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心經總目錄 心經71講目錄
---第61講---
《卷62 台南開心法師》──心經71卷
【一四五頁 13行─→一四六頁 08行】
[mp3-62A]
初入,到我們這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你這些若去真實了徹的話,當下就是聲聞境,能夠離苦得樂。
這個四諦的當中就是說,這些四轉四聖諦,這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這些就是生滅四聖諦,十二因緣就是還滅這個無明,解脫這個生死,這叫做四果羅漢,當下呢!叫做無生四聖諦,再來呢!找本來面目能,夠把這個四聖諦轉無量四聖諦,對治一切眾生的苦惱,所以你若能夠找到本來面目,這個就能夠利他。
所以把這個四聖諦就是說,四轉四聖諦就是說,這個道諦轉來三觀妙用成妙智,把這個道諦轉三十七道品造聖德,教化眾生,所以這個道滅集苦,以道能夠開朗四諦,四轉四聖諦,能夠轉無量四聖諦,現在這個四諦就是說,你就能夠轉無量四諦,能夠教化眾生,這樣的話,你的功德無量。
所以金剛經有講,你若能夠以般若波羅密多及四句偈,最好能夠深入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都通徹,能夠三觀妙用教化眾生,最少你也能夠用這個四諦轉無量四聖諦來教化眾生的話,你的功德比恆河沙的須彌山的金銀琉璃寶石的布施,更大的功德,所以用這個四諦能夠轉無量四諦來利益眾生的話,功德無量。
所以我們學佛呢!就是說到這個四諦轉無量四諦,得要看是你有執著或不執著,還有我法二執,這叫做權教菩薩,若是究竟菩薩,就是八地以上,這個呢!就是無這個二死,二死永亡,而且呢!他的無所得,所以到究竟的無所得,才是真正不退轉的菩薩。
為什麼無所得呢?就是無始以來這些塵沙無明要度盡,所以教化眾生就是在度塵沙無明,所以才無所得,為什麼會無所得?我們欠人的,還人家而已,没什麼,没得討。
所以本俱的性德,講回來,我們的內心本俱的,哪裡有所得呢?像我們一面明鏡,我們的本來面目像一面明鏡,被這些土沙將我們掩没了而已,你說無明嘛!是土沙蓋著,不是無明,土沙蓋著也是明,我們當下凡夫當體依然是明,迷故,不了解自己,對外執取,所以著這個外∼外塵。
所以你若回光反照,審察自己,了解自己,創造自己,所以把這些塵沙若度盡,這個無明若盡,叫做大圓鏡智,所以倘若這些塵沙無明你既没度盡的話,哪裡能夠做佛?所以安立這個無所得,所以進而去行化。
菩提薩埵就是說,教化眾生,上求佛法,下化眾生,菩提就是覺,正知正覺,薩埵就是有情,所以覺悟一切眾生皆有情,所以我們菩薩就是覺有情,所以簡略叫做菩薩,菩提用這字菩字,薩埵用這字薩字,所以菩薩就是覺有情,所以覺有情呢!就是無所得,普化眾生,這個因緣應該的,眾生若没成佛,他就没有辦法,所以這個無始,這個塵沙無明没度盡的話,没有辦法,所以眾生若成佛,他才能夠成佛。
所以這個微細,所以自利利他,所以他的精神有徹證徹悟到這個宇宙人生萬徹,所以到底徹悟什麼?就是宇宙這些秘密,揭開這個宇宙的秘密,宇宙就是這個真空妙有。
我們的明,初次迷,三細,少許微細的惑,微細的無明,本來面目没有一個開始,没有一個終止,所以無始劫以前我們的明,叫做空淨明,本來面目明故,要說有嘛!無一物,所以空,你說無嘛!寂寂淨淨,所以空淨明,所以為了明呢!明就能照,照呢!照到山河大地,所以有照,空成有,空成有,所以有這個山河大地呢!一念的動,所以微細的無明,精明合一,才來這個世間投胎,所以精明合一來這裡,成這個六和合,就是有這個眼耳鼻舌身意,合成對外六塵執取。
所以無始以來,被這個六塵的迷惑造孽,迷這個外塵造一切的業識,為了有這個身體,造這個殺盜淫,難免呢!有這個殺盜淫,有這個業力的牽引,在這個生死不息,所以這個生死不息的當中,被這個五蘊的驅使,把我們這個念頭因緣成自然,造業來,執持來,所以這個自然的漩渦解不開。
所以佛跟我們講,苦海萬中波,回頭是岸,在這個苦惱的當中,在這個污泥內,我們這個心像蓮花一塵不染,這樣呢!同時,果與花同時,所以就是說,你若回光反照,審察自己,找到自己,找到本來面目,喔!這樣就是佛。
所以同時,我們是迷的佛,佛是覺悟的佛,所以也是就是都俱足在的,所以我們就是迷在這個自然的漩渦裡,你若能夠回光反照,審察自己,找自己,把我們一切的妄念能夠轉來正念,所以理論若没圓徹,没捨這個貪瞋癡這關的話,免談!
