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心經總目錄 心經71講目錄
---第56講---
《卷57 台南開心法師》──心經 71卷
【一三六頁 14行─→一三八頁 12行】
[mp3-57A]
遂坐在那裡,吃乾糧,配一些茶水,一疲勞呢!遂在那裡睡一睡呢!就做夢了,喔!馬上夢見中狀元,現在這個中狀元的當中,得要拜相,而這個相爺是奸臣,一了解到他這是奸臣,便不理他,不聽他的話,當現在不聽他的話呢!就奏皇帝,奏說外邦來在侵略,讓他文官掛武帥,說他的智慧他很好,喔!這真實,皇帝讓他一奏,就令他做主帥,就文官掛武帥,而他的對這個策略很好,對這個戰術,因為這個我們古代有那個戰略,有這個略韜的戰略,而他很懂,所以這個戰法很好,能夠點兵,而這個用將這樣能夠勝利,陣陣得勝。
喔!這樣一下子升到當王,喔啊!一下子這樣子孫一大群,而代代都有做官,當這個官一高,這個奸臣用權謀呢!將他的花園藏這個武器,然後奏皇帝說他要造反,再命令人跟他去搜,去搜到真正有武器,喔!既是要造反的話,全家滿門一百,一家一百六十六口全斬,那時候才想說,我這樣這麼忠,盡忠報國,這樣南征北討,汗馬功勞,你都没替我想到說我這麼死忠來為國來打拼,年老這樣連我的子孫一切都要斬,所以伴君如伴虎,這實在是真可怕這樣,所以一家拖去斬那個當中,那個三通鼓一到,這樣刀一斬下去,頭顱滾下來,一驚醒起來,爬起來,哎!全身體滿汗。
一輩子的夢呢!多久?没半小時,夢得一切南征北討這樣,一輩子這樣,一下子一夢而已,南柯一夢,那時這樣一想回來說,哎呀!伴君如伴虎,我一輩子的榮華,哎唷!事實就像一場夢,哎呀!他這個和尚對我講的,句句都真實,我若這樣頭顱被人斬了,我這個身體爛掉,我這個我是什麼?哎!好!我非回去問不可,所以才回來呢!才來皈依佛、皈依僧、皈依法,所以來在那裡剃度,才在那裡出家,才就此没去考校。
所以這個南柯一夢呢!可怕,所以我們現在這個身心世界,一切皆依這個無明執著,來漩渦這個自然的夢想執著的,所以這個幻起的境界,所以都是我們的迷執,所以這個無明像做夢般,這個身心世界,譬喻這個夢境,所以全體都是無實,都是虛幻,所以因為這個迷呢!認妄作真,認假做真,認賊作父,在這個生活過程,為了讓這個我,這個身體的我,心理與生理種種的顛倒執著,所以造成呢!就像做夢,這樣顛顛倒倒,而來造一切的矛盾,所以侮弄自己,蹧踏自己,這都是我們的一生種種的顛倒執著,才有這些苦惱可講。
所以我們有這個佛的偈在說:「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夢」,你若觀察這個世間一切,你若能夠用這個三觀妙用,審察自己,而來審察一切這個思想,所以你若能夠審察自己,這個一切一切就都像似,像做夢,迷迷糊糊。
所以你若有這個智慧,揭開我們這個迷執,就是豁然貫通,了解一切人生一場的夢,所以要了解到一夜的夢是小夢呢!一輩子的夢是大夢,所以而且是這個短短一輩子没三萬日呢!被這個自然的漩渦,為了這個物質精神,而來迷迷糊糊造業。
所以這個無始以來,眾生就是都這樣顛倒煩惱執著,這都是我們的虛妄造業,這都是像做夢不實,凡夫就是不了解,所以都執取在這個我,才會漩渦在這個因緣與自然的當中,被這個因緣與自然的漩渦呢!使我們迷迷糊糊,現在我們就是要回光反照,審察自己,找我們本來面目,這個就是真實的般若。
所以能夠三觀妙用,審察自己,找自己,找到本來面目,這就是真實的般若,所以你若能夠回光反照,就是不能被迷去,心能轉境當下即是佛,所以能轉,可別所轉,迷呢!就是所轉,能夠三觀妙用,能夠審察自己,這個就是能轉。
