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心經總目錄 心經71講目錄
---第47講---
《卷48 台南開心法師》──心經71卷
【一三○頁 05行─→一三二頁 06行】
[mp3-48A]
當溪半中間就棄筏,像一些這個用禪的說,用禪的就很好了,不用立文字了,所以這個文字呢!執著這個文字,這樣矛盾,因為没有這些文字哪能夠啟發我們的智慧呢?所以有這些文字,像我們的筏仔,我們若到岸的話,哪有那麼傻還舉那筏呢?
所以有的到溪半中間就要棄筏,這實在極可憐,像一些那些學禪的人不立文字,你若往這個文字去啟發,就會著文字魔,這樣實在是很可惡,這樣講法實在極矛盾,舉手動作,這一切都是文字,所以你倘無這些動作與語言,哪裡能夠教化人呢?語言動作皆是文字,所以這個,倘無這些語言動作文字的話,哪裡能夠啟開我們的迷執,一切的矛盾?
所以你若學未成就,未到說到,這樣可憐,未證說證,未悟說悟,這個極可憐,其實你若學進來,你若找到本來面目,你豈要再矛盾呢?所以我們這艘筏既坐過溪上岸,豈有哪一個憨人要舉那個艘筏上去,上去玩,所以要了解這個「渡河當用筏,到岸不需舟」,你若是到岸了,連船也不用,所以這個意思要了解。
所以這個是我們的修行的過程呢!過程中,你若没用這些語言與這些文字來引我們的路,没有辦法,所以這個語言動作也是我們的路引,依然是在引我們這條路,怎麼走,怎麼走,一步一步,所以一切你若通達,回光反照的話,這個當下即是我們的空相,所以我們的本體上,攝持一切的這個外體,這個外的事體,這是迷,而你若能夠迴光返照,審察自己,了解自己,萬有都是我們的空相中,這樣哪裡有什麼關係!
所以因為我們這個迷失自己,所以才被這個外塵將我們迷去,所以才會去造這些業緣,你若能夠回光反照,審察自己,了解自己,對外一切就無關,所以把這個執著一切就都捨離,所以因為我們這個執著若没捨的話,哪裡能夠回歸本來面目?所以這個執著就是我們的毛病,因為有這個執著的話,才會發生這個毛病就是我們的貪瞋癡,對外才會去造惡業,造這個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所以這個執著都是我們的毛病。
所以金剛經也有云:「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你若了解這個竹筏的譬喻的話,既然是過河,你就棄筏了,所以我們這個法呢!所說的都是法,說得到、看得到、想得到,這都是有為的法,你即使正法都要捨了,不用說非法,是怎麼說呢?怎麼正法得捨呢,因為了解我現在說的,雖是我現在此時講的都是正法,雖是正法在於通達你們的真實,這個我說的都是假,都是假,非真,是你們顯達才是正法,所以正法都要捨了,何況這些非法呢!所以這句話,我們就是在讓我們了解一切。
所以無智無得就是在破我們的迷執,這個我們要再注意就是說,通常所說的這個智,智是我們知空之智,現在所說的智呢!是在配合我們迴光返照,審察自己,這個妙照,這個妙照,所以這個才能夠顯智,所以你若没審察你自己,不能了解自己,所以這個審察的當中就能夠顯智慧,智慧若通達,才能夠照見五蘊皆空,所以這個照就是我們的審察自己,能夠徹見徹證,五蘊皆是我們的空相,五蘊皆是我們的思想,有端正或没端正。
所以這個就是說,智就是我們當下未悟之時,自己審察自己,迴光返照,審察自己,才能夠啟發我們的智慧,所以智是在破這個五蘊的相,再來「得」呢!是怎麼無所得,這個就是我們的空理,因為我們的自性通達,理論圓徹,哪有所得呢?無所得,因為迷呢!有所得,「哦!我聽很多,了解很多,有所得」,其實!你若證到這個空義通達,本來面目若顯達哪裡還有得呢?就無得,所以這個是我們的空理。
這個一切呢!這個是我們的空智,生出我們的空智呢!所以才讓我們能夠通理解,因為初入要讓你了解這個人空的道理,所以人空的道理若不了解的話,尚還迷在這個我,因為有這個我呢!才有你,這樣的話,有一個你與我的差別,才會去生出這個爭鬥種種。
所以我們這個有所得,就是說你有這個智慧,才有這個理體的成就,有這個理體的話,才能破這個我空的理論,所以這個人我就是我們執著,而你若没初入從這個智得,有智慧與有所得,這樣依然不會成立,初入就是說,有智與有得,你若能夠回光反照,審察自己,了解自己,到那時的話,哪裡還有一個智與得?
