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心經總目錄 心經71講目錄

---第49講---


《卷50 台南開心法師》──心經71卷

【承上起下】
[mp3-50A]
所以有這個我執,糟啦!死後,得要再找一個身體,死後再找一個身體,想要這個身體,所以我們人要了解這個生死由來,現在晚上都盡量揭穿,我們人若死,迷的人為了財產,為了子孫,喔!這樣貪,貪得一大堆,所以貪得一大堆,死後呢!現在一剛死,這個我們這個意識離開,而這些根,就是我們這個神經系統才從這個毛細孔一直脫離,脫廿四小時才脫會盡,所以將他摸到極難過。

所以這個廿四小時後呢!就迷迷糊糊,就在這個中陰,就像做夢這樣,迷迷糊糊,不知道矣!不知道的當中,七日後,哇!再回來,回來到裡面呢!子孫都不問候寒喧了,叫人人也不應,問人人也不答,要差人差人不動,看到他的身體,糟啦!爛掉了,哇!悽慘了,子孫是我們的呢!要叫他都不應答我們,也不理我們,既不問候我們,也不寒喧幾句,我們要叫他,他也不應,那時的苦無限,執持子孫的人,這是我的子孫,那是怎麼我叫不到,叫他不動,而問他不聽,這樣那時怎麼了,喔!極苦,就這樣怒逆、凌怒,枉費我賺這麼多錢給子孫,而我子孫竟不理我,這樣叫人人不應,而問人人不聽,人家不肯聽我們,差人人也不動,那生氣就跑出去,嘩!一直衝,衝去四處逛一逛,不甘心再回來,再回來人家還是不理他。

所以那個當中呢!迷、迷、迷!四十九日後,照隨你的因緣再去造意身,成一個意身,你若生前不善不惡,依然像是我們平常時的行動,做生意啦!做什麼,可不過有罪的人呢?依然照你的罪去自己辦,地府閻王没在辦罪,閻王就像我們的地方法院,地府是甚廣,極廣,所以地府很廣,我們學佛的人起初到,我們若有在念佛,有在拜佛,有誠心,有在求佛,有在看經,有在研究,我們起初到,地藏王菩薩那裡一座廟很美,我們就要來拜佛了,會曉得要往那裡進去。

没學的人呢!有罪的人,另外走一條路,他不往那裡進去了,他要走他的路,而走他的路呢!照他生前的意識,譬如說,我們來講現量愛賭博的人呢!再怎麼夢就是夢去賭博,他做夢都在賭博,愛跳舞的人,再怎麼夢就是都在舞廳,你平時,你的種子在哪裡,你的志向在什麼,照你的七識去行使,你生前愛造業惡,走你的路,像說壞孩子,愛去找壞孩子,而要找壞孩子就往那裡一直走,都要找那歹路,找那些壞朋友。

所以做惡的人,若去到大鬼界,大鬼七丈二,小鬼二丈四,而那裡的大鬼若比做我們人,身魂差不多像這樣而已,這樣呢!一進去,四方八達就都石頭,起初一看去,喔!都好朋友,喔!一進去那整個都好朋友,很多很多,一旦進入石頭陣呢!大鬼用這個手這樣來撥弄,啪一下、啪一下、啪一下,讓你這樣跌跌撞撞,彈到石頭,愛相打的人就是這樣去被人辦。

所以你平時愛做什麼,就走什麼路,你都愛賭博,愛偷竊人,愛專佔人便宜,喔!就一個地方這樣很美,一個賭場很好,就想要進去賭,就想要去偷竊人,一進去呢!啪一下,那鐵樹遂鏟上去,喔!都粘在上面,所以照你的業識,你想怎麼,走什麼路,喝酒人死後依然做酒鬼,顛顛倒倒,所以這個業識不是閻羅王能夠將你辦罪,照我們的業識自己去辦,所以地獄呢!都自己辦,没有人能夠將你辦,你走什麼路就是做什麼罪,就往那裡去,自己走,自己找,所以地府將我們辦罪就是這樣。

所以你一輩子殺一隻雞,你的業識等到那隻雞出生去做人,你要出生一隻雞來讓他殺,所以我們生死可怕,人身難得,中土難生,佛法難聞,善知識難遇,所以我們今日有這個身體,又能夠來這個中土,我們這塊台灣就是世界最中,今日有這個佛法通聞,這是我們最幸福,人身難得,一失人身萬劫難。

