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心經總目錄 心經71講目錄
---第60講---
《卷61 台南開心法師》──心經71卷
【一四四頁 12行─→一四五頁 13行】
[mp3-61A]
所以這個自覺以後,依這個最上乘的理性發這個菩提心,就是說發就是覺悟,覺!發這個覺,菩提就是覺,正覺的心,有這個正覺的心來利益眾生,所以利生的事業,弘法是我們的家務。
為什麼弘法是家務呢?弘法就是我自己的事情啊!我要做佛的事情,為什麼弘法是家務呢?就是無明塵沙,這些非度不可,為了我要做佛,而你没這個弘法來度生,這些塵沙若没盡,我哪能夠成佛?所以就是我們自己要做佛,家務事,自己的事情。
所以經這個三阿僧祇劫,就是說三阿僧祇劫,三阿僧祇劫多久?這個無央數,叫做無央數,怎麼無央數呢?不能算,我們可比一個最小就好,這個三阿僧祇劫可比說我們這個台南市,所有的範圍都來圍一個大城,這個大城,全台南市內都整個裝稻穀,裝得滿滿的,一百年來拿一顆,要拿到這些稻殼盡要怎麼算?所以叫做無央數,也可以說一塊大石頭,一百年這樣仙人下來搧一下,用袖子來撥一下,撥到這塊石頭要撥到完,撥到消失,看要撥多久?
所以這麼久的當中間呢!所以菩薩道就是說,三阿僧祇劫來做菩薩,來遊戲人間,啟化眾生,廣修六度萬行,所以這樣就是普遍開覺,法界有情,所以就是說能夠下來普化眾生,能夠讓這些迷茫執著的眾生,能夠返迷為覺,所以叫做開覺,開我們一切本覺,迷呢!眾生迷昧執著,所以叫做不覺,不覺呢!是我們迷迷糊糊,不了解自己,在侮弄自己,蹧踏自己,不曉得,這樣叫做不覺。
所以能夠把這個六度萬行,普化眾生,普度圓滿,所以無明塵沙度盡就是說無始劫以來,所有欠人的有情都圓滿了,所以叫做功德圓滿,這樣呢!為了覺他圓滿,這個就是說度脫盡了,覺他已經圓滿,這樣叫做自覺覺他,自覺覺他。
自覺就是說這個智慧,覺他就是福,就是聖德,對外啟化眾生,普度眾生,這就是造我們自己的福,因為這個福,造福呢!布施也是造福,法施也是造福,同樣造福二方面來講呢!你布施多少,不值得法施,你用金錢來布施呢!這個福是會盡的,因為你的福能夠上天界,修福有那福報,天界有樂無苦。
不過我們這個覺他的精神,這個福報就不同了,因為我們的聖德安立極樂,這個福就不同了,聖德就是安我們的自性能夠極樂,所以福慧若圓滿,這樣謂之三覺圓滿,俱德俱德,眾德俱,所以叫做「三覺圓,萬德俱」,三覺圓滿就是說,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所以萬德莊嚴,這樣叫做常樂我淨。
什麼叫做常樂我淨?就是現在我們彌陀經講的極樂,我們的心地安立這個極樂,所以每一尊佛就都有極樂,所以這個功德圓滿,所以俱足,這樣宇宙人生萬徹,叫做無上正等正覺,這樣名謂之佛,是一個名叫做佛喔!其實呢!那個境界不是語言動作能夠通達的,所以這個究竟呢!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讓你講不到的,除非呢!佛與佛冷暖自知。
所以我們現在此時來舉這個,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世尊當時為實例來講,這個真實我們現在有這些經典,也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存在的這個理體,所以做一個國王的太子,是怎麼要出家呢?
