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心經總目錄 心經71講目錄

---第38講---


《卷39 台南開心法師》──心經71卷
【一一四頁 03行─→一一七頁 11行】
[mp3-39A]
他就蒙蔽自己,對這個事體上去迷執,迷執外塵的話,永遠就把在十二因緣流轉不息,在生死輪迴。

所以這個呢!以十二因緣來講的話,在這四諦的法呢!就是這個苦、集二道,所以被這個苦集來一切的迷執自己,苦就是果,集就是因,集就是被這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而來妄取,造這個十二因緣。

所以四諦法呢!苦諦就是三苦、八苦、無量苦這些苦,種種的苦,這個苦的因就是這個集,而集諦呢!就是無故被這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來將我們迷執,所以這個生死就是這個苦、集二諦,你若能夠三觀妙用,回光反照,審察自己,這個就是道諦,聖者是這個道諦圓徹,能夠三觀妙用,對這個苦、集二諦,諦理能夠分發,能夠理用,圓徹一切的事實,這是聖者的妙用。

所以,不過我們現在要學的呢!要了解這個真實的理論,所以這個真實的名詞上,都是我們的差別,我說的是假,不過你們的差別,若没這個審察真實,我說多少都是假,名詞上不是真,要啟開我們的智慧,能夠通審察我們自己,認識這個事實,理論有圓徹,我所講的這些名詞你能夠顯你的真實,所以自己的自性若没顯這個實相,不能夠了解這個一切的真實的差別。

所以因為我們迷呢!是無明,你若悟就是這個事理上能夠圓徹,圓徹是我們的自性通達,可比說,我說糖甜,是一個假設這個名相,假使說對日本人,或對外國人來講的話,要怎麼甜都没有辦法,因為理論不合,同時不具足相應,這個語言不配合,這樣不通,可比說,我說糖甜是我們台灣人能夠了解,所以這種語言呢!是我們通達才能通的,但是呢!我說糖甜,你們若没吃到糖,要怎麼甜呢?依然没有辦法,依然得你們有去吃到糖才會甜,所以我說的語言你們若不能了解,怎麼說都是假的,没有辦法。

所以這個性質我們要了解到,一切得我們有通達到那裡,我講了,你們才能夠了解到那裡,你們若没通達不能了解到那裡,所以佛有云:「」一音演暢,隨類各解脫」,祂一個聲音來講,各人的體會不同,各人的理解不同,所以有的聽一句,了解通達能夠上百句、上萬句,有的一句都不了解,有的一句了解一句,有的一句了解幾十句,所以這個因緣不相同,同時不能一項的語言,不能都全用通達。

所以,我們現在過去這個四諦法,會再漸漸開拓這個四諦的這個真實,所以這個我們的體用都是我們的道諦,所以這個道諦就是化三觀妙用,化三十七道品,所以這個般若的才能夠明現,若没有三觀的理論,没有辦法圓徹一切。

所以這個實際呢!我們能夠妙用,這個無明、行、愛、取、有,這個都是這個集諦,因為這個無明與行、愛取有這些,都是矛盾自己,侮弄自己,蹧踏自己,所以這個在這個集諦,這個就是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這四科。

再來這個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這七支,這個合在苦諦,因為這個名色在胎獄與六入,這個都在胎獄的苦惱,接觸這個外塵,生當下也很苦,還來受這個環境種種,這個都是我們的苦惱,生也苦,老死也苦,這個都是我們的苦諦。

所以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這七支,這苦諦,無明、行、愛、取、有這謂之集諦,所集的因來感果,這個就是苦諦與集諦這個由來。

我們能夠三觀妙用,了徹這個因緣,能夠通審察自己,這個就是智慧,有這個智慧,這個是道諦,有觀的因,有這個三觀妙用的因緣成立,這個智慧自然就能夠啟開。

所以這個十二支的因緣,都是我們這個滅諦來滅的,因為你有這個理智能夠三觀妙用,啟開我們本來面目,自然而然就滅這個十二因緣的生死,所以這個就是滅諦。

所以這個流轉門是這苦、集二諦來流轉,還滅是我們這個道與滅這二諦來成就,所以用這個三觀妙用就是在啟開我們本來,把我們這些迷執能夠展開,能夠妙用,所以這個理論若没圓徹,不能還滅這個生死。

所以這個重要的話就是說,我們若没把這個一切的思想來還滅,無明若没滅的話,永遠就在生死,把這個無明若滅,一切生死就圓斷,所以這個我們就應當了解這個生的由來,就是這個十二支的流轉,而現在呢!我們就是了解這個還滅,用這個三觀妙用,用這個道滅集苦,道滅集苦,所以這個三觀妙用理論圓徹,自然就滅這個十二因緣,這個集諦,五蘊、十二入、十八界這個與十二因緣就全滅,既然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全滅,哪裡有苦諦通講呢?

