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心經總目錄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科判表 

 前言
A.經題--般若波羅密多
B.
譯人--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C.
正文
 1.顯說般若
  1)總示菩薩修證境界
  2)詳明般若真空實義
   a)遣執
   b)顯性
   c)破妄
    1.破凡夫我相
     1)對迷心重者破五蘊
     2)對迷色重者破十二入
     3)對心色並迷者破十八界
    2.破二乘法相
     1)破緣覺十二因緣法
     2)破聲聞四諦法
    3.破權教菩薩法相
   d)證果
    1.明菩薩得斷果
    2.明諸佛得智果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分釋】
◎『三世』言時之多也,即現在、過去、未來;約豎言,指一切時代。
◎『諸佛』言佛之多也。諸是不一之詞,   約橫論,即指十方世界之諸佛也。

 「佛」完全應稱佛陀,我國好略,單稱為佛。
    梵語佛陀,譯為「覺者」。其實當譯為「大覺者」才算恰當其稱。
    覺是覺悟,者就是人,合之為覺悟的人。
 何故
   不譯為「覺人」而譯為「覺者」呢?
 因為
   「人」的範圍比較小,「者」的範圍來得大。「者」字可以概括人類以外的一切有情。
 經云:
   「凡有心(知覺)者皆能作佛」。
 如譯為覺人,則人類以外的其他一切有知覺的牠們,是不是就不能成佛了嗎?
 這與佛說「蠢動含靈皆有佛性」的理論是會發生矛盾的。

 若說不妨礙牠們的成佛,
 那末,
   以龍身成佛的眾生如龍女八歲成佛,就應該稱他為覺龍了!
 或者
   以X身X身……而成佛的眾生,亦當一一依其原有的身分而稱牠為覺X覺X……了嗎?
   那未免太不成體統了。
 因此,
   故譯為覺者。而不譯為覺人。

佛陀到底覺些什麼?
 即是覺悟「宇宙真理」和「人生實相」吧了。
 他把宇宙人生的內容觀察的非常清楚,洞徹的非常明白。
 但
  宇宙的真理,人生的實相,究竟是什麼一回事?
 老實說,
  就是「緣起性空」啦!
 此為
  佛陀觀察宇宙人生的一種正確結論。

 一切有情
  迷了「緣起性空」的道理,
  妄認宇宙萬有的現象為實法,四大假合的幻軀為實我,處處迷戀取著,胡鬧一場。
 佛陀
   覺悟了這些道理,而不被所迷,故稱他為覺者。
   同時也可說是覺悟人生是「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
 眾生迷昧
   不了「三界火宅,眾充滿」,認苦為樂;
   不了「萬有緣生,全體是」,認假作真;
   不了「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無常計常;
   不了「四大皆空,本」,無我計我;
 於中顛倒是非。

 這些虛妄,從無始來,一向為眾生迷夢不醒者,
 竟一旦被佛陀明明白白地看穿了覺悟宇宙萬有,人生一切不過如此!
 佛陀的覺悟,可說是突破人生迷團,揭穿宇宙秘密,這就是被稱為覺者的理由。

按『覺』的意義有三:
 一、「自覺」:
    外而覺悟一切諸法幻化無常等如上所說,
    內而覺悟人人有個不生不滅的常住佛性。

 二、「覺他」:就是以先覺覺後覺的意思;
    眾生不能解脫,就因為沒有覺悟。
    佛陀不忍自己解脫安樂,而坐視著沉淪苦海裡受苦的一群痴迷眾生而不顧,
     所以將自己所覺悟的道理一一啟示他們,積極展開救濟活動,
     要使大地眾生一同覺悟起來,而獲到解脫安樂。

 三、「覺滿」:在自覺、覺他的兩種功德都做到究竟圓滿自覺慧滿,覺他福滿。
    自覺慧滿者:
     由最初發菩提心依本覺理起始覺智,
     依智斷惑,先斷見思,次斷塵沙,終斷無明,
     三惑圓斷,三智圓證,覺至一心本源,智慧圓滿,此為自覺慧滿。
    覺他福滿者:
     從自覺後,惟依最上乘,發菩提心,利生為事業,弘法是家務,
     經三祗劫,廣修六度萬行,普遍開覺法界有情,功德圓滿,此為覺他福滿。
    自覺、覺他福慧圓滿,所謂三覺圓萬德具,名之曰佛。

 現在舉釋迦世尊為實例來說:
   從出家至菩提樹下,覩明星而悟道,    為「自覺」;
   從初轉法輪至涅槃前,於中四十九年之說法,為「覺他」;
   直至應緣既畢,鶴林示寂,        為「覺滿」。