所以這個破我們這個聲聞、緣覺到權教菩薩,現在這個智得就是在破我們這個我法二執,我法二執,有一個我與你,有我在說法,種種這個因緣和合,迷失我們這個真實,一切法皆是緣生緣滅,所說法一切都是假,所以才無法可說,所以這個無法可說才是正法,有正法是你們通達才是正法,你們若理論没圓徹,再怎麼講都没有正法。
譬如說,初來聽經的人,聽不懂的話,越聽越在那裡一直厭煩起來,倘若聽到較在講事相的、說笑話,說一些較這個事體上的,大家都執著:「喔!聽得真好,哦!他講得較好」,而這些聽不懂啊!這些聽不懂就說:「哎!聽得這麼煩呢!啊!又没多好啦!聽不懂啦!」
因為這個經典呢!都是深入淺出,這個理體若没去圓解的話,漸進聽,漸進聽才能夠圓解,聽不懂也要聽,聽不懂也要聽,認真聽,到最後聽懂就了解,所以這部心經若通達的話,你們到哪裡聽就都是我們的了,再怎麼講都不能出我們的手掌心,怎麼說就不能出我們的手掌心,講對或講錯,我們馬上知道,而你若不了解的話,他講得不對,你也說很好,這樣很好,那都很好啦!
所以這個理論上没圓徹,所以不了解的話,都是盲從,人家講的就對了,因為這個理體上,對這個社會的理論稍有超越,喔!很好,很好,不了解他說的是真或是迷,有正法或没正法,不了解。
所以我們這個無智無得,就是在破這個聲聞、緣覺與這個叫做權教的菩薩,這個特別要注意,這個倘無這些法的話,不能破開我們這些矛盾,這樣我們對這個要特別注意。
所以一切法都無法可說,所以這個無呢!是對迷才說無,你若真實找到本來面目,連這字無也無,本來就無一物了,哪還有什麼可講?所以才能夠破這些一切的迷執,這個是我們這個特別要明瞭。
@本文:統要的說:空「五蘊」是破凡夫法。 一三○頁 10行
............,無得之得方為真得。 一三一頁 03行
現在我們這裡,再特別要注意的,來講哦!講這個空,空是在空這個五蘊,空是破我們的迷執,顯我們的真,因為這個空若解無的話,有的解無,而有的解到空亡,有的解到邪見空,空就是我們的自性的空相,你若通達這個,了解這個五蘊都是我們的凡夫的法,破這個五蘊就是我們破我們這個凡夫,讓我們了解這個思想顛倒夢想執著,這個五蘊就是在端正我們的思想,思想若端正當下就是離苦得樂。
因為迷住這個五蘊,對外的執著,所以我們的夢想執著,這些都是我們迷我們自己,一切煩惱、盲從,一切都是我們的五蘊的迷執,所以這個是在初入破凡夫,你若這個五蘊通達,這樣叫做聲聞境。
空這個四諦,十二因緣呢!是在破二乘法,現在空四諦,四諦就是說把這個苦集滅道,這個呢!這個就是在教我們通達這個生死由來,因為這個四諦的法就是說,對這個苦諦,就是說三苦、八苦、無量苦,這都是我們的集,集就是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集這些一切的矛盾,所以這個造業才有這個生死。
所以這個四諦與十二因緣就是說,讓這個二乘就是我們的緣覺,能夠滅這個無明,還滅這個十二因緣,無明若滅,生死就滅,這叫做破二乘的執著,能夠解脫這個生死。
再來!空這個智得,這個就是在破這個權教菩薩,所以權教菩薩就是執在這個我法二執,尚還有所得,有智與有得,有智與有得呢!就是說我還有在說法,還有在講經,有在說法,有在度眾生,這個就是我法二執,有所得,我在講經,大家能夠去成就,那就是我度的,這樣就是迷執,有智與有得,有得就是說有在度人,而我有智慧得以說法,而我有在度眾生,這個就是我們權教菩薩所執著的這個我法二執。