所以佛教我們念佛,這個價值很好,所以佛會說這個彌陀經,無問自說,就是說這個方便法門,因為慈悲故,所以說開這個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祂的願力,而祂所造的這個聖德,怎麼極樂,因為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當中,第十八願祂有說,你若肯念他的弘名的話,祂就願要度,所以我們每一個學佛的人都得要勤念阿彌陀佛,我們這世若修不上去的話,佛會來度我們。

有的都不知道說,哦!你若念佛就能夠度去西方極樂世界,若這樣全誤,阿彌陀經後面有跟你說:「不可以得少善根福德欲生極樂」,你要到極樂,有十萬億佛土,因為你無始以來這個十惡,這個十惡帶著,要怎麼能走到?十惡業没捨,要怎麼能夠去極樂世界?所以你若没照佛的三十七道品去行聖德,你要怎麼極樂?

極樂在哪裡?極樂是我們的心地,我們的心若没樂,到哪裡都不能樂,而心若要樂,心量得要闊,要包容一切,我們的心能夠包容宇宙,這樣才能夠常樂我淨∼這個極樂,所以極樂國土是人阿彌陀佛,而也不光是阿彌陀佛,大家就是都無量光無量壽,佛的境界是都同等。

是因為阿彌陀佛祂有那誓願,教我們念這個弘名,祂自然要度我們,須得怎麼念呢?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心若没向善,念佛依然不會感應,所以我們若心若良善,有慈悲心,這個心全心一念,用心念,可別用嘴念,你嘴念阿彌陀佛,而心想要殺人,想要去害人,想要去做什麼,做壞事情這樣念佛不合。

所以得一心念佛,心應道交,自然我們的自性會發光,佛有看到,佛的眼界,你這裡有在念我的弘名,我一定度你,要度你哪裡?死後不用下地獄,讓你能夠帶業往生,帶業往生要去哪裡?依然是這裡凡聖同居土,讓你再次又來這裡,能夠再來學佛,我們這裡就是凡聖同居土。

所以佛呢!不時跟你講這個蓮花,九品蓮花,花開見佛悟無生,就是說我們的心,你的所做所為,總共有九品,有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再來有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再來有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這個是怎麼講呢?就是在講我們這顆心,你若像蓮花入污泥而不染,我們的心在這個五濁惡世,善惡分明的當中,我們不會去造惡,不會被這個惡染到,會來生善,生善看你生什麼程度,所以才跟你分九品。

所以我們學,凡夫初學的有念佛,你這世都没成就,都没看到經,倘若誠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肯念,你會再來,有這個機會得以再學,所以有那個智慧得以深入,所以這個學佛呢!得要照三皈依,佛法僧,皈依佛就是體解佛的大道,我們今日為了解大道,我們才須要皈依佛,發無上心,我們就是要做佛了,所以要做佛的話,要皈依法,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你若没深入經藏去修集這些理論,理論若没圓徹,不能修證,修就是自利,深入經藏就是自利,你既已經了解,自利後呢!要利他,皈依僧,統理大眾無礙,就是說法啟化眾生。

所以若没照三皈依的話,不是佛法,不是學佛,所以要學佛得要照三皈依,而真實呢!佛的法門就是心地法門,四十九年没離開這字心,所以不二法門,不二,他没說二種,只說教你的心地,說我們的心一字而已,没有說別的。

所以對這個經論的當中,首先就是從這個五蘊將你開導你一切的迷執,端正你的思想,讓你思想端正,能夠離苦得樂,能夠解脫一切的苦惱,再來才開導這個十二因緣,讓你了解這個生死由來,讓你能夠解脫這個生死,解這個無明,所以這個無明若解開,這樣叫做緣覺境,四果羅漢。

再來就是跟你講權教菩薩,你自利利他,這個我法二執執住了,這尚還矛盾,頓開你這個本來的,得要以無所得,應該來的啦!應該得要來度脫眾生,這是我們應該的,所以時時得來應化,以無所得的精神就是說,我們欠人的錢,現在還人是應該啊!我們還人還要後面要再得一個什麼?得一個我還你,下回再還我們嗎?没有了啦!我們欠人還人就了結矣,所以無所得。