 「自覺」是異凡夫之迷而不覺,則超六凡法界;
 「覺他」是異二乘之自覺,  則超聲聞法界;
 「覺滿」是異菩薩之分證,  則超菩薩法界。
 總之,
   約佛陀的自證說,    就是「自覺」;
   約佛陀的化他說,    就是「覺他」;
   自行化他的工作做到徹底,就是「覺滿」。

 「自覺」是就 理智(覺悟)方面講,以宇宙人生為其覺悟的對象;
 「覺他」是就其悲行(化度)方面講,以一切有情為其救度的對象;
 「覺滿」是就其知行合一  方面講,以自利、利他,福慧圓滿為其唯一的目標。
 由此觀之,
   佛陀確為一個究竟覺悟人生真理,做到圓滿利人的偉大人格的聖者。

就因為
 佛陀是具足一切「智慧」,故能開示一切眾生破迷啟悟,揭妄顯真;
 佛陀是具足一切「福德」,故能普利十方有情四生六道,一律平等拔苦與樂。
 至於神通威德,願行等,莫不一一不可思議。                 

據上所說,
 佛陀覺悟的主要即在
  外悟「一切緣起性空」之理,
  內悟「自心本具佛性」。
 但
  覺是迷的反面,
  眾生痴迷,長受生死痛苦,
  佛陀覺悟,永得解脫安樂;

  有覺悟的佛陀,才顯出了痴迷的眾生。
  本來心佛眾生是三無差別的,究其分野就在這迷悟之間。

 要知道佛性人人本具,
  我們如能從迷夢中醒轉來,同時又能倣效佛陀的救世精神,自利利他實行做到徹底,
  也就是佛!

復次,
 二乘也不是有了覺悟嗎?何故不能稱為佛陀覺者?
 因為
  它的覺悟僅僅得到偏空真理(自覺未圓),尤其是只顧自利──解脫生死(覺他全無),
 所以
  不夠稱為佛陀覺者。

 菩薩也不是做了覺他的事業嗎?何故亦不能稱為佛陀?
 因為
  覺他的功德還未做到圓滿(福未足),用時尚有微細無明未斷,
  所證未圓,如十四夜月(慧未足),
 因此
  也同樣不能稱為佛陀。

 在這三乘聖格中,獨顯出佛陀的崇高偉大。
 所以我上面說:「佛陀當譯為大覺者才算恰當其稱」,就因為此。

這三覺的道理,
 正與大學的「在明明德」 (自覺),
      「在親民」  (覺他),
      「在止於至善」(覺滿)的道理相同。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得」,因修正功滿,由始覺智契本覺理,理智合一,始本不二,達究竟覺,名之曰得。
     其實得未嘗得,因本有故。
 「阿」  譯為無,
 「耨多羅」譯為上,
 「三」  譯為正,
 「藐」  譯為等,
 「菩提」 譯為正覺,
 合攏來為「無上,正等,正覺」。

 茲為便利上,從下「正覺」二字解釋上去。
 「正覺」(正者不邪,覺者不迷),
  謂
   正確的覺悟──離顛倒戲論的一種正智;
  此為
   揀別凡夫之不覺,和外道之邪覺。
  因為
   眾生自無始來,妄想執著將本覺真心埋沒於五蘊之中,迷而不覺,謂之不覺眾生;
   外道心外求法,所覺之道非妄即邪,
  所以
   他們均沒有稱為正覺的資格。

 「正等」(正者不偏,等是平等),
   自覺之後,毫不自私地,能真「正」平「等」,力行利他工作;
  此為
   揀別二乘之獨覺。
  二乘雖有正覺,但求自利,不能利他,乃偏而不正,沒有平等普徧心,不能稱為正等。

 「無上」,
  三覺圓滿,萬德具備,沒有能過其上者
   其自證方面,則智慧圓滿無上,其利他方面,則功德(福)圓滿無上。
  此為
   揀別菩薩之分證。

 菩薩雖真俗等觀,能夠自覺、覺他,
  唯其
   自證的智慧未圓,尚有微細無明未破;
   利他的功德未滿,還有上位佛果可求。
  因此,
   僅可稱為正等正覺,不夠稱為無上。

 唯佛一人福慧兩足,究竟圓滿,才夠得上「無上正等正覺」之稱。
 (正覺即自覺,正等即覺他,無上即覺滿)。

 此「阿耨等九字」,何故不直譯為「無上正等正覺」而仍存梵音呢?
 因為
   它是佛陀三覺圓滿之德號,為了表示尊重,所以不翻。
 此為
   四例翻經的翻字不翻音,及五不翻中的尊重不翻。

