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心經總目錄 心經71講目錄

---第44講---


《卷45 台南開心法師》──心經71卷
【一二五頁 15行─→一二七頁 10行】
[mp3-45A]
八萬四千苦,所以這個八萬四千的苦惱呢!所以這個道諦能夠滅無量眾生的苦惱,所以用這個道諦呢!能夠化用這個波羅密。

道諦怎麼化諸波羅密呢?所以道就是理論圓徹,既然理論是圓徹,波羅密就是登彼岸,就是離苦得樂,就能夠得涅槃,所以這個波羅密的解悟就是離苦得樂,解脫生死,能夠安立登這個極樂的彼岸。

所以這個道就是無量相,道這個理論能夠圓徹,就是這個三觀妙用化三十七道品,這個用我們的聖德,所以用我們的智慧,所以就是般若,用這個般若的妙慧的話,能夠安立八萬四千的法門故,所以能夠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的苦惱,這個都是菩薩的應用。

所以這個菩薩呢!有權教菩薩到實教的菩薩,到七地的菩薩還是屬權教的,因為權教所修的呢!他尚還有著,所屬就是這個我法二執,執著這個我法二執,我有在度眾生,我有在說法這樣這個,還有這個我還在說法,有度,有所度。

雖是說他有這個教法能夠啟化眾生,就是別教了,別教呢!就是說他能夠出假度生,尤其是尚還執著,所以這個大乘的法門呢!是屬我們這個大乘的佛教,就是四聖諦能夠化用無量四諦,所攝一切的理論能夠圓徹,所以化用無量無邊的四諦,這樣這叫做大菩薩的化用。

不過真實尚還有圓教所攝的無作四聖諦,這個無作就是了達一切法當體即是真空實相,當體既然是真空實相的話,就無苦可捨,無集可斷無道可成,所以無道可修, 而也無滅可證,這個實相的理體呢!是本具的性德,本來就具足,為什麼哪裡有所得呢?就是無所得,無所得,既然是無所得就是無所作,所以這個無作,這個是屬大乘,無所得,他說法,無說法,所說了解到都是假,不是真,是圓通一切三諦具足,能夠圓達理論這個中諦理,能夠解悟眾生,所以無法可說,眾生自悟故,這個就是屬圓教所攝的。

是怎麼眾生自度呢?你若没吃到糖,跟你講糖,没有辦法可甜,我說糖甜是你自己自悟,你有圓徹,有去實證,有去吃到,你自己有甜的,所以面面都是佛,是迷與悟的差別。

所以圓教的菩薩,所修證的就是無所得,無所得呢!本就具足,所以本具的性德具足,所以觀自在菩薩,觀世音菩薩他就是親證這個真實,悟這個這種的三觀妙用的理體,圓融這個四諦的真理能夠圓徹,這個是這個三觀妙用才成這個觀自在菩薩,用這個三觀的理體,叫做般若的妙慧成立,安立般若的妙慧化用無邊,這個是自證自悟,徹證徹悟的境界。

所以觀世音菩薩就是安立自在,就是無礙,因為無罣礙故,是怎麼會無罣礙呢?就是無所得,你既然是無所得了,哪裡有這個罣礙可說呢?你既無罣礙就是安立自在,所以後面「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你既無罣礙了,就是一切的顛倒夢想執著這些都離了,這樣就是究竟的涅槃,所以這個就是大菩薩。

所以雖是說他能夠安立,他不過!你既大菩薩呢,得要有這個四弘願所以這個,依這個四弘願去化用四諦的妙用,所以用這個四弘願來化用這個四諦,啟化眾生,所以我們這裡有一個四弘願表。

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苦惱的眾生呢!這個苦諦,苦諦用這個三苦、八苦、無量苦,眾生都是這些三苦、八苦、無量苦,所以叫做眾生心所以用這個苦諦來化三苦、八苦、無量苦這樣。

煩惱無盡誓願斷∼集諦,用這個集諦化用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來啟化眾生,種種的煩惱是我們集的,迷失自己,對外執著,這個身心對外安立造業,所以才煩惱無盡,所以安立這個集諦來化無量諦,用這個四科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這四科進而去化用,度化眾生,這謂之集諦。