為什麼無所得?本來就是具足,所以這些業識若還了,塵沙盡的話,就是圓明覺真,就是大圓鏡智,所以本來迷故,只是明,現在來,現在有這個般若妙慧能夠通達一切宇宙人生萬徹,這樣叫做圓明覺真,不光是明,萬徹一切,宇宙人生萬徹,這樣叫做般若,而般若呢!就是三世諸佛,依這個般若波羅密多才能夠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就是無上,三藐就是正等,三菩提就是正等正覺,所以叫做無上正等正覺。

你倘無這個般若的妙慧,没有辦法,般若就是最高的境界,而般若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般若就是宇宙人生萬徹,般若就是我們本具的性德,本來就是明照宇宙,本來就是明明照照,無所不通,無所不曉,就是本具,就是無所得,本來就具足

所以這個般若就是我們本來的具足,所以學佛得需要這個般若的鎖匙,所以有這個般若的鎖匙才能開這個執著鎖,我們五蘊的執著,一切對外塵的執著、矛盾,這個執著鎖若開的話,才能打開我們這個煩惱門,見到我們本來面目。

這個臭皮囊你若没揭開的話,永遠都被這個身體拖去死,生前死輪迴的當中,都是被這個臭皮囊執著住,這個我,這個我,所以要發掘這個本來的,無這個我執法執,本來就是無一物。

所以這個才說「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哦!你要有智慧啊!你仔細聽,本來面目,萬有都是我們的空相中,都是我們的明照內,本來就具足,無這個生死,也没增没減,所以無所得。

所以是故空中,一切都我們的空照,明明照照,寂寂照照,本來就是這樣,所以你若了解你的本來面目,就無受想行識,無受想行識,倘若你的本來面目揭穿,你的本來面目就無這個臭皮囊,無這個身體就無色,也就無這個眼耳鼻舌去受,所以無受想行識,無這些思想,不是思想了,本來面目是明照,不是思想,現量上說是我們的思想,其實迷謂之思想,悟呢!明照,想什麼就是照什麼,當下即是明,而明呢!現在無明,怎麼無明?就是執著這個臭皮囊,才會去造業。

所以第一點,「是故空中無色受想行識」,本來面目無一物啊!你可別執著這個身體,而執著這個思想啊!既然你倘無這個受想行識,就無眼耳鼻舌身意,無這個思想就無這個身體,就無這個眼耳鼻舌身意,而無這個身體呢!無這個眼耳鼻舌的話,就無色聲香味觸法,就無這些了,所以無這個十二入,而也無十八界,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就是在說無十八界,無這個身體,自然就無十二入十八界,這個你要知道喔!

這些倘無的話,就無這個十二因緣,就是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你既無這個身體,哪還有一個執著這個生死可講?也無這個老死,而也無這個愛取有可講,所以這個十二因緣就是說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這十支,有這十支造業,愛取有就是造業,就是有,有就是有因,難免有果,有這個果報的話,才會再來生與老死,所以既然我們解開這個迷津,我們的生死問題,都是我們的思想顛倒夢想執著造業由來的,然後才在生死不息,遺失我們自己,而遺失自己,侮弄自己,蹧踏自己,迷迷糊糊。

我們現在有這個身體呢!一失人身萬劫難,若殺一隻雞,出生一隻雞要被人殺,就吃昆蟲,吃一些臭昆蟲與這些蠕蟲類種種,而吃完呢!被人殺死後,得再出生那些昆蟲與蠕蟲,啊昆蟲與蠕蟲,就又出生得不了,又得再種種的出生。

所以我們人出世迷迷糊糊,出世嬰兒不知道半項,就在這個畜生的當中侮弄得,在這個蟲啦!而這個昆蟲做這些化生物、濕生物種種這些因緣,不知道半項,光出生那些就迷迷糊糊去了,哪裡懂個什麼?雖是不懂什麼呢!不過這個本質,這個根性,根就是我們的神經系統,具足那個習氣,具足這個習氣,無始以來那個習氣就是貪瞋癡執迷,這個癡,就是我們這個自然的神經系統,你即使在蟲類、畜類,都是這個愛,大罪惡就是這個淫,萬惡淫為首,所以這個根性呢!自然那蟲出生它就曉得,並不用人教,那根性帶住了,因為愚癡、執著。