現在
  明諸佛得智果的文,則舉三世,
而上面
  明菩薩得斷果的文,照理當指十方,謂十方菩提薩埵,才為恰當。
  雖則沒有,想係經文的簡略吧。
 窃以,
  言三世必具十方,舉十方必賅三世。
  三世是豎(時間),十方是橫(空間),
  橫表無邊,豎表無盡,無盡無邊的諸佛菩薩,悉皆依此般若而修而證,
  般若法門可就大微妙了!
 那末,
  則只此心經一卷,就成佛有餘矣!經云般若為諸佛之母,也就在這。

綜上所說,
 「罣礙」,     是生死的業因,
 「恐怖」,     是生死的業果;
 「顛倒」「妄想」  是生死的業惑;
 「涅槃」,「三菩提」是解脫的結果。

 (涅槃能斷 一切煩惱生死是斷果。
  菩提能成就一切福德智慧是智果。)

 既無生死業因(罣礙),自然永遠解脫(究竟涅槃),而證無上佛果(三菩提)。

【餘論】 
或曰,
 前文說 「空不異色,空即是色」,  明明「有而非空」;
 次云  「空中無色………無智無得」,明明「空而非有」;
 現在又說「菩薩證涅槃,諸佛得菩提」,那不是翻來覆去的「空而不空,不空又空」的一種
                   環環轉的說法了嗎?
 忽有忽空,忽空忽有,怎能不教初步學佛的人不生誤解而疑佛法為戲論的呢?

 這卻也莫怪其然,
 因為
   他們不了解「般若真空」實義,未領悟「中道圓融」之理,
   對這「空有之說」,沒有正確的認識,徹底的明瞭,就難免要發生唐突了誤會。

 不知
  「空」指真空,----不是小乘的偏空,  更非外道的斷見空;
     蓋真空不空,
     所以緣起之諸法宛然。
  「有」指妙有,----不是凡夫之妄計有,也不是外道之常見有;
     蓋妙有非有,
     所以因果萬法一如。

 「不有不空,亦有亦空」,即中道義。
 如能懂得到這點佛法的中道觀,自然就不發生誤解。
 佛法的中道理論確有它獨到的長處,誠非初入門的人所能窺見其奧妙者。

佛陀教化眾生都有所謂「對機說法,應病與藥」的一種觀念為大前題。
 中觀論云:
  「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見於空,諸佛所不化」。
 金剛經也說:
  「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
 就此便可理解了。
   因為凡夫著「有」,所以說「空」對治之,「有」病既除,「空」亦當遣,
   否則同是一種毛病(著空),這與逃峰趣壑的痴呆行動還有什麼差別呢?
 要之,
   當能「不取於有無」,同時又能「不捨於有無」,這才算為中道妙理圓融的恰到好處!

須知此部心經,
 它所發揮的若觀,若境,當體無非「即空、即假、即中」。
 故對於
  著「有」者 則用空觀破之,
  執「空」者 則用假觀破之,
  執「二邊」者則用中觀破之。
 處處圓融,總不離乎一心三觀,一境三諦。

 「諦」即實相般若,
 「觀」即觀照般若,
 「境」即文字般若;
  不一不異也。
  中道第一義諦,即在不執而已矣。

  談到佛法,執之則事事隔礙,融之則法法圓通。
  肇公般若無知論云:
   「至人,處有而不有,居無而不無」。
  又說:
   「有為雖偽,棄之則佛道難成;無為雖真,執之則慧心不朗」。
  真至語名言也。

佛陀確已證到上面所說的圓融中道境域,
  所以能夠和光同塵,周旋十界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吾人如能真實體會中道圓融道理,
  那末,
    泯心存境「有」可也,
    泯境存心「空」亦無不可;
    心境雙存「亦有亦空」可也,
    心境雙泯「非有非空」亦何嘗不可呢?

世有一般狂妄自欺不重實行實證之人空談闊論,執理廢事,
  開口
    不是一切皆空(到底空些什麼),
    便是即心是佛(究竟怎麼叫做佛),
    譏持戒為愚痴,
    說禮佛是多事,
    未證為證,自誤誤人。
  這是多麼可憐的啊!
  像這樣人還有與他談「般若真空」,「中道妙理」的餘地麼!?

【合釋】 
 不僅菩薩們
   依了般若,而獲到究竟涅槃;
 就是現在、過去、未來的三世諸佛,在因地中亦莫不同樣的
   依此般若勝妙法門修行,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圓滿佛果呢。

    2.明諸佛得智果竟(丁四證果文竟,至此乙初顯說般若文完)。

 2.密說般若
  1)出名嘆益
  2)正說咒語
 結論