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心經總目錄 心經71講目錄

---第58講---

《卷59 台南開心法師》──心經71卷
【一四○頁 10行─→一四二頁 15行】
[mp3-59A]
這個圓寂俱足福德智慧,這個我們來講,圓滿這個福德與智慧就是能夠說圓,也可以說圓明覺真,我們的本來就是圓照,所以寂照,宇宙萬有不離我們的圓照,所以你若能夠圓通一切,究竟就是遠離一切的煩惱生死,叫做寂

所以簡單再來講呢!所以我們學佛要了解這個三十七道品,這個聖德,聖德不缺謂之圓,所以一切的違犯都是圓斷,所以叫做寂,所以一切没犯就是說没牽罣,没罣礙,也可以說一切無所得,也可以說見到這個本來面目的話,能夠安立自主義,對一切,對外可以說自在無礙。

所以這樣呢!叫做福慧雙修,福!這個福就是我們聖德,三十七道品能夠圓俱這個聖德,慧就是說能夠鑑機說法叫做慧,這樣叫做福慧二嚴,福與慧二種的圓滿,這個俱足圓滿不缺,這樣這叫做威嚴無缺,所以就是說這個莊嚴不缺叫做圓,所以福慧二種都俱足,這樣叫做二嚴。

再來這個三惑煩惱,徹底能夠清除,清除什麼?二種的生死,二種什麼生死呢?就是這個分段生死與這個變易生死,什麼叫做分段生死呢?就是凡夫,這個分段呢!以現量來講,我們的心猿意馬時時都在生死,生死不息,一下子想東,一下子想西,想去那裡,生去在那裡,那裡没想,那裡死,再想對別處去,又生在別處,所以永遠就在這個生死輪迴,在這個煩惱生死不息。

再來可以說,這個分段,一下子做人,一下子做天人,一下子阿修羅一下子地獄,或一下子餓鬼,一下子做畜牲,所以這個分段呢!一段一段,分什麼段呢?分就我們的業力的牽引,隨我們的業力,因緣牽引,一段一段。

可比說,我們殺死一隻雞的話,來日要再出生一隻雞,這段雞的當中呢!就再來啄,再來翻食,吃昆蟲,吃蠕蟲,而被殺死後了呢!難免死後得再出來昆蟲與蠕蟲,種種這些分段,一段一段,隨你的因緣去生死,這叫做分段生死。

所以再來這個變易生死呢!這是聖者,因為初學者呢!能夠了解這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這樣能夠端正我們的思想,把我們一切的妄想與煩惱、迷執,這些顛倒呢!能夠頓開,思想能夠端正,這樣叫做離苦得樂,這樣叫做聲聞境。

再來把這個十二因緣,這個流轉門,了解這個流轉生死,把這個無明能夠圓斷,這樣永離這個生死,這樣叫做四果羅漢,斷見思惑,那麼這個見思惑,要怎麼斷呢?就是我們這個貪瞋癡能夠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樣呢!自然就叫做四果羅漢。

這個雖是說依然是涅槃,不過這是小乘的涅槃,所以這個叫做二乘,所以二乘呢!就是變易,怎麼變?凡夫變來聲聞,而聲聞才再變來緣覺,緣覺才又變來權教菩薩,權教菩薩變到八地以上,這樣就二死永亡。

這二種生死要全度脫,這樣叫做寂,永遠無這些生死了,這樣叫做寂,所以不過這些煩惱與生死一旦圓寂,因為菩薩就是知因滅果,因為在這個菩薩的當中,度這個無明塵沙,這個當中就是說圓明,圓明寂寂,遊戲人間,當下呢!即無生死。