再來講空五蘊之智,這個就是人空智,因為空這個五蘊就是破我們這個人生問題,這個人生的過程苦從哪裡來?樂要往哪裡取?所以用這個五蘊,教你破你的思想,那個執著,因為我們的顛倒的思想,就是我們的矛盾自己,被這個貪瞋癡,而有這個我,所以執著,對外去造業,矛盾自己,侮弄自己,蹧踏自己。
所以這個五蘊就是在端正我們的思想,這個人緣問題要怎麼來離苦得樂?就是用這個五蘊來教我們破,才能夠端正我們的思想,才能夠離苦得樂,所以這個有證到真理的話,就是要破我們人空的理,因為這個五蘊了解到有這個身體,這個是生老病死的,所以這個理體上讓你能夠了徹,把這個身體不可看太重,這個身體不用上三萬日,出生到死亡,二三萬日的當中,死之後,矛矛盾盾,所以迷迷糊糊。
所以這個五蘊就是破我們的思想顛倒,執著這個我,才會去造業,所以這個理論若没圓徹的話,不能破,所以為這個生死問題,這個都是從這個二乘修證的結果,才能夠成立,所以這個聲聞境,你若没從這個五蘊深入的話,不能夠去了解這個人生的過程,都是苦惱無邊,所以用這個五蘊破我們的實際理論,讓我們能端正我們的思想,當下就是離苦得樂,這樣是成立這個聲聞境。
再來呢!空四諦之智,是這個法空智,用破我們這個一切法都是假,因為對這個外是成住壞滅,所以這個四諦呢!就是要讓我們了解這個苦集滅道,這個理體上能夠圓融,能夠集道來滅苦,集這個種種的道理,來破我們這個迷執,而破我們的苦惱,破我們的生死,所證的就是我們的理體。
而這個理體呢!要了解這個法空理,這個就是我們的內在通達,這個萬法都由心,這個就是說緣覺聖所親證的理體,因為這個四諦的理論,集這個種種的道理,圓徹這個集諦呢!就是五蘊、十二入、十八界,這個諦理能夠分開,能夠去分發,能夠活用,這個是法空理啊!這個法是我們的自性通達去親證的,所以這個能夠了解這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諦理能夠分發,能夠去度化眾生,這個謂之菩薩修證的結果。
現在這個空智得,這個無智無得,這個就是說俱空智,所證的之理是俱空理,現在這個俱空就是菩薩,大菩薩的境界八地以上,了解一切都皆空,智也空,理也是空,所以一切都無非是一個我們的修證了徹,有這個理論圓徹,這個都是假,這都是佛陀所修證的結果,了解這些才能夠開導我們這些迷執。
所以對這個權教菩薩,就是把這個無智無得,讓他去啟開這個一切都是皆俱空智與俱空理,這個理都是我們的自性通達,智是我們的明照,這個理是我們圓徹的,所以這個內在是無為法,出假都是名相,這個都不是真,所以可別再執一個理性,所以這個是修證的結果。
我們現在呢!要明白這個智得,這都是皆指這個法空智與法空理的這個意思,這樣才是無智無得,現在這個理論都是了解我們本來面目了,這個自性通達了,才能夠到這個境界∼無智與無得的意思。
是怎麼說呢?這個具足,具足這個是說,了解這個俱空的理論呢!這是我們具足一切,這是怎麼說呢?因為我們的充滿宇宙,一切就通徹,所以佛法無量義,法界自性通,自性通達,這個理都是我們的自性通達的。
所以對這個外呢!所說的都是假啦!所以人們能夠度呢!都是自度,我們不能度半個,所以無眾生可度,無法可說,這樣的話,才是真實,你若不了解這些的話,尚還,最高還是在權教菩薩而已,所以這個智得若能夠俱空、了解,這個就是說,值得我們注意這個有所得,這個迷的當中,有所得,回光反照,是我們本俱的。
譬如說,我說糖甜是你自己有甜,不是我說的聲音有甜,所以我們這個值得我們注意,不是我說你有得了,有得甜了,無所得啦!我說什麼都是假的,是一個名相而已,不是真實,你們聽懂,是你們自己本俱的,你們自己有的,不是我說你們才有,本來你們就有,是没講,你們就無,有講你們就有了,所以迷的當中你們來聽,聽懂當下就是即是了,聽不懂的話,就是我們還在迷。
