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心經總目錄 心經71講目錄
---第62講---
《卷63 台南開心法師》──心經71卷
【一四六頁 08行─→一四七頁 16行】
[mp3-63A]
初入,從這個經典趕緊去通達,所以來聽呢!能夠自利,所以自利的當中呢!能夠從我們的心地下功夫,佛法指歸自己,對我們的心地法門而已,佛没在講對外的,對外就是迷,外有所得,對這個外境有一個感應與保庇的話,這個都不對,要神通變化,這也都不對,對外在執取的,喔!有人來對你感應啦!喔!有人來將我們度啦!這樣就不對了,其實得要我們自度。
所以佛法指歸自己,了解自己,創造自己,没對外在妄迷執著,對外執取,要有神通變化,要有感應與保庇,這都外道,實際真實對內叫做佛法,叫做佛教,對外就是外道,這個要了解這個差別,(現在今晚,因為我身體没多好,我講到這裡就好)
@本文:阿譯為無,耨多羅譯為上,......。 一四六頁 09行
..没有平等普遍心,不能稱為正等。 一四六頁 16行
現在我們前在講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以上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我們前曾講了,阿耨,阿就是無,阿就是無,耨多羅就是上,所以阿耨多羅就是無上,三藐謂之正等,三謂之正,藐謂之等,再來三菩提就是正覺,三就是正,菩提就是覺,合起說叫做無上正等正覺。
所以我們學佛就是為了這個正覺,正呢!是能夠相反,這個邪的對待,邪是顛倒,造業,這個邪就是不正,正就有正無邪,有邪就不正,所以覺呢!覺就是不迷,迷就是不覺,有覺就不迷,有迷就不覺
這是為什麼講呢?所以了解這個正確的真理,有了圓悟這個一切,你若理論没圓徹,不能修證,不能圓悟,所以就是正確的調整我們的心理狀態,能夠覺悟本來面目,所以這個就是調整我們本來面目,正正確確才能夠覺悟,所以你有覺悟的話,就没有這個顛倒執著一切,所以有顛倒妄想,究竟呢!是一種無正智的人,没端正的思想。
所以我們今日要學呢!首先就是端正我們的思想,所以一種的思想若能夠端正,才能夠成立這個正智,所以這個思想不端正的人呢!絕對都是妄迷執著,顛倒就是說,倒頭覆,頭去當做腳底,頭向地,腳向天,這樣叫做顛倒,為什麼叫做顛倒呢?自己妄迷執著,妄迷自己,侮弄自己,蹧踏自己,所以顛倒來蹧踏自己。
所以這個矛盾就是說,一種的矛盾的戲論,種種不了解自己,在侮弄自己,蹧踏自己,以苦為樂,喝醉酒,顛顛倒倒,說他很快樂,所以這叫做顛倒,一種的不正確的思念,所以我們學佛總要就是調心不調身,而愚人是調身不調心,學佛就只是端正我們的思想。
所以這個我們來講這個凡夫,為什麼叫做凡夫呢?凡夫就是不覺,佛就是正覺,你說不覺嘛!見聞覺知,這是凡夫所迷的一種不正確的見聞覺知,眼睛來看而胡亂想,這樣胡亂愚愚癡癡,所以疑,而疑能生怪,所以這叫做不正確,這個没真正的正確的思想,這樣叫做不覺,所以這個不端正的思想就是違反自己,自己不了解自己,所以不覺就是不了解自己,迷在外面,被這些六塵的侮弄,造一切的矛盾。
有一種外道呢!這個外道的說法就是邪教,為什麼叫做外道呢?没求自己,在求外面,没求自己,在求外面,所以對外有感應與保庇,會神通,種種能夠變化,那種就是外道,對外在求的,佛學没對外,是針對我們的心,針對自己,了解自己,創造自己,那麼這個創造自己,要怎麼創造呢?就是常見自己過,不說他人非。
外道呢!都在說外的是非,而在對外求人來幫我們忙,望人幫助,所以「信就會得救」,這就足矛盾,望人來將我們救的,這個就是對外求,人要將我們救,就像當瞎子在被牽,瞎子得被人來牽,没被牽一枝柺杖叩地走,不曾走過的所在呢!没法走,所以人要來牽,須看有時間來牽或没時間來牽呢!