所以因為就是遊四城門,首先看人生子,哀叫得像羌仔般,問人說是怎麼會哀叫成這樣,人家說:「就在生子生不出來,難過地哀」,喔!生這麼難過。再來呢!看到老人像三支腳,拿柺杖這樣拄著拄著,問那些部下說那個人怎麼走路不像走路?怎麼走路這樣拿枝柺杖,這樣裝成這樣胡亂走,他那些部下才跟他講說:「你不了解,那就是年老,所以佝僂腰酸,走路困苦,倘没拿柺杖去拄,依然走不動」,喔!年老也那麼難過?那麼人是怎麼太會老?「嗯!你歲月遷移一直增長,然後就一直老化,像你當嬰兒到現在這麼大」,所以把這個老也艱苦。
再來繼續前去呢!看一個人在街道邊,倒在那裡哀哀慘叫,嗯!為什麼那人會倒那裡哀呢?部下說:「哎!那人就生病」,那生病何哀叫?「嗯!哎唷!生病很難過呢!」,也因為本師釋迦牟尼佛,自孩童到長大,祂都不曾生過病,不知道生病的難過,說生病是極可憐的可憐,真艱苦的苦,看你肚子痛,肚子就滾絞得讓你撐不住,至於種種的病痛,種種的難過,一種一種的苦,所以病的苦,極可憐,遂才問那些部下說是怎麼太得生病?「嗯哎!大家都會病,病多病少」,啊!大家都會病喔?「嗯!不然你要死,没病哪會死?」,喔!這樣喔!這樣病也難過。
再來,看一個人倒在那裡,直直地動也不動,問說那個人怎麼會倒在那裡這樣直直的,他說:「那就死了,你有看到人在哭,有人在為他嚎泣,就是死了」,喔!他那裡在嚎泣,就是那個人死了在為他嚎泣的喔!是怎麼死就須為他嚎泣?他就說:「這個人做人,生離死別,難免很苦惱,死得要抬去埋,肉就爛,骨頭就腐朽」
所以聽到這樣說,這樣我們不死難道不行?「哪有辦法,世間豈有哪一個人不死的!」,所以為了這個生老病死,這樣進去對那些朝臣一直問說:「某啊!我們這個世間為什麼會有這個生老病死」,答說大家都要啊!然後才問那些大臣說:「那要怎麼才用來生,不用老,不用來死,這個生老病死,要怎麼才能夠不會?」,那大臣說:「那没辦法啦!除非你就去做仙啦!做仙你就不用生、不用死了」,「啊!能夠做仙喔?」,「嗯!可以囉!怎不能夠做仙?你若出家去修行,那自然就能夠做仙。」
喔!一聽到這樣而已,因此才一開始跑去叫做,跟一個叫做什麼仙,要學這個不會死的,而去那裡學好幾年,學非究竟,他們父王那時候又將祂叫回來,這樣迷迷想,看到他父王依然一直老朽,依然有長鬍鬚,而我們做嬰兒到這時長大,嗯!一年才三百幾日,一輩子活多久?喔哇!此時不趕緊怎麼可以!
所以為了要出家才半夜偷跑,騎馬,所以偷跑來到這個苦行林,也才一匹馬與祂的部下,祂那頭髮剃起來,才託那部下帶回去,說祂要在這裡出家修行,所以在苦行林呢!修苦行,一日吃一粒麻,再怎麼吃依然餓得半死不活這樣,祂父王叫五位大臣來帶祂回去,祂也不要,反而被說服,說得要來做仙,而在那裡修不成功,才說:「哎唷!這個苦行林不是究竟」,祂才邀那五位,不然我們來別處修,祂那五位卻說:「你這樣没有辦法,你自己會說,卻没那個實力,不能堪忍,要怎麼修行?」,那五位不跟他去。
他不得以才想說,苦毒這個身體不是方法,他才跑去雪山,坐在菩提樹下,所以在菩提樹下在悟道之時,我們昨晚上有講,那個鬼王,這是天人化做鬼王來向祂恐嚇,因為首先念二句,這個「諸行無常,生滅法」,喔!聽到這句,喔!這種的大道理啊!有這麼好,而這個下句還再有呢!循那個聲音一直找,四處找,找到最後,被祂找到那鬼王說:「某啊!剛才在講的是什麼?是你說的是不是?」,說:「對啊!我講的」,「那麼你說什麼?」,我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那再下句呢?」,「下句不跟你說了,我現在肚子餓,你就不,你若讓我吃,我就跟你講。」
所以為了要底下的那兩句呢!不惜他的身命,說:「好!我若能夠得到真理的話,我這個身體犧牲不要緊」,說:「若這樣,你爬上樹頂,而我講完,你得要跳下來讓我吃」,祂說:「那何須去樹頂」,說:「不然我若讓你跑掉的話,你得爬上樹頂啊!而我在下面講,你就此跳來讓我吃,我才能夠吃」,才說:「好!甘願」,因此才爬上樹頂說:「好!講來」,下面這兩句才說:「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喔!在那裡就開悟說:「喔!人生就是這樣啊!這樣好,我甘願了,要讓你吃」,因此才跳下去要給他吃,一跳下去而已,變天王遂將祂抱住,才向祂頂禮,然後才又去修行,再去那裡靜坐。
