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金剛般若波蜜經總科判表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1)深觀無住以進修--(b)舉果明因--(2)令達無我--(b)開佛知見--(B)明諸法緣生--(2)約法施明體空--(c)明無法可得--(1)陳悟   江味農居士著述

一、總釋名題:
 A.釋經題
  
1.說般若綱要:
  
2.明融會各家: 
  3.依五重釋題:

 B.釋人題:

二、別解文義:
 A.序 分
 B.正宗分
     A)約境明無住以彰般若正智
      1.
的示無住以生信
      2.推闡無住以開解
     B.約心明無住以顯般若理體
      1.深觀無住以進修
       a)發心無法
       b)舉果明因
        1)詳明
         A.明果
          1.明無得而得
          2.明法法皆如
         B.明因
          1.正遣法執
          2.令達無我
           a)標示通達
           b)開佛知見
            1)明圓見
             A.
明不執一
             B.
明不執異
            2)明正知
             A.明心行叵得
             B.明諸法緣生
              1.約福報明無性
              2.約法施明體空
               a)明無法可說
                1)對機則說
                 A.
示說法無念「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
                        所說法。』莫作是念。
                 B.
釋有念即執-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
                        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2)
本無可說---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b)明聞者性空
                1)
請問-----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
                        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
                        不?」
                2)
遣執-----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
                3)
釋成-----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
                        非眾生,是名眾生。」
               c)明無法可得
                1)陳悟-----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

  上來,初約福德言其無實。無實者,所以明緣生性空也。福德之大者,莫過莊嚴報身。故次約具足身相,以明性空。現此身相,原為說法。故三約說法者無法可說,以明性空。說法原為度生,故四約眾生,以明性空。一層追進一層。追至此科,則一空到底,如桶底脫。何以言之?佛現具足身相,既原為說法度生。而佛之所說,原說其所得,所謂如語。今知莫非緣生。緣生之法,當體是空。故具足身相,有名非實。說法,亦有名非實。眾生,亦有名非實。然則豈非得即非得,佛即非佛,一往皆有名非實也耶?則一絲不掛,空寂之性,竟體呈露矣。此本科之要旨也。

  長老前云: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尚以為在八地時,因其不存有菩提之法,故今成佛得菩提耳。今乃知所謂佛得菩提者,亦復得而無所得也。意深於前。故自陳初悟,說一耶字。正顯一空徹底,如夢初覺景象。此約事言也。若約理言,長老早與如來心心相印。今陳初悟者,正指示學人應如是窮究到底,不令有一絲法執存在。然後我空性顯,始覺合於本覺而成大覺耳。其故作疑問之辭者,又以指示學人,雖如是悟,當請明眼人為之證明也。上句先言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明約修因證果說,非畢竟無得。下句始言無所得,是明若約法說,非畢竟有得,總明無得之得、得而無得之意。句中有眼,不可儱侗。

                2)印釋----「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結示
       c)顯勝結勸


         2.究極無住以成證
       C.流通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