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心經總目錄 心經71講目錄
---第64講---
《卷65 台南開心法師》──心經71卷
【一四八頁 08行─→一四九頁 08行】
[mp3-65A]
所以這個因緣的環境呢!造成這個科學的發達,科學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所以這個因緣的化合,與因緣的物質和合,所以一隻鐵來做飛機也會飛,所以船用鐵來做也會浮水,所以這個微妙,所以都是因緣和合,這是外有非有。
外有非有,為什麼會非有呢?因緣和合成住,漸住會壞會滅,所以這個萬有呢!都是因緣萬法,這個萬法一如也,這個道理很深,所以這個因果,有因當然有果,為什麼萬法一如呢?萬項一切都是我們的如意,因果都是我們的如意,要造惡,要造善,都是我們的如意,所以這個善因善果,惡因惡果,所以萬法由我們一心,我們的如意,所以萬法一如也。
所以我們的真如,萬項都是我們的如意,就是我們迷故,這個思想顛倒夢想執著,所造的都是萬惡不捨,迷故造業,侮弄自己,害自己,要殺一個人也我們想的,要來造一個善也我們想的,殺死人的因,後面要逃亡就惡果了,所以想善的因,對人好的話,後面人家遇到,人家就是對我們好,所以好與壞都我們的如意。
所以這個每樣都是我們的真如,這個真如俱足十法界,為什麼真如俱足十法界呢?你若想要做佛,由這個經典認真研究,認真來深究,而來回光反照,找到本來面目,面面都是佛。
你若迷的話,依然你的如意,要做善,能夠做天人也你想的,所以在這個人緣的當中,所以苦樂參半,所以在這個人緣間呢!要想善或想惡,要下地獄,要上天庭,由你想的,要做這個壞念造孽,依然是我們想的,要下地獄也我們的,要上天庭也我們想的,要入阿修羅道,依然是我們妄迷執著,對外執取,要學這個一切的仙法,而要能夠怎麼樣,要去爭鬥。
像現在,現量這個喇嘛教,這就阿修羅道,所以把我們這個咒語拿去做他們的工具,所以這個魔王就是他要來吃佛的飯,穿佛的衣,敗佛的工作,所以把我們這個理體掩没,只是用這個叫做咒語拿去用,咒語呢!是佛的聖德,持下去的話,天龍八部要護持,而這個呢!他才用這個法器與手印來叫他去造業爭鬥,所以我們使得我們學佛的人呢!不了解說:「喔啊!他這個是很奧妙的法,所以叫做密」
其實他不了解密,咒呢!就是經,經就是咒,為什麼這個咒是密呢?咒就是密密,我們若持誦,誦持呢!而來看經,能夠來密密相應,能夠顯這個真義通達,能夠入佛知見,所以叫做密。
他呢!將這個咒去爭鬥,這個變成阿修羅道,爭鬥就是發生這個問題,就像冤家對打,使人不甘心,人家會再找過來,所以因果可怕,外道就是要讓你這個修行人,讓你顛倒,用一個倒爐讓你拜倒香,而用人頭殼讓你敲著玩,用這個骨頭做的念珠讓你造業去念,所以難免呢!讓你不了解自己,又顛倒執著,吃牛肉也不要緊,什麼也不要緊,所以這個就是阿修羅道,不是正經的佛教,那就是要來破佛教。
所以我們這個理論要圓徹,所以我們現量呢!要了解這個萬法都是我們的真如,你說有嘛!不有,你說空嘛!不空,你說不有不空嘛!也是亦有亦空,這樣這個中道呢!你若没通達,你說空嘛!會顯這個真義,真實理論能夠圓徹,所以對外能夠顯用,這樣叫做有。
你說有嘛!亦空,我有說嘛!不是,是我的空相,我的真空實義,雖是我的真空實義,是我的內在,這個中道就是理論,理論是假,這個入空出假,這個妙義是我內在顯的理用,叫做中道。
所以有這個理論能夠圓徹,使得你能夠徹證徹悟,所以這個說就是假,以假說你的真,雖是假設這個名相,不過會顯達你的真義,讓你能夠圓徹,所以叫做中道義,這是我們一心妙用,若不了解這個、這一點的佛法,不能通達
所以真實佛法呢!是這個妙觀察,所以這個審察真實,顯理體才是中道義,所以佛法就是中道,而中道呢!就是我們的妙觀,而妙觀自然呢!所顯的就是真義,而真義就是我們的實相,有這個實相圓融,出假能夠顯用這個理體,這樣叫做中道觀,所以你若不了解這個的話,自然會發生這個誤會。
所以佛法,這個中道就是我們的圓融,雖是說假,理論能夠圓徹,能夠圓證你的事實,所以這是一種的佛法的理性,没有這個理論圓徹的話,你哪裡能夠到底要怎麼修證呢?所以這個中道的理論確確實實是我們獨到,獨到,獨一無二的這個好處,能夠去出假度生,這個實在是不可思議的價值。
所以初入的人呢!你若不了解這個真實的妙義,没有辦法,所以我們這個是真實,要顯到這個真實的話,這個佛法入門依然得首先來破我們的迷,什麼叫做破迷呢?要了解這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對這些若没深入的話,不能夠顯用。