所以無始以來這個執著,就是被這個殺盜淫,所以造一切的矛盾,所以我們現在頓開這個五蘊,是我們的最首先的第一步,我們的迷,破我們的思想,所以佛法首先就是改造我們的思想,用這個五蘊來破我們的迷執,改造我們的思想使得端正,思想若能夠端正,把這個一切了解,苦就是我們的思想顛倒夢想執著,一切都我們自己害自己,苦也我們想的,樂也我們想的,煩惱也我們想的,不甘心也我們想的,造就一切的自己矛盾自己,侮弄自己,蹧踏自己。

五蘊就是破你這些迷執,你的思想,想苦就苦,想樂就樂,而這一切都我們的矛盾,頓開了解到自己矛盾自己,侮弄自己,蹧踏自己,煩惱是我們想的,而煩惱極苦,有的煩惱得不知道吃、不知道睡,這樣迷迷糊糊這樣,悽悽慘慘,而這是誰蹧踏我們的?自己在蹧踏自己,不甘心是蹧踏誰?不甘心是蹧踏自己,這個一切的矇懂,都是我們自己不了解自己,而來侮弄自己,蹧踏自己,極可怕!

所以為了這個臭皮囊,一切來造一切的業緣,而矇蔽自己,侮弄自己,蹧踏自己,這種的可憐呢!一件大被單若没掀開的話,不能看裡面的寶,被這個臭皮囊來將你蓋我們的本來面目,可憐!在這裡不時在生前死不息,造孽不休,因為這樣呢!迷失自己,而侮弄自己,蹧踏自己,無始以來就是這樣,回頭是岸,看回來,問自己,問自己,找自己。

所以常見自己過,不說他人非,我們自己若没有錯,一切都没牽掛,平平安安,所以凡夫是反過來看別人,啊!某某人怎麼做賊仔啦!喔!這個做怎樣,這個賭博啦!這個喝酒,我們自己當賊,當大賊首都不講,別人在跟人偷拿杯子,那是竊賊,没找我們的不對的,別人不對跟我們有什麼關係?人家當大賊首,我們跟他在一起,我們既没做到,刑事不會抓我們,我們若將人偷拿一只杯子,被人抓到,我們就是有罪了。

所以不值得我們自己都没有錯,才是對,要看我們的不對,可別看別人的不對,回光反照,審察我們自己,了解我們自己,創造我們自己,你若没這樣的話,永遠都在苦海無邊,而你若找回來,回頭是岸,找到自己,哎!哪裡不可做,了解,滅因就無果。
[mp3-50B]
所以因果可怕,菩薩畏因,凡夫怕果,凡夫就一句「早知如此」,早知如此可憐,最極早知如此,那個造罪有這個因,難免就有這個果。

我現在來譬論一個大罪惡,現量我們所認識的,這個此時在地獄,以前都不可以講,我現在可以來講 ( B面 )…,在大陸人民的法幣貶,使人覺得没價值,他是全國的這個政權這個財權都在他的手中,讓你錢一直貶、一直貶、一直貶,貶得没有用,他這個財產多少,他保守住金條一千條仍擁一千條,現在把這些來印銀元券,再換這個人民的法幣,一元變成換好幾百元後,換一換,他這些錢至少一千條,現在這些可以再從民間再買又買,因為大元買的很便宜,金子像是說一錢若二百元,而現在一直收,一直到最後,到最後都二百元買一錢金子,他將這些錢一直蒐購、一直買,買一買進來,成為他的私己了,而錢才再使其一直貶、一直貶、一直貶,又一直没價值了,至少二百元就變二萬元,然後二萬元就變成二十萬才買得到一錢金子,那銀元券換完後,現在就又用叫做金元券,才換金元券將你換做銀元券回來,又須好幾百元才,好幾千元、好幾萬元才換一元,換一換,金元券又使其小貶值,才又換捐金,而捐金換完後貶值,就將錢都攜帶著逃亡,逃到美國,全中國的財產全都帶走。

所以老蔣會敗走來到台灣啊!不幸!他若將宋子文抓起來,財產拿來國庫,這樣的話,人們大家都降伏,他就是寵幸,寵君之約,自己人没抓,人們大家不甘心,所以才民心一直反,而共匪因此才一直打,打得他没路逃,跑到往台灣,民心一直反過來,而所得的呢!宋子文吃多少?一輩子與我們吃同樣多,他没吃更多於我們,吃得較好倒是真的,穿得較好啦!住得較爽這樣而已,可現在現量上呢?才一句在那裡「早知如此」。

