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金剛般若波蜜經總科判表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2)推闡無住以開解--(a)約果廣明--(2)師資證成--(A)約當機無得證--(3)釋所以--(b)正明   江味農居士著述

一、總釋名題:
 A.釋經題
  
1.說般若綱要:
  
2.明融會各家: 
  3.依五重釋題:

 B.釋人題:

二、別解文義:
 A.序 分
 B.正宗分
     A)約境明無住以彰般若正智
      1.
的示無住以生信
      2.推闡無住以開解
       a)約果廣明
        1)泛論四果 
        2)師資證成
         A.約當機無得證
          1.
引佛說----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
                  欲阿羅漢。
          2.
陳離相----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3.釋所以
           a)
反顯----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
                  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b)正明----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正明中實無所行句,作實無其所行解,謂行而無其所行也。無所得義,亦如此。不可誤會為一無所行,一無所得。

  此科承上科來。應言實無所得。而今曰實無所行者,有深意焉。蓋謂因修行此行時,無其所行,方名樂阿蘭那行。換言之,即是因無其所行,然後乃能證得也。使一切因地之人,聞而悚然。倘不能無住而離相,則虛此修行矣。上舉果位為言者,正為因地人作對照。今言小乘果位已畢,故特言實無所行以點醒之。不曰以我實無所行,而曰以須菩提,亦含深意。蓋表明所謂實無所行者,乃自旁觀者見得,而本人並忘其為實無所行也。意顯即實無所行,亦不能存於心中。存之便是住相。何則,心存便是心取。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壽矣。又玩其語氣,若代世尊言者。意明世尊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無他,正因須菩提實無所行耳。而名之名,亦有義。使知樂阿蘭那行,亦屬名相。性中著不得此語。

  綜觀上數科之義。凡以明必得而無其所得,乃為真得。若有所得,便為非得。使因人知必行而無其所行,乃為正行。若有所行,便非行矣。云何無其所得,無其所行,不作念是也。不作念,正指示不取不住之方針。知此,然後無住始有入處。此皆所欲闡明者也。

         B.約往因無得證--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b)約因詳顯 
       c)請示名持 
       d)成就解慧 
       e)極顯經功 

        B)約心明無住以顯般若理體
         1.深觀無住以進修
         2.究極無住以成證
       C.流通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