所以因為這個機緣的差別,所以這個才有這個迷來聽的話,聽不懂,因為根器未到那裡,懂不到那裡,所以像我們在走路,在這裡有到台北的人,你既有從這裡遊玩到台北的人,你說新營你也會通,說嘉義也會通,說台中也會通,說台北也是會通,倘若走没到的人,你就走到新營說到新營,喔對!新營對!怎樣怎樣,喔對!那麼嘉義怎樣怎樣,咦!不知道哦!不知道,所以這個就是我們的根性還未到那裡。
你若對古人不曾看過飛機,你跟他講飛機就跟他相爭論,說空中會飛,「那都非實,又不是鳥」,你跟他說有火車,古人不曾看過火車,你跟他說火車,你就被他罵,「火要怎麼做車?而火做車,來坐車,你不就被燒死」,所以你就被他罵死,所以你有看到,有了解到,說起來,喔對!没有錯。
所以這個一切都是指趣入這個覺,他是指這個外塵,而來深入我們的本來,所以現在我們這部經呢!都在指我們這個空,指我們這個空,就是讓我們這個聲聞,小乘的法先深入。
[mp3-48B]
所以這個四諦呢! ( B面
)…,都依然從這個空義深入,才能夠徹證徹悟,所以能夠徹底證到這個第一義空,這若没從這個空義入,没有辦法,所以這個四諦的法門呢!開展出去,無所不通,無所不曉,因為把這個苦的果,教我們開拓這個苦的果,就是三苦、八苦、無量苦,讓我們能夠了解這個苦,會慕集。
這個集諦才用這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來破我們這個一切的迷執,端正我們的思想,把我們的生死才能夠解脫,所以這個解脫後呢!有這個空義,有這個三觀妙用,回光反照,審察自己,找我們自己找我們本來面目,這樣的話,真實你若找到本來面目,徹證到本來的,這叫做第一義空,一切都空,所以皆空的道理呢!這個都講完,圓融了達。
現在我們再來合釋起來講,在這個諸法空相中,這個空相就是破迷顯真,萬法一切都是我們的空相,所以這樣不立一法,没有一法可說,所以非但說不是這個凡夫緣起就無這個蘊入處境,因為有這個五蘊的成立,就是有這個緣起,緣起,緣起就是我們三細起六粗攀緣來到這裡,這個就是緣起,三細起六粗,緣起就是凡夫。
而凡夫既然是入這個五蘊的驅使,我們前曾講三細起六粗,三細就是說三種的微細,微細的不明白,本來就是空淨明,為什麼會空淨明呢?無一物,你說無嘛!明明照照,明!而明呢!你没照,無物,就是淨所以在淨呢!就是空淨明,而空淨明,你既然是有明的話,就能照,有照呢!山河大地,你既有照,這個空成有,有這個山河大地,這個淨呢!轉動,淨轉動,所以動呢!精明合一來投胎。
投胎!首先不懂叫做智相,有這個相,對外境的時候也會曉得看、也有在看、也有在吃,身體也會活動,所以這個相相續就是說,漸長大,對這個外塵的接觸,而自然呢!就有這個相相這個續,對外一直接觸來,再來呢!就是愛取相,所以在兩歲三歲的當中,只是曉得要拿,胡亂拿,好也拿、壞也拿,愛取,只是曉得愛取而已,没有好與壞的差別,再來呢!漸漸長大的話,計名字相,有一個你與我的差別,五六歲,你的我的就會爭了,會爭,既然你會爭想要,所以這個會爭呢!是没有這個壞的因緣,依然會吵架,但是依然會爭搶,可是呢!不是會作孽,所以有這個計名字相。
到這個十七八歲,一二十歲,既有你與我的差別,為了這個錢財、美色、愛慾、名利呢!就會執取,要達取到我的目的,非達我的目的不可,所以既然是有這個執取的話,就會去造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所以有這些隂蘊,就是五蘊成就,有這個五蘊的成就的話,難免有這個十二因緣成立,所以這個十二因緣成立呢!就在流轉生死了,殺人、人殺,而我們佔人便宜,下回!人家要佔人我們便宜,我們這個就是十二因緣創造來的業緣,在流轉不息。