早知如此,是早知如此怎樣,他的罪業吞銅吃鐵,所以用這個鐵圓、銅圓、銀圓、金圓,金銀銅鐵都這麼大一顆,而炙得火紅,然後再將那扳杯兩個,往他的上額與下額遂將之硬扳,扳呷這個開來,再用那鐵圓炙得紅通通,再將之塞進去,在那裡一顆顆地吞,喔!看得很可憐,那鐵圓炙得紅通通,這麼大顆進去,不是一下就冷卻呢!在裡面就在滾動燙,喔!噗吱地燒呢!而現量呢!早知如此,早知如此要怎樣,他的子孫在得好處,他在那裡在吞那些鐵圓,不光是那些鐵圓吞完就算,他這個業識來世要出生來還人,要做牛做馬,要怎麼拖,極可憐!

所以我們做人呢!得要了解說,今日有這些經典可讓我們看,能夠好好讓我們修行,而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們這世若能夠放生,能夠布施,來世這個身命就不同了,你没學成,你的身體來生也不會生病,放生若多,不用擔心會生病,我們没造殺業就不用生病,布施若多,福報就大。

所以這個人生的過程,就都是前的善惡業帶來,所以有這個依報與正報,這個依報與正報,正報就是說我們這個生老病死,這謂之正報,依報就是依這個環境,所以依這個環境使我們愛不到,所以想愛,愛不到,所以生老病死這正報。

所以這個愛不到,所以不能知足,想愛要多少,不能多少,那個所求的不能滿足,叫做求不得苦,再來呢!有這個怨憎會苦,恩怨與妒爭,若一有互罵過,看到就刺眼,極難過,有一個吵過架,每看到,每次苦,妒爭就是說,你做這個,我也做這個,互拼,或是男女之間,兩個相爭要愛一個,或是生意互拼,所以這個妒爭,所以叫做怨憎會苦,恩怨與妒爭,見面就可憐,極艱苦,這個環境上使得我們不舒服,看到情緒就壞,眉頭就皺起來,所以怨憎會苦。

再來呢!愛別離苦,恩愛與這個生離死別,所以就是為了這個情大苦,一個東西遺失,這個也是愛別離苦,少許少許,那是稍微難過就過去了,所以這個生離死別,喔!這個就較難過,父親死啦!母親死啦!煩惱得生離死別,這還不算苦呢!愛情的離別,比死更難過,戀愛不成功,喔!那拆散會自殺,比死更難過。

所以這個環境的差別,這個就是因為有這個外的吸引,依這個環境的這個差別,使我們不能夠心得安然,所以叫做依報,依這個環境來將我們報應,這個就是我們前世的因果帶來的,所以一輩子不時在生病,就是前世殺業極重的人,一輩子永遠在貧窮,就是前世很苛薄的人,一輩子不會生病,一輩子在富有,那就是人布施放生大,没殺生,所以人家來自然福報就大,出生就財產很多在等他,從懂事起就不會生病,所以這個都是依正二報

所以學佛就是要了解這個一切的苦惱,都是我們的無明故,無明白,迷失自己,而來侮弄自己,蹧踏自己,你若了解,回頭是岸,回過來看自己,了解自己,創造自己,佛法就是要讓你自己了解自己,創造自己,没別的,真實的佛法,你若對外會感應、會保庇,有神通種種,那就都外道啦!佛法没有這些。

佛法是真理,能解開你的矛盾,頓開你的迷執,使你能成這個妙慧,能夠解開這個執著,所以自己找到自己,能夠創造自己的幸福,能夠宇宙人生萬徹,能夠無所不通,無所不曉,這是我們最大幸福,今日有這些經典可讓我們看,才能夠了解這些,解開我們的迷津,來找我們的本來面目,才能夠成就一切,才能夠做菩薩,而菩薩才能夠做佛。

所以我們這部心經就是對迷的人,教你解這個十二入,對這個物質生活執著這個物質;而對這個心迷的人,教你解這個五蘊,教你端正這個思想;身心俱迷的人才教你十八界,這個根塵識三合。