再來!法門無量誓願學∼道諦,法門是怎麼無量呢!因為這個道諦你若不能化用,不能三觀妙用,不能用這個三十七道品的話,不能無量無邊的法門成立,所以法門無量呢!誓願學就是說用這個道諦要來轉這個三觀妙用,用這個三十七道品來造聖德,這個就是說道諦理,種種理論能夠圓徹,這個叫做道諦。

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個用這個滅諦理,所以我們若能夠滅一切的苦惱,利用這個理論圓徹來滅眾生的苦惱,能夠離苦得樂,能夠解脫生死,這個就是我們的求上佛道,要做佛,所以用這個滅諦理。

所以這個都是求證事實,四弘願化用這個苦集滅道這四諦,用這無量四諦度化眾生,這個是真實的大道理,所以我們這部心經要學得要有這四弘願,所以有這四弘願才能夠達取到真實四諦轉無量四諦,所以能夠身輪應化自如,意輪能鑑機,口輪能說法,無量無邊的法門能夠度脫眾生的苦惱,他這個隨機應變,應用自如,這個就是真實的大乘菩薩,所以可以究竟等覺菩薩的境界,所以這個四諦的化用是無窮無盡,無量無邊。

@本文:再仔細來研究它,佛教一大組織..。 一二六頁 08行
    ........;此為大乘所修之四諦法。 一二六頁 14行


我們今晚再這個四諦,現在詳細了解這個四諦的內幕,我們來再研究一番,因為佛教一大組織的內容,無論原始佛教以及現在的佛教與以後所要學的佛教,攏而言之,脫不了這個四諦的真義

因為四諦本來就是佛的基本教義,所以這個四諦呢!確確實實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一大說法的一大中心,所以所有的佛教呢!若没這個四諦的話,不能開展一切的真實,因為四諦呢!包攬一切因果,與我們的思想,種種這個生死問題,都是我們將要學的工作,所以都包攬在這個裡面,所以大小乘的佛學呢!依然得貫徹,對這個四諦的基本教義來研究,所以若不是從四諦進來,都不是真正佛教。

真實的佛教呢!我們要了解真實的佛教是什麼?得要從我們這個三法印,首先要了解這個,諸行無常,這個生滅法,緣起,緣生緣滅,所以這個生滅法都是依這個緣起論通達,再來呢!苦空無我,要了解這個真實的佛法,要講往這個,把我們這個我,要認識我們真實的我,把我們這個假我,這個身心要分開,這個諸法無我,苦空無我,因為有這個身體故,一切才有這個煩惱與一切的執著,所以真實的佛法,要放下這個煩惱,得去掉這個無我的念頭,所以苦空無我,涅槃寂淨,這個就是能夠符合這三法印,才是真實的佛法。

因為大小乘要斷滅這個生死,依然得了解這個苦集這二諦,所以苦就是果,而集就是因,每樣都了解這個因果,所以由這個因果的理想,能夠通了徹一切這個種種的道理,能夠來斷滅這個一切的苦惱,所以由這個了解因果,得要了解這個滅道二諦。

所以大乘是把這個苦集二諦呢!轉為這個純粹的化度眾生的利用,這個怎麼說呢?所以因為這個苦能夠化三苦、八苦,化無量苦,讓眾生能夠知徹這個果報,種種的可憐的苦,知苦才能夠慕集,了解這個果就要找這個因,才把這個集諦呢!轉來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這四科,所以用這四科呢!諦理分發才來化度眾生,這個是大乘所化用的四諦法。

不過!要化用這個四諦法呢!依然得要追求這個道滅這二諦,是怎麼說呢?若没道滅二諦的話,不能夠圓徹這個四諦教化,因為没有種種的道理理論既不圓徹,哪能夠滅我們一切的煩惱與我們的執著呢?

