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心經總目錄 心經71講目錄
---第57講---
《卷58 台南開心法師》──心經71卷
【一三八頁 12行─→一四○頁 10行】
[mp3-58A]
變過來八地以上,這樣才這個變易才盡。
所以小乘法到權教都還未脫開這個變易生死,這樣就是尚還未圓滿的解脫,所以這個還不能圓通一切,所以這個還未圓滿的解脫,這樣叫做小乘有餘的涅槃。
有餘就是說,這個聲聞呢!還有生死的存在,有這個身體的生死,而羅漢呢!雖是說當下的解脫,了解生死了,都無生死了,不過這個還有變易生死在。
權教菩薩就是還有這個我在說法,我在度眾生,還這些執著,有這些執著在的話,還未圓滿這個真實的解脫,所以還得再變易的生死,所以這樣叫做分段與變易,這都小乘的涅槃。
雖然說小乘離分段,不用來生死來講,還未脫這個變易生死,所以這樣叫做還未圓滿的解脫,還再未圓滿的解脫,這我們要了解,這個叫做不圓滿。
@本文:據上所說,小乘涅槃,所斷的....。 一三八頁 14行
................實相中諦理顯現。 一三九頁 06行
我們現在再來,對這個以上所說的,把我們這個小乘的涅槃,來說這個小乘呢!所斷的是見思煩惱,所斷的是叫做見惑思惑,這些煩惱盡而已,他所滅的呢!是分段生死,不用再來生,不用再來死這樣,所證的是叫做偏空的真理。
什麼叫做偏空真理呢!因為理體上有圓解,不過著空不敢出假,所以叫做偏空真理,所以就已經這個生死都能夠了解這個因緣成立,了解這個生死都是我們的緣生緣滅的,所以斷這個見思惑。
這個生死的果呢!都是指這個有漏的依這個身,因為小乘法能夠了解到,依這個身體去造業,我們若不依這個身體去造業,自然就無生死,雖是無生死,是依這個身,還依這個身,還有這個有漏的煩惱,以及感受的這個生死所依之身,這個叫做聲聞境。
能夠斷這個見思煩惱,不過所證的理體呢!尚還依這個身體,還有生與有死,因為感受這個生死的身體啊!這就不可說大乘,因為到四果羅漢,雖是說不用來生,不用來死,雖是這樣來講呢!塵沙未盡,無始劫以來,欠人的這些業,都没還人,這樣不可說叫做真實解脫。
雖是說現量的斷這個見思煩惱,不過這個未來,這個塵沙無明未盡,這都是欠人,所以四果羅漢呢!就是宿命通達,知道這個三界如火宅,眾生都是冤家,所以了達這個先世因果呢!所以大家都害怕,嚇都嚇半死,因為擔心再來的話!依這個身體再來,又讓人抓到,因為大家都有感情看起來很害怕,所有看到的,不是妻就是夫,所以不是自己的父母,就是我們的孩子,就是很親的親戚,所依的都是我們了解到都有一個緣故,所以叫做有情,有感情,有感情呢!來擔心又有這個身體,擔心又被感情拉去,再跌倒,所以才不敢來生死。
雖是說不敢來生死呢!你這樣不能做佛,永遠都死羅漢,所以依然得要依這個身體,再來生死,再來度化眾生,才能夠成大乘,所以大乘的涅槃所斷的就是塵沙無明煩惱,所滅的都是這個變易生死已經都盡了,因為所證的理體都是中道實相理,這個中道實相理,就是要了解到這個三觀妙用,什麼叫做中道呢?了解這個外一切都假現,緣生緣滅,不能永遠常住。
所以這個三觀妙用就是說空假中,這個外一切都是假,是我們的明照中,我們明明照照,這個空相,有照無物叫做空,這個空呢!空就是說真實了解我們本來面目,明照這個有照無物,審察一切通達,叫做實相,這個實相的般若是真理能夠圓徹,實相的般若能夠顯真如理體。