所以才用這個三觀妙用,破你這個一切的矛盾,所以這個解這個空義讓你了解真實,這個空的意義就是破迷顯真,不可說無,而也不可說有,就是教你解空,有照無物,要說有嘛!没得看,你的本來面目在哪裡?要哪裡看?空無一物,這個身體有看到,你的思想要哪裡看,没得看,你說無嘛!明明照照,有也不能講,無也不能講,那麼講怎樣,講你的空相,萬有都是你的空照無物,所以明故,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而本來面目呢!無一物可得,無一項東西,本來就是無一物。

所以今日,今晚講到這裡,了解這個以無所得,是怎麼無所得。

@本文: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一三一頁 06行
【承上起下】


菩提薩埵,對這裡講起,因為前呢!對這個因,因為這個「以」,以無,以就是對以上,承上起下,而這個承上,這個原因,前是說這個因,要怎樣做,才能夠成佛,為什麼得要解脫我們的身命,身心要分開?這個我們前所說的呢!要有一個引證,知其然,所以然呢?怎麼才是真正?所以要有一個引證,事實能夠做佛。

我們現在今晚所要講的呢!要從觀自在菩薩,從這個序分講起,因為這部心經呢!是我們觀世音菩薩,所以他的名稱,也可以說觀世音菩薩,倘若我們這部心經是說觀自在菩薩。

這個觀自在,這個觀,為什麼他這個名會謂之觀自在呢?所以我們要引證觀世音菩薩他的修行的過程,他就是從這個聞思修,對耳根圓通那麼他是怎麼會圓通呢!就是說用這個三觀妙用,三觀,能夠空假中,對外是假,對內是空,又出假是中,這個空假中的意義,全些不懂的。

因為這個外一切都是緣生緣滅,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因緣,在這個一切都是緣生緣滅,因緣和合而所產生的,所以都是這個變化萬千,所以有緣來生呢!依然是以緣來滅,所以這個無自性,不能永遠存在謂之假,假!所以這個外是假。

因為有這個明照故,所以這個空,說這個空,我們的心明故,能照萬有說空,內是空,空是我們的明照,有照無物謂之空相,所以這個空就是破我們的迷執,顯我們的真實,因為我們迷故,對外取著,不了解我們的明照那個相,所以變成落射影,內這個實相變成非相,心一切都對外取著。

所以我們今日就是了解這個觀,這字觀,一心進而去三觀,對外審察就是說都緣生緣滅,這都是假,萬有都是我們的空相中,所以在我們這個空相來妙觀察,審察真實,這叫做觀察,觀!所以這個觀呢!就是能觀之智,所觀之境,我們有這個智慧,把這個外的境,一切的事體,能夠來審察真實,這個真實了徹,能夠圓徹一切萬有,這叫做實相,叫做真空實相,而有這個真空實相呢!要能夠圓行理論,要圓行理論就是說,這個內在所顯的實相顯真如,而真如才能夠顯理體。

講回來,也可以說這個內義,內的真義,真義就是我們的智慧,有這個慧能夠鑑別一切,能達,所以鑑別一切,以慧生智,以智生理所以義與理分齊,內義能夠配合這個外的理論,這叫做中。

是怎麼叫做中呢?中就是圓和,圓和這個事體,有這個理論能夠圓徹這個事體,事事若無礙,理與事若圓融,空有就無礙,這個道理很深,因為這個中就是配合這個理論,這個言詞,我說糖甜,這是一個名相糖甜,我這個名相能夠配合真實的真正糖,你能夠符合,因為同時能夠具足相應,具足大家能夠相應我所說的糖甜,那個糖,真實的糖,雖是說這裡無糖,我這個名相會配合這個事體,所以理與事能夠圓徹,事事無礙,理與事能夠圓融,這樣你的空相依然是糖甜,糖甜,所以空有無礙。

外叫做實際這個物質∼糖,我的名相能夠圓和這個糖,理性既圓徹,你顯達依然真正糖,而你顯達的真正糖,依然是空相,所以叫做空有無礙,中就是道理,中就是道理,理論圓徹,能夠圓和這個事體,空有無礙。

所以這個觀世音菩薩就是以這個耳根來圓通,他的修證就是說,一切世間的音聲,第一微妙,世間的音聲怎麼微妙呢?一句話要使得人笑,一句話能夠使得人哭,一句話會使得人暴跳起來,不甘心暴跳如雷,一句話也會讓你煩惱一輩子,不甘心一輩子,這個極其微妙。