所以菩薩就是來遊戲人間,啟化眾生,就是無始以來那些塵沙無明要來度盡,所以因為這樣呢!所以叫做圓寂,圓寂明照。

這個圓就是圓明,寂就是寂照,所以本有的心體呢!本來面目,這個就是獲到一種純然的善美,能夠說以美德與這個莊嚴的叫做聖德,與有這個智慧,這樣才能夠種種這些苦惱能夠解脫,二死能夠永亡,這樣能夠圓斷這個生死,永遠就無生死。

你說無生死嘛!菩薩怎麼得來遊戲人間?他不入生死,要怎麼度眾生?所以他不畏生死,來呢!是永遠遊戲人間,寂寂無礙,所以勸化眾生能夠離苦得樂,能夠解脫生死,所以這樣叫做度塵沙,這樣這種的境界呢!當下即是涅槃的境界,當下就無生死了,這種大菩薩,這樣才叫做叫做圓寂。

圓就是約這個進善方面來說,進一步的善行,就是大德,叫做大德大智大慧,就是說這個,對悲,對悲就是說他的聖德,對智來講就是圓滿他的智慧來教化眾生,所以就是成就一切的福德,福呢!福就是聖者所做的聖德,慧就是聖者所證的這個言論,鑑機說法這方面。

所以能夠約這個寂寂,寂就是寂滅,寂滅,滅就是滅這個惡的方面,眾生的惡,把這個理論能夠圓徹,來度脫這個眾生的這惡孽,能夠圓善這個寂照無礙,所以這個能夠圓斷眾生的苦惱,使得眾生的寂寂無礙,依然能夠成就、解脫這個意思。

所以能夠斷惑證真,這個是大菩薩的這個救度眾生,福慧二嚴的意思,福德這樣圓滿,叫做圓寂。

@本文:據此研究起來,圓寂似乎屬大乘..。 一四○頁 16行
    ..........,這才夠稱為究竟涅槃。 一四一頁 08行


現在我們來再研究這個圓寂的意思,所以圓寂所屬的就是大乘的涅槃,所以寂淨是滅度等,這謂小乘的涅槃,所以有這二種的涅槃,我們來說這個二種的差別。

因為圓寂就是說,指這個圓明寂照真心,這個本來面目面面都是,迷故,這個被這個身心迷昧、執著、造業,這樣叫做凡夫,你能夠找到本來面目,本俱的性德,圓明寂照,這個就是我們的真心,因為我們的真心本俱一切的功德俱足,永離一切的煩惱,這樣叫做寂。

所以能夠說圓滿一切的功德智慧,斷一切的煩惱,這樣叫做圓寂,這個圓寂就是說,要成佛所親證的功夫,所以親證的這個真心,才可以說圓寂。

至若涅槃來講呢!就不相同了,所以這個涅槃,並不是說這些諸佛的專用品,不過!這個凡夫與聖者的差別,凡夫就是一向把這個夢想迷昧執著,因此這個不能夠見到本來面目,迷失自己,所以把這個迷昧顛倒的夢想呢!來誤認我們這個身體謂作真,以假為真,所以迷失自己,侮弄自己,蹧踏自己,這個就是凡夫一向,被這個夢想執著造這個業,因為執著這個身體叫做我,有這個我,倘無這個我就不會去造業,因為有這個我才有你,有一個你與我的差別,你的與我的爭取呢!所以不擇手段呢!為了這個物質生活與這個名利、錢財、美色,所以不擇手段造這個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這個就是我們的妄想執著造業的。

所以倘若悟呢!就是究竟涅槃,你若能夠悟出這個迷,脫開這個迷,把這個身心能夠分開,可別被這個臭皮囊將我們拉去圓圓轉,我們就是因為執著這個身體謂之我,所以迷取我們這個一切的矛盾。

所以萬法唯心,一切依心,迷就是凡夫,悟就是聖者,所以因為這個凡夫依這個夢想執著,根本就是迷我們的本覺真心,對外取著,這個都是被這個身體將我們害死,所以有這個身體才會去造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