所以初學呢!首先要捨這個貪瞋癡,貪瞋癡若捨的話,這些十惡就捨,所以要成佛的話,首先要捨這個貪瞋癡,才能夠回光反照,審察自己,問我們自己,所以把這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這些能夠了徹,看我們有妄亂的思想否?思想有端正否?審察自己,找這個本來,為什麼這個會明照?想就是我們的明照,這個明是什麼?這個本來面目是什麼?
所以我們心,對我們的心地呢!去下功夫,找我們本來的,才能夠成就,所以你若能夠找到本來的話,這樣就是佛。
@本文:復次,二乘也不是有了覺悟嗎?...。 一四五頁 15行
在止於至善」(覺滿)的道理相同。 一四六頁 06行
我們現在又再來講呢!這個二乘,什麼叫做二乘呢?二乘就是說緣覺,到叫做這個聲聞,因為二乘也有覺悟了,這個覺悟呢!對這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這個了解,這也是覺悟,這叫做聲聞,能夠這個,了解這個見思惑,圓斷,所以有這個真理能夠圓徹,這樣的話能夠解脫這個生死,這樣也是覺悟
云何他就是依然覺悟的人,怎麼不能成為佛陀呢?所以佛陀呢!佛是印度話,我們前曾講了,印度的話叫做佛陀,譯我們這邊的話呢!叫做覺者,因為覺悟,是到底覺悟什麼?
這個二乘是執在那偏空,所以這個偏空的道理,所以入空不敢出假度生,所以這個叫做自覺未圓,因為還未親證這個真實,雖是理論圓徹,能夠解脫這個生死,所以他的悟呢!還在偏空的理體,還執持在這個空,著空,所以不能圓滿。
所以尤其是二乘,只是自利,不敢出假度生,只有是說僅解脫生死,所以解脫這個叫做生死而已,因為他這個聖者,因為對這個生死問題能夠解脫,但是這個還不能成這個菩薩,所以雖是說有覺悟來講,尚還是迷在這個我執與法執。
為什麼迷在我執與法執呢?他到四果羅漢宿命通達,了解眾生皆有情所以三界像火宅,眾生大家都是冤家,因為了解到眾生大家我們有虧欠人,都有感情在,所以看得到不是夫就是妻,就是自己的親人,所以都有一個因緣,所以活嚇得不敢出來,怕人要向他追討,所以他的覺悟呢!只有能夠解開這個分段生死,不用來生,不用來死,不過這個變易生死,還未解脫,所以有自覺而已,没覺他,所以還不能到這個覺者的資格,所以還不能講叫做佛,不能做佛。
為什麼這個覺者?菩薩也是覺悟的人呢!他菩薩有自覺,有覺他,他有在利他的精神,云何怎麼不能叫做佛陀呢?所以因為他的覺他的精神呢!無始的無明與塵沙未圓,所以他這個功德未圓滿,因為這個塵沙無明未盡,到等覺菩薩還是有微細的無明未盡,所以到等覺菩薩呢!佛就又為其授記,授記得要一生的補處,再來一世來做佛,再來這個凡聖同居土,開導這個佛法,利益眾生,這樣自覺覺他,覺行才有圓滿,這樣才有究竟是佛。
佛是我們眾生來將祂公認的,本來的呢!要怎麼有所得呢?所以你若究竟呢!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講不到,怎麼講都不能達,所以得要去親證,冷暖自知,究竟是什麼?圓明覺真,所以圓明什麼?宇宙人生萬徹,所以自性充滿宇宙,這個呢!真正圓明妙覺。
所以因為菩薩呢!這個福還未足,因為他的聖德還未俱足,所以才不可說叫做佛,因為還有微細的無明未盡,所證的還未圓滿,未圓滿什麼?就是還有塵沙,像一面明鏡,一粒沙就有一粒沙的無明,所以就一粒沙都没卡著了,所以鏡底就連一粒沙就没有,才叫做圓滿,圓就是圓證,就是圓滿,所以叫做大圓鏡智,大圓滿,能夠明照宇宙,一塵不染,所以這樣才叫做佛。
像等覺菩薩,因為這個無明像說這個月,十四的月與十五的月的差別,雖然我們看十四的月也圓滾滾,不過不足圓,還再有一絲絲未圓,所以因為這樣呢!還未圓滿,因此不能稱做佛陀。