靜坐呢!祂前面有一個池,所謂睹明星而悟道,祂看這個日落夜暗,哎唷,這個水面怎有這個星?喔!一看天上,哎!原來上面的星與下面的星都一模一樣啊!所以當下呢!才大開悟:「喔!奇哉奇哉,大地眾生都皆有佛性」,本來面目就是這樣,迷故,像水中月,悟呢!像空中月,這個以前我就已經講很多了。
所以因為,為了這個生老病死這個四大因,所以為了這樣呢!一大事因緣才去修行成功,祂在那裡覺悟了,隨即講這個華嚴,二七日,一些菩薩在聽,而一些羅漢跑光光,聽不懂。
所以來鹿野苑呢!為道犧牲,已經自覺才來鹿野苑,初轉法輪就是四聖諦,初轉法輪就是四聖諦,用這個四聖諦進而去三轉法輪,度五比丘至四十九年的說法呢!所以為了要覺他,才轉四轉四聖諦。
所以四轉四聖諦是怎麼轉呢?第一個就是生滅四聖諦,在這個四悉檀叫做世界悉檀,利益這些初入,第二個無生四聖諦,就是為人,為這個人人能夠通開悟,所以為人人悉檀,再來就是說,這個轉無量四聖諦,第三就是說對待,這個要讓這些了解,人生的這個對待的這個理性,能夠圓融,所以轉無量四聖諦,第一就是說生滅四聖諦,第二就是無生四聖諦,第三就是轉無量四聖諦,第四就是無作四聖諦,那時四悉檀叫做第一義空悉檀。
這個四悉檀就是四聖諦的轉法,這個我們要了解,若不了解四轉四聖諦來說四十九年利益眾生,所以直至到這個雙樹林下,叫做鶴林,在那裡圓寂為止。
所以我們的佛經,剛好佛四十九年的說法,集合起來,剛好三藏十二部的經典,這樣呢!這個就是說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個意思。
@本文:自覺是異凡夫之迷而不覺,......。 一四五頁 01行
..做到圓滿利人的偉大人格的聖者。 一四五頁 06行
現在這個自覺,什麼叫做自覺?自覺就對這個凡夫與聖者的差別,迷呢!叫做不覺,這是凡夫漩渦在這個自然的生活,在這個生死輪迴,因為自覺能夠超這個凡入聖。
因為這個六凡就是這個六法界,六法界就是這個六道,六道就是凡夫無論天,這個天人、以及我們人、阿修羅道,這叫做三善道,雖是說有較超越,這個是三善道依然是凡夫,為什麼會叫做凡夫呢?天人若福盡的話,依然會再墮落,所以不能永遠享受福報。
所以這個超凡,超這個六凡法界就是說,超越這個六道的聖者,這樣叫做超凡,超這個六凡法界,這個就是說自覺,至於覺他呢!就更優異,因為這是超越二乘,二乘是自覺,二乘的聖者是自覺,所以什麼叫做二乘?就是說聲聞與緣覺這二乘,都是下乘,只是自利没利他,只是自覺而已,没覺他。
所以他能夠覺他就是超越這二乘,所以這個就是覺他的精神,連二乘都是要教化,不光是教化凡夫而已,所以叫做覺他。
再來這個覺滿呢!這個就不同了,這個自覺覺他,能夠覺他這是菩薩的境界,這個覺滿是超越菩薩的分證了,所以菩薩在覺他就是分證如來,分證就是說,一直教化,一直教化,而自利就是,利他就是自利,所以在一直分證。
怎麼分證?叫做信解行證,行這個利他的精神,然後才行一分證一分,叫做分證,這叫做分證如來,所以覺滿就是超越菩薩的境界,這個叫做佛。
總而言之呢!佛陀就是自證,自證,因為祂來這裡依然同凡人做人,同凡人修行,而親自去證實,去自覺,在菩提樹下去入定,睹明星悟道,叫做自覺,所以佛陀不光是自覺而已,同時就又化他。
因為,為了要度他,所以在菩提樹下就是講華嚴,所以再來鹿野苑三轉法輪度五比丘,這個都是覺他的精神,四十九年的說法都是利益眾生,所以祂自己,祂自行化他的工作,就是說祂没吝惜祂的身命,四十九年,辛辛苦苦,一下子鹿野苑,一下子就再來哪裡,一下子哪裡,所以這樣四處去,所以做到徹底,所以利益他的精神,所以說法到究竟四十九年,祂講圓滿了,祂的法就說盡了,叫做覺滿,自覺覺他都滿了,因為我的法一切都說完了,叫做覺滿了。
[mp3-61B]
所以這樣祂自覺就是成我們的理智,覺悟我們本來面目,這就是覺悟的方面,這叫做自覺,祂宇宙人生 ( B面 )… 宇宙與人生的秘密能夠了解,所以叫做宇宙人生萬徹。
