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金剛般若波蜜經總科判表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1)的示無住以生信--(c)校勝--(2)信經殊勝 江味農居士著述
一、總釋名題:
A.釋經題
1.說般若綱要:
2.明融會各家:
3.依五重釋題:
B.釋人題:
二、別解文義:
A.序 分
B.正宗分
A)約境明無住以彰般若正智
1.的示無住以生信
a)明示
1)明發離相心即是降伏
2)明不住於相即是正住
b)生信
1)揀示根機
2)明其福德
3)結顯中道
4)問釋證成
c)校勝
1)布施福多
A.舉事設問---「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
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B.答釋所以----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
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2)信經殊勝----「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
,其福勝彼。
此科是佛語,應有佛言或須菩提字樣,今略之。若復之復字,再也。讀者或致誤會,以為讀誦金剛經,其福即勝過大梵天王。實則應注意受持二字。是人能受持此經,又能布施,方勝過於彼。受是領納,是指真能領會經義,而得受用者,比解字更進一層。持即拳拳服膺一刻不放鬆之意,比受字又進一層。既受持,無有不讀誦者,故祇用受持二字。乃至者,超略之詞。謂或全部受持,或一部分受持,最少則四句,故置等字。偈,字書本音傑,古德改讀去聲,與解字一例。此本是印度之詩,因韻文難翻,故翻譯時,或有韻,或無韻,特改稱為偈誦。印度原文,每四句為一章。此四句偈,不指定經中某處四句,任何四句,均可稱之。以上是自利。下文為他人說,是利他。其字即指持說之福。勝彼者,超過前人,彼祇做到布施,且是財施,是福德相。是人既能受持以修慧,又能為法施以修福。福慧雙修,悲智具足,乃是福德性,故勝過於彼也。
3)釋成經功-----何以故?須菩提!
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4)結歸離相-----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2.推闡無住以開解
B)約心明無住以顯般若理體
1.深觀無住以進修
2.究極無住以成證
C.流通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