所以因為要滅眾生的煩惱與執著的話,自然要追究這個道諦,把這個道諦呢!化為三觀妙用,化做三十七道品,所以有這個三十七道品的聖德與這個三觀妙用,能夠回光反照,審察自己,找本來面目,能夠徹證悟出這個真諦。

所以這個諦呢!是確確實實我們的審察真實,這個叫做諦,諦謂之真,没矛盾才謂之真,而這個真呢!就是我們的智慧,微妙的智慧就是我們的般若,有這個般若妙慧,以及有這個聖德,才能夠道滅集苦,用這個種種的理論,來啟化眾生,滅了一切眾生的苦惱,所以就是說這個道滅集苦,所以這是大乘菩薩的行法。

再換過來說呢!小乘是滅生死證涅槃,小乘的法門呢!只有能夠斷煩惱,能夠叫做斷這個見思惑,這樣解脫這個生死,無非!雖是你有真諦理來講,不過!尤其是偏空執著,所以入空不敢出假,没出假度生的話,這是小乘法。

至若大乘呢!是了達生死證涅槃,了了達達,找到本來面目,了解宇宙人生萬徹,徹證徹悟一切的眾生的生死由來,尤其是苦惱的眾生呢!迷執在這個煩惱,計度一切的迷執,所以菩薩呢!煩惱即菩提,他也是執在煩惱,眾生煩惱是什麼?煩惱是種種受這個外界,所以有這個身體,精神物質,種種的不能夠知足的煩惱,可是呢!有的種種的惡業,依然也是煩惱,所造的一切的矛盾都是自己迷失自己,矛盾自己,所以害到自己,眾生就是迷執故。

菩薩呢!菩薩的煩惱,為眾生故,煩惱眾生未成佛,所以眾生没成佛的話,他也不做佛,所以時時剎那就來遊戲人間,啟化眾生,這樣為慈悲故,所以煩惱即菩提,煩惱就是他的慈悲心,偉大的平等,所以因為平等周遍,所以無論大小乘都是相同,要通達這個慈悲,體愛別人,能夠平等心,這樣才能夠生出這個大慈悲,能夠大救度,能夠成這個大菩薩。

所以我們這個大小乘的不同的四諦是什麼呢?因為這個四諦的這個觀感不同,根據我們上面種種的理由來證明說四諦的法門呢!通於大小乘,小乘的法門是集道滅苦,集種種的道理呢!來化用,自利没利化,這是小乘的法門,大乘的法門呢!這個是說他已經了解,所以一切的這個變易生死與分段生死,二死已經永亡了,而且這個大乘的這個佛教,就是說有分別八地、九地、十地、等覺菩薩,這個依然也有分別,但是呢!最上乘等覺菩薩,就是說一切的生死圓斷,而且宇宙人生能夠萬徹,他的救化很精微,所以他在救度眾生,所說法像佛這樣。

所以因為大乘是無所得,無所得,小乘呢!這個法執尚還不了解,小乘都是我法二執,尚還有我,有眾生的差別,所以大乘是六度萬行,從這個四攝法與四無量心與行六度,這個都是用這個道諦,以無住的涅槃,什麼叫做無住的涅槃呢?就是以無所得,以無所得的精神呢!啟化眾生,雖是說他來遊戲人間,當下即無生滅了,所以呢!有這個智慧,自利利他,就是說即使化度眾生,他依然無住,讓眾生能夠來滅這個一切的苦惱,能夠解脫這個生死,所以就用這個滅諦來化度,因為這個滅諦就是他的理論上有這個大道,能夠啟化。

所以大乘所修的四諦法,就是化用這個四諦轉無量四諦,能夠鑑機,能夠說法,這個就是大乘的所用的法門,所以四諦法呢!所以有大小乘的分別,雖是四諦苦集滅道這四句呢!能夠通用大小乘,不過大乘的是化用,小乘的是執著,自利没利他,所以這個四諦法要了解這個大小乘的分別就是這樣。

@本文:【合釋】,没有生死「苦」的感覺..。 一二六頁 15行
    ......(戊二破二乘法相文至此完)。 一二七頁 06行


現在我們合釋起來講,現在因為這個四諦不會有這個生死的苦的感覺,這個是怎麼說呢?因為這個四諦當中,把這個道諦你若能夠轉來三觀妙用,這個是成般若的妙慧,有這個三觀∼空假中,對外一切都是假,內是我們本來面目明照。

