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心經總目錄 心經71講目錄
---第40講---
《卷41 台南開心法師》──心經71卷
【一一九頁 06行─→一二○頁 15行】
[mp3-41A]
因為這個小,而這個命就短,像我們這個蚊蟲,生命就較短。
所以一切都是我們的迷茫執著,依現實的造業,譬如說下三惡道,地獄的苦楚,而有的是叫做這個牲類的苦楚,這個蟲蚊,或這個獸類,這些都是迷執,來悾生憨死去投胎的,再來!我們一切的矛盾就是我們做人没修習,太過分浪費丟掉,能吃的也不吃,也不給人,將之浪費丟掉,這種呢!會下去這個餓鬼,所以這個三惡道依然是我們的迷失自己,自己矛盾創造,生這個三惡道。
植物是我們的憨憨矛盾迷茫去投的,所以這個草木依然有生命,而有生命是怎麼我們這個菜能夠吃?所以我們因為了解這個無覺性,雖是說將其摘起來會死,對!它卻没感覺難過,依然還茫茫迷迷,糊裡糊塗,因為那像我們剛出生嬰兒没多久,没感覺,譬如說這個樹木,生命較長、較久,這個大樹依然會成精,所以它的意性一久的話,會通達,所以這個樹木呢!它那生命很長,所以這個依然含藏在眾生之內,眾緣而生。
而我們這個會活動的東西叫做有情,有情物有感情,你即使蚊蟲都有感情,所以種種的畜牲,依然有感情,所以叫做有情的動物,所以在這個人道中要了解到,修好修壞都是我們一心,我們若造善緣,能夠上天界,所以能夠修證這個福報,天界是有樂無苦,你若糊塗修往阿修羅道去,依然是善道,執著爭鬥,這依然也是苦楚,所以在這個人道不曉得修行,能夠卻不修來講呢!實在是極可憐,有這個身體没多久的當中,有這個四諦的道理這麼好,不曉得修證的話,有夠冤枉。
所以把這個道諦,就是我們修養問題,證理問題,所以若對這個修道的方面,能夠直取,能夠超出三界,能夠解脫這個生死,能夠達到宇宙人生萬徹,能夠究竟到佛的境界,這個是真正修養問題,若没修養不能達取這個目的。
所以後面有這個四諦的表,這個苦諦就是生死,由這個集的結果,所以這個現實境呢!就是我們由這個集諦來造惡業,倘無我們這個業力的牽引,不會去造這個苦的因,所以無始無明以來,這個惡感都是我們的業惑,所以這個脅迫我們這個一切的身心,就是迷茫執著,這個都是我們的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的驅使造業的。
所以無始以來,都是我們由這個苦集二諦,所以我們現在這個現實依然是苦集二諦,苦就是人生問題,心思顛倒去集來的,所以這個緣起就是集的問題,所以對外這個緣起不明白,妄取一切的業力,才生出這個苦諦。
這個滅諦呢!就是涅槃修道的目標,由這個理想的道理呢!有這個道諦的法門,有這個斷證的工夫來滅一切的苦惱,這個就是理想界,所以滅呢!這個滅諦就是證悟的問題,而要證悟的問題,得要從這個道諦的修養起用,用這個三觀妙用與我們的聖德三十七道品的修性,所以若有這樣修養的話,才能達取到這個一切離苦得樂,能夠解脫生死的目標,能夠自利利他與圓證這個宇宙人生萬徹,能夠到究竟佛的境界。
這個就是四諦的大道理,所以叫做真,真實,真就是我們的審察,所以這個諦就是我們的審察真實,一絲都無矛盾才叫做諦,所以這個諦就是我們真實的道理,這就是究竟的,這個四諦的問題就是這樣。
@本文:綜觀世出世間一切諸法,..........。 一一九頁 06行
..........,道為能顯,滅為所顯)。 一一九頁 15行