所以初入門的人,要捨這個貪瞋癡,從這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去深討研究,所以能夠端正我們的思想,思想若端正的話,我們的見思惑若斷的話,理論才能夠圓徹,所以這個理論能夠圓徹,就是我們的內在去深解一切,審察真實,這個三觀妙用,能夠回光反照,審察自己,找到自己,才能夠圓融這個真理,事實能夠妙用。
所以初入門的人呢!得要了解這個見解,初入了解我們的見解是對或不對,所以這個五蘊就是在端正我們的思想,有這個端正的思想,把我們這個迷才能夠突開,所以我們迷的人呢!都這個思想顛倒夢想執著,迷亂我們的自心,遠離我們這個自性,對外取著,所以妄迷自己,害自己,侮弄自己。
所以我們的思想若端正,把這些理論能夠圓徹,證實能夠解開我們的矛盾,頓開我們的煩惱,所以能夠端正這個事實的思想,所以這樣當下就是離苦得樂,能夠得到這個聲聞境。
再來呢!把這個十二因緣能夠還滅,這個十二因緣就是在講這個生死,我們已經講很多遍,而我們時間可別再耽誤,所以入門若不了解的話,没從這個深入,即使你論說多高,都是門外漢,所以看他說多高多行,看他行動若貪瞋癡執住,那都還没開悟,因為知解宗徒,不是實證的理論,知解宗徒呢!能說不能行,這無效。
所以你要入門的話,要了解這個第一步,第一階要怎麼踏,得要捨這貪瞋癡,這一階若没想要踏不用學,不必學,所以要踏進來的話,要了解這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這樣才能夠端正我們的思想,所以這個是確實,所以能夠歸入這個奧妙,妙就是這個能夠回光反照,審察自己,了解自己,創造自己,這個是真實這樣。
@本文:佛陀教化眾生都有所謂對機說法..。 一四八頁 10行
這才算為中道妙理圓融的恰到好處! 一四八頁 15行
我們佛陀的教化,所以這個教化眾生就是說,就是所謂這個對機說法,佛陀的教化都是對機,所以你若心病,跟你說五蘊,你執迷在這個物質,跟你說十二入,你的心與身俱迷,心色俱迷,這樣的話,跟你說十八界,所以這個應病施藥,所以這個一種的佛的大問題,所以祂說法都是對機,你有疑問,所以對你心,說你的迷執,所以都對你的觀念,進而去應付你的迷執,所以謂之對機說法
所以我們中觀論有云:「大乘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見於空,諸佛所不化」,我們這個大乘論呢!就是以中觀,中!為什麼說空呢?就是說三觀同一,三觀是一體一心,三即是我們一心,所以因為這是破迷顯真,讓你離諸這個見解,讓你反迷生悟,你若又著空的話,這樣佛不會跟你講「你這樣有證悟」。
因為見空而不空,見有而不有,所以非有非空,亦有亦空,這樣才是真實諸佛所化用的,你若不了解這些的話,不了解這個中道實義,不能這個空有無礙。
所以金剛經也有云:「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現在金剛經講這句理論就更深了,「如我解佛所說義」,你若了解這個佛的真義,他所說的這個能夠,你若入佛知見,所以了解佛所說的這個真義,就是入佛知見,你若入佛知見的話,「無有定法」,要怎麼定法,隨緣,隨機應變,隨機說法,因為能夠隨機說法,就是無有定法,這樣名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什麼叫做無上正等正覺呢?因為無有定法,祂的妙覺能夠妙照你的心體,所以能夠對你的心體,所以能夠鑑你的機緣,所以能夠對機說法,所以對機說法就無有定法,所以無有定法,就是如來可說。
因為「如」就是我們的真如能夠顯理體,這個理體上呢!無一定,隨機應變,隨你的機緣,對機說法,所以隨機應變,所以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為什麼呢?因為如來所說的法呢!都是皆不可取,不可說,你若如來說法,你說有說法嘛!他無說法,你說可取嘛!不可取,因為祂的聲音是假,哪裡有說法呢?我說糖甜,有糖可拿否?不可取,拿不到啊!無一物,雖是有說,不可說。
這個理論很深,要了解為何不可說?這個法是我們的真實義,對!是內在圓徹,究竟呢!所說的,非法,為什麼不是法呢?我說的聲音是空的無一物,你若對美國人說糖甜,他不知道你說什麼,對美國人,你要怎麼對他說,不可說,說糖甜不對了,對日本人,你說甜呢!不可說,所以不可說嘛!無有定法,要對日本人說「さとうあまい」,喔!糖甜,他就了解到,喔!糖甜,對!對!對對對!