所以在這三乘的聖者呢!因為三乘就是說這個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因為二乘只是獨覺,獨覺而已,自己覺悟了,自利自己,所以有自利的精神,没利他,没有辦法,所以你没出假度生,所以不能夠成就,所以佛陀不時在苛責這些羅漢,說你們這些焦芽敗種,敗滅佛種,為什麼會不時罵呢?就是說你没發心,你只是利益你自己,只是充實你自己,不敢出假度生,這種呢!敗滅佛種,所以你這個是叫做外子,不是佛子,得要做菩薩,才是真正的佛子。
為什麼菩薩叫做佛子呢?菩薩叫做分證如來,分證,他一直教化眾生,所以生生世世,不時來遊戲人間,教化眾生,這樣呢!才能夠度塵沙這些無明,所以菩薩就是這種偉大的精神,所以才叫做菩薩。
所以我們上面曾講,佛陀呢!不光是覺者,可以說大覺者,所以你若没說大覺者不能說是適當,因為聲聞也是覺悟的人,也是覺,而緣覺也是覺,菩薩也是覺,因為佛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所以才叫做大覺者,
是怎麼大覺圓滿呢?世間的佛法就是祂來開導,能夠開導眾生,種種的因緣成立,讓你能夠破迷顯真,求證事實,有這個真理才能夠去修習,你倘無真理的話,不能回光反照,不能三觀妙用,理論若没圓徹,不能去修證,所以理論得要圓徹,而能夠去實行六度萬行,普化眾生,這樣才叫做菩薩。
所以佛陀就是超越,能夠用這些理論來教化人,就是祂開導的,種種的佛法都是祂親口開導的,所以才叫做大覺的聖者,叫做大覺者,所以三乘的聖者呢!不可叫做大覺者,只有佛才叫做大覺者,所以祂就是三覺圓,菩薩就是依佛的教化,順從佛的言教來教化眾生。
須到等覺菩薩,像彌勒佛,現在還再彌勒菩薩,來日能夠再下生,他現在佛法若滅盡的話,他才再來開導,所以才將其公認叫做佛,所以他就是開導佛法來啟化我們,所以叫做人天聖者,當下能夠開導這個佛法來教化眾生,為什麼?他就是大覺悟的人,才能夠開導這個佛法啟化我們。
菩薩是無始以來直直學來的,所以依然是以這個佛的言教來啟化眾生,至於一生補處就不同了,將這些佛法再來開始進而去開導,現在的菩薩,現量的菩薩就是以佛陀這些言教存在,照這些言教的開導,教化眾生,所以他叫做菩薩,不能做佛陀,所以也不能叫做大覺者。
所以就是說,菩薩就是說,這個分證如來,分證漸進,你漸進教化人,漸進教化人,所以這個無始以來這些眾生若度盡,這些度盡,這些塵沙無明,這樣就是說無始劫以來,我們這些有情眾生,我們都跟他有一個關係,所以若度脫他的無明解開,能夠成立這個佛道,這樣我們就是没虧欠他。
所以這個眾生的無明若盡,眾生若成佛,我們就是成佛,所以我們若没度眾生的話,不能成就,所以我們要學這部心經得要覺悟,我們要先自利,就是覺悟要利他,有這種的精神的話,才能夠成就一切。
所以這個就是說,佛就是三覺,三覺的道理像是說,以這個大學,這個儒教的大學在講的,「在明明德」,就是自覺,就是說儒教的道理,你若能夠明徹,這是自己自利的,「在親民」,就是再來做老師,再教人,所以「止於至善」,就是圓滿,所以這個自覺覺他,依然同體,這個道理。
[mp3-62B]
所以這個理論若没去圓徹的話,不能圓證這個事實,不能夠回光反照,審察自己,( B面 )…
這個行使一切,才能夠教化眾生,自利能夠又兼利他,所以這個就是說,没一個,没有理論不能修證,須有理論才能夠修證,而有修證呢!同時能夠自覺覺他,你若覺行圓滿,這樣叫做佛陀,這個道理我們要了解。
所以三世還不能,三世諸佛得依這個般若,所以依這個般若的妙用,來利用這個身體來教化,所以菩薩就是以自利與利他,自覺要覺他,所以有這個精神呢!所以能夠圓證這個真實。
所以用這個三輪體用,身輪應化自如,應什麼身得度就化什麼身,所以利用這個身,叫做這個法身,這個身來遊化人間,這個就是來遊化所以身輪應化自如,意輪能鑑機,所以了解對方的機緣,能夠對機,口輪能說法,能夠對機說法才能夠開導眾生,所以要了解這個道理,所以倘無這個自利,而有到究竟三輪體用,才是真實的菩薩,這些就是三輪體用,時時來遊戲人間,教化眾生度塵沙,這個就是這樣。