你若身心分開,能夠回光反照,這樣審察自己,了解自己,創造自己這個要怎麼觀照呢?得要了解這個三觀妙用,對外呢!都是迷這個外塵,為了錢財、美色、愛慾,這個没永遠,這個就是說緣起,萬有都是這個因緣和合,緣生緣滅,所以對這個物質生活俱足我們這個本意,要來我的,達取我這個目的,所以一絲都不過他,所以這樣就是迷失自己,夢想自己,而害自己。

所以我們能夠三觀妙用,就是能夠將這個一心,一心三觀,你說三嘛!是一,是我們的一心妙用,對外就是假,對外一切呢!都是緣生緣滅,不能永遠,所以這個都是假,為這個假的因緣,我們來盲從,才會迷失自己,侮弄自己。

現在我們回光反照,就是要打死我們的念頭,救我們的真心,把我們對外夢想執著這些,打死一念的夢想,救我們一分的自性,所以把這個身體看得輕,能夠審察自己,了解自己才對,看自己的不對,我們若一點兒不對,真可憐,審察自己的思想若没顛倒的話,這樣就是能夠明照我們自己,不會造這個業來害我們自己。

所以若殺死一點的無明煩惱,就救我們一分的自性,所以就像鏡,擦一分,明一分,整面鏡子若被土沙都遮蓋住,不能照,所以你若擦一分這些嚇人的起來呢!我們就一分的明,所以漸擦漸擦的話,就能夠一切都明,你若整面鏡子擦亮,這樣就像說圓照,這面鏡能夠圓照,就是說能夠都明照。

所以因為都迷呢!都被這些塵著將我們蓋住,所以迷失自己,才會侮弄自己,你這些塵沙無明若全還滅的話,這樣把我們一切的功德智慧,所以能夠恢復圓滿寂照,所以你一切把這個煩惱能夠,塵沙無明若能夠除盡的話!究竟就是我們的空照無礙,所以能夠圓明覺真,所以不會被這個自然的環境將我們為害。

所以本俱的聖德究竟,你若能夠找到本來面目,時時來應化眾生,這樣度塵沙呢!漸度漸圓,漸度漸圓,這叫做分證如來,這樣到究竟,塵沙若盡,這樣叫做究竟的涅槃。

若是究竟的話,就是福慧俱足,福德與智慧都圓滿,這樣就無所求,無所著,宇宙人生萬徹,無所不通,無所不曉,所以這把我們一切的煩惱與業呢!都圓寂,就是說已經圓滿斷盡了,這樣才可以說叫做圓寂。

你若又有所斷呢!還又有所求的話,這個不可說圓斷,還不能到究竟,權教菩薩就是還有我法二執,還有我在度眾生,我在說法,這個就是還不能度脫這個叫做變易生死,能夠度脫這個分段生死,還不能度脫這個變易生死,所以尚還有,這樣權教菩薩不可說是究竟,還會再跌倒,因為這個我法二執,還會再跌倒這樣。

所以要到不會跌倒,得要八地以上,這個叫做二死永亡,所求的呢!就是要啟化眾生,時時都來啟化,所以時時都來遊戲人間度化眾生,這叫做上乘的菩薩,這個就是分證如來,他若一直親證,親證到等覺菩薩,這個來呢!就差一分,少許的微細的無明而已,他若再來一生補處,若佛為他授記。

像說現在彌勒菩薩,現在已經佛為其授記完,你未來就是彌勒佛,所以他若再來下生,就是一生補處,才叫做佛,若没再來世間說法,開拓這個智慧與這個佛法,若没來開通這個佛法的話,不可稱做佛。

所以佛就是開始來開拓這個佛法,而能夠圓斷一切的無明,這樣叫做無明圓斷,當下即是佛,這樣才能夠達到最究竟涅槃二字,究竟就是宇宙人生萬徹,無所求,無所斷,已經到究竟義,就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就親證到那裡,才真實了解這個究竟義,圓照宇宙,充滿宇宙,這個語言講不到,這個才能夠稱呼做究竟涅槃。