所以眾生就迷,謂之流轉門的生死,聖者就是能夠三觀妙用,還滅道滅集苦,所以凡夫就是苦集滅道,聖者就是道滅集苦,這個要了解。

所以我們合釋起來講,真空實相呢!這是理體上,這個理體上若没圓徹不能究竟清淨解脫,所以這個清淨解脫就是我們理體圓融,了解這個真空實相,這些道理能夠實證去圓徹,能夠真實深入去實用,要有這個信解行證,若没信解行證的話,不能解脫這個一切,所以得有要這個信解行證才能夠究竟解脫。

所以這個凡夫就是沉流這個苦海,迷失自己,在這個流轉生死的當中不能明白,所以被這個無明的環轉,而將你轉得團團轉,所以在像這個車輪,這樣永遠都在轉,再怎麼轉都不能出這個筐外,所以凡夫就是被這個十二因緣將你流轉生死,永遠都不能解脫這個生死,所以聖者呢!能夠了解這個三觀妙用,所以才能夠來還滅這個十二因緣,因為這個十二因緣能夠還滅,就是我們生死滅。

所以因為十二因緣呢!要了解這個因與緣的成立,所以這個緣起論若不了解的話,永遠就被這個外的這個一切的這個塵著,將我們矛盾,所以迷自己,侮弄自己。

所以不能了解這個緣起啊!所以因為這個才被這個的迷執,所以萬項的事體,一切都緣生緣滅,非但說外的事體呢!連我們這個身體也是緣生緣滅,生老病死在矛盾。

所以由這個因緣法,你得要明白,所以一切的法都是我們的空想,萬法唯心,一切都是我們的思想的起造,想好想壞,也是我們的思想,所以我們的三觀妙用也是我們的思想正確,所以倘無這個真實的妙用的話,不能啟開我們的迷執,不能頓開我們的矛盾,所以既然是没頓開我們的迷執,永遠就在生死。

所以用這個實際的三觀妙用能夠通去圓融,自性若顯現,既然是自性通達,無明就永斷,無明倘若永斷的話,生死就永斷了。

所以既然你若能夠滅這個無明的話,自然而然,哪裡有生死可講?所以我們才叫做:「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個就是說,既然無明若滅,以及這個老死就滅,所以才無無明,這樣就是無這個無明,這樣能夠三觀妙用,既然無這個無明,無無明若盡,這個生死就斷。

所以我們後面有這個十二因緣表,我們去看,所以三世十二因緣表,這個我們要了解過去二支就是因,過去二支的因就是無明與行,所以這個無始以來呢!是一念不覺,三細起六粗,障蔽真心,所以障蔽到我們的真心呢!行使一切的迷執,所以就是去對這個外造殺盜淫,因為這個行就是我們自己不知不覺,所以不了解自己,才會妄造這個一切的矛盾,所以才有這個業的因,既然有這個無明與行這二支的話,這個後面的煩惱一定就成立。

再來呢!有這個現在五支果,現在五支呢,就是我們識心來投胎,識、名色、六入、觸、受這五支就是我們現在的苦的果,因為有這個業識有種種的這個矛盾的因緣,所以這個業識的牽引的話,才會去投胎,所以投胎這個名色,這個識心是名,精血是色,所以有我們這個精,有這個心,我們的識心來投胎,這個精血就有這個,成立這個物質。

所以既然有這個物質成立,有一塊肉來成立,自然就分作腳、手、頭,既有這個頭、有這個腳手的話,自然這個五臟六腑與這個眼耳鼻舌身就一切就成就,所以這個六入若成就的話,自然就有這個接觸,所以在這個胎內這個當中,受這個胎獄的苦楚。