這些道理我們要了解說,每一個佛就都相同這樣,三世諸佛就依這個般若,而來教化眾生才有辦法。
@本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一四六頁 07行
..........其實得未嘗得,因本有故。 一四六頁 08行
所以我們這個覺滿,覺滿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得呢!這個因為修證的功夫,修證未圓覺,得要修證,「得」其實無所得,哪裡有得?因為我們本來面目俱足圓滿,所以這個因為未圓滿,所以這個修證的當中,有所得,得什麼?就是由這個始覺,這個始覺智來契合我們的本覺理,所以理智能夠合一。
始覺智是什麼?始覺就是說凡夫迷,我們用這個回光反照,審察自己,這個理論能夠圓徹,審察自己,能夠審察本來面目是什麼,究竟是什麼?所以因為這個始覺,有這個理論叫做始覺,開始了解,而能夠三觀妙用,回光反照,審察自己,找自己,
所以有這些理論能夠圓徹,才能找到本來面目,所以始覺來契合我們的本覺智,本覺,本來面目,你若能夠找到本來面目的話,這樣叫做理與智合一,已經成立,有這些理論能夠圓徹一切,修證本來面目,這叫做本覺圓滿,圓滿我們的本覺的,本來就是俱足性德。
所以這個本覺理就是這個開始有這個理論可對外啟化,所以這個三觀妙用就是說對外一切這個假,理論能夠通徹,利用這個假,我們來徹悟我們本覺,以這個假的理論開始圓融我們的事實,實證我們的本來的。
所以我在說的法,萬法就是都明故,都是假,非真,你們聽到能夠徹證徹悟,這個才是正法,這個就是以得,以智得,有這個理論才能夠完成這個智慧,有這個智慧呢!內在通達這個就是本覺,本覺的理,所以叫做謂之空。
空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破迷顯真,了解這個外的假,內就是明照,有照無物,這個空義通達,了解這個真空實相,這個真空實相就是我們的本覺,本覺智,這個本覺智呢!就是能夠開發這個真如理體,有這個真如才能夠成這個外用的理體。
所以內在第一義就是本來面目,這個疑是凡夫疑鬼疑怪,聖者是義,真義,了達真義,理論圓徹,所以自證事實,所以叫做空,空就是這個義與理能夠分齊,就是說以慧能夠成智,以智成理,以理圓通這個事體,事事能夠無礙,理事能夠圓徹叫做中道,中就是把這個內在與外緣能夠配合,理論能夠圓徹,所以理論若圓徹,對理空有才會無礙。
因為理論同時能夠俱足相應一切,這個就像說我現在想到糖甜,而這句糖甜的聲音呢:無一物,是假,假是假一個名相,不過俱足,同時你若有相應的話,就有俱足,因為這個糖就是事體,甜也是我們的本覺,吃到的這個冷暖自知。
所以這個糖甜,這個是假設這個名相,同時若没俱足相應的話,你若對外國人講,糖甜歸甜呢!講不通,没相應,不能了達,你們聽到能夠通達,就是這個理論能夠圓徹,事理圓融,事與理能夠圓徹,事事無礙,理事能夠圓徹,你們聽到,你們這個內在就有這個空的甜,空相的甜,所以這個甜是你們有吃到糖的甜,不是我說的糖有甜,我講的聲音既没糖,也没甜。
所以究竟這都是我們實證到那裡,了解到那裡,所以大覺者就是一切圓滿通徹,所以由這個本覺能夠徹證這個真理,才能夠開導,開導眾生才能夠達到究竟,所以究竟二字呢!就是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這個叫做究竟覺。