轉就是轉什麼?轉我們的迷念,我們的妄想執著,時時觀察自己有迷否?這個倘若你能夠審察自己的話,這個當中絕對不能起顛倒的執著,你若迷茫執著的話,就是三惑,這個三惑都是妄造的惡業,才冤枉來妄受這個生死的輪迴,這個漩渦在這個生死輪迴的當中,是我們迷迷茫茫。
你若回光反照,審察自己的話,當下哪裡有生死?本來面目没有一個開始與没有一個終止,所以因為迷才漩渦在這個生死,有光就無暗,有暗就無光,有這個生死就是迷執,無明造業,有這個般若就是燈燭,就是光有光呢!就無暗,光就是能照一切,通達一切,你既有光,自然就無暗,有這個智慧的話,哪裡能夠愚癡?無明就是俱足愚癡,般若就是在破這個愚癡,所以有愚癡才有這個虛妄的相,這都是空相,有照無物。
你若能夠徹證到這個三觀妙用,審察自己,所以能夠轉我們的念頭,能夠找我們的明心,這個真心就是明,找到本來面目的話,一切究竟就都露現,這個究竟就是我們本來面目,都是無一物,本來就是無這個因緣與自然,所以這個實相的顯現的話,就是了解一切,外都是真空妙有,就是我們的明照,那個實相都是了解一切緣生緣滅,所以這個因緣生自然,這個真心若顯現,這個夢境就没有了,像我們做夢若醒的話,就了解到都是無實,這個當中,我們若能夠求證真實的理論,理論若圓徹,能夠三觀妙用,審察自己,找自己,了解自己,創造自己。
既然能夠找到本來面目的話,一切諸法都是我們的空性,萬法都是唯我們的心,所以萬法唯心,一切依心,自然而然這樣哪裡會去妄執這個外塵呢?所以就能夠了了達達,種種這些虛妄的顛倒執著呢!自然而然這樣自己就破,無迷即真,所以這樣就是遠離顛倒夢想。
這個顛倒夢想,究竟就是生死不息的這個業因,所以顛倒夢想執著,就是這個生死的業因,業因,既然了解這個妄就是我們的生死,你若悟本來面目,了了達達,哪裡有生死可說呢?所以這樣就是究竟解脫,解脫什麼?解脫這個生死輪迴,這樣叫做涅槃的境界。
所以我們下面呢!又再引這些涅槃的究竟來講這樣,因為時間的關係。
@本文:般若是明畢竟空,行深般若.......。 一三七頁 04行
...祗在有漏依身之滅、未滅上分)。 一三七頁 13行
我們照昨晚,之前講的是這個夢想,這個夢想是我們迷,這個思想顛倒,這個也是夢想,做夢也是夢想,所以都是我們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所以我們今日有這個般若呢!是能夠明白究竟的真空妙義。
這個真空妙義呢!是要了解為什麼叫做空?這個真空是我們的本來面目,空不可解無,是破迷顯真,尤其是我們的有照無物,所以這個才說空,我們的本來是空照,照呢!萬有都現,有現呢!是一個空相,有照無物,故說空,所以我們本來就是明,能照,所以明能照,有照無物,才說空。
因為菩薩呢!是修行叫做這個甚深的般若,才能夠這個普遍了達,這個菩薩就是能這個三觀妙用,能夠徹證這個事實,圓證一切的理體,所以宇宙與人生能夠通徹。
外是畢竟空,所以一切法都是無自性,所以說性空,所有一切的萬有成住壤滅,這才說不能永遠常住,這樣叫做無自性,空!空不可解無,空解釋說現量物質方面,成住壤空,萬有都是因緣和合產生有,有是有一個體,以體呢!會成住壤空,這個空不是無,空就是它的本質,萬有都變土,土就是它的本質,所以萬有都以土而生,滅是成土,而所以畢竟空呢!所以萬法都是畢竟空,連這顆地球就會破裂,破裂這個畢竟空就是真空妙有。