我們佛法就正宗的目睛,自己走路,自己了解自己,創造自己,所以不用求別人,既没在求保庇,也没在求感應,那麼若這樣要求什麼?求我們自己的心,回光反照,找我們本來面目,所以才能夠達取我們真實,要通達宇宙人生萬徹的究竟。
因為眾生就是無知,無知就是不了解,這個生死由來他不了解,究竟生要從哪裡來?死要往哪裡去?不知曉,不了解我們本來面目呢!無始以來陷在這個因緣與自然,對這個因緣與自然的圈套拔不開。
所以無始以來陷在這個因緣與自然,所以才受到這個外境六塵的傳染,所以有這個身體,有這個我,所以這個妄念執著,都是為了這個我,所以為了這個假的我,不了解本來的這個本覺真心,所以我們自己埋没自己,侮弄自己。
為什麼埋没自己呢?所以這個三細起六粗,這我以前講很多,恐怕又再講重覆,耽誤時間的寶貴,所以三細起六粗來就是被這個五蘊的迷惑,為什麼會叫做五蘊呢?五蘊就是這個色、受、想、行、識,因為埋没這個五蘊,這個色,第一個色就是我們這個身體,這個臭皮囊,有我們這個身體與有外的這個山河大地,這個六塵一切,所有這些呢!這個身體與這個六塵的和合。
那要怎麼和合呢?就是這個受,有這個眼睛耳朵鼻嘴,有這個身體的感受,所以感受這個六塵,我們這個思想才會不端正,被這些六塵,這些六賊,將我們搶我們的心,把我們的心拿出去外面,所以迷執在外面,遺失自己,所以把我們這個思想,這個心顛倒,拿出去外面,不能了解自己,所以能夠妄想執著,都是這個五蘊的驅使,我們的意識,第六意識這個妄念,才會生出貪瞋癡。
所以這個行,色受想,想就是第六意識這個妄念,這個貪瞋癡,這個行就是第七識,心與身合一,對外的執著造業,造什麼業呢?因為這個身心受這個外塵的財、色、名、食、睡,這叫做地獄五條根,所以為了金錢、美色、愛欲、名利呢!將我們拖倒下去,所以才不覺,迷在這個外塵,心的貪念造業,而來害自己。
所以這個五蘊就是調整我們的心理狀態,讓我們了解這個思想顛倒夢想執著,這個第七識的身心合一,對外取著呢!這個第八識才會差這個身體去造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這個就是我們的顛倒執著,迷失自己,侮弄自己,蹧踏自己。
所以迷而不覺,而且執著不捨,無始以來著這個五蘊的驅使,所以不能打開我們的執著鎖,你這個執著鎖既打不開,難脫這個煩惱門,關住了,被這個執著鎖,鎖住了,我們的煩惱門打不開,所以遺失自己,才在侮弄自己,不能找到本來面目呢!迷而不捨,永遠在苦海萬重波,在這個生滅,這個自然的生滅,將我們叫做漩渦住,絕對没有辦法解脫。
所以謂之不覺的眾生呢!與這些外道的心向外求的一切,都是顛倒矛盾,不能頓開這個生死由來,不能回復找到我們本來面目,所以呢!在這個是非顛倒造業,所以都是妄一切,邪念一切,所以我們的邪念很大,什麼叫做邪念呢?就是貪瞋癡這個三毒,這個最惡孽,所以你的思想若没著在這個貪瞋癡的話,這個邪念就没有,所以問題呢!我們的真心被這個五蘊將我們拘束,漩渦在這個自然的生死,永遠不變,在這裡在生死輪迴。
所以苦海萬重波,回頭是岸,都已在苦海中要怎麼回頭呢?就是教你回光反照,找到我們本來面目,能夠覺悟自己,了解自己,創造自己,所以以迷反悟,證入我們的自性,這樣就是回頭是岸,回過來找我們自己,問我們自己,常見自己過,不說他人非,我們一絲的不對,最可憐,害到自己,我們若没不對,一切都是造成我們自己。
