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金剛般若波蜜經總科判表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1)的示無住以生信--(a)明示--(1)明發離相心即是降伏(A)標示 江味農居士著述
一、總釋名題:
A.釋經題
1.說般若綱要:
2.明融會各家:
3.依五重釋題:
B.釋人題:
二、別解文義:
A.序 分
1.證信序--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2.發起序--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
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B.正宗分:
1.當機讚請-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
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
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2.如來讚許
a)讚印--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b)許說
1)總示
1.誡聽標宗--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2.契旨請詳--「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2)詳談:
A)約境明無住以彰般若正智
1.的示無住以生信
a)明示
1)明發離相心即是降伏
A.標示------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佛告句,為結經人所安。凡安此句,皆示人此中所言甚關緊要,不可忽略讀過也。
諸菩薩句,即指發大心之善男女言。
凡言菩薩摩訶薩有兩義。一為菩薩中之大菩薩,如稱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是約一人而稱。一為泛指多人而稱,乃謂菩薩,或大菩薩也。發心者不止一人,故曰諸。諸者一切之意。此中既說多人,乃泛指之辭也。須知此經本是最上乘,則發心學此者,皆為大菩薩。然而根性不同,雖同發大心,有發得圓滿究竟者,則可成大菩薩。發不圓滿究竟,只可成菩薩矣。佛之說此,亦希望人人皆要發得圓滿究竟耳。何謂圓滿究竟?如發上成佛道下化眾生之心,則菩薩也。若知發心上成下化,而又知雖上成而實無所成,雖下化而實無所化,乃是無所成而上成,無所化而下化。則性德究竟,體用圓滿,而為大菩薩矣。
世間此類事甚多,雖所學是無上大法,而成就則甚小甚小。皆由於不知如法而修,發心太小故也。如念佛法門,本是至圓至頓之無上妙法。乃僅僅只知自了。則最上乘之法,不但不足為大乘,竟成為小乘矣。所以只能往生下品,多劫不能花開見佛。以與佛之悲願相違,不知稱性起修故也。甚且並下品亦不夠,只能生到疑城。又須長時修行,方能離疑城而生安養。豈不上負佛恩,下負己靈。何故如此,皆由不明無上大法之所以然故。
所以學佛第一要開智慧。開智慧者,就最初一步言,便是明理。如不明了真實義理,發心不能達乎無上。明理不是專在文字上剖解,必須修觀。云何修觀?即須多讀大乘經典,更須屏除外緣,收攝身心。若不先將此心攝在一處,何能依文字起觀照。故曰戒生定,定生慧也。戒以屏除外緣。定字有淺深,初下手時,必應勉強攝心一處,令心凝靜而不馳散,乃能起觀。迨至觀慧生,則大定即在其中,不待勉強。故止觀云者,止從觀來,觀成自止。何以故?觀成則妄想悉除,便是止故。非以遏捺暗證為止也。總之,定慧二字,互相生起。不能呆板看成兩橛。故曰如車兩輪。又曰即止之觀,即觀之止也。止觀是學佛緊要功夫,如上所說,又是止觀中要緊道理,不可不知。
初發心人,何以便稱菩薩摩訶薩?以其能發大心,便有成菩薩摩訶薩之資格,故即以此稱之。一也。佛之稱之者,是令當人直下承當,不要自失勝利。此其二也。世尊平等平等,其視眾生本來同佛。然則稱發無上心者為菩薩摩訶薩,又何足異。此其三也。
如是,指下正明之文。
降伏其心,是令妄想不起,亦是使不覺者覺。
上文先問云何住。佛之總示,亦先說應如是住,何故詳談時先說降伏乎?此中要義,當分三層明之。一切眾生,從來不覺,今雖發無上覺心,亦不過發覺初心耳。其不覺之妄習,分毫未除,安有真心可住。若以為初發覺時便見真心,即此一念,依然是妄想也。故初發心人,其下手祇有降伏。古人云:但求息妄,莫更覓真。即是此意。須知吾人之心,雖完全不覺,而實完全為本覺之所變現。所謂真妄和合,名之曰識,是也。只要妄心分分除,真心即分分顯。迨至妄盡情空,則以其始覺合於本覺矣。初不必言住不住也。此所以不言住而先言降伏者,其理一也。
不但初發心時,應從降伏下手已也,自始至終,亦只有降伏之功。乃至成佛,亦無所住。須知妄想無明,(無明即是妄想。)以破為鵠。修行至信位,但能伏,猶未破也。由十信進入初住,始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即是始見一分真心。)十成只得一成,云何可住。名為住者,明其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耳。從此步步增進,而經十住而十行、十向、四加行而後登地,至於八地,始稱無學,無明向盡矣。而十方諸佛猶復殷殷勸進,應滿本願,廣度眾生,勿得住入涅槃。由是而歷九地、十地至於等覺,尚有最後一分無明。(可見至等覺,始破九分。)仍當以金剛智破之,乃成究竟覺。而仍然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也。可知位至成佛,還是住而不住,不住而住。如我世尊之示同凡夫,非住而不住之榜樣乎。然則始終皆無所住,只有降伏也,明矣。其理二也。
善現前雖先問住,而其目光實注重於降伏。蓋以欲住不得,故繼以降伏為問耳。否則但問應云何住足矣,奚必更贅一詞。而總示之既言應如是住,復言如是降伏者,意亦如斯。此則語有先後,意實一貫。除降伏外,別無進修方法。其理三也。
B.正明------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
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
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
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C.徵釋------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
者相,即非菩薩。」
2)明不住於相即是正住
A.正明無住
1.標示----「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2.指釋-----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3.結成-----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B.釋顯其故
1.徵釋-----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2.喻明----「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3.法合----「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C.結示正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D.更明所以
1.問答釋明
a)問----「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b)答
1)雙明--「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2)釋成---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2.闡義印許
a)明性本非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b)明即相見性-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b)生信
c)校勝
2.推闡無住以開解
B)約心明無住以顯般若理體
1.深觀無住以進修
2.究極無住以成證
C.流通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