到底宇宙人生的現象是什麼呢?所以宇宙人生的秘密就是祂來揭穿,揭穿這個秘密,實際來教化眾生,所以叫做覺他的悲願,叫做悲行,大悲故,祂的慈悲能夠化度,對這個眾生的教化,所以究竟揭穿宇宙什麼的秘密,就是了解剛才說的,苦、空、無常、無我。
為什麼會苦、空、無常、無我呢?因為宇宙這個秘密,就是揭穿這個真空妙有,所以因緣成自然,所以因為無始,所以迷,所以三細起六粗,迷失自己,漩渦在這個自然的生態,在這個自然的生態呢!永遠自己不能了解自己,在侮弄自己。
所以為了這個生老病死一大事因緣,才來化度眾生,開拓這個宇宙的真理來教化,所以對這個有情的教化以為對象,所謂有情就是說塵沙無明,就是無始以來,所有我們欠人的有情就是說有感情的,這些都要度到盡。
所以因為這個利他的方面呢!所以福慧都圓滿,所以才由此這樣叫做圓滿這個,慧也圓滿,而這個福也圓滿,福慧二嚴就是說福慧俱足,所以我們要了解到,佛利益眾生,祂這個覺滿之後,所以為了這個知行合一,所以才讓我們眾生依然能夠照祂來自利利他,自覺覺他,所以這個唯一的目標就是說,我們若由此來觀這個目標,倘無這個三觀妙用的話,没有一個能夠成就。
佛陀確確實實就是以這個觀照來覺悟究竟,所以覺悟人生的真理呢!一切了解到面面都是佛,所以首先講這個一真法界,祂開導眾生第一回就一真法界,就是華嚴,說華嚴,再來這些理性,漸進就是開導這個人生的執著,迷茫執著,用這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這樣度脫眾生的離苦得樂,還能夠解脫生死與我們這個三觀妙用圓滿利人的價值,就是說自己能夠回光反照,審察自己,找到自己,找到本來面目,這樣才是究竟圓滿偉大。
所以若没使大家能夠回光反照,審察自己,了解自己,找到本來面目,没這個三觀妙用不能實際圓滿的福德,所以祂的圓滿,這個福慧圓滿,就是以這個妙照圓通,用這個,開拓這個三觀妙用,揭穿這個宇宙的秘密,讓我們能夠找到本來面目,這是真實覺行圓滿。
所以這個偉大的人格就是偉大的聖者,這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現在的教主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所以這個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講來到這裡,因為時間的關係,我身體不怎麼好,我們慢慢下禮拜再來講。
@本文:就因為佛陀具足一切「智慧」....。 一四五頁 01行
自利利他實行做到徹底,也就是佛! 一四五頁 14行
我們前就是在說這個三覺圓,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現在就是因為這個,我們佛陀呢!本師釋迦牟尼佛就俱足這個聖德與智慧,祂的悲智圓融,所以祂的智呢!就是能夠開示一切的眾生,破迷顯真。
所以因為我們的迷執,我們前有講,都漩渦在這個自然的漩渦,所以不能覺悟本來面目,因為迷故,被這個自然的環境與我們這個身體的自然境,這個自然的身體會將我們打轉這個一切的迷執,所以這個身心被這個漩渦轉不過來,所以就是說,我們這個一切的迷,都是漩渦在這個因緣與自然,所以就是破我們的迷執,顯我們的真實本來面目。
佛的開導就都俱足一切的這個福德與智慧,因為佛的過程就都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所以福慧雙修,就是說福德圓滿,有這個福慧呢!才能夠普利眾生,能夠來覺悟這個人生一切。
所以讓十方有情,有情就是說,不光是說人類,有情就是說有感情會活動的東西,會活,有感情,這都是有情,所以這個有情呢!分做四生六道,所以六道的眾生呢!都皆是有情,什麼叫做四生呢?就是說胎生、卵生,與化生、濕生,胎生就是說我們人,這個生子就是本來出生就是人了,畜生也有胎生,也還有卵生,所以這個鳥,鳥就是都全部卵生,化生呢!就是說這個蚊蟲,這個叫做化生物,濕生就是說魚類,這些一切,這叫做濕生。