所以這個空就是我們的明照,有照無物才說空,因為有空相故,就是有照無物,才叫做空相,所以能夠把這個空相中,我們能夠回光反照,審察自己,問自己,了解自己,( B面 )…
[mp3-45B]
迷執與一切的煩惱,種種的由來,從哪裡來?所以用這個四諦的這個理論,這個觀察,苦由哪裡來嘛?苦就是由集而生,集是集什麼嘛?集這個五蘊,五蘊是什麼?五蘊就是身心,所以受想行識這是我們的心,這個色,第一字這字色是包括這個外的六塵,一切物質、金錢、美色、愛慾、名利這些一切,這叫做外塵,所以這個審察這個身就是色,身就是物質,身就是四大假合。

所以這個心是我們的知覺,身是我們的這個接觸,就是說叫做感覺,身是能夠感覺,這叫做根,是我們的神經系統有這個感覺,心呢!就是知覺,能夠了了達達,辨別一切,所以身就是我們的神經系統,只是有感覺,無知覺,倘無我們這個心,不能分別作用。

所以對這個外,神經作合,就是叫做十二入,眼耳鼻舌身意與這個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這些六塵與六根的配合,叫做十二入,也可以說叫做陰入處界,這個五蘊也可以說五陰,這個是我們古時叫做五陰,現在叫做五蘊。

所以這個色受想行識,就是五種像隂蘊、像黑暗,能夠遮掩,陰就是遮掩,黑暗,蘊就是我們的可憐,隂蘊,用這個有這些來迷失自己,懵懂自己,侮弄自己,害自己,所以我們觀這個五蘊就是眾生這個思想不端正,所以把這個五蘊能夠端正我們的思想,能夠了解這個迷執,解脫這個迷執煩惱種種,離苦得樂。

觀十二因緣法,了解都是這個五蘊的造作,造出這個無明,所以有這個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個十二支因緣,都是流轉生死,苦惱的眾生,所以能夠還滅這個無明,無明若圓斷,究竟就是涅槃。

那麼這個無明要怎麼圓斷呢?無明的對治就是我們的五蘊的思想顛倒,使這個思想生出這個貪瞋癡,所有這個貪瞋癡若捨得盡,無明就斷,所以要斷無明的話,若没捨貪瞋癡,不能圓斷。

那麼這個貪瞋癡要怎麼捨呢?知其然,所以然要怎麼捨?得要六道的當中,這個布施能夠捨慳貪,這個忍辱能夠對治這個瞋恨,所以這個智慧呢!能夠對治這個愚癡,所以用這三項來對治這個貪瞋癡。

所以這個布施、忍辱與智慧呢!都是首先就是我們的般若妙慧,没有這個般若妙慧,你來胡亂布施,依然會矛盾,所以布施若没有智慧的話,會出敗類,忍辱若没有智慧,依然矇懂自己,所以得要用智慧的辨別,真實的理論能夠圓徹,依然得用這個三觀妙用進而去審察真實,有這個真諦理才能夠妙用,所以你若能夠回光反照,審察自己,了解自己,才能夠生出這個般若的妙慧。

所以這個道諦呢!有這個般若就是三觀妙用,了徹這個三諦理,所以真諦、俗諦,而有這個中諦妙用,那麼什麼叫做真諦呢?這個就是說對事,外的事相的妙觀察,所以對這個事體的審察真實,這個叫做實相,所以這個能夠了了達達,這叫做真實實相的般若,有這個實相的般若就是我們的妙觀察來產生這個般若的妙慧,有這個智慧才能夠辨別,對這個外的因緣生、因緣滅,種種能夠緣起。

所以佛學最主要,對這個緣起論,最為必要,緣起若不了解的話,就是不知因,所以知因就能夠滅果,所以這個緣起就是我們要學,知因才能夠滅果,所以有這個理論能夠圓徹,審察真實,才能夠化用,有這個中道。

所以你既有實相的理體,就是說這個真如顯理體,這個真如就是我們的妙慧,我們這個妙慧能夠轉智,這個慧與智就是義與理,所以慧就是我們的內義,外的智就是成理,所以慧與理能夠圓徹,義理能夠分齊,能夠當下具足相應,圓徹這個事實,事事能夠無礙,理事能夠圓徹,事事無礙,理事無礙,種種圓論一切,這樣空有自然就無礙。