@本文:按究竟涅槃也就是指得「大滅度」。 一四一頁 09行
    ..........這一來,未免太笑話了。 一四二頁 03行


現在我們按究竟二字呢!這個究竟的涅槃是什麼?這個我們得要指這個大滅度的意思,究竟二字就是已經圓證一切,這叫做大滅度。

至於小乘的滅度呢?是指他滅這個見思煩惱,度是度脫這個分段生死不用來生,不用來死而已。

詳細再來考究這個究竟二字,這是至極,究竟是至極,這個,對這個没究竟與有究竟。

小乘是有餘涅槃,這就是没究竟,有餘就是說尚還有,有什麼?有塵沙的無明,什麼叫做塵沙無明?小乘你光只有,光是利益自己解脫生死而已,因為無始劫以來,所造的這個業力還未度盡,所以無始以來這個塵沙無明,尚還欠人,所以才有餘,尚還欠人呢!

至於現在大乘來講呢!這個叫做無餘涅槃,無餘才可以說究竟二字,這個究竟二字,是當這個動詞來講,謂這個遠離一切的顛倒夢想,永遠離開這些夢想究竟,證到這個圓善的涅槃,這就是圓滿無礙了。

所以有那世間一般不明白的人呢!不了解這個佛法的教義,都是不了解,然後就這樣胡亂想,胡亂講,這個外境是我們迷,涅槃呢!是解脫這個迷執,才來永遠離開這個生死的意思,「離境」就是離這個三界,三界內這個境界,就是說在這個三界內呢!就是六道輪迴,這樣謂之有生死。

你若離這個境,能夠回光反照,審察自己,把一切的這個煩惱能夠圓斷,這樣這個能夠離這個生死,這樣就是涅槃。

這是根本喔!我們要了解這個佛法,真實的涅槃,可別錯誤這個涅槃這二字,因為涅槃是由這個諸佛歷劫辛苦,積行一切的功德,就是說用這個聖德,( B面 )… 所換來的代價。
[mp3-59B]
什麼叫做聖德呢?就是慈悲喜捨,永遠來度脫,教化眾生,這樣謂之聖德,所以祂的代價不可說成小乘的,這個就是究竟,祂的悲智來所換來的代價,才究竟二字。

至於小乘的涅槃來講呢!仍須修,依然所修的呢!有一些功行才能夠成就,什麼叫做功行呢?用功,能夠看這些經典,聽經來利益我們的智慧,所以叫做功德,用功所得,這樣來成就的話,這樣叫做小乘的涅槃。

這個不是說我們凡夫所了解的,因為一般人呢!都說生死叫做涅槃,倘若這種說法呢!難免呢!失了這個涅槃本身的大義,因為這個修行呢!倘死,這些僧伽倘死,都稱呼作圓寂,這一種的稱呼,其實呢!這一種的讚嘆的話

因為修行二字呢!不是那麼簡單,有的人說:「我就在念經,有在拜佛,我在念經給佛聽,我在拜佛虔誠,我就在修行了」,這樣這種叫做矛盾的修行,不懂這樣依然教不懂的。

不了解到這個念經是在念給自己聽的,所以念經若不懂理的話,像牛在嚼草皮,自己都念不懂,而念那些要做什麼?經是佛講的,那你怎麼來念給禢聽,哪有什麼用?這個課誦念經就是要圓證我們的事實,根究我們有照這個經典來實行否?

