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心經總目錄 心經71講目錄
---第43講---
《卷44 台南開心法師》──心經71卷
【一二四頁 06行─→一二五頁 15行】
[mp3-44A]
妙用,回光反照,能夠歸納我們本來的這個面目,所以這樣謂之聖者。
所以迷中呢!所以執著這個二乘,二乘的聖者呢!就是說緣覺與聲聞,這叫做二乘的聖者,迷中,執這個真俗二諦,只是著這個真俗二諦,没有這個中諦圓融,所以能夠圓融這個真俗二諦是自悟,自悟是自利,而自利呢!這是叫自了漢,這樣還叫做小乘法,你只是了達這個真諦理,尚還迷這個中道義,没有這個中道圓融事體,對外不能去啟化眾生,這是小悟者,所以迷這個中道,不能顯達這個中道。
還有一種小迷的聖者呢!依然叫做菩薩,這謂之權教菩薩,所以這位迷在中諦,既然悟出真俗二諦,對!尚還迷在中,雖是說有說法來講,不了解中道義,還執著我在說法,我在度眾生,所以我法二執呢!這種叫做權教菩薩。
所以雖是反過來,看到小悟的二乘,只悟了解這個真諦,而不了解這個中俗,中俗二諦,因為小乘者只是了達這個真空理,著空、偏空,不敢出假,所以不敢出來說法,所以不能悟到這個中俗二諦,因為這個事理不圓通,中道顯不開,這個叫做小乘的聖者,這種二乘就是聲聞、緣覺,這種人。
所以這個中道能夠圓融,以中道能夠通開拓這個真俗二諦,這個就是大菩薩,這謂之大聖者,因為悟出真俗二諦,這樣只迷還在中道,這為什麼講呢?菩薩怎麼迷在中道?未到圓悟到佛的境界,因為尚還有塵沙惑。
所以迷這個中道就是說,以這個理性圓徹,啟悟眾生,眾生没做佛,這樣帶眾生病,所以為眾生的煩惱,所以以這個中道義圓融這個真俗二諦,來啟化眾生,這是大菩薩的應做的份內事。
所以因為没有這個中道,不能圓融這個真俗二諦,所以不時得來遊戲人間,用這個三諦理,以四諦來轉無量諦,來啟化眾生,這個就是八地以上的菩薩,尚還迷中道,没有這些理論來啟化眾生不行,眾生没度絕對不行,所以叫做迷在中道,這就是帶眾生病。
佛呢!就是圓悟,圓徹三諦,是怎麼叫做圓悟?因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所以這樣已經圓滿,解悟三諦理,能夠祂的責任完成,這樣叫做佛,有圓悟,所以用這個三諦已經能夠解開,而他的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樣就是說徹證徹悟,三諦圓斷,這個就是佛的境界。
因為凡夫都一切都没悟,凡夫就是迷失自己,一絲都不了解,所以就是不悟,二乘雖是有悟,有見到真諦理,不過著空,不敢出假,菩薩所悟的,是因為行深,他的修證、他的修為,他能夠深解一切,這個三觀能夠具足妙用,所以能夠悟徹三諦,理用能夠圓徹,這就是菩薩,雖是說理用能夠圓徹,不能這個極其圓善,所以見到這個凡夫不度不行,所以因為還再有塵沙惑,這樣叫做未圓,没來度眾生絕對不行,塵沙没盡的話,不能圓徹,所以不能成這個大圓鏡智。
佛就是一切圓徹,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所以塵沙惑盡,二死永亡這個就是說圓徹,這叫做圓悟、圓證,這叫做大圓鏡智,這樣叫做佛,為什麼叫做圓證呢?所以佛就是到了這個一切無所不通,無所不曉,所以一切都圓徹,叫做無極,無極就是悟徹宇宙人生萬徹,無所不通,無所不曉,無!這字無不可說都没有,就是說無一項不知的,就是無所不通,所以無所不極,就是圓悟、圓徹、圓證,這個叫做圓證中諦實相理,這樣叫做佛。
佛是名佛,其實呢!本來面目,面面都具足,本來面目圓徹一切,本具的性德,自性圓滿宇宙,依然也是無所不通,是迷與悟的差別,你若能夠悟出這個三諦理,去回光反照,審察自己,找到本來面目,去行實證的話,實行才有辦法,若没行證免談!没行不能見證,所以能夠圓證中諦實相理,這個就是究竟的佛這樣,佛就是明照,因此可以說圓明覺真,這個圓明覺真,圓徹宇宙人生,無所不曉,無所不照,所以圓滿宇宙明照,所以這樣叫做圓悟中諦實相理,這個就是佛了,佛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具足圓融、圓證這個明照,圓明覺真這個真實,這叫做佛。