所以這個自然境呢!這個生起種種的虛妄,就是我們每樣受到這個自然的影響,所以來顛倒的執著,因為這個因緣成自然,我們現在有這個身體就是自然,有這個地球也是自然,所以叫做陷在這個自然間呢!難免執著,所以顛倒執著就是矛盾的執著,以苦為樂,這個生死不能了徹,所以在這個自然的當中呢!造這些一切的迷執,有這個身體謂之我,這個我,有這個我,你的與我的的差別,對外,所以這個對這個金錢、美色、愛欲、名利呢!將我們拖倒了。
所以有這些一切的矛盾的執著,所以對外的執取呢!難免會去造業,造種種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所以有這些因緣成立,才在這個漩渦在這個生死,不能解脫,所以在這個六道在輪迴。
今日我們有這些,這個理性得以圓徹,所以呢!能夠了脫這個生死,所以就遠離顛倒的夢想,所以說有這個理論圓徹,才能夠遠離這些夢想執著,所以這個,我們人會顛倒夢想就是為這個生死因緣來產生,所以這個顛倒就是以苦為樂。
譬如說喝酒呢!是苦,顛顛倒倒,糊里糊塗,一些醜態百出,這樣說他快樂,所以這個顛顛倒倒,以苦為樂,指鹿為馬,把這個身體這樣很來愛惜,這個是我。
所以才會夢想這一切的這個矛盾,生起一切造這些因果生死的業因,既然有這個業因呢!難免就又輪迴,而你既然是能夠了這個因,所以菩薩就是畏因,滅因就無果,所以你倘這個業因既然能夠了徹,不造因自然就没果,既是無這個因,自然就没這個生死,所以這樣叫做解脫生死,這個解脫能夠生死了達,不會去陷在這個生死輪迴,這樣叫做涅槃,涅而不生,槃而不滅,這叫做涅槃,也可以說叫做登彼岸,也可以說離苦得樂,這個是境界問題。
所以我們下文呢!有一種的說法,有究竟涅槃,這個究竟涅槃,這個涅槃二字,我們就已講過,我們以前都有種種介紹過,因為我們現在又再講涅槃呢!有二主的說法,有「有餘」涅槃與「無餘」,有餘呢!就是說尚還有啦,尚還有,無餘就没有啦!没有生死啦!所以有「有餘」與「無餘」這二種。
我們要詳細明白到,分成三段來講,第一段就是以小乘方面,像這個聲聞,能夠得到這個阿羅漢果,對於這個招感生死的業因,這個見思惑未斷,這個見惑有五利使,思惑有五鈍使,見就是說身見、邊見、見取見、邪見,這些有五見,所以有戒取見,這個見惑有五利使,思惑有貪、瞋、癡、疑、慢這些,所以這我們課文後面那裡都有講,後面會講很清楚,那個叫做我們五重玄義那邊那裡會講。
隨機漸進,所以不會生起這個愛欲這些問題,雖然是前業未斷,而不過不再招感這個生死的果報,所以雖是是這個身未滅,生命體尚還存在之時呢!這叫做有餘的涅槃,這個有餘呢!就是還有漏,依這個身還有生死苦果可滅,因為有這個身體,難免就要再死,不死不行。
你若連以上,以前這個煩惱一切種種的業,所受的這個身能滅,我們的煩惱一切都頓開,所受的一切這個身體呢!依然無啦!這個隨這個業受生,受生死,你若没有業的話,就不受這個生死,雖是說不用受生死來講,這也尚還有餘涅槃,有餘就是說前業還未了,前業未了呢!就是還有餘,至若無餘呢!就是這個外的生死苦果都滅了。
因為換一句話來講呢!不但這個招感生死,那個本身的心理狀態呢!依然把這些煩惱,一切的業惑呢!都已經解脫了,人家這個更進一步的,已經解脫一切的煩惱,所以這個心理狀態呢!都能轉,能來自己自轉,不會被這個境轉了,能轉不是所轉。
所以這個眾苦所緣的,生理上的現實,生理上就是說我們身體,這個生理的變化,現實的生命體,有這個身體,依然同樣,不會被這個身體將我們轉了,所以身心能夠分開,不會被這個身體,這個軀體的生理狀態將我們轉變我們的心理,心理能轉變這個生理,所以這樣叫做無餘涅槃,所以身心一切都能夠分開。