再來!接觸謂之生,出世就是這個根塵和合,這樣名謂之觸,所以這個隨生的當中,這樣就有這個苦惱,生也苦,再來呢!這個感受,對這個境的分別,所以富有的,生出來的嬰孩就很好命,貧窮人生出來的嬰孩就很命苦,你看有的鄉下人以前貧窮,若要做事,夫妻也得要去挖土種種,而嬰兒背著難挖,就有的挖個土坑讓他坐,有的放任他在那裡爬,拉屎也這樣抓,拉尿也這樣揉,很可憐,所以這個識、名色、六入、觸、受,這個就是苦道。

再來呢!有這三支愛、取、有,這個就是造業,所以以愛來對境的起貪瞋癡,這個貪瞋癡,所以都是我們的對外境,所以妄取這個外塵,這個念頭的愛念,一念的貪瞋癡,這樣自然而然這個身體就會去妄取,這個妄取都是我們的慾望的展開,就是我們追求這個我,達取到我這個目的,所以倘無這個我的目的,不放過他,所以都是我們的慾望,所以有呢!就是因,這個妄取一切的矛盾,所以失去我們自己,迷失自己,所妄取的因,這樣就是我們的業力的成就。

所以這個愛、取、有這三支呢!就是我們的業識,所以這個業識就是前的行,現在就是叫做愛取有,而前的行也是這種愛取有,所以這都是因,有因呢!難免有果,所以有這個因的造孽,難免會再牽識入胞胎,所以這個苦道難免會再成。

所以有這個愛取有的因,難免後面再有這個生、老死這二支,所以未來這二支呢!就是我們感受的苦果,生!所以這個生,會來生就是前的無明與行,而前的無明與行呢!就是這個愛取有成立,這個因,有這個因來感果來生的話,難免就再接觸這個外塵,感受這個一切的果報,所以這個苦惱都是我們前的業因來生,有這個身體才有這個苦報,所以後壁面所依這個體才再來老,又來死。

所以既然有這個生與這個有這個死的話,這都是我們的迷執自己,侮弄自己,所以這十二支因緣呢!就是要了解這個煩惱才來造業,是怎麼煩惱呢?就是無明白自己,為這個物質精神才會起無明煩惱,所以既無明煩惱的話,自然就去行這個業力,愛取有去造業、去行使,所以這個業力的牽引的話,才會生這個生死的輪迴,所以這個苦道就是我們的業力牽引,才有這個苦惱的眾生。

所以這十二支因緣,就是我們無明行使一切的矛盾造業,成立這個苦楚自己,所以自己侮弄自己,蹧踏自己,這個苦惱成這個業道,有這個業道,成這個苦道,所以就是叫做惑、業、苦這三支。

@本文:己二:破聲聞四諦法............。 一一六頁 01行
    ..度後就没有了嗎?這是講不通的。 一一六頁 16行


現在,我們來這個,再過來這個「無苦集滅道」,這字無字呢!後面我們這個「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這個承上起下才來講這個無的原理,現在這裡無就是聖者的這個道滅集苦,所以才說無,因為這個四諦呢!就是真,真實,諦呢!諦就是認識事實,所以這個現在,要了解說無苦集滅道,這個就是空四諦法,不過道理上呢!要了解這個四諦真相,那麼凡夫不能隨時來滅這個四諦,得要以四諦來運用,若無四諦的話,不能悟道。

所以四諦是真理,依這四諦法能夠修證,可以說能夠凡夫的當中,能夠解脫這個生死,入這個聖者,所以才叫做四聖諦,所以這個四諦法呢!你若能夠初悟,當下修這個四諦法,能夠證這個聲聞境,因為這個聲聞就是說,佛教中的這個小乘的聖者,雖是說小乘的聖者呢!依然了解這個因緣和合,所以因為了解這個因緣生緣滅,所以聞佛的教理能夠開悟,能夠離苦得樂,這樣的話,叫做聲聞。