@本文:由於根性的不同,也就所見差殊..。 一二四頁 11行
..........並非專屬小乘法門的了。 一二五頁 11行
我們現在由這個不同的根性,因為我們各人各人的根性不同,所見解的呢!一切都有特殊,各人的特殊,所以各異的了解,這個諦理呢!是見仁見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所以所修要了解的,都是我們從這個諦理去將其深入,若不了解這個苦集這二諦的話,就不了徹生滅,所以既能夠生滅了徹,就是說有見到我們的真諦理,悟證這個真諦理的話,是偏空的理體,依然是能夠解脫生死,這叫做偏空的涅槃,這種就是二乘所證悟的理性。
所以因為了解這個苦是當體都是我們的幻化,這個空相中所集的迷失,這個空相就是我們的思想,因為當下呢!能夠了達一切的思想就是我們的空想、空相,因為想,想就是相,想火車就有一輛火車,想飛機就有一架飛機,所以了達這個思想顛倒夢想執著,這些都是我們的幻化不實,我們的空相,這樣就是見到這個俗諦理。
但是呢!你有這個俗諦,這個所證的是叫做一種的小涅槃,你若能夠悟出一切這些真諦理的話,這叫做中涅槃,對俗諦了解這叫做小涅槃,真諦能夠圓徹,叫做中乘的涅槃,但是菩薩就不同了,菩薩的證悟是了達當體實相中即能夠顯用中諦理,那是證出那個究竟的涅槃的道理。
所以這個究竟有圓徹,能夠以中道來啟化眾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種的涅槃呢!這屬佛所證悟的,因為這個諦理的分發,能夠對這個假不迷,能夠離苦得樂,這叫做小涅槃,能夠了徹這個真空實相,這屬於真諦理,這種若執在偏空的涅槃呢!這叫做緣覺者,這叫做中涅槃,菩薩了達這個四諦實相中,一切都我們的中道,能夠領納圓徹究竟,這叫做大涅槃。
所以涅槃呢!是涅而不生,槃而不滅,雖是四果羅漢依然是不用來生死來講,有證到涅槃的真理,所以會去解悟一切,雖是這樣說呢!不過,你那還只是中涅槃而已,對!不用來生,不用來死,不過這個呢!還不是事實,是當下了悟,不會去迷執,能夠解開一切的迷執,還能夠圓徹這個理論,有這個真諦理,這樣不用來生死。
不過無始以來,你那些塵沙惑,就是說無始以來造業,那八識田中的種子呢!尚還在,所以雖是說你有解脫生死,不過!不是實證的菩薩,不到菩薩的價值,這怕生死而已,永遠就在做羅漢,没價值。
所以能夠圓證這個中諦,能夠去出假度生,這個叫做菩薩,圓證了這個事實,自利能夠利他,這樣才是真正能夠真實的了徹,能夠達到無餘的涅槃,小乘這叫做有餘涅槃,尚還再有呢!
無餘當下就是無生死了,雖是菩薩剎那來遊戲人間,不過他當下回光反照,當體即是充滿宇宙,當下就不生不滅了,所以這個謂之實相,一切當下即真,所以能夠解悟到這裡,這是菩薩的境界,能夠通時時來遊戲人間,啟化眾生。
至若究竟的涅槃呢?究竟就是一切圓斷,塵沙圓斷,這個三惑圓斷,二死永亡,這個是究竟,就是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所以能夠圓證真實,宇宙人生萬徹,所以寂照無礙,那就究竟的佛,這樣叫做究竟涅槃。
所以有究竟義與無究竟義,雖是菩薩能夠圓徹三觀妙用,不過還未究竟,所以他的分證還未到那裡,即使你等覺菩薩也是尚還有微細的塵沙未圓,所以微細的塵沙未圓的話,需要再來一生補處,所以等覺菩薩得要受佛的授記,才能夠再來一生補處來做佛這樣,所以這個是三觀妙用,啟發我們的智慧所成就的。
又再講呢!這個四諦,可以說最方便法門,所以分做方便與勝義二種四諦有分這二種。
因為這個審察這個三界唯苦無樂,這個理是真實,這個謂之諦,諦就是審察真實,有這個真實的理用,所以一切都了達,這謂之方便門,因為這是屬小乘去修成的,所以這個了達這個苦與集,能夠對這個真與俗,就是這個空與假能夠真實回光反照,具足這個真空實相的理,這種的諦呢!這個的真理就不同了,因為能夠三觀,一切能夠妙用,去真實的審察,具體能夠妙用,所以這種真理能夠圓融一切,能夠啟化眾生,這謂之勝義門,所以這叫做大乘。
