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金剛般若波蜜經總科判表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1)深觀無住以進修--(b)舉果明因--(1)詳明--(B)明因--(1)正遣法執--(b)約嚴土遣--(2)徵釋   江味農居士著述

一、總釋名題:
 A.釋經題
  
1.說般若綱要:
  
2.明融會各家: 
  3.依五重釋題:

 B.釋人題:

二、別解文義:
 A.序 分
 B.正宗分
     A)約境明無住以彰般若正智
      1.
的示無住以生信
      2.推闡無住以開解
     B.約心明無住以顯般若理體
      1.深觀無住以進修
       a)發心無法
       b)
舉果明因
        1)
詳明
         A.明果
          1.明無得而得
           a)
舉問----「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b)
答釋----「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
                   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c)印成
            1)如來印許--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反正釋成
             A.
反釋---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燈
                   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
                   牟尼。』
             B.正釋---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
                   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
                   牟尼。』
          2.明法法皆如
           a)約名號明如--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b)約果德明如
            1)明無法---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
                   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明一如---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
           c)約諸法明如
            1)明即一切法-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2)明離一切相-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d)約報身明如-「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
                   身,是名大身。」

         
B.明因
          1.正遣法執
           a)約度生遣
            1)
標遣--------「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
                        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
            2)徵釋
             A.
釋無法-------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為菩薩。
             B.
釋無我-------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
                        無壽者、。
           b)約嚴土遣
            1)
標遣---------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
                        土。』是不名菩薩。
            2)徵釋---------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
                        嚴,是名莊嚴。

  何以故者,問不名菩薩之故也。即非,是名,仍如前說,所謂不著相會歸性是也。即此兩言,其不名菩薩之故,已甚了然。蓋由其著相昧性,所以不名菩薩耳。

  莊嚴佛土,前曾說過。然此中所明之義,與前不同。不同在如來說三字。如來說者,明其約性而說,則諸法一如,不應少存分別執著之情見也。前之舉此為言,是為顯應無住而生心之義,使知於不執時卻不廢。今之舉此為言,是為明應生心而無住之義,(前云:當生如是心。今此度生嚴土兩科,則教以雖當生如是心,而亦不應住也。)使知於不廢時即不執。蓋前是令發菩薩心者,離相以修福慧。今是令行菩薩道者,於修福慧時,不存此是福慧之見也。前後淺深,大有區別。須知佛即是心,(所謂是心是佛。)土即是地,佛土猶言心地。所謂莊嚴者,因眾生自無始來,此清淨心,被一切染法橫生障礙。本來空寂者,全然紛擾;本來光明者,全然昏闇。故令發廣大願,以擴其量;修六度行,以除其私。離相離念,將所有分別執著等等凡情俗見,痛加掃除,細為洗刷。譬如地上障礙之物,穢染之汙,一掃而空之,以復其空寂光明之舊觀。無以名之,名之曰莊嚴耳。實則無所謂莊嚴也。今作言曰我當莊嚴,橫此一見於心地中,便不空寂,便障光明,尚得謂之莊嚴乎。於性體上全無領會,違如來說,故曰是不名菩薩也。必須深解即非是名之旨,離相會性,一如不動。雖熾然莊嚴,而忘其為莊嚴。庶幾與空寂之性相應。既空且寂,光明自顯。莊嚴佛土,如是如是,菩薩其知之!

  廣度眾生,(上言滅度無量。是廣度義。)大悲也。清淨心地,(莊嚴佛土,徹底言之,便是清淨心地。)大智也。大悲大智,所謂無上菩提也。合此度生嚴土兩科所說之義,是明發菩提者,不可存一此是大悲大智之念也。若少存此念,便是法執,便非菩提矣。兩曰不名菩薩,正是結成開章時所云: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之義也。章法極其嚴密,義意極其圓滿。

          2.令達無我
        2)結示
       c)顯勝結勸


         2.究極無住以成證
       C.流通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