所以世間無非就是惡業,所以我們這個心在這個污泥中埋没,没有辦法,所以就是說我們學佛的人要從心地下功夫,我們的心地,我們這顆心呢!入污泥而不染,就是像蓮花,你若能夠回光反照,審察自己,這顆心,找我們的心,問我們的心,這樣的話能夠端正的思想,造一切正確的念頭,所以找我們本來面目,找得到才能夠成正覺的資格,若没從我們的心地下功夫的話,絕對没有辦法成正覺的資格。
所以這個正等,現在講這個正等,我們了解到,正而不偏,現在正就是不偏,而從正覺來講,正就是不邪,而這裡正等就是不偏,理論有圓徹有平等,所以理論有圓徹,有平等,所以理論有圓徹的話,又再能夠平的心,不變,所以自覺覺他,所以没有一絲僅我們私己獨得,所以就是自覺後,得要有這個平等的心。
要怎麼平等呢?眾生的苦就是我們的苦,眾生這麼多的苦惱,我們自己來了解,而來自己解脫,這樣對嗎?不對!所以我們有正法,得要平等心,我們自覺得要平等覺他,所以自利能夠利他的精神,所以能夠弘揚佛法,永遠行這個六度萬行,所以這個工作呢!是我們要做的。
所以做人呢!迷惑這麼久,侮弄這麼久呢!我們若不了解自己的話,很可憐,所以現在簡別來講呢!就是說自利要利他,這個二乘,什麼叫做二乘?聲聞與緣覺叫做二乘,所以這個只是自利,没利他,這樣叫做獨覺,孤獨羅漢,没有辦法。
雖是說二乘依然有正法,有歸這個正覺,不過他但求的只是自利而已,没能力得以利他,這樣是偏行不正,自了漢,不夠資格,不夠平等,所以不夠那個慈心,不了解那個慈悲,慈就是平等,悲就是悲願,平等的願力,要普化眾生,所以他不夠這個真實大慈大悲的心,不夠平等的心,所以這樣不能達取到這個正等,所以要達取到這個正等,得菩薩以上的資格。
@本文:「無上」,三覺圓滿,萬德具備....。 一四七頁 01行
............及五不翻中的尊重不翻。 一四七頁 07行
現在我們從無上再來講,是怎麼會没從無上先講呢?就無上正等正覺,是怎麼會從正覺先講呢?所以要我們了解這個無上是究竟義,為什麼無上?就是三覺圓滿才可以說無上,所以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所以能夠萬徹俱足。
這個你要了解到這個自覺就是二乘的聖者,覺他是菩薩的境界,無上就是圓滿,叫做覺他圓滿,這個就是他的聖德,俱足他的聖德了,為什麼俱足他的聖德呢?就是莊嚴這個身心,教化眾生,他的智慧來圓滿,說法給眾生,所以自覺覺他,所以就是他的聖號,這個聖德圓滿,才能夠叫做無上。
所以你若没親證到自覺覺他能力的話,没自證到那裡,不能確實的證明,什麼證明呢?就是他的聖德,當下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說法,所以祂就是平等不偏,所以祂的智慧的結晶流傳到現在,尚且還存在。
所以因為祂的智慧的結晶,就是現在此時這個經典中,與祂的聖德來造成這個圓滿,所以你有智慧能夠圓通一切,你没有那個聖德來說服這個眾生,没資格可說無上,無上二字呢!可以說聖德無上,智慧無上。
為什麼聖德無上?祂的說法,祂的言教,能夠含藏宇宙,所以叫做華藏,祂的智慧呢!能夠徹證宇宙人生的秘密,所以從實證的方面呢!正確,祂的理論實在圓徹,宇宙人生萬徹,祂的聖德方面,四十九年的說法,無非都是為眾生,平等,所以祂的悲智圓融,才可以叫做三覺圓,才能夠成立這個無上的正等正覺,所以就是說,一切呢!圓滿祂的福慧。
