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心經總目錄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科判表
一、般若 二、波羅密多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經題(心) 斌宗法師著述
三、心:心有多種──(一)草木心。(二)肉團心。(三)精要心。(四)緣慮心。(五)真如心。
(一)草木心(草心,花心,樹心,無情之物),但有生長,毫無作用。
(二)肉團心(屬生理物質,即五臟六腑之心),但有形質,全無知覺。
(三)精要心(是一種取喻,如中心、心要等),但取其義,沒有實質。
(四)緣慮心,即吾人現前見、聞、覺、知、對境攀緣,發生分別思慮之妄心也。
終日昏昏擾擾,隨塵逐境,境現則有,境滅則無,起滅無常,
離前色等六塵,此心本無,虛妄不實。
正如大海水上之波浪,遇風則起,風靜則滅,隨風起滅,本無自體,
不過大海水上偶然幻起的一種聚沫現象而已;
今此妄心亦復如是,仍不足為吾人之心。
以上所說四種心,除借喻精要心的意義之外,餘者皆非本經所取,
其所取者,即(五)真如心也。
在各部佛經裡面差不多都有說明它的所在,
可是立名卻不一樣,名雖異其義則同。
涅槃經謂之「常住佛性」,
楞嚴經謂之「妙真如性」,
華嚴經謂之「一真法界」,
本經謂之「實相」,
禪宗則呼之為「主人翁」,或「正法眼藏」
儒家則稱為「理性」,「明德」,「良知」等,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現在單就真如心來講:
無妄曰真,不變名如。
此真實常住不變之心,即吾人現前一念靈知之性體,
圓明寂照,不生不滅,究竟清淨,平等周徧,
俱足一切功德智慧,沒有什麼生死煩惱,
離諸迷情妄相,無諸塵勞垢染。
非一切法,而能現一切法,
非一切相,而不離一切相,
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無不依之而建立。
然而,
它究竟在那裡?像個什麼?
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
無來無去,無方無所,
沒有蹤跡可尋,不是言語可指。
(以上答住處之問,以下答形狀之問)
淨裸裸,赤灑灑,無形無相,無聲無臭,
非青黃赤白,非長短方圓,
不可以大小名,也不可以有無稱。
若言其大,微塵不能入,
若言其小,虛空不能容。
(正如儒家所謂捲之則退藏於密,放之則彌六合)
若言其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若言其無,靈靈覺覺,應用周全。
(以上是明無像可取,以下是明無處不是)
所謂
「內外中間一總無,境上施為渾大有」。
見色聞聲,大用現前,穿衣喫飯,承渠恩力。
古人說:「要見本來人,直下須親薦,日用尋常中,不隔一條線」
(本來人是誰?就是現在所講的常住真心,
它每日與我們相親相近,須臾不離,可惜大家當面錯過)。
雖寂然不動,卻感而遂通,
應物隨緣,自在無礙,
豎則從古至今,以及將來,
橫則四方四隅,以及上下,
無時不徧,無處不普。
乃
諸佛所同證,
眾生之本具,
諸佛悟之而成三德,
眾生迷之而成三道。
但是
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終日迷,而終日不離乎此,
當日悟,而當日亦無所得。
生不同生,死不同死。
能為迷悟所依,不為迷悟所轉。
(如水隨寒氣之緣,則結為冰,
隨煖氣之緣,復溶為水,
即未溶時,何嘗非水。
冰水雖是異名,其濕性原是一體。
雖有迷悟之殊,真心總是不變。)
不變隨緣,隨緣不變。
這就是真心的一種奧妙的動態!大家現在有沒有認識到它呢?
古人說:「我有一個主人翁,從來不與我見面,
問它畢竟是誰,不施一言回答。
大家要知道他像個什麼?
不長不短,非青非白,
大家若要見他,
開目也是,閉目也是!乃至語默動靜無不皆是!」
諸位,如果尚未會得,則請向這部聖典裡極力參尋。
於一念未起,一物未對,正恁麼時,
湛湛寂寂,歷歷明明處,討個消息!