所以這個四諦呢!是三乘共修,因為這個諦理的分發,有究竟與不究竟,所以有究竟,這個屬勝義;不究竟,那個屬方便,只是知苦離樂這樣呢!屬小乘。
所以我們這個教觀有云:「解苦,無苦,而有真諦,況滅道耶」,你若解你的苦,無苦,是怎麼解苦無苦呢?因為一切的苦惱,所以都是我們的集,若没集的話,能夠了徹這個真諦,就是有這個滅道這二諦,所以有這個滅道二諦的話,才能夠解苦無苦,才能夠滅一切的苦惱,就是道滅集苦,再來呢!這些一切的苦惱呢!當體我們若回光反照,一切都既寂,所以你若能夠這個苦當下能夠既寂,有這個理,這樣呢!你得要了解到這個當下呢!有這個理性,當下就可滅。
所以法華經有云:「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一切法都是我們本來面目,你若能夠回光反照,常常都住在寂滅相,所以你若能夠了解這個諸法本來都是我們的明照,當下就是我們的明照,而我們的明照呢!没取著,當下即是寂照無礙,所以當下呢!寂寂照照,而寂照無礙呢!就是寂滅相,滅一切,没取著,有照無物,所以你若能夠解悟到這個的話,就是解一切的苦惱無苦,既然苦無苦,就是我們有這個中道,中諦理論,所以這個苦一切的都是當下具足我們的實相的理,這個很深的道理哦!
現在我們這裡,我們的心經所說的,是諸法空相,就是你要了解,一切法都是我們的空相中,是我們的本覺明故,當下即是明照,明照當下即是無物,所以深密經有對我們講,這個瑜伽分別品所講的,所以這個真如有七種,有七種的真如。
其實呢!真如是具足十法界,所以迷的真如呢!造三惡道,你既然造三惡道的話,墮入叫做地獄、餓鬼、畜生這三道。
你若這個真如没造惡、没造善,無善無惡,尤其這個人道能夠圓融,這個真如就是人道。
[mp3-44B]
真如呢!有學這個理,有理 ( B面 )……
不過這個心好鬥,你的真如好鬥,這樣叫做阿修羅道,阿修羅道依然是善道,可是你有理,不過爭鬥,那個爭鬥性強,所以你的爭鬥,你的真如就是爭鬥,而真如的爭鬥就是阿修羅道,所以你的真如在這個善的方面,所以你的思想都端正,行十善,你的真如就是天道,所以這六道呢!天、人、阿修羅這叫做三善道,三善道與三惡道都是我們的真如本體,迷才在這個六道在輪迴。
所以真如的理體能夠圓融四諦,所以對這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能夠圓徹,解悟無苦,能夠離苦得樂,這叫做聲聞境,依然是我們的真如的理體,成這個聲聞境。
你若深入這個三觀妙用,回光反照,能夠實證真諦理,這個真如就是四果羅漢,那依然是我們的真如理體,這真諦理也是我們的真如,能夠圓徹這個三諦理,這也是我們的真如菩薩境,能夠圓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也是我們的真如佛性,所以這個真如具足十法界,迷謂之三惡道造業,悟!聖者,四聖,聖者依然是我們的真如。
所以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四聖,這叫做超出三界,天、人、阿修羅這三善道,這依然六道的當中,這是善道,地獄、餓鬼、畜生這三道,這叫做三惡道,所以迷呢!在這個六道在輪迴。
所以現在這些分作七種,但是呢!這個流轉真如,這個到第七正行真如,這個現在我們用四種,用這個四、五、六、七,這四種來講,以外不用再講,因為這個時間的關係,要講七種就是不用再講那些。
因為這個我們經所講,第四這個安立真如,安立就是自己能夠安立我們自己,所以一切的這個苦惱都能夠解開,能夠安立這個一切的苦惱的聖諦,所以能夠安立來度一切的眾生,所以了解一切的眾生這個身心都是我們的行業,所以無非一切都是我們自己不了解自己。侮弄自己,唯有這個正法能夠度開我們這個迷執,所以迷就是迷真著妄,所以可以說背覺合塵,所以依這個真如的理體能夠建立這個真實,能夠回光反照,審察這個自己,了解自己,所以能夠解悟一切的真理,這個名叫做安立真如,了解一切這個苦諦依然是我們的實相,因為我們的本性迷覺真,才有這個苦諦可講,所以這個就是安立真如。