所以這個四生六道中,就是說這個人與畜生,所以這個六道呢!就是天、人、與我們人,天、人、阿修羅,這叫做三善道,再來!還有三惡道,三惡道就是說地獄、惡鬼、畜生,所以這個畜生包括在這個四生的之內。
所以這個了解到,這個六道的中間呢!都是迷的眾生,所以你即使到天人天界,即使是仙,這個一切都還是迷的眾生,為什麼呢?他不了解這個人生本來面目,没解開這個迷執不能跳出三界,所以雖是說在六道的眾生呢!佛一律都平等,為什麼呢?眾生都是苦,所以為了要拔苦呢!祂平等的心,所以這個平等心呢!没分階級,你若能夠深入這個佛的言教,能夠去自己拔苦得樂。
所以因為佛就是平等心,平等什麼?面面都是佛,無論蠢動含靈都有佛性,所以有夠這種的平等,所以無論怎樣就是要來拔苦,無論至惡至善,一切就都平等。
所以祂若是用德性來降伏你,祂就以德來教化我們,你若有那惡趣,該用到神通,祂就用神通來教化你,所以祂的願行呢!就是一一都了解說不可思議,所以佛的教化呢!就是不可思議,為什麼不可思議呢?就是說能夠使得我們破迷顯真,能夠解開我們的迷執,能夠回光反照審察自己,了解自己,找自己,所以找到本來面目,這個就不可思議,說不到。
所以上面所說的呢!佛陀就是覺悟一切,祂的主要就是說,為了人生這個生老病死一大事因緣這個,才來祂自己去自覺修道,去悟一切的因緣起,所以悟到這個緣起性空,這個理體上,這個就不可思議。
所以這個緣起性空,就是說宇宙這個真面目,宇宙的秘密就是緣起,這個真空妙有緣起,萬有都是真空妙有,所以緣起呢!成立萬有,所以因緣成自然,這個自然,宇宙萬有都是自然,所有的這些星,我們看得到的這都是地球,有地球呢!就是都有自然,所以每一顆地球就都有它的自然,而我們這裡這顆地球有這裡這顆地球的自然,我們身體有我們身體的自然,所以了解這個緣起性空,萬有緣起都這個真空妙有,緣生緣滅。
所以這個我們的佛,那時候在叫做雪山在靜坐,那天王化作鬼王來向祂喊:「,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喔!聽到這句,那一天那個蔡居士有講。所以為了這兩句偈呢!一直找,一山過一山一直找,找到這個鬼王才向他問,看這兩句偈是他說的是不是,他說:「對!」,「那這個是不是下面還再有?」,他說:「有喔!還有兩句」,才拜託他講給祂聽,說:啊!拜託你說給我聽」,「哎唷!哪有那麼便宜啊!當我現在此時肚子餓,你怎不給我吃?」,他說:「好啊!你若講給我聽,我甘願讓你吃也不要緊」,說:「你難道真是為了這兩句偈,而甘願犧牲你的身體」,說:「好啊!不要緊」,「倘若這樣,你爬上樹頂,當我講完,你再跳下來給我吃,不然我不講」,因此才爬上樹頂,接下句才又講:「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祂說:「喔!奇哉,奇哉,這樣甘願了,好!我跳下來讓你吃」,一跳下來,變一個天王遂將祂抱住,然後才又去菩提樹下,在那裡啟悟到,宇宙萬有,這個自然,因緣成自然。
所謂諸行無常是因緣和合,緣生緣滅,是生滅法,這是自然的生滅,因緣生自然,宇宙的秘密就是因緣與自然,所以我們每樣迷呢!漩渦在這個自然的境界,所以我們這個身體也是自然,所以自然的變化,不可思議,所以對外了解這個因緣成立,內是對這個,悟我們的自心,本俱的佛性,本來面目大家都本俱,大家都俱足佛性,面面都是佛,所以平等,所以祂那在菩提樹下,睹明星悟道後,隨即說:「哎!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佛性」,迷故,執著,所以著在這個自然裡,所以因緣與自然,我們現在就是要還滅,消滅這個因緣與自然,本來面目就是非因緣與非自然,所以學佛就是要到這個究竟。
所以佛陀的覺悟就是迷的反面,迷就是眾生,悟呢!就是聖者,所以眾生的癡迷,來受這個自然的生死,來將我們罣住了,因為我們這個迷呢!一切都為了感情的牽罣,萬有的這個自然與感情的罣礙,所以為了這個感情才來受這個生死,有這個感情就是純然陷在這個自然,有我們這個身體的生態,難免才能夠引起這個感情,才對外會去迷執,執取造業,倘無這個身體也不會去造業。