對是對呢!這個語言動作一切都是假,所以如來所說法呢!無有定法可說,無有定法可說,所以因為這個你若没將這個真理能夠圓論理解,没有辦法,因為凡夫著這個有,而你得要用這個空的對治,所以你若没對症下藥的話,没有辦法。
所以我們凡夫一切都這個我,這個我,外面一切都有我的與你的差別,著這個萬有,有這個我的差別,所以佛呢!要對治你這個矛盾才說空,因為倘没跟你說空的話,你不了解說這個迷執,所以一切迷失到自己,侮弄自己,所以說空,才跟你說:「你的空想矛盾,叫做空想,空思妄想」,這樣這個對治,你的思想不端正,造成一切的毛病。
所以因為你的心執著在這個外,不了解你自己,迷失自己,侮弄自己,所以才用這個空義來教你對治,你說空嘛!不是無,你說無嘛!明明就有這個思想,你要說有嘛!無一物,所以讓你了解我們的思想就是我們的空相,而我們的念頭就是我們的空相,所以破迷顯真,用這個空的對治。
所以有病才能夠治,没有這個對待,不能解開你的矛盾,所以你說空嘛!空也不對,因為你若著這個空,這樣你就毛病了,是怎麼著空會毛病呢?這個有言說,是一個假設這個空義,真實呢!講不到,明故,所以你若說:「都空光光了」,這樣變成大毛病。
所以因此這個,有這個處處破迷顯真,所以種種要破你的迷執,須種種的圓論,所以倘無這些理體能夠圓融,所以不能夠圓通這個一切的矛盾。
所以你愚癡的人呢!都是在這個行動上與這個環境上,有這些外界的差別,造成你這個一切的矛盾,所以你堅持在這個外緣,對這個外的緣起,( B面 )…
[mp3-65B]
我們這個身心陷入這個外的境界,被這個自然的旋渦呢!將我們矛矛盾盾,旋渦這個自然的當中呢!不能夠解開,有這個我的我,不了解到這個身體是臭皮囊,這是自然的生滅,這個是四大假合的,這個是生老病死的,所以這個身體能有幾日呢?
你要了解到當下呢!了解這個身體會消失的,會死,這個肉會爛,會消失去,骨頭會腐朽,會消失的東西,所以這個身體是無的東西,既然這個無呢!你若又執取這個無的話,又再矛盾。
雖是這個身體不是我們的,不過當下是我們的思想的活用,這個身體當下是我們思想的活用呢!所以同時你要了解到不可捨於空,不可捨於無,不可著於有,不可著於空,所以得要不取不捨,同時呢!要了解這個真實,這個真義。
空是畢竟,外是真空妙有,內呢!是妙明覺真,空!不對呀!雖是說妙明覺真呢!是空空無一物,所以空也講不到,無也講不到,有也講不到,所以本來面目呢!這個不是言說所能說,若没究竟親證,講不到,所以這個有與無呢!要了解真實,這個就是中道妙用,所以有這個中道的妙理,才能夠圓融這個事實,所以能夠啟悟一般這些迷的人,你倘無這個圓論徹證,不能圓融這個事實,圓論若不能圓證,不能使得人們通達,這樣不是中道義。
所以這個有與無的差別,能夠這個理論圓徹,能夠圓解一切,所以能夠徹證事實,所以這個妙理呢!是圓融這個事實,這樣才能夠護到這個圓證真實,度脫眾生的苦惱。
所以既然你這個中道要圓融這個事實,圓證這個真理,這樣的好處呢!才能夠脫度眾生,離苦得樂,能夠解脫生死,能夠解開一切的矛盾,頓開迷念,回光反照,找到我們本來面目,這個才是中道,圓融的理體妙用的價值。
@本文:須知此部心經,它所發揮的........。 一四八頁 16行
「執之則慧心不朗」。真至理名言也。 一四九頁 05行
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這部心經呢!事實能夠發揮一切,為什麼這部心經能夠發揮一切呢?小小二百六十字,要怎麼發揮?所以我們要了解這本心經是佛教的真實中道,能夠了解一切這個基本,所以因為這個有這個基本教義呢!理論才能夠圓徹,所以叫做中道妙義,真實的般若。
