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金剛般若波蜜經總科判表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1)深觀無住以進修--(b)舉果明因--(1)(B)明因--(2)令達無我--(b)開佛知見--(2)明正知--(A)明心行叵得--(1)喻眾明知--(a)引喻   江味農居士著述

一、總釋名題:
 A.釋經題
  
1.說般若綱要:
  
2.明融會各家: 
  3.依五重釋題:

 B.釋人題:

二、別解文義:
 A.序 分
 B.正宗分
     A)約境明無住以彰般若正智
      1.
的示無住以生信
      2.推闡無住以開解
     B.約心明無住以顯般若理體
      1.深觀無住以進修
       a)發心無法
       b)舉果明因
        1)詳明
         A.明果
          1.明無得而得
          2.明法法皆如
         B.明因
          1.正遣法執
           a)約度生遣
           b)約嚴土遣
          2.令達無我
           a)標示通達--------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
                        名真是菩薩。」
           b)開佛知見
            1)明圓見
             A.
明不執一-----「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B.
明不執異-----「須菩提,於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
                        說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2)明正知
             A.明心行叵得
  心行者,心之行動,謂起心動念也。諸法,謂外境也。約內心外境以明正知,意在使知無境唯識,心外無法之義也。心外無法,故法法不外一真如。但眾生外為境相所迷,內為心念所擾,不能證得。此般若所以令離相離念也。叵得者,不可得也。性體空寂,本無有念,故曰不可得。諸法莫非緣會假現生相,本來無生,是之謂當體即空。是故約心行及諸法言,不一也。而約叵得及緣生言,不異也。不一不異,諸法如義也,當如是知也。如是而知名曰正知者,以其是依無上正等正覺之所證知者而知故也。知此,則知應離念離相之所以然矣。離相離念,正所以無我也。

              1.喻眾明知
               a)引喻-----「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
                        ,有如是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
                        世界如是,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
  有如是等流通本等上有沙字,古本無之,可省也。將明正知,而承上圓見中河沙之說以為引端者,意顯向下所明之義,非執一異之凡情俗見者所能了知。必先開其圓見,不執一異,乃能開此正知也。且以顯向下所說當以不一不異之義通之也。將說眾生妄心以及諸法,而必假設譬喻,以沙喻河,復以喻河中之沙為言者。意顯妄心及一切法,層出不窮,牽引愈多,不可勝數也。且以顯妄心法相,如幻如化,莫非假有也。皆是親切指點之語。若視為無關緊要有如贅辭,則孤負經文矣。

  啟口說一於意云何者,將欲開其正知,故先探試其見地。其意直貫至不可得。非僅探問多否。如者,顯其是譬喻之辭也。一恒河中所有之沙,已無數可計矣。如是等,指無數沙。謂設有恒河其數與一恒河中所有之沙相等,猶言無數恒河也。是諸恒河,指上句無數恒河。言無數恒河所有之沙。其數豈有量哉,佛世界,即謂大千世界。每一大千世界,為一佛教化之區域,故曰佛世界。如是,指上句無量言,謂無量世界也。寧為多不,問可算得是多不?甚多世尊句,長老答辭。此科但設喻,為下文作引。蓋以無量數之沙比喻世界之多者,皆為藉以顯下文眾生心多,如來悉知耳。

               b)悉知------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
                        ,若干種心,如來悉知。
              2.釋明非心-----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3.結成叵得-----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
                        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B.明諸法緣生
              1.約福報明無性
               a)明福德
               b)明報身
              2.約法施明體空

               a)明無法可說
               b)明聞者性空
               c)明無法可得


        2)結示
       c)顯勝結勸


         2.究極無住以成證
       C.流通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