所以這個無上二字,就是說簡別菩薩,可以說他的分證如來,可以說他有到正等正覺,菩薩可以說到正等正覺,為什麼呢?菩薩真實,這個真俗二諦,觀察得很清楚,能夠了達宇宙人生萬徹,不過教化的聖德未圓,所以菩薩才没資格得以無上,他有到資格得以正等正覺,没資格到無上,就是說無始無明塵沙未度盡,所以没資格得以再來一生補處為佛,所以你到這個自覺覺他,要覺行圓滿的話,須到又再佛的授記,再一生補處才能夠做佛,所以到等覺菩薩,還是没資格得以無上。
[mp3-63B]
譬如說,這些叫做二乘,與已經權教菩薩 ( B面
)…著這個我法二執,還我有在說法,我有在度眾生,這個呢!還迷執在這個,所以這個我執與法執未亡,没資格得以稱做正等正覺,不只是講無上而已,雖是說他有正覺,還未到正等,為什麼叫做正等呢?無眾生可度,眾生是我們應該的,普化來講是人家他自度,不是我們度的,所以這樣才有夠資格,没說法,没度眾生,平等週遍,眾生的苦就是我們的苦,這樣才能夠正等正覺。
所以權教菩薩只是有正覺,還未到圓滿平等,所以其他二乘∼緣覺聲聞,那只是自覺而已,不能夠覺他,所以唯有自證,不能利他的精神,智慧還未充足,還没到資格稱做正覺,所以智慧還未圓滿,就是没資格得以做正覺。
即使你到等覺菩薩都還有微細的無明,這個微細的無明還未圓滿,就是無始以來這些塵沙,這些無明,還再一絲絲,所以這個無明若没度盡,這些塵沙依然没有辦法,所以雖是你無明盡破,不過那些塵沙就是無始的無明來的,所以這個等覺菩薩還是有微細的無明,所以才不能成為這個稱做無上,雖是有利他的功德,就是說還未圓滿,所以眾生還未度盡,還不能成佛。
所以因為我們菩薩就是有情,覺悟無始以來,還有這個情的驅使,所欠的這個情業未盡,所以這些我們欠人的没還到盡,這樣就是還未圓滿,我們無始以來所造的業力,你若到叫做到四果羅漢,宿命通達,他就嚇得命了,了解三界內都是火宅,三界如火宅,眾生都是冤家,所以嚇得命,所以因為這樣呢!不敢出來普化眾生,為什麼不敢出來呢?怕被情拖去,還人没了,人家要討啊!所以對這感情債未圓呢!所以可憐。
所以這個上面這個佛果,要求證真實到無上的話,因此不了解這些,即使你再怎麼修,你能夠修到正等正覺,對!這樣呢!不夠資格,要有到正等正覺,還得三阿僧祇劫才有辦法。
什麼叫做三阿僧祇劫呢?這是印度話,譯我們這邊的話可以說無法算多少了,無量無邊,無量數,叫做無央數,數!數不盡,所以才譬如一個說,我們這個台南來造大城,而整個都裝稻穀,裝得尖尖地,一百年來拿一粒,那要怎麼算多久呢?所以才叫做無法算,不能算。
所以這個覺他的功德未滿,所以要求上這個佛果,没有辦法,因為這樣才可以說正等正覺而已,不夠格得以稱做無上,所以這個無上二字呢!唯有佛與佛,所以宇宙一切無量無邊的佛都是平等,福慧俱足,就是都有夠自覺,覺他那個果證,才可以說無上這二字。
所以十方諸佛皆以福慧圓滿,究竟圓滿,這個才算足夠資格可說無上的正等正覺,所以這個正覺是自覺,正等是覺他平等,無上是覺滿,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所以有正覺就有正等,有正等圓滿,才能夠無上。
所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九字呢!不過簡直,這個無上正等正覺來講,因為怎不直接講無上正等正覺呢?怎會講這個梵音,梵音就是印度話,他們那寫的是叫做梵文,所以他們的說法就是說,他們就是天人的後裔,而他們說的就是天音,所以他們這樣呢!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在這個四例翻就是翻字不翻音。