現在我們綜合這個苦集滅諦,我們得要觀察這個世間一切,要怎麼出世間一切的這個法門,都是這個苦集二諦,因為迷這個苦集二諦,這個因果二字,所以倘無因就無果,這個果不離因,無因不能感果,譬如說倘没一顆種子的因來種、來哉入土,不能生一棵樹,不能結實、不能成果,所以有這個種子的因才有結實的果。
我們現在這個四諦來講呢!集諦就是因,苦諦就是果,道諦就是因,滅諦就是果,所以有這個道的因,才能滅的果,所以有這個能滅的因來滅這個集,集就是因,有這個能滅的因,滅這個因,自然就無果,所以這個集是我們的苦的因,苦就是集的果,道是滅的因,滅就是道的果。
所以就是有這個妄執,念念這個貪瞋癡,所以來招感這個生死的苦果,所以倘没來精修這個道理的話,理論若没圓徹,這個修證的因就是有這個理論的修證的因,才能夠安立涅槃的寂滅的果證,因為這個修道的法,就是我們修成我們的這個自性,自己自性通達,當然呢!哪裡有這個生死苦海呢?自性若通達,永離一切的生死,這個就是我們的修證的寂滅果。
所以苦是眾生的迷惑這個業報,這個是三界生死苦海,不光是人生,三界就是說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個謂之三界,欲界呢!這個上帝以及到四王天,這都欲界天,以及我們人類與我們這些三惡道一切都是欲界天,所以天界這個天人依然是淫欲,所以人類也是相同,所以地獄也是有夫妻,你即使餓鬼界也是有夫妻,你即使這些叫做那蟲類鳥隻,與這些獸類一切就都有感情,就是這個愛欲,這叫做欲界天。
再來色界天呢:色界天就是仙人所住的,所以色界的人就是理論,有這些道理,種種的道理的修證,離欲無苦,這就是仙界的方面,無色界他是定力,能夠到非想非非想天,這都是修性,所證的結果,這還是三界內的眾生,因為你到無色界,讓你到非想非非天,依然有出定的一日,讓你最久八萬四千劫來講,依然有一天會出定,所以你若出定的話,依然墮落,照業感,他的前的業,因為現量上是他前的修證所得,不過以前呢!尚還有那業力,無始以來的業力,他的牽引呢!有的往地獄,有的往餓鬼,有的往畜生,有的往人類,所以不一定。
所以三界的生死依然是苦惱,眾苦無邊,所以這是集的眾生安立起用的業惑,所以「三界如火宅,眾生都是冤家」,互相都是殘殺,互相都是苦惱。
所以三界的生死苦因呢!由我們這個無明造業,所以了解這個無明造業都是我們的無明白,自己矛盾自己,就是我們的心迷故!謂之凡夫,所以若要能夠滅除這個三界煩惱生死的話,得要聖者所修證的真理才能夠出這個世間,跳出這個三界,所以所證的呢!都是能夠了徹,能夠解悟一切的苦楚,所以出這個世間樂。
所以要這個世間樂,當下呢!要了解這個道諦,所以道滅二諦呢!就是出世間,出三界的無漏因果,所以這個滅道二諦呢!就是樂因樂果,那麼這個道諦是我們屬我們悟的方面,悟出這個真理能夠解脫,所以苦的方面是在這個集,苦集二諦呢!是我們安立無明造業,也是我們的如意,尤其是懂道理不曉得去修證,這最可憐。
雖然說理論有圓徹,你没去修證,這樣依然没有辦法解脫,所以有這個道諦的話,要可證性,要親證,信解行證,没去實行的話,不能親證,要實行這個道諦的話,事實是難行之行,難忍之忍,所以人家做不到,我們能夠做,人家不懂我們要懂,人家做不到我們在做,這樣的話,才能夠生出這個聖者,所以能吃得苦中苦,才達取生得人上人,若没吃得苦中苦,不能生得人上人。
所以我們學佛呢!當下就無苦,怎麼說無苦呢?因為超越世間的理論,所以我們這個道理是超越世間法,什麼超越呢?因為我們的理論當下就無苦,因為我們的了解我們的身心不安然造業的,當下往我們這個心地去下功夫,自己審察自己,了解自己,創造自己,哪裡有苦可講呢?
