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心經總目錄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科判表

一、
般若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經題(波羅密多)   斌宗法師著述 
二、波羅密多:也是一種梵語,含有四義:
  ()波羅譯為彼岸,密多譯為到,合言之為彼岸到,順語應云「到彼岸」。
  ()譯為「度無極」。
  ()譯為「遠離」。
  ()譯為「究竟」。

()「到彼岸」者,這是一種比喻:
  如過渡者,須乘舟筏,
  從這邊的此岸,渡過中流而到達那邊的彼岸;
  以喻眾生的沉迷,當仗般若以度脫之。

  說明白一點,
  此岸喻生死,中流喻煩惱,般若喻舟筏,彼岸喻涅槃。
  (涅槃,待下文解釋,總之即解脫的意思)

  眾生被三惑煩惱所迷,以致沉淪生死苦海,
  現在如果想求度脫的話,就不得不借仗般若的功力去滅除煩惱,
  以了脫生死的痛苦,獲到究竟涅槃的安樂!
  所謂
  乘般若船,渡過三重煩惱的中流,
  頓超生死眾苦的此岸,直上涅槃安樂的彼岸。

   此外還可作另一種的比喻:
  大海喻三界輪迴之處,海水喻眾苦,
  眾生墜落輪迴,備受眾苦,彷彿和那沉溺大海裡的人所受的痛苦一樣,
  以其世間痛苦充滿,正如大海的水深廣無涯,故以苦海喻之。

  沉溺水裡的人,是刻不容緩地,
  當急求船隻的濟渡,以登安隱的彼岸;
  受生死輪迴的我們,要是不願長此沉淪的話,則當速求度脫!

  古云:「苦海茫茫,回頭是岸。」
  般若是救度人們出生死苦海,到安樂彼岸的大慈航!
  眾生迷了本性,沉溺煩惱生死苦海中,
  今賴般若開示之,使其認識本有真心,而獲到解脫;
  正如靠了船隻渡出苦海而登彼岸似的。

  總之,
  能斷煩惱,了生死,證涅槃,就是彼岸。
  此岸乃眾生作業受苦之處,彼岸是諸佛菩薩究竟解脫之地。

  菩薩以法空智,乘無相船,由生死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
  我想菩薩大願大悲,絕非只顧自利,
  一定是要普渡一切眾生同超苦海,同登彼岸。
  那末,大家當趕快向前求度吧!

()「度無極」者:
  能依般若而修,則二種生死一切諸苦便可度脫無餘,故曰度無極。

()「遠離」者:
  能用般若觀照,即能遠離一切顛倒妄想,故曰度無極。

()「究竟」者:
  菩薩依此般若,圓滿成就其自利(上求佛道)利他(下化眾生)的一切功德,故曰究竟。
  亦即指一切諸法究竟之義,
  謂依此般若如實修行,可以圓證三智,徹見諸法實相,此即究竟義也。

  二乘人雖能渡見思煩惱河,超分段生死海,到偏空涅槃岸,
  因其所證道果沒有究竟,故不能稱為波羅密。

  此究竟二字,是含有圓滿、永久之義,世間一切皆是有為生滅之法,

  試想,
  那一樁事能夠做到圓滿,且能永久不變呢?故沒有稱為究竟的可能。
  要是依此般若修行,親證實相,永了生死,究竟解脫安樂,這才算為究竟!

  所以本經說:「究竟涅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這個意思。

茲將「般若」與「波羅密多」合攏來講,約涅槃,究竟二義釋之:
  謂依「般若」修行可以從茫茫生死苦海中登了解脫的「彼岸」(涅槃),
  故曰般若波羅密多。(般若是能到彼岸之法,波羅密是所到之彼岸。)

  又般若,即指實相「般若」,
  實相是離一切生死煩惱,
  離一切生死煩惱就是「涅槃」,
  故曰般若波羅密多(以上約涅槃義)。

  其次,
  若依本經所說的道理去如實修行,
  能夠徹證實相般若,圓具三種智慧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圓具三智即般若之究竟),
  故曰般若波羅密多智慧究竟。