所以真如的理體就是說,內面的慧,外面的智,以慧就是我們的義,我們的真實義,所以這個疑與義要分別,凡夫就是疑鬼疑怪,這是苦,義呢!是真,圓徹真實,這個義顯理,義顯理這就是說以慧成智,以智成理,這個理體上呢!能圓通這個空有無礙,因為這個理論能夠圓徹,理能夠圓通事,事事能夠無礙,理事能夠圓徹,空有就無礙。
我剛才說糖甜,你們大家都了解甜,這個就是說能夠圓徹理性,我講起來,能夠對這個事體∼糖,真實圓融,我若說這個糖甜給美國人聽的話,美國人聽不懂,没圓融,理與事没圓融,這個糖與甜若講給日本人聽,依然不會圓融,因為這個名相上不同,理體就没入,這樣不能通顯實。
所以這個中道就是說理論圓徹,事體與這個理性,能夠圓徹,能夠對機說法,這個真理呢!能夠圓徹啟化眾生,讓他能夠離苦得樂,能夠解脫這個生死,這才真實的中道義。
所以菩薩就是這個三輪體用,身輪應化自如,意性能夠鑑機,口輪能說法,真實能夠對機說法,這叫做中道的理性,所以這個實相的理體呢!這個就是出假度塵沙,以及這些無明讓人能夠永斷,所以這個謂之叫做無明與塵沙,這個生死的因都盡,所以以及這個空,二邊的法相,這些都通達,這才是大菩薩。
至於這個無明與這個變易生死還有這個因,而執著這個二邊,還有這個我法二執,這還有變易生死的果,所以這個叫做小乘,我們現在講這個二乘的人呢!有這個分段,滅這個分段生死,不過不受這個後有的涅槃,只是滅這個分段生死,没來生没來死而已,這樣後面的這個究竟涅槃還未入,僅只是生死涅槃入,不用來生,不用來死,這叫做小乘的涅槃。
大乘的菩薩與佛,就是離變易生死,永遠這個依妄顯真,這個依這個妄就是說,一切凡夫就是都妄,妄迷執著,佛呢!歸真能夠宇宙人生萬徹,這個叫做息妄顯真,息妄能夠歸真,才能夠證無餘涅槃,也可以說,佛息應這個身之化,歸真身之本。
佛就是適應什麼身化度,祂就化什麼身,所以這個身呢!都是歸真的本體,真就是這個真如妙覺,本來無一物是應化自如,雖是說應這個身來講,是遊化,遊化就像遊玩而已,所以本來俱足,他的真身呢!都俱足圓滿宇宙,所以就歸真的本體,所以這樣叫做無餘涅槃。
總而言之呢!這個二乘所證的涅槃,就是他本體還有這個見思煩惱,雖是說永遠都無啦!寂就是說永斷了,不過這個偏空的真諦呢!所以真諦理尚還顯現,他偏空,雖是有真諦理,著空,執在空裡,所以在這個空有的當中,尚還没解開
菩薩所證的涅槃,他的本體呢!是塵沙煩惱永寂,就是說無始劫以來所造的業力,都是永遠斷滅了,雖是說應化自如,他無那些塵沙無明了,來遊戲人間,他也没,度也没度相,說法也没說相,所以他這樣呢!才是真正度塵沙煩惱,這就永遠無所得,所以永遠無所得,無所得就無牽罣,而無牽罣呢!就是除塵沙了。
所以這個中俗二諦,所以這個中俗的諦理要顯現,才能夠圓通佛所見所證的真實涅槃,你若不能了解這個真俗,真俗二諦,用這個中的理論來顯俗度脫眾生,雖是說這個有這個中道義,能夠顯這個事體,所以這個俗就是外的事體,能夠圓論一切。
所以這個諦理呢!能夠顯現,所以把這個四聖諦能夠轉無量四聖諦,所證的這個叫做究竟涅槃,他的本體是無明煩惱永寂,為什麼會無明煩惱永寂呢?他就無所得了,無所得就是說內在有自主義,所說的呢!有自在,能夠安然自在的話,就無一個牽罣,對外無一個牽罣的話,哪有一個煩惱可斷呢?