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理論,而照這個經來經行,若没照這個經行的話,就是要在佛前懺悔,要回向,回小向大,我有那大悲心,有那大願力這樣的話,叫做大雄猛,所以我們這個殿前都有寫這個叫做大雄寶殿,大就是大雄猛,所以寶貴這個佛法呢!來實行,回小向大直進,這樣才能夠至到究竟圓寂的意義。

而不過我們來讚嘆人的,都是說有一個圓美的講話,稱人家圓寂圓寂,這是將人戴高帽子,没實行去功行圓滿的話,這個不可說叫做表示這個圓寂,圓寂得要功行圓滿究竟,才可以說,這是說一種的做人對人讚嘆的這個的意思。

所以我們了解這個理論能夠圓徹,所以若没實行去用功,而來行證,没有辦法,所以我們從這個經典要去深入研究,所以這個修行二字呢!修就是修集種種的理論圓徹,對這個經典,修集這些經典來看、來研究、來聽,這樣叫做修,修是自利,理論圓徹能夠自利自己,行是利他,就是說我們已經了解,自利得要利他,所以修行二字就是說,修就是自利,行就是利他,行是行什麼?行六度萬行,這個度脫眾生的苦惱,這個才真正叫做修行。

所以你若這個功行呢!能夠圓滿,這樣叫做究竟的涅槃,所以能夠到這個境界的方面呢!我們要了解,若没信解行證,免談!

所以總而言之呢!要了解這個真實修行的這個功行,若不了解這個真實修行的功行的話,没有辦法得以成就。

所以有的一種不了解的人說:「死就是涅槃」,這樣呢!恐怕講得未免没意義,倘若死叫做涅槃的話,那麼這樣狗死就狗涅槃了,乃至雞死叫做雞涅槃,這樣不是造成一種的笑話。

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真實的涅槃,「涅而不生,槃而不滅」這個真義,若不了解這個真實的真義呢,往往都會生出這個笑話,矛盾!

@本文:現在不厭煩再把這段文總釋一下:。 一四二頁 04行
    ............戊初明菩薩得斷果竟。 一四二頁 15行


現在我們現在呢!不厭煩再來把前文再來解釋一下,因為前文這個無所得,以無就是說承上起下,上面已經講了很清楚。

而現在這個無所得,究竟為什麼無所得呢?因為我們的本來面目,任何一種都無所得,這個是自性的顯現,你自性若是顯現的話,就没執著一切,明白一切,這個得要以三觀妙用,有真實顯實際的般若,見我們的本性,才能夠離開一切的顛倒夢想執著,這個都是皆我們本性自在,這個才說空。

空究竟是空什麼?因為皆空這二字呢!我們要了解到,萬有對外來講,畢竟空,連這顆地球都會破裂,畢竟空是什麼?真空妙有

所以因為我們的自性呢!是非因緣與自然,本來就是說三細起六粗,這個三細就是說空淨明,微細,明能照,照就山河大地,空成有,有照,有照呢!這個淨轉動,而淨轉動,同時呢!這個精明合一,精明合一來投胎,而有這個身體起粗才會造業,這個三細起六粗以前講得很清楚。

所以本來呢!這個真空義,我們要了解說,空是本來的,無一物,你說無嘛!怎會不說無?怎會說空呢?為什麼說空?空就是說空無一物,你說空,不過這個不是空喔!空的當中有明,有明,所以本來面目就是明,無一物才說空。

這個空,當下呢!就是在破我們的這個夢想執著,這些迷執,叫做破迷顯真,教你回光反照,審察自己,所以佛說回頭是岸,苦海萬重波,回頭是岸,你若能夠回光反照,找到自己,這樣就是已經成就。

既然有這個情呢!有這個感情就是說有這個身體,執著這個身體,難免有這個感情,而這個感情呢!就是我們這個身體的自然,心理狀態與生理狀態的變化,這個身體的自然就是我們的神經系統,這個生理的變化,而心理自然隨其變化,所以情緒,心理的情緒呢!被這個自然的環境,將我們拖去,這樣無明白自己,造這個淫欲,為了這個生活過程錢財與名利一切,究竟都是我們的夢想執著,這個迷昧未開,所以被這個埋没呢!妄生執著,而來這個生生死死,永遠不能解脫,被這個自然的迷昧。