以上就是說,謂這個小乘有餘與無餘來講的,有餘就是說聲聞境,這還有餘,到四果羅漢就是說究竟無餘,不會再來生死了,所以有餘與無餘的當中呢!( B面 )…
有斷見思惑,而同證這些真理呢!其實依然很多不相同的地方。
[mp3-57B]
因為這個修證的當中呢!在這個有漏的依身,有這個漏的,有漏的身體呢!還未滅,這依然也可以說尚還有這個身體的生死,所以因為我們一切呢!都是為這個身體,依這個身體,所以才不能解脫,倘若菩薩後面所說的就不同了,上乘的法門與這個下乘的,以上所說的這些,就是這個二乘所修的,這個有餘與無餘的涅槃,所以後面再從這個大乘來講。
@本文:二、就大乘方面:若變易生死因..。 一三七頁 14行
..此為大小相對的有餘、無餘涅槃。 一三八頁 03行
現在第二就是以大乘方面,依然是這個有餘的涅槃與無餘的涅槃,因為大乘方面,譬如說權教菩薩,還有變易生死,這個因未盡,這個叫做有餘涅槃,這個變易生死的果盡的話,謂之無餘涅槃。
因為大乘,這個無餘啊!就是能夠通這個見思斷,更何況這個三惑也圓斷,這個就第三來講的,現在第三就這個大小的相對來講,小乘所證的涅槃呢!謂之有餘,有餘這個就是說權教菩薩,還有這個我執與法執,有這個我執法執呢!這個因,尚還不能斷這個見思煩惱,因為没斷這個見思煩惱呢!還有這個分,雖然說滅這個分段生死,只滅這個分段生死而已,而這個變易生死還未滅,所以這個還有塵沙無明煩惱未斷。
所以這個變易生死未了,是怎麼叫做變易生死未了?因為這叫做權教菩薩,還有這個我執與法執,我在說法,我在度眾生,所以有執著在那裡,這個呢!叫做有餘,因為變易就是再變過來八地菩薩,這叫做大乘所證的涅槃,到七地的菩薩還是權教菩薩,變過來八地菩薩,這個叫做大乘所證的涅槃,真實為無餘涅槃。
因為怎麼講呢?因為大乘涅槃呢!這個謂之三惑圓斷,二種的生死永滅,所以再也没有其生死的可講,所以叫做無餘,這個三惑就是說無明煩惱,這些業障都斷完了,而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這些也都永遠滅盡了,所以這叫做無餘涅槃,因為既無這個煩惱可斷了,也無這個生死可了,所以故曰無餘。
此謂之大小乘,對有餘與無餘的這個涅槃,這是對大乘法所講的,這小乘的就是說權教菩薩,大乘的就是實教的菩薩,有這個分別,所以詳細呢!我們又再從第三點再來說明。
@本文:對於小乘和大乘涅槃的分野,....。 一三八頁 04行
........未脫變易,故非圓滿解脫。 一三八頁 13行
我們現在詳細再分三點來講,第一就是說小乘,雖是滅生死,有證涅槃,小乘的涅槃雖是說有滅這個生死來講,那所證的涅槃,與大乘了達生死即涅槃,這差別很遠呢!滅生死證涅槃,這個是說有這個真理,入空,執著空没出假,這個只是滅生死而已,大乘是了達生死即涅槃,當下即是,無生死了,在這個有這個身體就無生死了,所以這個了達生死即涅槃,這個叫做「本性寂滅非寂滅異」,這個就是說本來面目呢!寂寂照照,所以這個寂滅有一個異。
所以這個就是說,第一點大乘的異於這個小乘,所以大乘是了達生死即涅槃,小乘是滅生死即涅槃,所以這個,這個有這個異的,寂滅有這個這二種的各異。
第二呢!小乘,小乘唯這個斷這個界內見思,大乘呢!並界外,三界外的這個塵沙無明,這個叫做「界內界外斷惑異」,所異的不相同,所以一切都有一個大小的分別,因為小乘斷界內就是說,只是這個界內見思惑,剛才我們有講,見思惑斷而已,而偏,執偏空的理性,入空不能出假,没出假度生,所以叫做偏空,所以斷這個內的見思惑。