古德云:「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物主,不逐四時凋。」
華嚴云:「三界諸法,唯有心故。」
又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楞嚴經:「萬法所生,唯心所現。」
此心乃生佛之本體,萬法之根源。
所謂
實相般若即此,觀照般若由此,文字般若更不離此。
修因修此,證果證此,念佛念此,參禪參此,聽經聽此,乃至行住坐臥何嘗非此。
可惜眾生被無明煩惱所蔽不自覺知,妄執六塵緣影以為心,起惑造業,枉受生死。
要是我們不被所迷,能夠認識這個「真心」,則與佛無二無別。
所以本經處處顯示,層層闡發,無非要吾人親證此心。
天台約六即判釋此心。
六即:一、理即心, 二、名字即心,三、觀行即心,
四、相似即心,五、分證即心,六、究竟即心。
一、理即心者:
人人本有,個個不無。
唯被三惑煩惱所蔽,以致埋沒不見。
只是理具而已,不見不聞。
二、名字即心者:
聞經聽法,或蒙知識開示,驟然知有此心。
為一切眾生之本具,與十方諸佛無二無別。
然而只是知名而已,未層實證。
三、觀行即心者:
由聞名後,即起觀照修行,時時參究這個,所行與所證(真心),默然相應。
四、相似即心者:
精進不已,觀行工夫得力,漸與實相相近,本地風光依稀彷彿。
五、分證即心者:
由觀照力,工夫成熟,能夠分破無明,去一分煩惱,證一分實相。
雖屬證悟,尚未徹本窮源。
六、究竟即心者:
煩惱畢竟斷盡,圓證實相般若,此即究竟即心。
本經目標即在要吾人證此究竟即心也。
此外還可約比喻解釋:
「心」:謂中心,心要之義。
「中心」:
如一國之中心,一城之中心,乃至任何一事一物都各有其中心。
「心要」:
就是精要,謂一切事理之綱領宗要,能得此心要,則一切皆可貫通。
意思是說,
此經乃是全部般若經的中心,認識此經,便可認識全部般若聖典。
雖寥寥二百餘字,卻能總持一切,於大部精要奧旨都收攝無遺。
確為六百卷大般若的中心重要經,故以心經名之。
換言之:
般若心經是六百卷的「大般若經」中所不攝的經,是集合諸部般若的精要心髓而成
,所以叫做心經。
正如人之一身以心為總要機關,若稱為「般若波羅密多心要經」,則格外明膫矣!
(按連珠記曰:「不空三藏譯云:
菩薩白佛言,欲於會中說諸菩薩普遍智藏般若波羅密心」。
據此則心字即指心要也。)
茲再將「般若波羅密多」與「心」七字合攏來講:
亦約二義釋之:
能夠依照「般若」而修可以度脫生死苦海,到達涅槃「彼岸」,親證「真心」,
故曰「般若波羅密多心」。
又
實相「般若」就是「涅槃」,涅槃也就是「真心」。
(涅者不生,槃者不滅,真心即不生不滅也),
故曰「般若波羅密多心」。
(以上約涅槃義)
其次
能依「般若」真實修行,便可圓滿證到「究竟」即「心」。
(如
但修空觀證一切智,見相似即心;修假觀證道種智,見分證即心。
都算不上究竟,
能圓修三觀,圓證三智,見中道實相,親證「究竟即心」,始可稱為究竟)。
故曰「般若波羅密多心」。
又
證到「般若」之「究竟」,即是實相,實相即吾人常住不變之真「心」。
所謂智慧到了究竟之時,即是徹證真心本體。
故曰「般若波羅密多心」。
(此約究竟義)。
以上「心」字講完了。別題竟。
四、經
C.正文
1.顯說般若
1)總示菩薩修證境界
a)明能觀人
b)明所修行
c)明所觀境
d)明所得益
2)詳明般若真空實義
a)遣執
b)顯性
c)破妄
d)證果
2.密說般若
1)出名嘆益
2)正說咒語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