所以你若能夠三觀妙用去審察自己,親證這個事實,當下就解脫,哪裡須得吃苦呢?無苦,所以叫做無苦集滅,所以一切都是我們的涵養,這個就是修道的方面。
所以我們這個道諦會滅這個世間的無漏因,所以這個無漏就是我們的修心,修我們的心與修我們的身,心若没修,身就不能安立,心若修,身就没辦法,自然,所以船若入港就隨彎,這個我們的心若直,我們的行證就直,所以若没解悟,所以要解悟得要用這個三觀妙用,回光反照,所以這個就是我們修證的目標。
尤其是這個苦集二諦,我們了解這個集的因,所以是我們所悟的法門,就是了解這個集諦,尤其是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這些來造就,所以苦集二諦,我們理論若圓徹,同時就能夠拔苦。
所以凡夫迷故,成這個眾生,眾生我剛才有講過,包含這個草木一切都是眾生,都是緣生緣滅,受這個因緣的支配,苦楚自己,侮弄自己,蹧踏自己,在輪迴生死不息,所以凡夫就是悾生憨死,迷迷糊糊,由這個苦集這二諦。
聖者悟出這個一切的道理,理論圓徹,能夠圓證事實,能夠寂滅無苦,所以找本來面目就是寂照無礙,所以叫做寂滅一切的苦惱,這樣叫做樂因樂果。
所以前這個苦集就是生死的因源,由這個苦集二諦,能生萬惡、創造萬苦,這都是我們迷心所生的,我們若能夠回光反照,審察自己,了解這個妄心現前,我們的自性顯現,顯出這個明照,這個明照了徹悟道,這是我們的回光反照,審察真實。
所以這個道就是我們的三觀妙用,有這個聖德的連帶,所以有這個理性能夠寂滅,所以這個人人本具的自性呢!是我們迷故,由這個貪瞋癡,成立這個集苦之苦,所以這個貪瞋癡的禍患,我們就是用這個道諦來破我們這個迷執,顯我們的本來面目,能生這個一切的這個萬善,造就一切的這個安樂。
所以這個道諦就是顯我們的真理妙用,所滅的就是集苦,所以道滅集苦若没有道不能來滅集,而不能滅集,有集就是成苦,所以滅集就無苦,所以道滅集苦,這個我們得要了解來深入、來研究、來真修,自然就會到那個境界。
@本文:四諦若照順序來說,應該先因後果.。 一一九頁 16行
...一種善巧方便,是很值得效法的。 一二○頁 04行
現在我們這個四諦苦集滅道,若照順序來講的話,應該得要先因後果,為什麼會没從因先講呢?因為這個道理上,眾生若不了解苦,不會去找這個因,所以這個因源我們都是迷茫執著,自己的不對不了解,到那時候,苦吃到才來「早知如此」一句,所以若要順序就集苦道滅,這樣有這個因,才有這個果
不過我們這個因果都是我們的迷執,迷的方面在先,而這個苦果才來在叫苦連天一句「早知如此」,所以佛陀是為這個道理,要順序的話,所以才由這個果,若没讓你了解苦的話,你不會找因,所以由這個理由才用這個苦先說。
所以我們學佛最難就是這個因果可怕,都是不知因,而這個果報上才來在「早知如此」,不甘心,所以用這個因來感果,所以讓你了解這個果報。
,( B面 )……, 求這個因較容易,所以先從這個苦讓你了解,讓你厭離,讓你討厭這個苦,才能夠找這個業因。
[mp3-41B]
所以要斷集,繼續才又跟你開示這個涅槃的這個滅道,所以這個讓我們能夠欣賞這個道理來修證,所以既然你知道這個苦惱由集而產生,要滅這個一切的苦惱,倘無這些種種的理論,所以不能通開導我們的迷執。
所以用這個道諦讓我們解悟來修持,所以這個意思呢!我們要了解到佛陀的這個願力要啟化眾生,得種種的機巧方便,對我們的機緣深入,來深入淺出,而來教化。