所以我們這個金剛經有講,須菩提請法,偏袒右肩,求佛開示,問佛說這個心猿意馬,要云何降伏其心,要云何降伏其心,所以佛陀才說,要發菩提心,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住而住,這個要了解說,無住而住,是住什麼?要住四念住,為什麼要住四念住呢?所以我們若住四念住才不會被這個自然的環境,所以才能夠消滅這個自然,因為我們這個身體就是自然。
所以這個觀身不淨,觀這個身體都不清淨,就是我們了解這個身體才會去造惡業,會去造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所以為了這個身體的我執,才會起出這個貪瞋癡,造一切的迷執,所以這個身體的不淨呢!全身體裡面都全部細菌組織,肚子內都全部這些一切污氣,所以全身體都是污垢,没有一處清潔樣,所以跟你講這個全身體,眼睛有眼屎,鼻子有鼻屎,耳朵有耳屎,種種肚子裝糞屎,全身體就是不淨,為什麼不清淨呢?所以都是造業來成就這個不清淨,就是有這個身體才會去造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
而這個因緣對哪裡來呢?要觀受是苦,就是你有這個身體呢!有這個眼耳鼻舌身,才會對外的六塵去執取,所以觀受是苦,觀心無常,為什麼我們這個心猿意馬?就是由這個受這個外的環境,我們的迷執,我們的心才生出這個貪瞋癡,這個心猿意馬抓不住,所以後面要觀法無我,有這個我執,你若没放開的話,絕對没有辦法,所以這個四念住,無住,應住而住,住四念住
所以佛陀就是祂覺悟一切,了解自己,找到本來面目,所以能夠得到解脫安樂,所以有這個覺悟的佛陀,才知道能夠顯了這個一切的理論,這個佛法都是佛,來為我們開示的。
所以此時現在有這些經典,有這些理論,所以就是有佛陀的精神,尚還存在,祂的教化眾生的精神呢!現在尚還存在,所以有祂的教化才能夠開導我們的癡迷,所以能夠用這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來開發我們的迷執,端正我們的思想,解脫我們的生死,這個就是祂如來本身,這個佛就是依然開導我們的心,而祂就祂的本心開悟,了達本來面目是什麼,所以祂能明照宇宙萬有,所以宇宙人生能夠萬徹,所以就是說能夠教化我們,讓我們能夠找到本來的真心,能夠解脫這個生死。
所以祂覺悟的當中就是說:「大地眾生皆有佛性」,就是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即佛,佛即心,眾生也是以心,所以佛陀就是說,佛、眾生就是都心,萬法唯心,一切依心,心即佛,佛即心,所以大家都無差別,面面都是佛,是我們不做佛,迷故謂之眾生,悟呢!就是佛。
所以祂就,我們了解眾生迷與悟的差別,分發這個迷,迷什麼?所以佛陀的開導,我們的身與心的問題,因為這個身故,造業,你若迴光返照,本來面目即是佛,所以面面呢!迷與悟的差別。
我們要了解佛陀是祂本俱的聖德,在教化我們大家,祂没將你差別,祂是平等,人人本俱的,所以教你找你本來面目,祂没教化你什麼,祂的教化呢!就是面面都是佛,你們有本俱的聖德,是迷故謂之眾生,你得要這個理論圓徹,去實證實行,能夠回光反照,三觀妙用,審察自己,找自己,了解自己,找到本來面目,這樣的話,就是佛。
所以我們要了解,在迷中不知覺,在迷不了解我們的迷,迷的當中呢!愈迷愈深,所以佛陀的教化就是同時讓我們能夠了徹一切的真理,理論能夠圓徹,能夠審察自己,可別去矛盾自己。
所以三藏十二部的經典呢!不出在這個心,萬法唯心,一切依心,祂的教導同時都是教化你的心,教你找你的心,本來的心,没往別處在講的,所以教你從經典,我們現在佛陀所說的語言,都歸納在這個經典,你若往這個經文深入,就能夠自利,所以我們自利了能夠到佛的境界。
(第61卷完)
---第62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