所以這個實相的中諦的理呢!能夠顯現,所以實相理就是圓融這個中道義,中道若圓徹,這樣所證的理體才能夠圓融這個事實,才能夠普化眾生,這個就是大乘的法門。
@本文:小乘雖然不算圓滿解脫,........。 一三九頁 07行
........現在要來說明它的意義了。 一四○頁 01行
他就是說能夠了解這個分段的生死,凡夫是怎麼叫做分段生死呢?一下子做人,一下子做禽獸,或一下子地獄,一下子做餓鬼,或一下子做天人,所以這個六道在分段,一段一段,這是凡夫的生死,證到天人的境界,還是不能夠真實了解、了脫這個分段。
天人他的福報若盡的話,依然會再墮落,所以墮落呢!有的這個福報盡,這個業識有的往地獄去,有的往這個畜生,往畜生類,所以天人若墮落的話,依然是胎卵化濕這個四生六道,依然再來輪迴。
所以因此呢!這個小乘是能夠了解這個分段生死呢!所以得到這個偏空的涅槃,這個叫做小涅槃,因為這個三德的當中,只是有這個解脫德而已,有解脫德這一部份,三德∼解脫德與般若德與法身德,所以只是得到這個解脫德一分而已。
至若大乘所證的涅槃呢!所以來講就不相同,那個就是圓斷這些煩惱圓滿解脫,圓證三身,這個三身叫做,什麼叫做三身呢?應身、化身、法身,有這三身,圓獲三智就是說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三智,這個之前都有講過了,現在要再講到那裡去,很釐不清。
所以這個法身呢?當下即是般若,所以解脫這個三德都俱備,三德俱備就是說解脫德與法身德與般若德,這個俱備了,這樣呢!叫做常樂我淨這四果,有這四德,所以你若没俱備這些三德的話,不能常樂我淨。
所以我們在拜佛,往往都是用這個香花茶果,要了解這個香花茶果,為什麼會拜香花茶果呢?我們一枝香,就是一心,所向的佛,就是尊重祂的聖德,祂的聖德能夠說有這些經典,現在可讓我們看,祂這個經典能夠華藏世界一切的道理,所以用這個美德,叫做用這個花代理祂的美德。
再來這個茶呢!就是祂的智慧都圓通在這個理論上,所以祂的智呢!祂的大道理存在經文裡,現在還有人在講經說法,祂這些應這個真理呢!能夠滌洗這些眾生的心地,就是說佛的智慧呢!可比像茶、像水,滌洗我們眾生的心地這些污垢,這些煩惱、執著、迷妄、造業這些,使得我們能夠解脫煩惱,能夠解脫生死,能夠行這個菩薩道,所以祂的德性呢!值得我們尊重。
所以祂的智慧的光明,所以用這個燈燭代表他的這個光明存在,所以祂的光明能夠照耀世間的這些無明的眾生,用這些大道理來啟化我們,讓我們依然能夠通圓滿解脫,所以祂這個悲智圓融,這樣呢!叫做常、樂、我、淨這四果,所以這個四果就是代表祂的常樂我淨,所以是在讚佛,我們是尊重祂的教化,所以祂的聖德存在,我們才得要尊重。
所以這個信仰呢!有的人說:「我就在拜佛,我在念經,我在修行了」,若這樣講的話,矛盾!信佛與拜佛,誦經要給誰聽?「誦經不懂理呢!像牛嚼草皮」,究竟依然是一個信,以信能夠叫做消業而已,這樣不是學佛,所以要了解這個「學佛」以及「佛學」,你若了解你真理呢!不能去實行,這叫做知解宗徒,依然無效,所以我們要學呢!要實行實證,叫做信解行證,所以我們聽的,有這個信心去了解這些真理的話,叫做自利,自利呢!得要利他,實行去度化眾生,才能夠親證真實。
這個就是說我們這部心經呢!所說的能夠到究竟涅槃這些道理,所以我們若照這樣來行的話,依然究竟成佛,所以這指的這個這些種種的境界,就是說有這些種種的差別,「修行像牛毛,成道像牛角」,知道,不行依然没有辦法,知道呢!要行是難行之行,難忍之忍,能夠這樣才能夠堪謂這個聖德。
所以若不夠這個度量與這個智慧的話,没有辦法,不能含藏一切,没有辦法,有的一句話聽到就不放過人,這樣這個瞋性提起來永遠就不會成就,所以道理多明,這個貪瞋癡若没捨的話,第一階梯既没爬,這個就都没成就了,還是凡夫,没有辦法,所以你道理多少,是知解宗徒,没實證不了脫,没解脫,所以種種這些境界呢!依然得照這些理體上來深入實行,才能夠生出這個究竟這二字這樣。