所以他感覺到世間的音聲極其微妙,妙音像海潮音,像似波浪,一浪一浪,一個聲音使人暴跳起來,會使人不心,會互罵、吵架、對打,所以後浪推前浪,稍微一句話差錯,一下子冤家對打,所以這個,這個音聲好比波浪相同,一浪一浪,一波一波,這個風波可怕。

所以他就是審察這個音聲,叫做觀世音,觀世間的音聲可怕,所以妙音海潮音觀世音,他就是觀世間的音聲,從這個耳根去圓通,所以可以說最好的、最妙的修持,我們若從這個來深入。

我們眼睛所看的不可怕,這個音聲極可怕,所以對這個耳根若圓通,一切都無礙,所以他修證的修為就是說從這個觀察,用這個三觀妙用,審察這個音聲去通達一切,能夠通深入這個了解,所以行深般若,他就是審察真實,所以這個深解一切,所以他的修持的方便呢!極其深解,極其奧妙,所以得到這個妙般若,妙!般若就是妙,妙!這個微妙的圓徹,徹證徹悟,了徹一切,這是我們本具的性德,面面都是,迷謂之眾生,悟謂之佛。

所以觀世音菩薩來讓我們引證他的修持,所以他達取到這個照見五蘊皆空,這個就是佛的把戲,審察這個一切世間的苦惱,無非就是我們這個人生最可嘆,就是被這個五蘊的驅使,這個五蘊呢!就是說色受想行識,昨晚蘇居士也跟你們講很清楚,因為我們有這個臭皮囊,這個身體謂之色,有這個身體的色才能配合對這個外,色聲香味觸法,因為這個六塵,有外的六塵,而我們才能夠去感受,所以因為有這個臭皮囊,而有這個六塵,所以你才有這個思想的顛倒夢想執著,因為眼睛能看、耳朵能聽、鼻能嗅、嘴能吃,身體能接觸。

所以為了這個我執,這個是我,這個我的問題,被這些聲音與這個物質才會一切,所以我們佛講的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為了這個錢財、美色、愛慾與名利呢!使我們,使得我們迷執,對外要取著,生出這個造一切的矛盾,所以不了解自己,侮弄自己,蹧踏自己,就是這個身體的差別,所以為了這個身體去造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這些罪孽,所以才在這裡生死輪迴不息。

所以因為這個五蘊的迷執,就好是像不了解自己,侮弄自己,蹧踏自己,就好像佛的說法,好比像魔術師,現在做一座、兩座箱匣,而用一個架子,而現在這個箱匣四四方方,四塊板子可以裝下去,裝下去四角,一個箱子,兩個架子都相同這樣裝入,你這樣兩個看來都空空,而看空空呢!你現在這個箱匣來裝入四四方方,將一個人拖下去箱匣內,哦!現在一下子,在箱匣內拿一個皮紙人出來,而這個皮紙人現在拿過來這個空箱匣,這四片板子再將之裝下去,哦!再變一個人出來,又原本那個人出來,所以這個變法無非是假,不了解到這都是我們的自己不了解,大家都會變,你若了解,大家都會變,因為那個腳架,四角架的腳,他那裡就做一個反射鏡,而下面能夠調活動,這四片若放下去,人他就鑽到底下了,然後從底下紙紮拿過來,拿過來這邊,要找兩個孿生子,面貌都相同,面貌都相同,穿著相同,這樣現在這些板子再裝下去,哇!等一下變這個出來,哦!說變過來這邊了,所以這邊變出來這個。

可比說菩薩,觀世音菩薩他會變,我們也相同呢!我們也是會變,是二人,不是一人,我們與他依然孿生子,我們跟他面貌也相同,身體也相同,每樣都相同,可你就本來無一物,哪會相同?就是本來無一物,當體明故,所以他能夠解脫,能夠了達,我們也是能夠了達,所以揭穿這個秘密,他就是從這個耳根圓通去修證,用這個三觀妙用,了解這個五蘊皆是我們的空相,皆是我們的思想顛倒夢想執著。

所以在這個要了解到,要離這個臭皮囊,要怎麼解決呢?我們現量的當中,我們前有講,要從這個四念住,觀身不淨,我們這個臭皮囊全身體都不淨,因為全身體無一處不…
(第50卷完)

---第51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