所以我們現在,菩薩所修證就是用這個觀,觀!觀就是起慧,所以我們這個止與觀,對外三止就是根塵識,止這個外塵,對內審察自己,就是觀察自己,所以能夠起觀,才能夠妙用,所以菩薩就是由這個一切,修證這個觀行,成這個般若妙智,有這個般若的妙慧,才能夠回光反照,找到我們本來面目,所以這個觀照般若才能夠成立這個實相般若,所以有這個實相般若的話,才能夠圓論一切。
所以這個,所修證的都是菩薩所去修證來的,所以由這個妙觀察所成就來的,所以能夠去所證這一切的這個法空理,這個所得都是假,就是都不是這個真正的得,因為我們這個內在呢!內在所通達的,因為萬法一切都是我們的自性通達,自性通達,哪裡有得?無得!
所以佛法無量義,法界自性通,自性通達,萬法通達,所以故曰「無智亦得」,這個就是在破我們這個三種,就是三乘,就是說聲聞乘,以及這個緣覺乘與權教菩薩這三乘,所以這些都是破我們這個,還有智與得,這個尚還矛盾,這叫做權教,現在後面要來講這個「以無所得故」,這個值得我們研究,是怎麼無所得?會又再重講。
@本文:丁四:證果─分二─戊初:......。 一三一頁 04行
般若畢竟空的結晶語,當勿忽略!。 一三一頁 11行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這段文呢!要承上起下
本經重在這個「無所得」這三字,我們要學的人呢!特別要注意,這個你若不注意的話,不了解是怎麼會無所得?迷的人呢!「你既無所得了,我學要做什麼?」,要特別注意,這個以無所得呢!得要去了解這個以上這些道理,所以承這個上文,連帶這個到這個遠離顛倒夢想執著,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這個承上起下,講到這裡才能夠合理合法來成立這段文。
現在,先來講這個無所得,這個無所得,就是說無智無得的這個無得二字來解這樣,因為上文有這個無智無得這些,這二字呢!來破這個權教菩薩的法執,既然以上,上文有這個無智無得的這個二字呢!現在我們要了解重大呢!是怎麼無所得這三字?若没連結上文來講的話,不能圓融。
因為得對這個「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從這裡一直講,講到無智無得,這就是承上文,又再講回來,這樣才會合這個真實怎麼無所得?不然我們會忽略去,因為恐怕我們會誤會,所以没從這個再重新,又再開啟我們的這個迷執,而要開啟這個無所得的話,得要再從上文再翻回來,講才能夠通,這個我們可別疏忽了。
@本文:【分釋】,以無所得故,..........。 一三一頁 12行
........(此處無所得當連下文讀)。 一三二頁 06行
現在,我們分釋起來講「以無所得故」,這個是承上起下,這個文詞上呢!就是說,從這個上文來讓你了解這個無所得,所以這個無所得就是說連帶到這個下文,到這個無上正等正覺,這個一切都是我們了解這個無智無得,才能夠連下,這個菩提薩埵,就是我們了解這個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些,這個就是承上起下,連帶這個因緣成立,若不了解這個因,就不了解這個果。
所以這個承上文就是說,從前文「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現在這個得再從這個,叫舍利子起來,說:「啊!一切法都是我們的本來面目空照,既然你若能夠找到本來面目的話,就是我們的一切都無啊!」現在這個是簡單講,後面呢!從那些再一直講,這個講下去就講很長,因為今晚的時間太短了。