所以這個中諦,圓融這個俗諦,所以這個真俗二諦就是我們中道理論圓徹、妙用,才能夠成立,所以究竟你既有這個理論圓徹,這個就是最大乘的菩薩,所以哪裡有生死呢?哪裡有苦惱的感覺?所以他來遊戲人間,既無苦,也無樂。

所以尤其是最不可思議就是無所得,所以若我們世間凡夫呢!你既然是無所得,是做要做什麼?大菩薩就没這樣想了,菩薩因為,為眾生故,他無始以來這個塵沙未滅,所以就是在度塵沙,所以眾生無量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所以這是大乘的佛學,所以他若等覺菩薩不需要追求,普通菩薩呢?法門無量誓願學,上求下化,佛道無上誓願成,所以這個就是我們苦集道滅,這個苦集道滅,有這種的修行呢!哪裡有一個所得可講?

因為怎麼無所得?本具的性德,本來就具足了,哪裡有得什麼?所以你若有這個感覺,哪裡有這貪瞋癡這個集來講呢?你既然是無所得了,哪裡有這個貪瞋癡的集?所以這個貪瞋癡的集因就是我們迷故,混沌、矛盾,所以迷失自己,使這個,被這個五蘊的驅使,集種種的苦惱為因。

你既然無所得,哪裡有集可斷呢?因為你既有那個果證的話,哪有滅的涅槃可證?就無所得了,本具的性德呀!哪裡有再滅度來證這個涅槃呢?當下即是涅槃,當下就無生死了,雖是說菩薩來遊戲人間,有這個假體,他這個身心分開,當下就充滿宇宙,本來面目明明照照,哪裡有生滅可說?哪裡有這個煩惱可斷?

所以大乘的菩薩就是也不需要解脫的道理,所以也無道可修,為什麼會無道可修呢?他就已經圓徹一切,圓徹一切,雖是說圓徹,無道可修,不過!有道可說,他的本性具足,所以種種理論圓徹,能夠圓論一切。

所以菩薩的化度呢!一切都没有定法,佛法不離世間法,因為能鑑機故,對機說法,哪裡有這個一切法可說?無有定法,所以無有定法,所以他能鑑機,對機說法,應什麼道,應什麼理,隨緣能夠說法,所以因為自性充滿,本來就解脫了,本來就無生死可證了,所以本然清淨,所以本然清淨呢!不過妙用無窮。

所以你有化度是妙用無窮,没化度是寂然本照,寂寂照照,所以本來就無涅槃可證了,本來就無生死,哪裡有涅槃可證?面面都是佛,是迷故!才有生死可說。

所以四諦法呢!是度眾生化用的一種的工具,所以菩薩是具足,本具的,所以雖然說他本來就具足了,也無菩提可修,所以圓斷一切,了解一切,通達一切,宇宙人生萬徹,哪裡有什麼可修呢?

所以迷的眾生是迷而已,你若修持圓徹,能夠圓證本來面目,大家都具足,是我們迷故,不修不學,你若能夠理論圓徹,信解行證,能夠真實去行證,哪裡有哪一個不會成就呢?所以成就後呢?就無苦集滅道,所以迷呢!才有苦集滅道,悟呢!就是無苦集滅道。

所以這個四諦的表呢!我們這裡有一個四諦表,苦集滅道,這個苦的本來無苦,本來是怎麼無苦呢?苦是哪裡來?苦就由集而來,若没有集因,哪裡有苦的果呢?所以苦謂之果,集呢!謂之因,所以這個滅諦呢!謂之果,所以哪裡能夠滅?就是有這個種種的道理,有這個道諦才能夠生這個滅諦的果證,所以滅就是果,道就是因。

所以這個因果,所以苦集二諦就是世間的因果,是凡夫迷方面,所以道滅就是出世間的因果論,這是聖者證悟圓徹的理論,所以道滅呢!就是聖者,苦集就是凡夫。

修集道滅苦的人,就是自利二乘的法門,他只是把這個集諦能夠圓徹這個了達因果,能夠斷見思,所以就是有這個道理,能夠了解這個集的因就是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他本來集這些種種的道理,能夠圓徹,能夠審察自己,有這個妙觀察智,能夠審察,這個理論,能夠斷這個集,斷集就無苦,所以斷集就是了解這個無明的由來,所以能夠承剛才我說的,用這個對待來將之消滅,既然你消滅,當下這個見思惑斷,生死就斷。