所以這個聖者究竟是悟什麼?這個聲聞境就是受了這個佛陀的開示,了解這個一切的生死,三界就像火宅般,一切在這個生死輪迴無限,所以因為這個苦是我們自己迷,來追逐,所以才把這個苦諦呢!來教我們開拓對這個苦的道理。
[mp3-39B]
同時能夠知道我們這個苦的根本,都是由這個貪瞋癡來造成,追求這個貪瞋癡呢!所以迷失自己,所以因為迷失自己呢!認這個身體叫做真我,所以這個貪瞋癡就是我們內在的這個迷茫執著,執這個身體謂之我,( B面 )……對外取著,所以貪瞋癡就是我們的意念對外取著,這個身難免才會去造殺盜淫,嘴才有這個惡口、兩舌、妄語、綺語,所以這個就是我們不明白,這些惡業都是我們的集諦來成的。

所以由這個集諦呢!所以就是我們有這個貪瞋癡,這個妄念,所以這個妄念起的因,造就一切的矛盾,所以一切都是我們的殺盜淫的業力,生出一切的苦惱,所以貪瞋癡若滅的話,就無這個苦惱可以說,所以若滅除貪瞋癡的話,當下自然就能夠解脫。

所以我們現在在妙用,就是了解這個一切,觀察我們的心念,把我們這個貪瞋癡若能夠斷除的話,這樣就是滅集無苦,滅集無苦,所以能夠滅這個集,自然哪裡有這個苦惱可說呢?所以我們有需要這個理論圓徹,把這個貪瞋癡來滅,苦惱就滅。

不光是苦惱滅呢!要必須圓徹這個道理,所以若没修道的話,理論不能圓徹,倘無這些種種的道理,不能圓徹一切,所以這個道諦值得我們研究,所以這個道諦就是能夠回光反照,以這個三觀妙用,自己來審察自己,而來了解自己,創造自己,所以這個道諦能夠轉三觀妙用,轉三十七道品來用這個道滅集苦,所以這個是聖者來修的境界。

所以此時有一個問題呢!我們不可不了解,我們能夠聽佛說法,有這個四諦的道理,所以能夠來開悟呢!這個是眾生的榮幸,所以有這些四諦理論呢!我們才能夠成立這個聲聞,這樣能夠入這個緣覺,所以這個四諦的理論呢!是當時佛在世,這在鹿野苑初轉法輪,就用這個四諦進而去三轉法輪,說法度五比丘,這個當時呢!佛用這個四諦轉法輪,在鹿野苑度五比丘後,再來就用這個四聖諦,轉四轉四聖諦,這個後面三轉法輪與四轉四聖諦都會講很清楚,因為佛四十九年所有的說法呢!没離開這個四諦真理。

所以這個諦呢!只有四諦、三諦、二諦,四諦就是苦集滅道,三諦就是道轉來三觀妙用,叫做三諦理,二諦呢!就是真俗二諦,就是我們對外與內心,外是假,內是空,所以外的假叫做俗諦,內的真空實相叫做真諦,所以所有的諦呢!只有四諦、三諦、二諦,以外就不可講諦了。

那麼這個四諦的法是佛講的,現在佛滅後呢!不就没有辦法?無佛來說法,而我們難道就不能修?因為我們現在呢!有這個佛的遺教有這些文字,有人在說法,這樣呢!有這些經典種種,我們若能夠去研究,所以依然同體,就像佛說法一樣。

我們依這個言教能夠了解我們自己,所以有這些佛法得以來將我們開導呢!我們現在若能夠去回光反照,審察自己,能夠覺悟自己,所以從這個四諦的真理呢!去了解的話,當下呢!就是聖者,最差勁還再有聲聞境,所以聲聞也是聖者。

所以我們這個六道就是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六道就是苦惱的眾生,再來呢!四聖,四聖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四聖,所以四聖合六道呢!剛好總共剛好十法界。

所以要做聖者,也唯有現在我們此時,能夠親聽到這個佛法,雖然說現在無佛,我們能夠來聽到這個佛法,也是能夠通圓徹一切,所以以前有佛在說法,不是說一定得佛來說法我們才能夠深入,現在無佛的時代,不過這個佛法還未滅,你有這個經典呢!就是佛的存在,所以我們這個三乘的聖者呢!都是佛在世那當時來說法、來度化。

三乘聖者就是說,就是說這個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這個三乘的聖者都是佛在世來度脫的,不過滅度後,尚還有這些經典呢!可是我們若要來研究,能夠通徹這些理論的話,依然同等,無佛在世,我們也是能夠成這個三乘的聖者