還有這個性淨的涅槃與無住涅槃,合前所說的這個有餘與無餘,總共有四種的涅槃。
[mp3-58B]
現在小乘法是有住,尚還住,無住就是大乘,這個有餘,( B面 )…
三乘就是說,小乘與中乘、大乘,這個都是共證的,所以依這個凡夫起,凡夫就是說初入,這個初入就是說小乘,因為凡夫既已經有要聽經、有要看經、有深入,這個就是没分別了,大小乘没分別,只要我們要認真。
所以我們有入,這個性就能夠淨,所以性若淨叫做涅槃,心若清淨叫做涅槃,所以這個,我們這個現在這個地方叫做凡聖同居,凡聖同居,你當下你若能夠淨這個心地,就能夠安樂,當下即是安樂,有清淨就没苦惱,所以我們這個所在叫做凡聖同居土,聖者也在這裡成的,凡夫依然在這裡造的,地獄依然我們這裡跑去的,所以凡夫與聖者呢!都在這裡,尤其是你要修與不修,所以都同體。
因為我們在這個五濁惡世的當中,就是好像說,我們的心若像蓮花,眾惡就像這個泥土,所以在這個泥土的當中,是污染很多,罪惡很多,所以在這個污泥中而不染,我們的心不會被塵染去,能夠來轉我們的念頭,把我們的心能夠清淨,這樣當下呢!就是涅槃,心若清淨就是涅槃,心迷謂之凡夫,所以這個在這裡,罪惡以及善人合摻,叫做凡聖同居。
所以我們若說無住涅槃呢!是佛所獨證的,無住涅槃這是佛的不思議,不可思議的境界,現在我們簡單來說明這個佛與眾生的差別,性若淨,當下就是離苦得樂,性要淨,若没理論也不能清淨。
所以我們這部心經有這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昨晚講得很清楚,你若能夠圓融這個三科,當下就是離苦得樂,這樣也是涅槃,能夠了解這個十二因緣,能夠圓徹這個無明,這個無明若盡就是斷這個見思,倘要斷這個見思無明呢!得要貪瞋癡要捨,所以你若這樣的話,這個叫做二乘的聖者,這種都二乘的聖者,這個就這樣,從這個淺能夠入深。
雖是說你證到四果呢!要再對佛回向,我不光是要這樣,我要再出假度生,有這個心回小向大,回向,有的不懂說:「我念經要回向某某人,或這裡什麼人較可憐喔!念經來回向給他」,這樣很矛盾,念經不懂理,像牛在嚼草皮,要回向給什麼人?所以我們在念經,了解這些理論圓徹,回小向大,要再從這個大道理,上求下化,這叫做回小向大,若不了解這樣的話,這樣没有辦法。
所以這個,普通你若這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能夠了解的話,這個叫做性淨了的涅槃,倘若能夠把這個十二因緣還滅,無明圓斷,見思若斷的話,這個叫做四果羅漢的涅槃。
因為這個諸法的自體呢!性本空寂,一切的這個真理呢!你若通達我們的本來面目,本來就是明了,明就是寂寂照照,所以你若能夠回光反照,審察自己,了解自己,找到本來面目,這個本來就是空寂無礙。
所以我們學佛呢!不二法門,什麼叫做不二呢?就是心地法門,這個心外無佛,佛外無心,萬法唯心,一切依心,佛就是我們的自性,我們的自性就是佛,佛就是我們的自性,所以可別修旁門法,你若對外執著,有在感應,有在保庇,喔啊!能夠爭鬥,這都是外道,真實的佛教呢!是教我們自己了解自己,創造自己,對我們的心地直入,没對外在講的,安立我們這個心地,得要了解到,常見自己過,不說他人非,自己的不對最可怕,可別了解別人的不對,別人不對有多少跟我們没關係。
所以呢!凡夫就是迷執,大部分都是對外,什麼人怎麼,什麼人怎麼我們自己在當大賊,說人家在偷拿東西,喔!偷拿錢,大賊首將人大搬家,都没講什麼,那小偷在做竊賊,說那小竊賊,真可憐,所以不問自己的罪,都在辦別人的罪,不知道自己的罪才是可憐,所以得要了解自己,創造自己,對自己的不對,找自己的不對,可別再做到不對