所以用這個四聖諦,他就用這個果報讓你了徹來找因,所以用這個道諦讓你斷集,所以有了解這個苦楚要斷集,慕這個滅道這二諦來修證,所以佛陀的教化就是說,若没用這個苦來引誘眾生,他没有辦法跳出這個苦海,所以用這個苦諦來引誘,讓你了解這個三苦,所以這個三苦就是逼迫的苦楚,所以逼迫的苦、行苦,三苦就是說逼迫的苦,叫做苦苦、行苦,這三苦逼迫、苦苦、行苦,這就是三界的煩惱眾苦無邊,讓我們小心,能夠引證,善巧方便,用這樣將我們引誘,讓我們入這個道諦,得以去修證的法門,這都是佛陀的苦心的教化。
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道諦的價值,來修證自己,度自己,可別說到這個苦諦來慕滅,所以這個善巧方便讓我們有這個道諦來修證,來道滅集苦,這個教化眾生是佛的一大事因緣的大法門,所以為了眾生的苦惱,種種這個生死苦海,為了生老病死才來示現,要普度眾生,若没用這個四諦法來示現没有辦法,所以佛陀一生的說法不離這個四聖諦教化。
所以這個四聖諦就是佛的基本教義,所以這個諦,只有四諦、三諦、二諦,這個就是說佛陀在鹿野苑初轉法輪就是四聖諦,進而去三轉四聖諦,所以第一個就是示轉,再來勸轉,最後來證轉,從這個四諦法門去開導五比丘能夠解脫,再來才用這個四聖諦四轉四聖諦,這後面能夠又再講,我現在講後面就不用講了。
所以這個四聖諦的法門就是佛的基本教義,這個基本教義若没通達,即使看什麼經都在外,所以門外漢不能了達這個真諦,没入這個真義,這個空義既没入,你怎麼學都在門外漢,所以四聖諦就是真實,佛的教化眾生的最第一基本教義,所以值得我們研究的目標,所以這個就是善巧方便,以小機引大機,這個機緣你若没用這個引誘,没有辦法成就。
所以這部心經呢!你若深入大家都能夠成就,所以心經就是在造就成就者,所以這個心經最大的目標,這個就是佛的基本教義四聖諦這樣。
@本文:以上苦集滅道的道理..............。 一二○頁 05行
......真實徹底明白此理謂之「諦」。 一二○頁 11行
前日講這個四諦已經講完,因為這個苦集滅道的道理呢!為什麼會叫做諦呢?這個諦的真實是什麼?什麼叫做諦?這個意思我們要了解,因為這個含義呢!可以說有二種
第一,可以說叫做審察,而第二可以說真實,所以可以說審察真實,能夠覺知真義,也可以這樣說,所以這個,審察這個一切的真就是我們的真實,我們的內義所通達,因為這個真實是我們一切無虛,是真實,這個真實義,是我們內在的通達,所以這是我們內在所審察,所了解那個真實義叫做諦,諦就是真,可以說真諦,真就是真實無矛盾,所以真實不虛,這個是才可以說真諦,所以可以說我們對這個一切的審察,了解這個四聖諦,所以審察這個真實,真正這個三界的生死啊!都是我們的矛盾而來的,這是真實不虛。
所以這個真實呢!可以說了解一切的世間都是苦,有苦無樂,確確實實,每一人都有苦無樂,即使讓你當皇帝、當乞丐,都是有苦無樂,讓你多富有也是有苦無樂,所以最第一都無事故,有這個身體以上就有苦,有什麼苦呢?最低的限度也得生病死難免,你既然生就是苦,生病心也是苦,死也是苦,所以一切有苦無樂。
雖是說這個人緣間,所有的人呢!都苦樂參半,不過究竟呢!要了解這個真實,讓你多樂,這個時間不會超過三萬日,所以謂之苦諦來講,這個苦諦就是有審察真實這個意思,所以眾生眾苦無邊,大家都是苦。