因為我們有這個理論,有這個三觀妙用,回光反照,安立一切的真理,有這個真諦理,解苦無苦,所以這個能夠啟化眾生,能夠安立這個理體,叫做安立真如,因為真如就是顯理體,這個真如理體能夠活用,叫做安立真如。
第五就是說邪行真如,所以因為這個執著,所執的理呢!就是這個不了解這個集諦的聖諦,所以迷失自己,侮弄自己,因為我們的思想顛倒夢想執著,而造一切的三惡道,這叫做邪行的真如,所以這個一切妄亂的思想,造一切的矛盾的話,就是我們一切的苦惱安立迷茫執著,造業這叫做邪行,所以這個邪行不能夠離苦得樂,受這個生死的輪迴,所以這個就是說,邪行的真如,自己不了解自己,矇蔽自己,侮弄自己,蹧踏自己,胡為亂作,所以謂之集諦,迷執集諦,迷失這個本來,要用這個集諦,所以迷這個集諦理,造業,這樣就是邪行真如。
再來第六清淨真如,因為清淨本來具足,無這個我執與法執,這個就是滅,滅諦的真理,有這個滅諦,因為清淨就無苦,而無苦呢!當下即是滅這個一切的苦惱,所以叫做滅的聖諦,所以如來這個涅槃清淨面面都是如來,所以有這個理體不會去染著,所以都是我們本具的性德清淨,因為不會去造作,有這個清淨心,能夠安立無苦,這樣謂之滅諦理,當下即是滅諦,這樣叫做清淨的真如,你既清淨心,不滅自滅,這個就是清淨的真如。
再來第七就是正行的真如,因為有這個道諦理,把這個道諦呢!能夠轉三十七道品,能夠轉三觀妙用,所以這個理體上會去實證,會去實證行使度眾生,以四諦來化用無量四諦,這個用這個道諦,有這些種種的道品,就是有這個三諦理與這個三十七道品的妙用,所以種種用這個三諦理去化用智慧,用這個三十七道品化用這個聖德,來用在這個悲智圓融,把這個道滅集苦,用這個四諦能夠轉無量四聖諦,有這個正法的妙用,這個所依的就是真如的理體,正行活用,用這個三觀妙用,運用三觀這個三諦理,用四諦各諦來分做三諦理,進而去化用。
所以用這個苦諦化做三苦、八苦,化做無量苦,每一諦能夠化三,三即一,三即是我們一心的妙用,所以用這個三苦、八苦、無量苦,化無量一切的苦惱,讓眾生能夠知苦慕集,把這個集諦化做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所以用這個五蘊,以這個三諦妙用,回光反照,審察自己,了解真實,有這個真諦,所以這個真諦的化用,所以把這個五蘊轉三德。
五蘊要怎麼轉三德呢?就是這個受、想、行、識,運用這個八識來轉四智,用這個受,把這個受轉來這個外,對外没取著,這叫做三止三觀,止這個外塵能夠來成立,而能夠運用不會去染塵,這樣離苦得樂這個叫做成所作智,這個成所作智,用這個道品的妙用,這個就是菩薩的應用。
為什麼菩薩的應用叫做成所作呢?因為成就一切,成就就是三輪體用,身輪應化自如,意輪能鑑機,口輪能說法,所以這個理體上能夠圓融,度化眾生,所以能夠圓滿成就,這個就是正行,所以正行的真如理體,度化眾生,成就一切,理論圓徹,所以那叫做成所作智。
這個就是聖者與凡夫的差別,初入的成所作是能夠離苦得樂,這是小乘聲聞境,菩薩境就是大用,成就一切理論圓徹,能夠正行真如度化眾生。
再來用這個想,受想,就是我們的思想,把我們這個思想,能夠三觀妙用回光反照,審察自己,安立這個空相無礙,有照無物,所以事事能夠圓徹,這叫做妙觀察智,妙觀察,審察真實,這叫做妙觀察智。
所以你這個第六意識,這個思想既有端正的話,理論能夠圓徹,能夠出假度生,這叫做平等性智,這個就是菩薩的境界,菩薩就是為眾生故,眾生的苦就是我們的苦,就是平等周遍,普度萬世,一切要度化眾生,這種眾生病,叫做平等性智,没有你我的差別,所以眾生若没成佛,他自己就不要成佛,所以這樣叫做平等性智。
所以用這個平等性智,你若去圓徹理論,度這些塵沙就是說啟化眾生,無始以來這些業識度盡,所以這個八識的倉庫若是空,没有一顆塵沙,這樣叫做大圓鏡智,就是說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叫做佛的境界,這樣叫做大圓鏡智。