你倘深深要研究的話,最差勁也還有聲聞境,所以最好就能夠做菩薩,最低也得要成緣覺,這樣才是達取目的,所以這個學佛呢!你若深入這個四諦,你若能夠親身去體會,能夠通把這個四諦轉法輪的話,當下就是聖者,這個就是我們值得我們研究的這個四諦,苦集滅道這個就是我們要深深來研究,才能夠成就。

@本文:【分釋】一、苦諦:苦是逼迫性,..。 一一七頁 01行
    ..隨時有天災人禍,死後有地獄鬼畜。 一一七頁 07行


現在,我們來分釋、分得開,一段一段,我們由這個第一這個苦諦,這個苦呢!苦是我們逼迫性的,因為我們矛盾自己,侮弄一切的矛盾,這個是我們的愚癡,眾苦無邊,回頭是岸,所以這個逼迫就是我們自己身心不安然,自己逼迫,所以一切的苦惱都是我們的思想顛倒夢想執著這些,所以這個苦的因是集諦,現在苦分作這個,怎麼會痛苦?因為我們的身心,種種的苦楚都是我們的這個矛盾,所以叫做逼迫性的苦。

所以法華經有云:「三界無安,眾苦充滿」,這個三界,三界就是說欲界、色界、無色界,所以這都是不平安,因為天界依然會墮落,你在這個天界的樂,無非是暫時的樂,福若盡墮落下來依然眾苦無邊,所以眾生呢!都是在這個六道在輪迴苦楚,所以三界無安,眾苦充滿。

因為這個一切都是我們的迷失自己,所以這個苦惱呢!有很多種,我們舉一個例,依這五種來講。

第一就是說,依這個自身的方面,我們這個身體就是生的苦惱,而難免有這個身體呢!難免有這個病,有這個病,後面有這個老與死,所以這個身體,受這個因緣的牽引,所以這個外界的這個因緣,依這個因緣來勞磨,磨折我們的這個身,苦楚我們這個身體去勞磨動作,做工作,所以受這個環境,因為這個肢節,為了要吃,而疲勞無所不至,將這個身體得去操煩、得去做,若没去做的話,没得吃,所以你即使殘廢依然也是,像說有的貧窮人到六七十歲,人家有的就躺在床上,他也得再一輛車子再去裝貨,再去賣東西,種種,再去拖磨,所以這個身體來講,有這個生老病死,以上這個身體的飢餓,與這個拖磨,這些苦。

現在第二,依我們這個心,對我們內心的方面,受到這個貪瞋癡慢癡,與這個嫉妒,所以怨恨,所以受到這些憂思苦惱,所以這個痛苦萬分,我們這個身心不能安然,所以都是我們這個貪瞋癡,所以會憂思苦惱就是我們受這個外塵的染著,內心呢!這個身心不能安然,對外生出這個貪瞋癡,而生出這個癡妒與怨恨,所以受這些磨折,憂思苦惱,這就是我們的身心最第一為難,在這個世間的過程的磨折。

第三呢!依這個外境的方面,對外呢!你即使怎麼無事,有時候水災、火災、風災,這個水、火、雷、電的叫做厄,有這個這些災厄的苦楚,再來呢!黑寒雪凍,不然就熱,受這些風雨的這個襲擊,這都是我們對外來的痛苦,因為這個一切呢!都是有這些災患,所以因為這個災犯呢!不光是風災、水災、火災,以外呢!還有虎狼豹彪與這些蛇蝎,這些毒害,所以有這些危險,種種的苦惱,所以這個都是依這個環境,而這個一切都是這個自然的災禍,與這個虎狼豹彪都是我們所有的苦。

第四就是說依這個人事問題,因為人與人的當中,難免嫉妒冤家打架,以及這個刀兵與這個土匪種種的侮辱,所以受這些冒害呢!都是我們壓迫我們的身心,所以這些都是我們自己威脅,所以這些一切都是我們的業力,所有的牽引呢!這個恩怨仇殺,這都是我們的嫉妒起因

譬如說,這個一個人呢!愛一項東西不能到手,這個東西被人將我們拿去,我們的怨恨就起,瞋恨心就重,所以會仇殺都是這個,可比說男女之間,那個失戀,愛不能到手,所以精神就失態,所以種種的苦楚,尤其是我們若去做不對,受到警察來將我們抓、監禁種種,這個一切都是我們的,對我們來憂亂。

