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金剛般若波蜜經總科判表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1)深觀無住以進修--(b)舉果明因--(1)詳明--(B)明因--(1)正遣法執--(a)約度生遣--(2)徵釋--(A)釋無法 江味農居士著述
一、總釋名題:
A.釋經題
1.說般若綱要:
2.明融會各家:
3.依五重釋題:
B.釋人題:
二、別解文義:
A.序 分
B.正宗分
A)約境明無住以彰般若正智
1.的示無住以生信
2.推闡無住以開解
B.約心明無住以顯般若理體
1.深觀無住以進修
a)發心無法
b)舉果明因
1)詳明
A.明果
1.明無得而得
a)舉問----「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b)答釋----「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
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c)印成
1)如來印許--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反正釋成
A.反釋---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燈
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
牟尼。』
B.正釋---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
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
牟尼。』
2.明法法皆如
a)約名號明如--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b)約果德明如
1)明無法---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
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明一如---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
c)約諸法明如
1)明即一切法-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2)明離一切相-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d)約報身明如-「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
身,是名大身。」
B.明因
1.正遣法執
a)約度生遣
1)標遣--------「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
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
2)徵釋
A.釋無法-------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為菩薩。
流通本,作實無有法名為菩薩。唐人寫經及肇公慧公注本,皆無實字,應從之。未見古本時,於此句義,亦囫圇看過。及見古本,猶以為實無有法名為菩薩,與前之實無有法名阿羅漢,句法相同。有一實字,未嘗不可。乃靜會前後經義,始知絕不相類,始知原本之妙。蓋前明四果無念,皆是透過一層以見意。因問辭皆曰能作是念我得果否。故答辭曰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蓋謂雖名為入流。然心中尚無所謂入,豈有所謂流。則絕無我得入流之念可知。斯陀含、阿那含,說法一律。故下皆接曰是名某某。以顯所謂入流也,一往來也,不來也,皆是假名。初無此念也。阿羅漢之義為無生,言其證無生法忍也。既是一法不生,故曰實無有法。蓋謂其心並法亦無,豈有所謂無生。然則名為無生者,但假名耳。豈有此念乎。故曰名阿羅漢。此中是明不名菩薩之故,由其心有能度所度之見,便是取法。取法便著我人等相,乃是凡夫。故有法名為菩薩,斷斷無之。無須透過一層,方能顯意。故句法與前別也。無有法名為菩薩句,有兩種讀法:
(一)無字略斷,下六字一氣讀之。經意蓋謂,何故不名菩薩耶。因反言以釋之曰:有法名為菩薩,佛無此說也。故下緊接曰: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人眾壽。以明有法便著我人分別,便違佛說,便是凡夫。所以無有,有法名為菩薩者。蓋以本科之無有法名菩薩,釋成上科不名菩薩之故。又以下科之法無我,釋成本科無有法名菩薩之故。所謂展轉釋成也。
(二)七字作一句讀。如唐圭峰法師疏云:無法名菩薩,豈有我度眾生。蓋謂尚無名為菩薩之法,豈有我度眾生之相。意顯上文我當度眾生之言,是取著度眾生為成菩薩之法也。晉時肇公注云:菩薩自無,何有眾生。自無者,尚無也。意謂菩薩眾生皆是假名,尚無能度之菩薩,何有所度之眾生乎。則不應取著度眾生也明矣。觀此注意,法字更看得活。猶言沒有法子名為菩薩耳。總之,古注多明大義,不斤斤於前後上下之詞氣語脈。故讀古注,亦當遺貌取神,善於領會也。
B.釋無我-------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
無壽者、。
b)約嚴土遣
1)標遣---------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
土。』是不名菩薩。
2)徵釋---------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
嚴,是名莊嚴。
2.令達無我
2)結示
c)顯勝結勸
2.究極無住以成證
C.流通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