所以有這個道諦的實性,所以安立這個真如的理體化度眾生,所以可以十足證明這個四諦,當體能夠化用無量四諦,具足一切四諦真理,圓徹一切,所以用這個實相顯用這個中諦理,實際能夠度化眾生,這是都屬大乘的聖者所作所悟的,所以才能夠以四諦轉無量四諦,每一諦能夠具足,圓徹三諦理用,所以你若能夠每一諦圓徹三諦理用的話,就是化無量四聖諦。
所以當時佛依然是四十九年的說法,用這個四諦的解悟,化用無礙,所以依然四諦具足三諦的運用,所以化無量四諦來啟化眾生,說四十九年的四諦理,所有三藏十二部都具足四諦,所有的經典不離四諦,所以自然這個四聖諦若能夠化用無量四聖諦的話,能夠三乘共修,所以三乘的法門呢!依然由這個四諦來開展,所以四諦也可以說初入屬小乘,小乘法,這個苦集滅道小乘法,中乘法就是集道滅苦,這個緣覺境,大乘法就是道滅集苦。
所以大小雙乘的法門,無非以四諦來化用,所以這個四諦你若能夠圓融這個具足,四諦能夠轉無量四諦,這個叫做大菩薩的化用,所以小乘法只用這個集諦理,了解這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能夠理論圓徹,離苦得樂聲聞境,能夠把這個十二因緣來還滅,無明滅,見思斷,這四果羅漢,這依然屬小乘法。
這個四諦,這個是三乘共修,不可說以四諦就是小乘,依然也能夠屬大乘、屬小乘,所以第七這個正行真如就是安立一切三諦,化用四諦這個是真實的妙用,所以大小乘都具足。
@本文:所以天台依涅槃經立了四種四諦..。 一二五頁 12行
..........佛道無上誓願成─滅諦。 一二六頁 07行
我們現在,我們這部心經所用的都是天台的法門,我們現在依這個天台的涅槃的這個,依這個涅槃經所安立,因為這個四諦有四轉四聖諦,所以分作四種來配合,這種四教呢!就是說配合四種的教化來度化眾生。
因為四聖諦的安立,能夠起初安立這個生滅四聖諦,因為這個小乘法初入由這個凡夫境要來入這個聖者,所解悟的小諦,小乘諦,所以因為這個小乘呢!所修的是攝在這個藏教,因為他的解悟就是由這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離苦得樂,因為這能夠離苦得樂,現在用這個四教儀來講藏、通、別、圓這四教,這叫做屬藏教,藏教,所以這是初入的聖者,了解這個苦都是我們的思想的顛倒。
第二呢!無生四諦,無生四諦都是了達這個一切,一切法都是幻化,能夠解悟這個三觀,對外一切的都是幻化不實,緣生緣滅謂之假,能夠當體呢!解這個空,入這個空,因為當體入空就是,我們這個空不可講無,當體能夠解悟這個外是假,而內是這個空相,所以能夠破迷顯真,這樣呢!萬有都是我們的空照無物。
這樣自然呢!能夠解苦無苦,不能被這個外將我們迷昧,不會去成立這個苦,所以不會成立這個苦就是了解這個集諦理,解集無集,不為集所轉,是怎麼不被這個集所轉呢?因為你的理論能夠圓徹,能夠把這個集諦理,了解這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這些呢!就了解知滅無滅,本來面目就没有這個生滅,所以了解這個道就是無道,無道可說,因為自性通達,没有一法可說,所以不著這個法,因為了解這個集諦,能夠解悟這個無明,無明滅,生滅自然滅,所以生滅既滅,無道可說。
所以這謂之三乘共修的法門,因為這個四諦的理呢!把這個道諦能夠了達,能夠三觀妙用,回光反照,我們剛才說的大乘法,這叫做菩薩的境界,能夠解苦無苦,解集無集,悟無生,這樣這小乘法,所以這種三乘共修,這叫做通教所攝,藏通,所以通教所攝的這些是下乘,下乘法。
因為別教所攝的,這個四諦是無量,了達這個無量四諦,能夠運用四諦轉無量四諦,所以能夠化度無量的眾生,能夠一切讓眾生離苦得樂能夠解脫生死,這個所以集無量的。
(第44卷完)
---第45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