所以其實呢!面面都本俱,大家就面面都是佛,因為我們是迷的佛,迷!依然是本性仍在,本來面目隨緣不變,不變隨緣,迷呢!在這個自然的環境,才有這個生死,不能解脫,悟呢!是本覺明照,所以因為迷昧的眾生依然是佛性,所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要做佛或不做佛都我們的心,萬法唯心,一切依心。
倘若要做佛的話,你要對這個經論能夠圓徹,能夠修證事實,所以我們修證事實得要覺他,倘若有覺他,覺行圓滿,當下即是佛,所以本俱的性德,每一個都能夠成就。
所以佛陀就是說,祂能夠得到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我們這邊,阿就是無,耨多羅就是上,阿耨多羅就是無上,三藐叫做正,所以三藐叫做正等,三藐叫做正等,三就是正,藐就是等,正等,三菩提就是正覺,三就是正,菩提就是覺,所以合在起來講的話,叫做無上正等正覺。
為什麼叫做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宇宙人生萬徹,所以萬徹,所以叫做無上,所以每樣能夠圓通一切,宇宙人生萬徹,無所不通,無所不曉這樣才能夠叫做無上正等正覺。
所以因為方便,這個方便說,所以我們普通才稱做正覺,所以因為這個方便說才叫做大覺者,叫做覺,其實這個覺二字呢!尚還稱不上,所以你若了解的話,無眾生可度,無佛可成。
為什麼會無眾生可度?佛就在說法度眾生,祂說没說法,為什麼無說法?祂說的是言語啊!在教化你們,所以隨緣得度,隨你的因緣,雖是我說一句糖甜,各人的甜不同,所以佛說:「一音演暢,隨類各得解」,隨你的因緣,所以人一句,解得十幾句,有的一句都聽不進,所以隨你的因緣去覺悟,所以說的是假,你們聽到通徹了解的就是真,所以才無法可說,無眾生可度。
是怎麼無眾生可度?你們要自度,不是佛能夠度你,你們自己不自度要怎麼做佛啊?所以要自度,為什麼無佛可成?佛是一個名相,本來面目本俱,圓明覺真,所以你若三覺圓明,這個本來面目圓滿宇宙,俱足,所以叫做圓明覺真,這樣叫做大覺圓滿,所以叫做妙覺明,可以說妙,妙就是說妙覺明照,宇宙人生一切萬徹,徹證這個宇宙的真理,苦、空、無常、無我。
所以宇宙的真理就是說,萬有!迷的眾生都墮落這個因緣與自然,所以宇宙的秘密就是因緣與自然,漩渦我們的苦,所以苦都我們想的,萬法唯心,一切依心,迷也是眾生,悟也是這個自性本俱,當下都是明,迷呢!無明。
因為為什麼會無明?迷失自己,被這些物質生活,為了這個錢財、美色、愛慾、名利,將我們侮弄,漩渦在這個自然,這個我執與法執,外就這個錢財、美色、愛慾、名利,內就是我們的身心迷執,有一個你的我的有一個我執,要達取到這個我的目的。
所以為了這個我,這個身體謂之我,所以有這個身體的對待呢!迷失自己,侮弄自己,所以造這個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這都是我們內在這個心量,被這個外塵的污染,生出這個貪瞋癡,才使得這個身體會對外去造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這個十惡不赦。
所以彌陀經跟我們講,你要到極樂世界,所以離十萬億佛土,為什麼說離十萬億佛土呢?因為這個無始無明的塵沙,喔!無量無邊,他跟你譬喻這個十萬億佛土就是說,這個像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現在我們這裡的教主,祂的教主的管轄呢!剛好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佛土,每一個佛,都有三千大千世界的佛土,所以一佛土。