為什麼會翻字不翻音呢?因為有這個五不翻中,尊重不翻,是為什麼尊重不翻呢?他那雅音不翻,所以這個自古以來,所以這個四例翻經與五不翻經的當中,我們在這個尊重的當中呢!不可來翻。
所以這個你若要了解這個無上二字呢!不是那麼簡單,唯有等覺菩薩又再授記,再來一生補處後,圓滿,才可以說無上,所以要做佛,依然得來世間,有這個苦樂參半的當中來教化眾生,佛的尊稱就是我們大家將祂稱呼的。
所以這個覺不是普通來講得通的,覺是覺者,佛就是大覺者,為什麼大覺?就是宇宙人生萬徹,無所不通,無所不曉,才可以說大覺,所以這個就是說,這個無上正等正覺,現在我們說了解這個不翻的意思,而這個無上,我們得要了解到能夠三覺圓滿,才能夠徹證這個三覺圓,才能夠無上。
所以我們現在就是尊重,這個佛的悲智圓融,這個雅音不翻,尊重不翻這個意思。
@本文:現在明諸佛得智果的文,.........。 一四七頁 08行
.........而證無上佛果(三菩提)。 一四七頁 16行
現在要明白諸佛的這個智果,所以我們舉這個三世,為什麼叫做三世呢?所以過去無量,以此時是現在,未來呢!無量,剎那變化就過去了,剎那就過去了,未來無盡,現在剎那而已,所以這個三世呢!得要明白菩薩,所以這個斷惑證果的因,所以我們前的文中呢!講得很清楚。
所以若這個三世呢!照理論來講的話,可以說指我們這個十方,十方是遍滿宇宙,叫做十方,所以我們這個十方的菩薩,所以這個我們現在是簡略講菩薩,其實得要菩提薩埵,菩提就是覺,薩埵就是有情,所以在這個有情的眾生,要了解我們自覺,也得要覺他,所以這個經文的當中呢!要我們一般都簡略叫做菩薩,這個是一般我們中國的這個文字的,雖然說是懶得說,雖是這個簡說依然也是很明瞭,而其實得要菩提薩埵,這個才可以這樣講的。
而這個三世就俱足十方,十方依然就是依這個三世,這個三世就是時間與空間,十方呢!一切這都叫做空間,所以十方就是這個橫與直,所以這個一切無量無邊,所以東西南北,上下一切都無量無邊,所以這個無盡才可以說十方,十方是無盡,而無盡是這個宇宙,所以這個無量無邊,無盡一切,所以都有諸佛。
所以我們這個無量無邊的諸佛菩薩,應該都依此這個般若,倘没用這個般若,不能夠修證,為什麼没這個般若不能夠修證呢?般若二字呢!其實要講的話,講不到,你說講不到嘛!我們面面本俱,大家都俱足,迷呢!凡夫,所以你若依這個佛法深入,大家都俱足。
為什麼會依這個般若才能夠親證這個究竟呢?所以這個般若的法門實在很微妙,可以說大微妙,不可思議,講不到,為什麼講不到呢?這個般若是極妙,什麼妙呢?為什麼會這麼妙?就是依這個般若能夠開我們的執著鎖,倘没依般若的話,不能開我們的執著鎖,所以有這個般若的妙慧才會啟開我們的迷執,才能夠打開我們的煩惱門,所以微妙就是依這個般若能夠找到本來面目,這個只有心經一卷具足三藏十二部,那麼要成佛呢?你若依這個般若二字就是究竟了,有到般若二字的話,就是究竟了。
所以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一卷可以成佛有餘,因為般若呢!能夠含藏十二部,三藏十二部一切總包,三藏十二部的經典呢!尚還不足,為什麼尚還不足般若二字?這個我們經有在講,諸佛菩薩得依這個般若究竟這個就是般若二字就是佛母,倘無般若來生不能做佛,所以般若才能夠生佛,所以叫做佛母。
所以十方諸佛,也可以說過去、現在、未來要成佛的,若没所依這個般若二字,免談!所以要成佛無般若,免談!所以要成般若的話,得要從這部心經,色空能夠圓融,能夠三觀妙用,能夠行三十七道品,倘没這樣的話,免談!