所以這個心經的妙用的發揮是什麼?所以首先得要觀,其次得要對境,所以當體呢!無非都是我們的空相,所以叫做即假、即中、即空,所以這個空假中,這個就是我們最高佛法的理論,所以迷執的眾生著在這個有,因為這個對外迷失,所以迷失自己才用這個空,用這個破你這個空觀,讓你對治這個有,以空對治這個有,因為你迷故執著,讓你拉回來,你自己來問自己,所以用這個空觀,了解我們這個萬有都是我們的空照無物,所以都在我們的空相中,所以用這個審察的工具。
你若執空者,用假,用假觀來教你破,為什麼呢?你執在這個空,萬有都我們的空空空,無無無,所以用這個假觀,你要了解呢!你這個,你說空嘛!是照這個萬有呢!所以這個萬有你要了解到是我們的觀察,是我們的妙觀,而你的空倘無這個外的有,哪裡有這個空?所以用這個假觀,這個空觀教你破。
執著有,用空觀破,執著空,用這個假觀破,執二邊,空與有俱執,用這個中道破之,這個你得要了解到為什麼執二邊?就是說有這個我與有這個一切外,所以這個中就是理論能夠圓徹,使得你,把你這個執著,這個空有執著住,破這些。
現在這些我若要再講,對這個菩薩的境界,恐怕時間講不到,因為這個三觀妙用呢!處處能夠圓融事實,你說三嘛!是我們的一心,我們的一心嘛:得要三觀,喔!所以我們一心,對外了解到一切萬有都是緣生緣滅,即是假,所以我們呢!要觀察我們這個內在這個心,這個有照無物,實際我們來審察真實,能夠去觀行妙用。
所以你若空假中能夠一心三觀的話,就能夠生出一境三諦,為什麼一境三諦呢?就是說在這個地方,你當下呢!都是我們的心,要當天人也是你的心,要到地獄也是你的心,所以一境三諦在這兒,你的心也可以說天庭,也可以說地獄,也可以說人道。
所以這個一項東西呢!一境三諦,一項東西有三種的妙理,所以因緣和合,萬有就是因緣和合,所以這個工巧故,成這個溫杯,了解到這個溫杯呢!就是一切因緣和合,這個若分開了,不是溫杯,這個上面蓋子拿起來,你若拿起來,這個什麼?這個蓋子,所以一項一項分開,那個名相就不同,了解這個真實,是因緣和合謂之假,這個假。
這個三諦就是說因緣生,暫住成立,工巧成立這個溫杯,是名溫杯,因緣成這個自然,這個當下就在壞了,會滅,成住壞滅,所以這個因緣成自然,依然也會破滅,所以一項東西就了解這個因緣和合,怎麼來和合,這個現住是怎麼應用,物歸原主,這個若破滅去,歸什麼?歸土,所以一境三諦理,所以一境三諦,了解這個真實,諦呢!就是認識事實,所以諦呢!就是實相的般若,真實。
所以這個觀呢!觀就是我們的妙照,觀就是我們的妙照,就是在審察真實,這樣叫做觀照般若,因為對這個外的境,比如說文字,所以文字就是外的境,為什麼會說文字般若呢?因為這個文字不一定,因為文字就是我們的起觀照審察,有這些文字是不一定,你看不懂的話,没什麼價值,你若去圓融這個真實的理體的話,這樣叫做中道第一義空,為什麼呢?這個文字上你去審察這個真實義了達,這個我們會圓融這個一切理體,這個理體圓滿,能夠修證這個真實,能夠回光反照,審察自己,本來面目就是什麼?就是第一義空。
所以這個疑與義,迷呢!謂之疑,你若悟的話,謂之妙義,妙義就是真實,理論圓徹,徹證事實,所以這個就是我們在這個觀察,圓融事實,所以你若能夠圓融這個真實,對這個一切的執著矛盾脫開,所以能夠有這個真實義的話,能夠達到這個真實的佛法。
所以你若執持這個事事一切的話,被這個外緣將你迷昧,被這些事的隔礙,為什麼會事的隔礙呢?就是你没觀察,不了解自己的話,所以每樣就是隔礙,有一個我,有一個你。
所以這個凡夫呢!就是執持這個身體謂之我,有這個我的話,對這個外的事一切得要做,有這些執持這個事,難免有一個牽罣,有一個牽罣的話,就有這些執著,有執著的話,就生出這個一切的矛盾,生出一切的矛盾的話,造成害自己,所以這個矛盾自己,侮弄自己,蹧踏自己,所以都是迷失自己,而迷失自己,對這個外的事體上的執著,這個身體叫做我,萬有就是我們的精神物質,非要不可,所以有這個牽罣造孽、造業
你若這個中道圓融,事事理論能夠圓徹,自然而然能夠法法圓通,為什麼法法圓通?要了解到我們的自性本俱,所以才佛一句話說,祂說:「佛法無量義,法界自性通」,所以你的自性若通達,萬法就能夠圓通,所以這個,了解這個真實般若,就是圓融一切,圓通一切。