大乘並不是,大乘是斷界外,三界外,他當下就超出三界外,這個塵沙無明就是說,無始以來所造的業力,無始以來這個業力,就像塵沙,無量無邊,因為這個無明造業,所以這個,這種叫做界內界外的這個惑有分別,因為菩薩是斷塵沙無明,而小乘只是斷這個生死,塵沙未盡,這個叫做小乘的,所以有大小乘這二種,就是這樣的分別。
第三呢!我們這個小乘就是無身無智,未徹證這個法身的般若之德,因為小乘法,只是這個身心能夠離開,不過還不是真正徹證這個法身真正有這個般若德,這還未徹證這個法身的般若德呢!這個還是權教那方面。
大乘則身智俱足,因為眾德圓俱這叫做「眾德具不具異」,這個謂之三,因為大乘的身智俱足,就是說大乘菩薩能夠說三輪體用,身輪能夠應化自如,應什麼得度,他就化什麼身,意輪能鑑機,口輪能說法,所以俱足三,這個三輪體用,所以能夠眾德圓滿,所以應化自如,所以可以說這個俱一切的眾德圓滿,這個是說這三種的分別。
我現在來引一段這個經文呢!來讓我們大眾能夠了解,了解這個以上所說的,印證這個事實,所以因為眾德本俱的,這是都我們本來面目呢!本來就俱足,不過道理上呢!你没圓解依然不能親證到這個真實。
所以我們現在要學的人呢!不能容易了解,所以現在你不了解到那裡的話,不能夠解脫一切,所以我們引這個經文呢!來做一段的比較,這個法華玄贊二云,有講二種:「真如之體,靈明妙覺,名為般若,彼為覺性故也,小乘之涅槃,涅槃體,非覺性,故不名般若。」
現在第一句就是說,這個真如,真如的本來面目就是靈明妙覺,是怎麼叫做靈明妙覺?因為你真如理體能夠完成究竟,所以這個真如俱足十法界,迷呢!隨你的因緣在六道輪迴,也是你的真如,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因為我們的真如本體呢!隨你的緣,你若入三惡道,它也跟你,隨你入三惡道,你若入三善道,它也跟隨你入三善道,因為隨你的緣,你的近緣若善,你的心想善就做善,所以我們都我們的如意,這個如意是我們本俱的,要做怎麼都我們自己想的,想怎麼就做怎麼,近壞人想壞做壞,近善想善做善。
所以這個真如呢!就是我們能夠來回光反照,審察真實,本來俱足,所現的這個靈明妙覺,就是說宇宙人生能夠萬徹,這個名為般若,般若就是說印度話,來譯我們這邊的話呢!不可能譯得起來,而不能譯的話,我們簡單方便來稱之為智慧,你若說智慧的話,世間這些學者較優異的人他也說智慧,所以智慧呢!這些博士,這些種種能人呢!不可說智慧,可以說他的聰明而已,聰明是他的範圍內很窄,這個智慧呢!無量無邊,所以再加一字妙,加一字妙字,叫做妙智慧,所以這個妙智呢!就是說不可以測量,這個妙不可測,為什麼不可測呢?本來的覺性充滿宇宙,所以這個般若呢!能夠宇宙萬徹。
所以我們現在了解這個宇宙,就是說宇宙就像一個大銀幕,宇宙的當中都是真空妙有,因緣和合產生這個自然,有這些星球種種,這些地球都是這個真空妙有,因緣的成立所產生這個自然,而迷呢!墮入這個自然中,才會生死不息,所以前有三細起六粗,也說很多了。
所以這個覺性呢!是靈明妙覺才是般若,靈妙這個妙照,真空這個妙有,通達這個因緣與自然,不會被這個自然的漩渦,來將其滯礙,所以這叫做妙明覺真。
小乘的涅槃呢!這個體性不是真正的覺性,因為所覺的呢!還不夠般若,所以不夠那個真實的般若呢!所以還不是正覺,不是靈明妙覺,雖是覺,他的覺是小乘的覺,不是大乘的覺,所以不可說叫做般若。
我們第二再來講這個法華玄義,玄贊有云:「真如之體,出所知障,名為法身;彼為一切功德法所依故,小乘之涅槃非為功德法所依,故不名法身。」
現在我們第二句再來講這個真如之體,雖是說每個人都有真如俱足,這個體性呢!不了解這個障礙,這就是凡夫,因為大乘的智慧呢!能夠所知障,一切障礙都是我們前所講的,無罣礙,所以名為法身。