所以四正勤就是跟你說,既生惡要斷,未生惡不可生,未生善要生善既生善要增長,所以就是修這個正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樣謂之正行,所以這個法法都平等,凡夫與聖者呢!不二,因為這個理性的差別,有這個理論能夠圓徹,能夠修證,凡夫呢!是這個見聞覺知,用我們眼睛看,而心去了解,這些都是凡夫,所證的呢!都還是迷,你若有真理的話,凡夫依然也能成聖者,面面都是佛,是我們不做佛,所以凡聖不二的理性,有理,有真理與無真理。
所以無住涅槃呢!就是不住於生死,所以叫做不住涅槃,是怎麼不住於生死呢?聖者是遊戲人間,哪裡有生死可說呢?來這裡有這個身體,有這個軀殼,了解這是臭皮囊,這不是我,當下呢!宇宙人生萬徹,這樣呢!叫做無住涅槃,所以無住就是無住生死,剎那就又來這裡,剎那生滅。
所以我當時看這部心經呢!那時候悟,我就馬上作一首偈:「悟者非色亦非空,無生無滅無內外,天地不能為涵蓋,剎剎塵塵影現中,隱顯即入無罣礙,法身充滿宇宙中
」,同時不二,來遊戲人間,哪裡有生死可講呢?所以無住涅槃,無住在生死。
因為福慧圓滿,我們的無始以來所造的一切的福德與智慧,造成來到這裡,既然是通達了,哪裡有生死可說呢?所以無所不求,也可以說哪裡得求呢?凡夫是求,求要解脫,聖者呢!當下,當下即是真如,如如不變,叫做如來,所以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所以雖是有這個生滅來講,隨這個因緣,這個大悲心故,不變,隨這個因緣來遊戲人間,所以這樣叫做不住的涅槃,為什麼須得再來遊戲人間呢?因為不忍心這個凡夫迷茫在這個生死苦海,所以沉淪在生死的當中,所以不能通解開這個迷執,所以苦海無邊,不救要怎樣?所以用這個來這個遊戲人間,來度化,所以能夠叫人回頭是岸。
什麼叫做回頭是岸呢?苦海都無邊了,要怎麼回頭?回過來看自己,找自己,了解自己,往心地下去下功夫,當下即是解脫,所以回頭是岸,這個就是以大智故,有這個大智慧的大菩薩與一生補處的佛,都是因此不住於生死。
像彌勒佛,現在是此時可以說彌勒菩薩,他現在此時呢!在兜率內院等候佛法若滅後,他才再來,再來說法,再一生補處,這樣才叫做佛,這樣再來一生補處才能夠圓滿,這個福慧圓滿就是說大覺圓滿,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叫做三覺圓,這樣叫做佛。
所以這個,這些菩薩呢!就是都不住於生死,不會被這個無明的業力來引誘,時時能轉,不能所轉,所以時時都能夠了徹,能夠明照,眾生的根機,能夠對機說法,所以没有這個業力可講,所以才叫做無住,無住這二字的意思就是這樣。
@本文:「涅槃」是梵語,正音為波利暱縛男。 一四○頁 02行
..........則此亦可譯為「出趣」也。 一四○頁 08行
我們上面,上面所說的涅槃,已經講到這裡已經講完了。
不過這個涅槃,我們要了解這個是梵語就是印度話,這就是梵文,我們若譯我們這邊的字呢!是不能翻這個本字,不過這個涅槃是翻字不翻音,為了這個涅槃的問題,這個我們要了解到,有好幾種的說法,在印度文呢!也可以說叫做暱縛男,也可以說,舊話所說的是涅槃,現在順古依然講叫做涅槃,這個名,又名叫做泥洹,也可以說涅槃那。
這個名詞呢,有很多種的,雖是說語言不同,這個意思都相同,這個我們雖是說舊譯這個涅槃叫做滅度,也可以說寂滅,也可以說無為,也可以說解脫,也可以說安樂,也可以說不生不滅。為什麼叫做寂滅呢?寂就是寂寂照照,寂照無礙;這個無為,無為就是說,這個無所不為,所以一切都了達,叫做無為;也可以說解脫,解是解一切的名利,脫是脫一切的矛盾,頓開一切的這個真實,叫做解脫;安樂呢!就是說能夠離苦得樂,這個意思也可以說不生不滅,涅而不生,槃而不滅,種種的意思這樣,雖是說這些名有差別,不過裡面的意思都相同。