所以十萬億的佛,看多少?所以叫做無央數,無央數,所以讓你數不盡,所以這個無央數,你得要度脫這些塵沙無明呢!得要三阿僧祇劫才度得盡,究竟三阿僧祇劫多久?這是一個譬論而已,可比我們這個台南市內都來圍個大的城起來,那城極高,而這個市內,這個城內呢!全部都囤積稻穀,囤積得尖尖地,一百年來拿一粒,要拿到這些稻殼盡,看要多久?叫做無央數,講不完,數不盡。
所以你要到究竟覺,你没斷這些塵沙無明,絕對没有辦法,所以我們無始以來被這個無明遮住,就是漩渦在這個自然的境裡,所以自己不了解自己,在侮弄自己,蹧踏自己,所以這樣謂之眾生,你若回光反照,找到本來面目,這樣叫做聖者,這個的差別,這個無上正等正覺,這個就是究竟,三覺圓滿。
所以我們現在就是在自利的當中,聽若不懂要怎麼自利?所以你既不曾吃到糖,只就我說糖甜,你也無滋味,嘴裡無滋無味,要怎麼了解這個糖甜呢?你既然是聽不懂,就是没滋味一樣,聽懂是你們自己有的,本俱的,就是你們有吃到糖,才聽到糖會甜,你若没去吃到糖,哪裡聽到糖會甜呢?會甜是你們自己會甜的,不是我說你們才會甜,所以無始以來,你們就本來就俱足,所以你們本來就是吃到糖了,我說糖甜你們才有甜的。
所以這個自利的當中就是我們理論,自己自性通達的,所以佛法無量義,這個佛法無量無邊的義理,雖是說無量無邊,法界自性通,一切的法呢!我們的自性通達的,不是佛講給我們的,對!倘無佛來開拓的話,我們依然没有辦法。
所以我們一切的經典都是没價值,你說没價值嘛!很有價值,所以我說:「聖人造真經,真經非是聖」,對!這些佛經呢!是聖者造來的,極有價值,你若看不懂的話,那像地上垃圾,所以真經非是聖,「大道存文字」,佛的大道理呢!存在這些文字上,所以這個大道存文字,「文言不詮真」,這個語言與文字呢!不能詮真,真詮自證悟,這個真理呢!是我們自證自悟的,不是這些文字與語言通達的,是我們聽到,自己再啟悟出來的,像我說糖甜一樣,是一個名相,以假顯你們的真,所以方便說說你無言說,方便而已,說方便,用這個理論來圓和你這個實證真實的理體,理體上是你們的圓證的,不是我說就有的。
所以事實上,現在我說你們能夠了解,這叫做聞證,聞證呢!當下跟這個悟證同等,有的自己去坐禪,自己去開悟,這個自己自悟的,那叫做悟證而已,悟證與聞證同等,你有悟證也得行證,所以叫做信解行證,你悟證若没行證,依然是相同,知解宗徒,無效,依然是自利而已,不能利他。
所以這個出家,這個比丘,這個出家人有四種,而比丘有四種的講法,比丘叫做乞士,譯我們這邊叫做乞士,也可以說福田僧,也可以說應供,而也可以說怖魔。
為什麼叫做這個那福田僧呢?就是他能夠將人開導,讓人心地能夠開朗,會教人種福田,所以他須有福報才能夠供養到僧伽,種福田僧,所以他跟你開示,能夠讓你離迷,而證真,破迷顯真,所以這樣叫做福田僧。
所以他有到那個資格讓你應供,所以理論能夠圓徹,實證自己,這樣能夠怖魔,所以能夠開導人這個心魔,解開這些迷亂的思想,這叫做我們的心魔,所以叫做怖魔。
所以出家人怎麼有分作四種呢?一種叫做有差僧,有差就是說,有在修證,有在看經,自己自利,有差,不會做這個壞的,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樣叫做有差僧,一種無差僧,無差就是說出家人你就完全吃飽對罵,冤家吵架,這樣哪有差呢?無差僧,跟社會相同,依然是凡夫,再來一種啞咩僧,就像啞吧不會說法,你只是自利不會講經,叫做啞吧僧,啞咩僧,一種實僧,實就實證,把這個佛的言教能夠再開導,能夠教化人,叫做實僧,能夠自利利他,叫做實僧,所以這個和尚就有這四種,所以有差與無差,與啞吧僧與實僧的差別。
所以這個學佛呢!像牛毛,成道像牛角,所以這個像這個無差僧,所教人他就無差別,没有這個理論,教人也是不知曉,不懂教不懂的,所以要怎麼修行?你都無理論,没修證,要怎麼圓徹?
(第62卷完)
---第63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