  以世間有漏之智,無論怎樣總談不到究竟二字,
  唯本經所說的般若乃諸佛菩薩所證之清淨無漏智,
  是一種圓滿「究竟」的妙「智慧」,
  故謂之般若波羅密多。

  換言之:
  諸佛菩薩所證的智慧是徹底的無理不明,無事不達。
  這才可稱為般若波羅密多(以上約究竟義)。

要知道「波羅密多」的上面加般若二字者,
  正顯示安樂的彼岸是要依仗般若才能到達的;
  尤其要做到一切事的究竟親證實相,當以般若為成功的工具。

  復因波羅密有六種,
  今標般若二字正揀別不是其他──布施………等之波羅密。
  六種波羅密,就是六度。
  謂依此六法能度生死苦海,到達涅槃彼岸,故以六度稱之。

  又
  六度能度「六蔽」。蔽是遮蔽的意思,
  因此六種能遮蔽各人真心本性,使之不得顯現,故以六蔽名之。

  茲將六度六蔽列表如下
    檀  波羅密     布施     慳貪
    尸 羅波羅密     持戒     毀犯 ︵
    羼 提波羅密     忍辱     瞋恨 六
六度─┤         譯─┤     度─┤
    毘梨耶波羅密     精進     懈怠
    禪 那波羅密     靜慮     散亂 蔽
    般 若波羅密     智慧     愚痴 ︶

復次波羅密既具六種,怎樣本經單明一種?這卻有其理由:
  一、因為般若是正行,餘五度是助行。
  二、有般若故,自能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
  三、般若為五度的眼目,五度為般若所攝持,
    如行布施......禪定之時,有了般若妙智去觀察鑑別,才不致盲修瞎行。

    經云:「五度如盲,般若如眼」。
    所謂
    布施無般若,惟得一世榮,後受餘殃債;
    持戒無般若,暫生上欲界,還墮泥犁中;
    忍辱無般若,報得端正形,不證寂滅忍;
    精進無般若,徒興生滅功,不趣真常海;
    禪定無般若,但行色界禪,不入金剛定;
    萬行無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無為果。

  故五度當有般若的攝持,始能圓滿萬行,成就佛果,
  否則成為有漏之法,所謂有智慧的修行方為正行。

  基於這三點理由,故單舉般若一度以賅其他五度。
  蓋般若為眾德之首,萬行之導,諸波羅密中唯此最勝故。

  此處我當聲明一下:
  大家不要錯會以為修行只有般若一度就夠了,
  是用不到其他五度的,此則根本弄錯了!
  本意是說六度以般若為主要,有了般若自能圓修其他五度,
  並不是說不要其他五度的!

  當知般若也有萬行莊嚴的需要,
  如果沒有餘五度的助行,恐怕不能達到三覺圓,萬德具的莊嚴佛果
  ,而登究竟波羅密的彼岸,
  結果不過成就二乘人的偏空真智罷了,
  所以五度也是助成佛果莊嚴的一種不可無的條件。

其次又要知道,
  「到彼岸」是說:
  依照此經所說的般若去修學,可以從生死的此岸而到涅槃的岸,
  不可誤為已經到達彼岸解!

  若正文中「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那就是已經到達彼岸的了。

◎附註:古釋但云波羅密,沒有「多」字,
    後來翻譯的人,竟加一多字,
    考多字在梵文中是一種語尾詞,
    彷彿文言中的「矣」字,白話中的「了」字。

    如說:
    菩薩修甚深般若,功成行滿,已經到達究竟涅槃了。
    除此別無餘義。

    後人強為附會竟將「多」字譯為「定」,發揮玄解,
    說什麼「多」者「定」也,即觀自在菩薩從聞思修入三摩地的圓通大定,
    我以為無關重要,可不必多事。

以上波羅密多四字講完。
三、 四、

C.正文
 1.顯說般若
  1)總示菩薩修證境界
   a)明能觀人
   b)明所修行
   c)明所觀境
   d)明所得益
  2)詳明般若真空實義
   a)遣執
   b)顯性

   c)破妄
   
d)證果

 2.密說般若
  1)出名嘆益
  2)正說咒語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