所以經典看多少都還是門外漢,為什麼呢?所以佛的入門,學佛的入門倘無這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不了解的話,都還是門外漢,五蘊、十二入、十八界,這叫做學佛的入門,你若没對這些入,免談!
所以首要從這些入,貪瞋癡不捨的話,一步都不入,貪瞋癡若没捨的話,所以都在皮上在抓癢,抓不到癢,没有辦法,即使你多會講經,多會說法,貪瞋癡你若執住,那都没資格得以成就,為什麼?那是知解宗徒,没資格,所以這個貪瞋癡不捨的話,不能行證,所以這個貪瞋癡要捨的話,得要理論能夠圓確,能夠圓解理論,理論若不能圓解,没有辦法,所以有理論圓解,得要再實行實證。
所以學佛呢!首先捨這個貪瞋癡,再來深入這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與這個十二因緣直入直證,能夠圓解理論,理論能夠圓徹,才能夠修證事實,所以理論能夠圓徹,依然得再行證,所以叫做信解行證,這樣才能夠圓證事實,才有究竟,所以般若若没俱足,不能圓證無上,要圓證到這個無上,就是這個究竟,所以這些不了解的話,没有辦法。
我們現在綜合起來講,以前我們這個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這個究竟,為什麼罣礙呢?所以這個牽在這個生死的業因,為情故,為情生,為情死,所以牽罣在這個情,漩渦在這個自然,這個情從哪裡來呢?就是這個因緣成立,因緣成立,自然成立,所以這個因緣自然,牽罣在這個因緣自然。
所以我們這個三法印,諸行無常是因緣法,所以這個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這個無常是生滅,因緣生因緣滅,自然生死,漩渦在這個自然的生死中,牽罣在這個業因,有這個因緣的業,所以因為有這個因緣,成立這個業緣,這個因,有因有緣,難免有牽罣,牽罣在這個情,有情,有感情,有感情的罣礙,難免生出這個恐怖。
所以罣礙就是生死的業因,恐怖就是生死的業果,所以這個因緣生自然的果證,漩渦在因緣與自然的當中,來顛倒夢想執著,所以這個顛倒夢想執著就是生死的淵源,惑業苦,所以這個三惑,為什麼叫做三惑呢?無明惑,所以這個無明煩惱才有這個業惑,所以惑業苦這三惑。
所以我們現在要學的就是要遠離這個顛倒夢想,究竟要來了解這個三菩提,所依的這個正法能夠得以成這個正覺,所以三菩提就是這個,離開因緣與自然,所以還滅這個自然,生出這個非因緣與非自然,這樣的話,我們回光反照,找到我們本來面目,這樣叫做正覺,既然是有正覺,就脫離這個一切的業因業果。
(第63卷完)
---第64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