再來呢!審察這個苦的由來是從哪裡來呢?由我們的貪瞋癡這個造業,所以審察我們這個貪瞋癡來造業是真,所以因為這個一切的業惑都是我們這個生死,難免!避免的,既然你有這個業惑,難免在三界輪迴,生死不息,這個是真實,所以為了這個貪瞋癡的迷執,所以來造成這個永遠生死不息,在三界在輪迴,這樣呢!才叫做集諦。
因為一切的苦惱都是我們來收集,那個執著一定要做的,因為我們會集這些一切矛盾,自己侮弄自己,蹧踏自己的,所以一切的生死苦惱,都是我們的集的原因,所以才叫做集諦。
再來呢!審察這個涅槃,這個的理體,這個涅槃就是涅而不生,槃而不滅,能夠不生不滅就是理體上圓融,是真實能夠斷集而證果這樣,所以這個審察涅槃理體是真實,寂滅為樂,所以永遠離這個生死,這個謂之滅諦,所以因為這個滅的由來,就是我們審察這個理論圓徹才能夠斷這個生死苦惱,所以這個叫做滅諦。
所以這個理性從哪裡來呢?就是我們的審察出世的道理,有種種的道法,種種的理論,所以有種種的理論的話,確確實實能夠通圓徹一切,這個是能夠使讓眾生真實來離苦得樂,這個才叫做道諦,來將之稱呼。
所以這個一切聖者就是了解一切的這個真理,而自己能夠自利,可是呢!不光是自利,能夠能說,所以這個審察是我們自己的自利,所以真實能夠徹證、悟理,圓徹一切,所以自利能夠兼利他。
所以這個每項呢!都是我們自己了解自己,創造自己的,所以這個萬苦也是我們自己侮弄自己,蹧踏自己來的,所以這個無非呢!都是自己的迷與真,所以這個迷呢!就是被這個貪瞋癡的驅使,集一切的苦惱,這個招感生死的由來,都是我們的矛盾自己,蹧踏自己,没審察自己。
所以究竟你若能夠審察自己,了解自己,自然而然就能夠滅苦得樂,當然能夠斷集,證這個好的因,因為我們迷執這個外塵的話,造一切的矛盾,所造的因都是矛盾自己。
所以每項若要斷集的話,要觀察我們的思想,所以我們這個思想的因,所以才來矛盾自己,把我們這個思想的這個因,我們若能夠來審察,能夠轉念,能夠同時來修道法,有這個真理圓徹,所以這個當下就能夠創造自己的樂果。
因為我們若能夠時時來審察自己,了解自己,所以自然呢!能斷惑證真,到了一切這個修行能夠通徹,能夠通去行證,所以這個圓行圓滿,當那時就能夠永了生死,會斷三惑,能夠純證涅槃,這個是真實徹底,來明明白白,所以你若能夠通審察自己,了解自己,徹底真實能夠明理,圓徹一切,這樣去造就好的,而了解一切這個內在,有這個理論圓徹,成這個事實,這個謂之諦,諦就是我們的審察真實,這樣謂之諦。
所以這個就是我們審察自己,了解自己,創造自己,能夠圓悟一切謂之諦,諦就是真,有真實,無矛盾,能夠頓開一切的這個迷執,這是真實的,所以才謂之諦。
@本文:凡夫迷此諦理,不知生死是苦.....。 一二○頁 12行
.....按聲聞所證的果位其階段有四。 一二一頁 12行
所以一般凡夫都是迷失這個道理,因為迷失這個諦理呢!不明白我們的生死由來是怎麼一回事,所以因為這個不明白呢!這樣在這個生死苦海,所以迷迷不能夠覺悟,所以迷在這個苦諦理,執著一切的矛盾,所以苦苦。
所以反過來呢!能夠認識這個苦,能夠了解苦的由來,就是我們迷失自己,所以能夠創造自己,你若迷的話,永遠就是認苦做樂,譬如說,愚癡的人愛喝酒,而酒喝下去天天醉,醜態百出,有的撞得大傷小裂,有的這樣一切的矛盾做很多,這樣說他快樂,在這個醉中他說很快樂,可是若清醒的話,可憐!