所以我們古時有一個聖者叫做肇公,這個般若無知論有云:「至人處有而不有,居無而不無」,這個真實般若呢!要了解這個至處,為什麼叫做至處呢?了解這個積極真空妙義,外的事體是真空,處有而不有,這個萬有都是緣生緣滅而不有,萬有都會破裂,破裂的話,是真空妙有,所以處有而不有,居無而不無,你說無嘛!不對,我們有真空的妙照,什麼叫做真空的妙照!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圓滿宇宙,居無而不無,所以我們本來明故,你說無嘛!是無這個緣起,這個因緣自然,無呢!是非,非有也,非就是說非因緣非自然,這就是我們本來面目,這個道理可以說很深,若不曾聽到,聽得很釐不清啦!而你們今晚呢!我所講的,有的聽很釐不清,茫無頭緒。
現在來再講呢!他又再講:「有為雖偽,棄之則佛道難成,無為雖真,執之則慧心不朗」,這個,你雖然說這個有為的東西,講得到的雖是說假,雖是說假,你若說這個是假的話,你執著假,這樣佛道難成,為什麼呢?没有借這個假,哪裡能夠成真?没有這個物質理論,哪能夠圓融這個一切?所以這個有為法雖是假,能夠顯你的真,無為雖是真,執著則慧心不朗,你說執著這個無為嘛!這樣不是我們的真心通達,對!無為是講不到,因為無為雖是真,了解這個真實是我們的慧心開朗,我們的本來面目照耀一切萬有,這樣才真實。
所以這個至言至理,所以這個真實的名言我們要了解,而今晚時間的關係,我們講到這裡。
@本文:佛陀確已證到上面所說的圓融中道。 一四九頁 06行
..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圓滿佛果呢。 一四九頁 13行
我們前禮拜所講的呢!是叫做這個三觀妙用,這個一心三觀能夠實證到宇宙人生萬徹,所以佛陀確實證到上面所講的,所以自覺,覺行圓滿,所以真實了解這個中道的理體,所以因為這個能夠融合,宇宙人生萬徹,這個究竟,這個可以說到這個本來這個面目,宇宙人生萬徹而且祂的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所以能夠祂的本來面目呢!能夠遍滿十法界,所以祂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所以能夠以我們大家呢!能夠真實體會到這個中道圓融的道理,都一切平等。
你若這樣的話,有到那個中道的境界,若這樣泯心存境,就是對這個外,這個宇宙一切萬有,只是明照這個萬有,這樣也是可以,再來呢!泯境存心,對這個一切外緣都没要去照,本來面目是明故,没照與有照都是一樣,這個泯心存境就是說一切都空,空無一物,這樣也無不可,依然也是可以。
心境雙存,對內與外,這個就是說,亦有亦空,要說有也可以,說無也可以,因為這個心與境都連帶,那個也可以,因為這個實際呢!就是你能夠心境雙泯,也是可以心與境都雙泯就是說,都非有非空,你說有嘛!不是有,要說無嘛!不是無,所以這樣也可以,所以亦有亦空,非有非空,都是可以,因為這是怎麼說呢?你有中道圓融的理體,所以一切都無礙。
所以就是說「境無好壞因心有,心無是非緣境生」,這是凡夫所緣的境呢!造一切的矛盾,我們的思想顛倒夢想執著,佛的境界呢!不是了,所以祂中道圓融,就是一切境智合一,所以就是說「境不緣時心寂寂」就是說這個泯心存境,以及泯境存心都可以說。
所以泯境存心就是說「境不緣時心寂寂,心不有時境如如」,泯心存境也是可以,「如如境內萬有現」,心境雙存,「萬有現中真如境」,所以萬有現中真如境,真如境中自性成,自性寂中妙覺明,所以這個妙覺明照就是泯心存境也好,存心泯境也好,所以心境雙泯也好,所以無礙,所以這叫做妙覺明。
(第65卷完)
---第66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