還滅這個我們的本來,就是救自性,我們的三觀妙用就是還滅這個本來的,還滅這個無明,回我們的本來的,把我們的一切的執著與迷昧脫開,這個得要有這個三觀妙用啟化我們自己,找我們自己,那麼這個呢!就是般若。

般若是印度話,譯我們這邊叫做妙智慧,有這個妙智慧才能解開我們的執著鎖,打開我們的煩惱門,救我們的自性,這個究竟呢!就是我們的空慧,有這個般若的空慧才能夠徹證這個真實,了解這個諸法皆空之理,諸法喔!諸法就是說,無論內,無論外,空呢!這個一切都我們的空相,所以我們的明照,萬有都是我們的明照中。

所以這個空義若不了解的話,都没有辦法得以成就,空就是我們本來面目,本來就是明,我們的思想就是我們的明照,想什麼就有什麼,所以我們若想火車,我們的照就是火車,我們若想飛機,我們的明照就是飛機,想!當下就是實相,所以這個實相的理體呢!了解說有照無物,所以叫做空,有照無物謂之空,所以萬有都是我們的空照無物,叫做空相,所以理體上若不懂的話,不能追求我們這個真實。

所以你倘没三觀妙用,理體不能圓融的話,不能回歸我們本來面目,不能明照,我們倘無這個本性明照,哪裡這個身體能夠活動呢?所以這些一切法,若我們能夠明照通達,都是我們的般若妙照,了解一切都有照無物,這就是我們的本來的,面面都是佛,大家都俱足這個明,不過!來而不明,迷呢!不如,要了解到萬法都是我們的如意,苦也我們想的,而樂也我們想的,所以惡也我們想的,善也我們想的,每樣都是我們的如意,我們要做什麼就做什麼,我們想什麼就想什麼。

所以因為這個無明執著,所以現我們這個迷執的原形,在這個身體,在這漩渦,在這個自然,你若把這個一切能夠來審察真實,了解我們的執著這些矛盾,能夠照開一切的迷執,這樣就現出我們的本來面目,原來本來就是空照無物,無所得。

所以古時聖者有在講一句話,明明有六趣,而在這個做夢的當中,在這個迷的當中,有這個六道在輪迴,覺後無大千,你若回光反照,審察到自己,無一物,所以這樣叫做無所得。

究竟無所得什麼?因為迷故,有所得,你若有所得就有所執著,有這個執著的話,難免發生這個牽罣,所以這個,有了這個牽罣就是什麼?就是說我們的凡夫迷執,為了這個身體發生這個執著,這個我,一有這個我呢!是自然的漩渦,得來娶妻,嫁夫婿,這樣叫做腳鐐,有腳鐐牽罣的話,難免就生子,生出這個手銬,所以有了這個腳鐐手銬的牽罣呢!難免恐怖,生出恐怖。

為什麼會恐怖呢?這個情執,擔心夫婿被人佔去啦!擔心妻室去外遇啦!要不就擔心兒子生病啦,種種這些恐怖的心,這個心理狀態呢!就是顛倒,而有這個顛倒的夢想呢!不應該執著這些,因為這都是我們的迷執。

比較說一個很富有的人,少年得意,喔!生意發達,賺很多錢,活到老,子孫一大堆,而著這個子孫的夢想,子孫很孝順,喔!富有又孝順,所以這個福呢!圓滿俱足,這樣呢!自然活動我們的這個心理狀態,喔!我這樣很滿足,不過在這個世間,對!很滿足,子孫很有孝順,死後呢!就矛盾了,你多富有,賺多少錢給子孫,子孫若孝順,死後就要將你趕出去了。