所以這個名這個法身就是說,這個說法一切能夠圓徹,理論圓徹,且無所得,所以無所得呢!就無罣礙,無罣礙就是所知障,有一個牽罣就有一個障礙,所以無牽罣就無障礙,所以名為法身,這個叫做真正的法身德。
所以能夠說一切功德所依的,就是我們的聖德,所依這個真實,足夠那個聖德,才能夠叫做法身,聖德就是說,你把這個一切的功德都無所得,圓通一切,就是依這個聖德啟化眾生,他也没度眾生,所以他說法,他也没說法,名為法身。
是怎麼没說法呢?因為所說的都是假,以及這些文字都是假,不是真,為什麼是假呢?譬如說,譬喻這個聲音,聲音是一個名相,非真實,以權來說你真,以權來顯你的實,我說糖甜是一個名糖,一個名甜,既無糖,而也無甜,雖是這個權,不過能夠顯你的真,所以你若没吃到糖的話,怎麼說糖,怎麼說甜,你都不能甜。
因為這個權說是依這個方便方面,對機應說,所以俱足能夠讓你相應,讓你了達,所以所說的都是假,是這個名,不是真,我說糖既無糖,說甜也無甜,不過你能夠糖,有吃到糖能夠甜,是你自己本身,本來就俱足吃到糖會甜啊!不是我說才有甜啊,所以這是以權說真,所以以假來顯你的真,這所說是假,你通達的是真,所以才没說法,法不是法。
而這個經典呢!這些文字雖是樣樣都是真,這都佛的真心流露,說在這裡面的文字,雖是那文字是佛說,聖人造真經,真經非是聖,大道存文字,文言不詮真,真詮自證悟,無文不成真。
因為這個文字呢!是聖賢大德他的真理,種種都在這文字中,因為他的文字都是大道理,你若看不懂的人呢!哪裡了達這本經的道理,看不懂這本經也没道理,所以這個經不是聖,是他的大道存在這個文字中,能啟發我們了達,所以這個文字呢!是我們自性通達的,所以這個文言呢!自性通的,所以這個真詮自證悟,親證才能夠去悟到的,不是看就有的。
所以這個理論呢!要了解到一切的都是假,是我們內在通達這才是真,所以般若妙慧就能夠通達到,眾生若不自度的話,講多少都不能度,所以才没說法。
所以非說法才是正說,你若說你有在說法,這樣就不對,所說的都是假,所以當時佛呢!祂曾講,他的音聲,一音演暢,隨類各得解,雖然說一種的法來講,一個相同的一個聲音,各人所聽的呢!這了解的不同,不用講什麼的,我剛才說糖甜,各人的甜,各人的冷暖自知,一人一種的甜,不能同樣甜,所以這個就是說這個真實的法身,了解到,說是無說才是正說。
至若小乘的涅槃,不是功德法所依的,因為小乘的人呢!他就不敢出假度生,他只是自了漢,所依的呢!不可說叫做法身,因為他就没出假度生,可是呢!這個權教菩薩他也說,我有在說法,我有在度眾生,其實無眾生可度,自己若不度的話,什麼人都不能度,佛都不能度我們,所以小乘不能說叫做法身。
現在第三這個真如,這個真如之體眾苦都盡了,因為一切的理論圓徹能夠去圓解,能夠圓徹一切就是說,能夠圓解一切,這樣名為解脫,理論有圓徹,能夠回光反照,審察自己,了解自己,創造自己,找本來面目,這才是真正解脫。
譬如說,還未離分段生死的人呢!這是眾生凡夫,還未離這個變易生死的人,這個叫做小乘,小乘的涅槃呢!有二種,聲聞、緣覺,所以這叫做二乘,這種,這種小乘的涅槃呢!尚未,雖然說有離開這個分段生死,不用來生,不用來死,這叫做分段生死,不過還不能解脫這個變易生死。
什麼叫做變易生死呢?就是說從這個聲聞,所以初果轉來二果,二果轉來三果,所以一直變,變易,變來四果羅漢,而四果羅漢就又變過來。
(第57卷完)
---第58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