所以由這個內心的妄亂,以及這個外患來惹起,因為我們一切愛不能到手,生出嫉妒,而有這些仇恨,種種的妒忌,所以愛不到生嫉妒,這個內心自然就生出這個亂性,對外才能夠犯這些殺盜淫,種種的這個外患,所以這個我們內若没亂,外就不會去做錯誤,雖然說你不會做錯誤,不過這些刀兵劍厄,這個依然是很可憐、

譬如說,以前日本與叫做我們這個第二回的世界大戰,若像我們的年歲都躲這個防空壕,聽一個飛機聲就嚇得要命,躲得無處藏,所以身心都未安然,極苦楚,所以這叫做內亂外患,依這個人事問題來叫做苦楚。

第五呢!這個死後有種種這些惡趣,譬如說你生前所作所為的惡孽,死了以後呢!難免墮落這個三惡道,殺一隻雞得要出生做一隻雞,殺一隻鴨得要出生做一隻鴨,所以我們的造殺成就這個,來生出這個畜生界,我們若造惡業,墮落這個地獄

所以這個種種的苦楚,所以這個老死都是我們的憂患的心,因為這個憂患的心就是我們前的貪瞋癡,所惹的一切的這個業力,難免呢!有去造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這些一切的這個,這個精神物質去創造的這個一切的矛盾,這就是我們自己憂患的心去造一切的迷執,所造的呢!才會來死後墮這個三惡道,所以這個都是我們的憂心苦惱,隨時擔心這個天災人禍,死後地獄餓鬼,種種的苦楚。

所以這個苦是無限苦,這是我們現在呢!所了解的有這五種的苦。

@本文:以上依自身和內心所受的苦......。 一一七頁 08行
    ..........於是便找出了一個集來。 一一七頁 12行


我們前對這個第一苦的,這個苦諦,這個苦諦的當中,有逼迫的苦,因為這個三界如火宅,眾生都是怨家,眾苦無邊,叫做逼迫的苦,再來依內心這方面呢!依貪瞋癡疑慢,種種這些嫉妒、怨恨的苦,所以依這個外界呢!因為這個冷熱風寒,種種風雨,這個水火雷電,種種的外面這方面呢!這個瘟疫災難,虎狼豹彪蛇這些,受這些所攻擊的苦。

第四依這個人事問題,刀兵賊盜,種種,受人侮辱與這些一切的壓迫,所以這個怨恨仇殺,種種的妒忌,而且有這個刀兵劍厄種種,這些匪賊種種的苦惱。

五呢!有這個生老病,這個依這個身體一切的可憐,所以有的全身體所纏身的惡疾,這個一切的苦惱,所以生老病死,有這些種種天災禍患的生死苦。

所以以上就是說,我們自身這個內心所受的呢!一切的苦惱就是說,我們這個內心,依這個心理狀態,對外境所接受的呢!自己無非造成這個苦楚,一切的迷失、矛盾,所以有這些人事問題。

總而言之,這個環境,這個金錢叫做運用與一切這個所犯的這個範圍,所受的一切,都是這個人事問題,所以種種的苦惱,為了這個生活,種種物質生活與我們的精神生活,所以起出這個五濁惡世的這個當中,所受的一切,無論正報與依報都有。

所受的正報是說我們這個身體生老病死,所以這個就是我們的正報,這個依報呢!是我們這個一切的國土與一切的外境,就是都我們的壓迫,受這些環境的壓迫,種種的苦楚,這是我們人生,一輩子的束縳與這些種種的危險,這些痛苦呢!無常,所以呢!這個叫做苦諦。

所以我們這個人生的過程呢!不出了這個依、正二報的苦楚,所以這個我們要來設法取消這個一切的苦惱,來追證到這個一切的這個快樂,因為人生的過程呢!理論若不圓徹,這個身心不安然,種種都是我們的自己的自性壓迫,迷執外塵,痛苦無邊。

所以我們若没追求這個真理的話,永遠在這個心理狀態的變化,與這個外境的壓迫,所以為了這個追求目的,種種,所以要了解這個苦的來源是由什麼而起呢?所以都受這個五蘊的驅使。
(第39卷完)

---第40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