所以了解到這個是苦就已經慢了,所以迷的人呢!都是認苦為樂,所以因為認假做真,認什麼假做真呢?因為認這個身體謂之我,不了解這個身體不是我,這個身體是假,是生老病死,不能永遠常住,這哪有真呢?所以認這個假呢!才會去造惑業苦,所以有這個惑,而妄造一切的業力,所以迷迷糊糊集這些一切的矛盾,這個就是迷在集諦理,不明白自己,侮弄自己,蹧踏自己,
所以以這個迷失自己為因,以身來造作,造這個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這個就是我們認這個假為真,非要這個我不可,所以迷失這個自己,所以一切的矛盾,所集的都是矛盾,對外造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這個就是為我的目的,為了我的目的呢!所以迷失自己,所迷的集合來都矛盾自己,所以叫做迷這個集諦理。
所以迷失自己,依這個業才來受報,輪迴不息,所以因為迷失自己,没有這些理論,所以不了解自己,因為你若能夠了解到,這個一切的矛盾所集的都是驅使自己,侮弄自己的生死,你若有了解這些,所以我們會究竟去深討這個一切的道理,有這個道的話,才能夠滅這個一切的矛盾,所以你若有這個種種的真理就不會去迷自己。
所以你若有這個道理的話,絕對不會去墮落這個險惡與這個生死的境界,所以既然是有理論,自然就能夠解脫一切的迷執,所以能夠解脫一切的迷執的話,自然而然就斷了這個生死。
所以凡夫呢!迷在這個滅諦理,不明白,迷呢!不能夠消滅這個一切的矛盾,所以你若能夠審察自己的矛盾,這樣的話,自然呢!有這個理論,自然就滅我們的這個一切的執,矛盾的執,既然能夠滅去這個一切的矛盾的話,自然就没這個造一切的這個業力,所以因為不了解有寂滅涅槃可證,所以才迷失自己,而迷在這個滅諦理,甘願一切的這個吃苦,永遠在生死苦海,不能夠解脫,所以不肯學佛來修行,永遠你都當眾生。
所以你若不肯學的話,不能去修證,所以你既不學的話,所以永遠都迷這個道諦理,所以有這個道我們能夠去親證,自然而然能夠解脫一切的矛盾,所以不能了解這個道,永遠就是凡夫,所以迷這個一切的矛盾造業,所以没有這個理體的話,永遠就受這個生死。
所以一切凡夫都是懞懂,不能找這個一切的快樂,不能斷開我們一切的矛盾,所以一切都是不了解自己,不能審察自己,這樣永遠都是當眾生,受這個生死。
因為聖者是悟這個真諦理,所以有一切的了解這個矛盾,覺悟這個三界根本的苦惱,永遠就是在輪迴生死,所以三界如火宅,根本眾生就是都冤家,所以迷失自己,侮弄自己,在輪迴報應,報來報去。
譬如說,不了解的人,別人來我們這裡,我們就將人打,那當然!我們既打人的話,去到人家那裡就被人打,而我們打人並没想被人打不甘心,改日再遇到就再打,所以永遠就在打來打去,所以不能覺悟這個三界,根本就是生死苦海,六道在輪迴,所以這樣的話,永遠根本就是苦。
你若能夠覺悟一切這個真理,這樣的話,能夠審察自己,所以審察自己了解自己,能夠創造自己,所以你既了解我們一切的矛盾,這個矛盾既然是頓開,就是出苦得樂,所以這個審察就是出苦的來源,所以你若没審察,我們這個集。
(第41卷完)
---第42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