現在我們單獨講這個滅度與這個寂滅二種的意義啊!滅度即說滅,滅除一切的煩惱,度是度脫生死的意思,這個叫做滅度,這個小乘的涅槃呢!是滅這個見思煩惱,度脫分段生死,這樣叫做涅槃,這是小乘的,雖是說小乘來講呢!你若能夠斷這個見思煩惱就已經解脫生死,不用來生與不用來死,這叫做四果羅漢。
至若大乘的涅槃呢?那就不同了,就是滅塵沙,滅!滅是塵沙,無始以來這所欠人的這個一切業力像塵沙;而度呢!度脫這個無明煩惱生死,所以也可以說度塵沙,無明塵沙,所以這個塵沙無明度脫與變易生死,這樣叫做大乘的涅槃。
因為小乘只是解脫生死,不過塵沙未盡,尚還無明的塵沙掛著,所以還有變易生死,大乘不只是斷生死,能夠叫做度塵沙無明,而且能夠度脫變易生死。
再來!我們來講這個寂滅,寂是理性寂寂照照,清淨的這個意思,寂寂照照,清清淨淨的意思,叫做寂淨;滅呢!滅除煩惱這個意思,所以這個,滅除一切的煩惱,這些都是可證得寂淨無礙,所以這個,我們的清淨的體是自然的,這個本性寂寂照照無礙,所以就是說能夠通滅除這些煩惱,這樣可證到我們本來面目,這個是自然,證得寂淨性體,這個就是我們本來面目。
我們大智度論有云:「涅名為出,槃名為趣」,這個出就是說,出這個生與死,所以出離這個生死,脫字可以說趣,出這個離生死的處境,也可以說永遠,不用來生,不用來死,這個叫做出趣。
所以我們這裡有這些譬喻,讓我們了解這個涅槃呢!究竟是什麼?就是說出離這個生死,出去清淨的境界,叫做出趣,為什麼能夠出離生死與到那個清淨的處境?就是說本來面目,這個本俱的性德,大家都俱足。
所以凡夫迷故,被這個五蘊的驅使,為了執著這個我見,有這個身體,有這個執著這個身體,所以被這個五蘊的驅使,造一切的迷執,就是對外塵的染著,為了這個精神物質,對外這個金錢、美色、愛慾,所以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在這個當中呢!不能出趣,不能出離這個生死,漩渦在這個自然中,為了這個自然的身體來蒙蔽我們自己,侮弄自己,蹧踏自己,所以才在這個苦海萬重波,不能夠出趣。
所以我們今日呢!有這個理性能夠圓徹這個一切的煩惱的這個迷執,都是為這個我執,有這個我,這個身體的我,被這個身體的我的自然的將我們對境迷昧,所以我們現在要身心能夠分開,依這個自然來還滅我們的本來的,還滅自然,自然就出趣。
這個很深的道理,就是說我們這個身體是自然境,有這個身體難免就有這個眼耳鼻舌身,有這個色,眼耳鼻舌身呢!對外的六塵會去執取,妄迷執著在這個錢財、美色、愛慾、名利的當中,才會差這個身體去造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這些十惡不赦。
所以有這個惡孽難免在這個生死輪迴不能解脫,所以謂之曰,迷故,為這個自然的矛盾,悟呢!能夠了徹這個身體就是臭皮囊不是我們的,能夠身心分開的話,把我們一切的迷執,這些能夠頓開,脫離這些一切的苦惱,這樣叫做出趣,離苦得樂,能夠出去安淨,離這些苦惱,能夠清淨,這就是出趣這個價值。
@本文:若據新譯─玄奘法師則譯為「圓寂。 一四○頁 09行
..;寂約滅惡方面言(斷惑滅苦)。 一四○頁 15行
我們又再了解這個新譯,因為玄奘法師對我們這個中國的佛法呢!實在很偉大,因為玄奘法師呢!犧牲自己,過去印度能夠去學習,能夠圓通一切,所以他現在他來新譯,究竟更加圓滿,我們從這個涅槃,他解作圓寂。
所以他說這個圓寂呢!比較呢,較圓善,為什麼較圓善呢?因為寂滅滅度,解脫,這個不過是斷德方面來講而已,因為你只是斷滅生死煩惱,這個没究竟。
比較這個圓寂來講的話,能夠以上乘來比較,圓是圓明覺真,這個圓寂敬較能夠圓善一切,較事實,對我們佛教呢,才是上乘的法門
(第58卷完)
---第59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