為什麼死後就要趕出去呢?死後就要將你裝棺材,要將你抬去埋,抬去燒,將你抬出去了,你若在那個中陰,迷迷糊糊回來,七日,就是說回來看,歸魂路,再回來看,糟啦!身體爛掉啦!而身體在臭啦!喔!不敢下去了,一進門呢!子孫也没相問候,子孫都没相問候,叫也不應,問人也不應,叫人人也不走,教人人不聽,喔!那時的苦惱呢!無限,看到人將他的身體抬去丟掉,糟啦!將我們趕出去了,有什麼可得?死後就隔礙了,子孫若多孝順,你叫他都没聽到了。

所以這個一時的妄迷執著,發生這個牽罣,不甘心,種種的恐怖,連身體被人抬出去要埋要燒,他也很恐怖,糟啦!人家將我們趕出去了,不甘心,那個不甘心的狀態呢!在那裡很難過,一下子而已,子孫那麼孝順變成都全然不孝,所以一絲都不給我們,所以到那個境界呢!極苦無比

所以我們這個夢想執著,都是我們的精神活動,到底迷執這個一切的矛盾,就是漩渦在這個自然界了,而我們要還滅,要解脫一切的話,得要身心分開,因為我們這個能夠寂淨無礙的話,就是把我們的心地充足,了解到這個身體是臭皮囊,當下我們有這個身體,這個身體就是我們的對待,就是在將我們相害的,這個身體,為了這個身體的我,才會去造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這個十惡不赦,都是我們的執著這個我,有這個身體,被這個漩渦這個自然境,自然中去造業,這樣呢!牽罣在這個。

因為若要解脫,須了因,無果,所以菩薩依這個般若妙慧,能夠照了這個諸法皆空的道理,一切法、萬法都是我們的空照無物,這個不會去對外取著,對我們這個自然的生死呢!這些執著就離開,這個自然的生死就是我們漩渦在這個自然界,我們現在當下就是對這個因緣與自然,要解開這個因緣與自然,我們本來面目就無因緣就不是自然,漩渦在這個身體才墮在這個自然,要解開這個自然得要心與身要分開,依這個般若妙慧,去照了一切的這個迷執,回光反照,審察自己,了解自己,找我們自己,究竟我們這個明照是什麼?這個明能夠照,這個去下功夫,從這個心地去下功夫的話,才能夠找到本來面目。

所以菩薩就是依這個般若妙慧,去照了本來的明照,這個觀照就是我們的明照審察,所以這個明照審察,就是回光反照,我們的本來面目就是永遠就是明照,既然你没執著這個身體,没墮落這個自然的話,哪裡有這個牽罣可講?既然是無這個牽罣,哪裡有什麼來恐怖呢?無牽罣就無這個恐怖,既然是無恐怖的話,哪裡有這個顛倒的顛倒的夢想執著呢?自然這個無形中就消滅,取消我們這個一切的迷執,解開我們的妄念,脫開我們這個自然的顛倒,就是圓滿我們本來面目,這樣就是圓滿的解脫,這樣的話,能夠行證到究竟佛的境界,所以這樣叫做究竟涅槃。

所以故曰:「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這個就是我們能夠成就本來的,了解這個本來面目,能夠去行證,信解行證,面面都是佛,大家都能夠做佛。

所以這個究竟二字呢!我們就是要了解這個,而菩薩就是依這個,有這個般若的妙慧,解開我們的執著鎖,打開我們一切的煩惱門,找到本來面目,能夠圓證真實,能夠行證到究竟,這個就是涅槃成佛之道

所以我們這個下文接續再來講:「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這段文,下面我們再來講,因為這個我們從這個合釋先來講,因為般若是能照,能照所以叫做照見諸法實相,審察本來面目就是明照,萬有都是我們的實相中,所以我們本來面目的明照,是無一物,這樣無所得,叫做無所得。

所以菩薩就依了這個般若的妙慧,有這個法門呢!來去修行親證,才能夠獲到這個究竟,究竟就是心無牽罣,心既無罣礙呢,所以就没有什麼。
(第59卷完)

---第60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