所以這個,因為二字的這個以上,以字,就是要因為,因為,這個因為二字下去解,以!以就是以上,所以因為以上,有這個文中,破我們這些一切的矛盾,頓開我們本來面目,所體會的就是無所得,因為本來就無一物了,哪裡有所得,所以才無一法可得。
所以才這個故,故就是在解開我們這個,因為這個所以然,就是怎樣,就是怎麼會無所得,所以無所得就是無一法可得,所以無所得故,故就是這字可以再通上通下,這字故字,所以因為無所得故,然後後面怎樣怎樣,所以承上文做這個原因,這個前是因,來日能夠通達了解,這個就是果,所以這個一切這個承上起下,就是以無所得故,所以就是以無所得,這個就是前的原因,才有這個無所得故這句。
起下來講,當做說後面這二字,就是說所以然,因為前面所講的是所以然,這樣才來成這個果證,所以知其然,若不了解所以然,不能知其然,所以啊!這二字即是說,叫做「故」,所以故,才有這個菩提薩埵,菩提薩埵這個是印度話,譯我們這邊叫做覺有情,所以這個有情故菩薩就是覺有情,也可以說上求下化,這句解這樣。
所以把這個菩提薩埵呢!分作兩種的意義來講,約這個實相的理體來講呢!就是說以上,以上來講呢!就是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就是說以這個上文的理體,就是了解這個自性通達,一切都我們的空相中,我們的空相是明照,哪裡有這個色受想行識,就無這個五蘊,而與這個無智無得,這個來相通。
所以這就是說因為,以就是這個因,因為以上這個上文所說的,怎樣怎樣,這些來體會這個,我們的本來面目哪裡有智與有得,就是無智無得,這個就是以上的因,所以這個以上的因,有這個真空實相,這樣通達這個一切,本來面目就是清淨空寂,寂照無礙,所以才以這個無,無!無就是,現在無的解法,要了解到無這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這些,無這些一切法可得,你既然是了解這個本來面目,這個一切都空無,空無一物,空不是無,空就是說無一物,是清淨寂照,所以才無這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可講,這個謂之原因。
因為有這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才生出這個有所得,而有所得就有這個牽掛,有罣礙,所以因為這個上文這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破這個一切的迷執的原因,後面才說無所得故,這個無所得故,就是這個原因來,這樣的話,就無罣礙與無恐怖,這個後面就是說,一切都我們的真如妙性,真如妙性是本空,這個真如妙相呢!這個本性是俱空的理體,所以無有一法可得。
所以俱空之理,這個都是承上文的,來交待我們一切的無所得,無智無得,所以這裡無所得這句呢!就是連上的連貫下來,所以這個没從外連貫下來,講不通,所以這就是首先這個因。
現在第二,約這個般若的功力來講呢!因為這個般若妙慧才能夠摧開這些一切的煩惱執著,把我們一切的矛盾掃得盡,這個一切矛盾的迷執就是一切相都是皆無,所以我們這個一切都是無,就是無一法可得,無啊!你就有這個般若妙慧的功力,本來面目是我們的迷執才有這個牽掛、煩惱,所以我們既然是本來面目了達,這個妙真如性都無一物,哪裡有這些?所以有這個妙真如,真如就是理體,這個就是無法可得,無法,都是假,因為一講下去就是假,可別通執著,所以才能夠了解這個真如理體,實相的功能。