所以二乘就是用集道滅苦,這是自利,大乘是道滅集苦,凡夫是苦集滅道,這個要了解,我們今晚這個四諦法呢!講到這裡已經圓論,再過來呢!要來說這個二乘,破二乘這個我法二執,所以這個破這個權教與這個二乘的,所以這個無智亦無得

@本文:戊三:破權教菩薩法相..........。 一二七頁 07行
    ......若有所得心求之皆非真也」。 一二八頁 01行


我們現在,本文這個叫做無智無得,所以這個無智無得呢!使得凡夫會很疑問,修行是怎麼說會無智無得?明明你就有要修、有要證,哪裡會無智無得呢?

這個我們要了解,佛法呢!不可依文解義,真實你若徹證徹悟,真實無智與無得,因為這個無智無得,是要破這個二乘與這權教菩薩所修的法門,因為這個佛法呢!無量義,法門是很多。

我們若依我們這部心經的主旨呢!要了解這個般若究竟是什麼?所以你說智慧嘛!這個不對,用智慧來解釋的話,這樣矛盾,因為智慧有限量,世間的,譬如說這個學者,這些種種的人,有的都稱智慧,其實這個不能說稱呼智慧,你即使博士來講,他也世智辯聰,一種的世間的智慧,是聰明,不可說叫做智慧,是怎麼說博士不可叫做智慧呢?因為他了徹有限,了徹的有限。

至若智慧來講呢?這個就不可思議,可以說妙,妙不可說,佛學的智慧呢!是無窮無盡,讓你說不到,所以佛學的真實是妙,這個妙呢!這個般若二字是印度話,所以我們現在簡單講叫做妙智慧。

其實呢!這個妙智慧是我們有這個能觀之智,所觀之境,能夠辨別,理論能夠圓徹,有這個實證的理,因為這個妙智慧是怎麼有種種的實證呢?就是自性通達,充滿宇宙,宇宙人生萬徹,無所不通,無所不曉,所以無所不通,這個才可以說妙,妙就不可說,所以般若二字在印度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我們這邊的話,叫做無上正等正覺。

所以所證的理體呢!法空,是怎麼法空呢?因為這個妙觀照,審察這個內在,這個空相,叫做空觀,所以能夠證這個我空的理體,因為這個審察自己,了解自己,找本來面目,把這個假的我呢!哪是我的,所以叫做我空,是怎麼我空呢?這個身體,我們的實體了解說,生老病死,這是四大假合,全身體是細菌組織,這個是這個自然,這個身體是我們的自然界,不是我們的,不是我們的,為什麼會死呢!所以這個身體這個肉體內,若呼你充足,

我們人呢:這三寸氣若斷的話,風若斷,這個就是我們的呼吸停了,呼吸一停,我們的自性這個精神呢!就脫開了,所以這個精神的脫開的話,這個手腳就一直冷,所以手腳一直冷的話,我們的神經從這個毛細孔一直脫,所以這個神經若脫開,這樣的話,這個肚子這些裡面的污氣,整個就膨脹起來,而膨脹起來的話,自然就爛,這些水,一切就都這樣生湯水,然後就一直爛去,所以這個骨頭到最後就會腐去,所以這個死之後,這個身體不是我們的了。

不過現在呢!没有這個假體也不行,所以能夠三觀妙用,回光反照,審察自己,了解自己,本來面目找到,就了解說這個我空,我呢!是這個明照,有照無物,空不可說無,空是破迷顯真,了解這個外一切都緣生緣滅,無有自性,萬有都是自然境,所以因就是空間,緣就是時間,因緣和合就是自然,了解這個我,破這個我執,能夠將其體相用,所以這個叫做我空的之理。

所以因為這個三觀妙用,用這個假觀,證這個法空之理,所以這個假觀就是我們對外一切的物質,萬有一切,所以都成住壞空,不能永遠常住,所以能夠審察真實,有這個實證,所以這個能夠了解,理論圓徹,所以這個是我們內在審察真實,所以這個對這個外,一切緣生緣滅,實證這個法空的理體,那麼…
(第45卷完)

---第46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