些萬有來將我們迷亂,所以為了這個物質生活,所以被這個幻化不實的這個物質、錢財、美色、愛慾、名利這些,將我們迷失本來的,所以這個無明白,當體都是我們的迷自己,侮弄自己,這個念頭若起,自然惡業就成就
當下你若能夠了解這個無明就是我們幻化,所以能夠回光反照,當下即是明心見性,即是我們的真心顯現,無迷即真,所以你若没對這個理論圓徹,不能回光反照,審察自己,這樣永遠就迷失自己,所以有這個理論來圓融我們自己,創造我們自己。
所以現在這個三觀妙用就是對我們,找本來面目,啟化我們迷執最大用的一種的工具,真正你若能夠了解這個三觀妙用,這個理論能夠圓徹,能夠轉五蘊成四智,以四智能夠成三德,所以虛妄這些不實,這些一切都是空,這些虛妄不實,這個外境都是緣生緣滅,所以這樣能夠圓徹我們本來的呢!這個就是第一義空的真實的實相。
所以這個值得我們一切,得要大大來研究,對這個三觀妙用若没進而去下功夫,没有辦法,所以一心三觀的妙用不可思議,所以能夠找到我們本來面目,把我們幻化的不實的一切的矛盾能夠頓開,能夠找到本來面目,永遠都不會來輪迴生死,除非做菩薩來遊戲人間,所以這個還滅門呢!就是我們用這個三觀妙用來成立的。
@本文:無無明句,是空流轉十二因緣.....。 一一四頁 01行
.................三世十二因緣表。 一一五頁 16行
所以我們這個無明一句,是我們無明白,所以才在這個流轉這個十二因緣,這個無無明若盡這句呢!能夠通達,所以還滅這個無明呢!是這個真空實相,所以這個空義能夠通達,能夠還滅這個十二因緣,這個都是我們用這個三觀去妙照理用的功夫,若没三觀妙照理用的功夫的話,不能夠達成這個一切的所用,所有一切都是我們的矛盾自己。
你若能夠回光反照,審察自己,了解這個一切的空法,理論若圓徹,自然而然就能夠達取到這個能空之空,所以你若了解這個空,是什麼叫做空?要了解進一步這個空義若不了解,所以把這個空,空得團團轉,有的空亡,而有的空幻,所以有的講到邪見空,所以這個斷滅空極可怕。
空不可解無,真空,這個外是真空妙有,內是能空,能空就是我們的自性,能夠了解這個空相,這個空中就是我們能夠審察這個空相,連這個空相呢!要了解說這都是虛妄不實,這樣的話,就是能空之空。
而連空亦空,一切都是空,空就是我們本來的明照,有照無物,所以能夠了解這個明照都是我們的真空實相,所以這個含義若没通達的話,不能達取到這個真實,而要了解這個真實的話,要進一步去三觀妙用,自己體會自己,審察自己,能夠審察這個般若妙慧,才能夠起出這個真實的辨別,理用若没到那裡不能圓通這個真空實義,所以這個真空義若没入的話,學佛絕對不會成就。
所以這個真空義就是我們本來的般若,而本來的般若是本具的性德,般若是我們的真空實相中所現的一種的理用,般若的妙慧就是我們圓徹一切,所以能夠圓徹宇宙人生萬徹,才是真實的般若,所以這個真空實義就是能夠圓徹宇宙人生萬徹,這個才是真正真空義,若没這樣不是真正能夠破除一切的我執與無明。
所以因為我們有這個三觀妙用,才能夠破除這個我執與法執,没破除這個我執與法執的話,不能破除無明,所以用這個三觀妙用破除一切的迷執,所以能夠去審察自己,了解自己,所以能夠破這些一切的矛盾,所以這個無明若頓開,這個呢!就是這個一切的矛盾就除掉。
所以這個無明要斷的話,要用這個三觀妙用,要審察自己,找自己,你若没回光反照。
(第38卷完)
---第39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