因為這個妙慧的殊勝,就是我們的用功來所得的,所以這個勝妙的功力都是我們的勤勤去審察,勤勤來審察通達,本來面目能夠通達,所以才能夠到這個菩提薩埵,來依這個般若的妙慧,獲到我們的心無罣礙,乃至究竟的涅槃。
這個是用這個般若的妙慧呢!才會生出這個菩薩,有這個有情,依這個法,啟開我們的妙慧,來去啟化眾生,遊戲人間,所以就是我們心無罣礙,無罣礙故,這就是究竟涅槃,這個就是究竟的涅槃,真實菩薩的境界就是這樣安立,若有一個執著的話,有一個一絲法的執著,這就不能獲到這個心無罣礙,因為你無所得,既然你無所得了,哪裡有一個牽掛?就是我們一切都無所得,無所得就是說能夠安然來遊戲人間,才能夠達到這個心無罣礙的境界,你若有到這個無罣礙的境界,這樣就是究竟的涅槃,究竟。
所以三世諸佛,依這個般若來親證這個無上的菩提,就是有這個般若的妙慧,所以我們這部心經就是佛母,所有的佛若没由這個來親證,不能通上證這個無上的正等正覺,所以若要到無上的正等正覺,得依這個般若來成立,才有辦法。
所以你若少許的執著,這樣就可得,既然可得了,就不能證這個真實無上菩提,因為有一個牽掛,有一個執著就是牽掛,有一個牽掛就是有所得,所以既然是有所得了,不能夠證實本俱的性德,不能深入到這個本俱的性德,不能宇宙人生萬徹。
這個就是起這個下文來講,處處都讓我們能夠了解這個無所得,連下能夠通到這個究竟的涅槃,這個就是承上起下,來通達這個無所得這三字。
今晚因為時間的關係,後面呢!會再從前面一直講過來,這些若没聽到,很惋惜。
@本文: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承上起下】 一三一頁 06行
這個「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這段呢!是最後面,這部心經,最後面最高的說法,因為今晚所要講的這些是一佛乘。
所以因為這個,每一部經都有分三分,首先,所以這個經典的貫例上都有一個如是我聞,這分就是說序分,而我們這部心經没有這個如是我聞,雖是没有來講,因為阿難對這個觀世音菩薩的讚嘆,從這個「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是我們這部心經的序分,再來從這個「舍利子,色不異空」起,到後面,最後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止,這是正宗分,後面呢!那叫做流通分。
而我們現在此時所要講的,是這個正宗分的最後一段,最後面這個就是一佛乘,所以佛就像魔術師,那魔術師的變化,首先變小奇術,像說小奇術是用扇子、手巾,再來就用牽牛入甕,然後殺人種瓜,這些就較大部分,這叫做大技術,而大魔術呢!是大舞台在做的大魔術,而我們佛的魔術呢!祂一遍變,而一遍將你開導。
祂這些種子是怎麼變,譬如說,我們這個序分是在讚嘆觀世音菩薩,他來開拓這個佛的這個秘密,佛有什麼秘密?就是祂的基本教義,所以祂的基本教義呢!剛好用這部心經總顯祂的秘密,所以這部心經是對佛一輩子四十九年所說的,祂的基本,祂的秘密,都為我們開拓,所以祂怎麼變,所以魔術是怎麼變,所以祂的說法是怎麼說
現在今晚所要講的這個以無所得故,這個以無呢!要了解到承上起下這個承上起下,所以這個因,以就是因,因前。
(第48卷完)
---第49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